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三大类,你都了解哪些?快来看一看吧[勾引]

水清浅

<p class="ql-block">血液三系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人体的血液构成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是液体,即血浆;其二为有形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类细胞由骨骼中的骨髓制造出来,住在人体的血管里随着血液的流动周游全身,守护人体的健康,各司其职,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下面,让我们随着一张血常规化验单详细一下血细胞三系吧~~~</p> <p class="ql-block">一、红细胞</p><p class="ql-block">红细胞是外周血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为人体的正常代谢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p> <p class="ql-block">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但红细胞中有大量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能与氧结合形成含氧血红蛋白。随着血液循环,流向需要氧气的组织和器官。</p><p class="ql-block">红细胞分为网织红细胞、巨幼红细胞等,在血液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根据红细胞形态,贫血可分为三种类型,如大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用于区分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p><p class="ql-block">红细胞是我们的精气神,它背负着一个重要人物——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肩负着携带氧气至身体各处的任务,因为它富含血红素,所以可以让人看上去面色红润,精神饱满。</p><p class="ql-block">从数量上看,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时,会直接引起身体缺氧,表现为患者苍白、无力、虚弱、无精打采,甚至胸闷气短。当患者有血液浓缩、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或是在高原生活等缺氧情况时,红细胞的数量则会增多。</p><p class="ql-block">从形态上看,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提示巨幼细胞性贫血,这常常是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造血原料不足导致的;红细胞平均体积减小,提示缺铁性贫血,常常是由于缺铁造成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摄入不足,如素食、挑食等;二是吸收障碍,如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三是铁流失过多,如痔疮出血过多、慢性失血、女性月经量过大等情况。在儿童缺铁时,还表现出“异食癖”,如啃墙皮、吃土块、咬铅笔等,家长应带孩子去检查血常规了。血常规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有无贫血及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贫血,从而更好的根据病情对症下药。</p><p class="ql-block">红细胞不断更新,其寿命为100—120天。所以红十字会建议成年男子每隔三个月献血一次,女子每隔四个月献血一次,是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p> <p class="ql-block">二、白细胞</p><p class="ql-block">白细胞是人类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有形物质都是存在于人体血液中。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10)*109/L。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p> <p class="ql-block">1、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侦察兵,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通常情况下只有一部分循环在血液中,大部分都生活在它们的储备池——骨髓中。当人体有细菌入侵时它们会立即从“储备池”中被动员出来参加战斗,穿透血管壁迅速到达战场,毫不留情的对细菌展开杀戮。故血常规上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多为细菌感染。</p><p class="ql-block">2、淋巴细胞:是五战士中的“特种兵”,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能对病原体进行精准打击,定点清除某种病原体,是人类免疫功能的主要力量。</p><p class="ql-block">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分队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是执行者,对病原体进行精准打击破坏;B淋巴细胞在受到入侵病原体的刺激后会分泌识别物质(抗体)去结合病原体,将病原体“锁定”,同时它还有记忆功能,使得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能迅速识别展开消灭任务,使机体免受感染。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传染病不会第二次发病的原因,在它们还没引发疾病前已经被锁定干掉了。</p><p class="ql-block">所以,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不高,而淋巴细胞计数升高,提示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此时若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则是无效的。</p><p class="ql-block">3、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是五战士中体型最大的,勇猛善战,可变身为吞噬细胞,具有较中性粒细胞更多的弹药,粉碎病原体的作用也更强。同时它还可以调动淋巴细胞与其协同作战,增强作战能力。</p><p class="ql-block">4、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5%。是五战士中的女兵团,它的杀戮能力较弱,主要功能是驱逐寄生虫,并参与限制过敏反应,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下,常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是五战士中的生化兵,随身携带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升高,常常提示有过敏、感染(如寄生虫感染)、血液系统疾病、或者免疫性疾病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三、血小板</p><p class="ql-block">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细胞质中脱落的小片细胞质。尽管在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数量最少,但是所产生的血小板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当血管损伤导致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p><p class="ql-block">在第一阶段,血小板迅速粘附在伤口上并聚集成团,形成软性止血栓子。</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主要是促进血液凝固,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因此血小板在身体的止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修复受损的血管。</p><p class="ql-block">血小板正常值是(100~300)×109/L。检测其计数对于判断机体出血情况和血栓性疾病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血小板减少,即血小板计数&lt;100×109/L,提示出血的风险增加。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当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时,危机生命需要立即处理。</p><p class="ql-block">血小板增多,350-450×109/L之间,可能是血液浓缩,建议多饮水,调整生活方式,复查。如果大于450×109/L,提示血栓的风险增加,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早期等,需要及时就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来源于我们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如果血常规中这三系均明显异常,就应该去血液科就诊,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