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乔寺碑楼

肯定不瞌睡

<p class="ql-block">  走进乔寺村,美丽的景色映入眼帘,人山人海,头上闪烁的彩灯照亮每一个游客,让人走进去就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然而,最著名的则是乔寺碑楼了</p><p class="ql-block"> 乔寺碑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乔寺村。[2]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1],是周氏家族为资政大夫周万钟所建的功德碑楼。乔寺碑楼坐西朝东,[2]单体建筑,平面长方形,碑楼石砌台基长17米,宽2.60米,高1.50米,楼身约高15米。楼身六间,单檐歇山顶。正面五碑室七通碑,序由乙未科探花乔晋芳撰,每室之间有通柱石雕对联,上嵌石匾额,楼体上部四面均为仿木斗栱砖雕,三踩单翘,龙形耍头,有椽飞,并雕有人物、花卉。保存完整。  乔寺碑楼为我国最大的纯砖石旌表建筑,[3]集建筑、砖雕、石雕、书法艺术于一体,保存状况良好,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三副楹联第一副:福海汇群流共入渊涵度量;德星明分野同瞻烛耀辉光。上联赞颂主人周万钟经商致富后帮助伙谊共同致富的高尚品质,下联赞颂主人德行高尚,世人共同瞻仰其光辉。第二副:起家以勤俭承先追踪文正;贻谟惟诗书裕后媲美温公。“文正”“温公”,即司马光,今夏县人,史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编了《资治通鉴》,死后追封温国公,谥号文正。此联赞颂周万钟在“勤俭起家、诗书传世”上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可以和同乡先哲司马光相提并论。第三副:望重品高奕世松楸留美荫;惠深德溥千秋桑梓仰芳徽。上联赞颂主人高尚品德如同百世松楸,叶繁枝茂荫庇后人;下联赞颂主人其恩德深远,如五彩祥云永远受到世人的敬仰。三副楹联皆对仗工整,气宇非凡,引经据典,寓意深刻。五个匾额至左而右,依次为“绎思不忘”“昭来许”“惠有孚”“享于社”“薄渭阳”。五块匾额上的文字均出自典籍,有典可循。第一块匾额“绎思不忘”,出自《诗·周颂·赉》:“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朱熹《诗经集传》:“绎思,寻绎而思念也……欲诸臣受封赏者,绎思文王之德而不忘也。”它告谕后人不忘先辈周万钟的恩德。第二块匾额“昭来许”,出自先秦佚名《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意思是叮嘱后人发扬光大先辈周万钟的业绩。第三块匾额“惠有孚”,出自《易经·益卦》:“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意思是胸怀诚信仁爱和恩惠他人之心,必将受到天下人的报答,教导后人做像先辈周万钟那样讲诚信和施惠于人的人。第四块匾额“享于社”,出自《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卯日祭社稷于社宫,辰日腊享于太庙,用牲皆准时祭。”意思是皇家在社宫祭祀社稷;腊月在太庙祭祀祖先,体现周万钟尽享后裔、亲友的虔诚祭祀。第五块匾额“薄渭阳”出自《诗·秦风·渭阳》:“我送我舅,日至渭阳。”古代称甥舅关系为“渭阳”,其下部碑室系八居义等五个外甥为其舅周万钟所矗的恩德碑,足见甥舅关系密切。《序》文《序》为清道光乙未科探花乔晋芳亲笔撰写。上款:诰授奉政大夫户部河南司正郎乙酉科优贡乙未探花翰林院编修散馆刑部主事武英殿校录加一级愚侄乔晋芳顿首拜题并序。中间竖排阴刻小号楷书:“盖闻四民之中商居一焉。书云:懋迁有无化。居此商贾之所由昉也。顾商贾之道,财与人并相需。有财而无人,则泉货无由而孶息;有人而无财,则经济亦难以施行。是二者,固缺一不可也。周禄在姑丈者,家号素封,人称多艺。有端木之才,工计然之术。设立生意,不一而足。公盛一号,继旧业于前人;丰裕诸典,创新谋于一己,又得伙友诸人为之料理,而经营是以日增月盛,富拟陶朱。而为伙友者,亦皆沾江河之余润,获利益于无穷焉。道光甲午,公捐馆舍,越二年,荣归佳城。诸伙友被其泽,感其德,树片石于道左,以寄思慕之情。属余为之序云。”其上款为乔晋芳的官职及受到的奖励。《序》正文论述了发展商业的重要性,介绍了其姑丈周禄在经商上的成就和帮助伙友的恩德,记叙了修建碑楼的动因和过程。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景色美如画,各种表演胜过花。精彩的水滴表演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乔寺碑楼目前已经是省保,它的特点就是把碑楼这种形式推向了极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