<p class="ql-block">一、重点知识积累</p><p class="ql-block">1.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p><p class="ql-block">2.根据需要和目的的不同,课程评价可划分为多种类型:根据评价目标定位的不同,可分为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策略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手段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p><p class="ql-block">3.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p><p class="ql-block">4.根据隐性课程存在的广域性特征,我们可以将隐性课程分为如下类型:制度性、关系性、社区性、校园环境。</p><p class="ql-block">二、名词解释</p><p class="ql-block">1.核心课程 </p><p class="ql-block">答:核心课程是以核心课程论为指导设计的课程,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动荡时期,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这种课程不受传统学科界限的制约,但又有自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核心课程的主要优点包括:①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②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③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和改造社会。同时核心课程也暴露出一些缺点,主要为:①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凌乱的、琐碎的、肤浅的。②学习单元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③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p><p class="ql-block">2.分科课程 </p><p class="ql-block">答:分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在最新一轮(指2000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之前,我国中小学的主要课程类型就是学科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课程类型。它之所以受人青睐既由于学校人力、物力的限制,也缘于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知识观。学科课程适应学科分化和分类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对于特定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所以即使有很多缺点仍然会在未来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三、论述题</p><p class="ql-block">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内容。 </p><p class="ql-block"> 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 </p><p class="ql-block">(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p><p class="ql-block">①国际背景 </p><p class="ql-block">a.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信息化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提供全新的方式和理念,全球化为终身教育提出了学习的主题。因此,能否构成终身学习体系,及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共识。 </p><p class="ql-block"> b.课程改革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各国通过教育改革提高本国劳动者的素质,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p><p class="ql-block">②国内背景 </p><p class="ql-block"> a.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避免落后于世界潮流。</p><p class="ql-block"> b.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c.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p><p class="ql-block">①总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p><p class="ql-block">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p class="ql-block">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p><p class="ql-block"> b.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p><p class="ql-block"> c.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p><p class="ql-block"> d.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p><p class="ql-block">e.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p><p class="ql-block"> f.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p><p class="ql-block">(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p><p class="ql-block">①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p><p class="ql-block">②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p><p class="ql-block"> ③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p><p class="ql-block"> ④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p><p class="ql-block">⑤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p><p class="ql-block">⑥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