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杨氏之子》

马薛萌

<p class="ql-block">4月26日上午明德小学全体语文教师聚集多媒体教室,参加定期举行的语文大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主讲有五年级语文教师澹娟娟老师授课,她所讲的是五年级下册文言文《杨氏之子》</p> <p class="ql-block">课程以怎样学习文言文这个问题导入,让学生从中提炼学习方法,为学习本课打下基础。澹执教的《杨氏之子》一课简单朴实的教学,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兴趣感。如课文的延伸:请你也当一回机智、聪慧的“杨氏之子”,如是姓“黄”的人来拜访,该如何应答呢?学生答曰:未闻黄瓜是夫子家瓜、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虽是简单的一个练习,学生容易上手,但其实其中包含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一个综合考查,既要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又要掌握文言文的遣词用句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的教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澹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角色表演读。放手让学生充分朗读之后,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p><p class="ql-block"> 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先让同学朗读,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文言文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含义不同,但学生对此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老师的范读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读中体会了句子的意思。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感受。</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读懂文言文,首先要理解文中那些典型的单音节词的意思,在教学中,澹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读通,去读懂,弄清文言文的大意。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指拜见。再让孩子去研读,又如“甚”、“乃”、“示”等,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学习,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并词词落实,句句落实。这是一种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在理解“为设果”中,澹老师设疑:谁为谁设果?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学习古文的方法。方法的渗透简单明了,自然流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p><p class="ql-block"> 同时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让学生反复品句、揣摩,让学生对杨氏之子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反驳孔君平说的“此是君家果”的理解。更显示了澹老师在教学预设上的独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澹老师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堂,高效的课堂,课堂当中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需要我细细揣摩,慢慢品味。</p>

文言文

学生

朗读

家禽

杨氏

之子

老师

夫子

未闻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