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我老家在赣南北隅一个叫林头的偏远小村。因为村子小,一所象样的学校也没有,仅有一至三年级共四十多名学生的小学就设在村里一幢古老的祠堂里,教师是本村的一位民办老师。祠堂边上一块不大的空地,老师带我们在那里挖好一个正方形的坑,填上沙子,我们在那里跳远、跳高,举行迎面接力赛,空地成了我们上体育课,“加油!加油!”之声喊得特响的地方。有的学生要背着弟弟妹妹来上学。年幼的弟妹不懂</p> <p class="ql-block">事,常常在课堂上“哇哇”大哭。老师只有暂停讲课,让该学生先把弟妹抱至课堂外。我们的老师不识简谱,不会上音乐课,雨天农闲时,老师便邀请插队在我们村的两位上海女知青来祠堂里教我们唱歌。女知青穿着洋气,长相漂亮,歌声更美,每当她们来了,我们一个个都欢天喜地,乐得蹦蹦跳跳!从末走出村子的我们,感觉在这祠堂里读书也充满快乐与幸福,自己还能识字算数了!</p>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时,我们来到了邻村的吉塘小学上学。吉塘是大队所在地,下辖吉塘本村的五个生产队,还有邻近的盈源、里屋、竹溪、社面和林头等数个村庄的多个生产队。在新的学校,感觉那里是个大地方了!学校有两排平房,每排各有四个大教室,每个班四、五十人,各有一个单独教室,比林头小学全校的人还多!而四、五年级每个班都超过五十人,包括来自吉塘大队下辖各个村庄的学生。虽然刚开始同学之间都陌生,但心中充满喜悦和新奇!全校有十多位老师,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老师教,再也不是由一位老师把所有课程全包。这里的老师还能用普通话讲课呢!学校旁边的山坡上有块大空地,立了两个篮球架,老师和学生都可在那里打球,常常是数个班级同时在那里上体育课。</p> <p class="ql-block"> 在吉塘小学,我们是把午饭带到学校吃。中午便在吉塘村里游玩。我们第一次来到吉塘大队办公处,那是村里以前大户人家建的一幢青砖黛瓦的大院落,高大的石门框门楼上方新加上去的鲜红草书“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宽畅的院内两边各有一棵高大不知名的古树。正厅内一个用于通风采光的天井让诺大的厅内亮亮堂堂。两边墙面上挂着八位伟人的巨幅画像让人肃然起敬。正厅两侧不仅有房间,还各有侧厅及向前延伸的厢房。步入其中,颇有几份“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屋内那些大队干部用的一张张办公桌面上都放着一块大大的玻璃板,下面压着一两张照片或从书报上剪来的画、一两张图表。一次,我们还看见一位干部正手握听筒“喂!喂!”喊着,用办公桌上一台大大的黑色电话机打电话呢!所有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我来到了这样的大地方读书,内心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小学毕业,我升入白鹭中学读初中。白鹭是公社所在地,也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平时父母去白鹭圩赶集都要穿着得干净整齐,挑着家里种养的蔬菜、瓜果、鸡鸭、禽蛋等到圩上出售,再买回酱醋盐及点灯的煤油等。因路程较远,父母极少带我,也不让我去圩上。到了白鹭中学,这里不仅有两排平房教室兼学生寝室,还有一幢两层的教师宿舍楼。每个年级各有两个班,学生来自全公社的八个大队。课程增加了英语。学校二十多位老师,据说有好几位是大学毕业的!戴着眼镜教我们数学的刘老师就是一位武汉大学毕业的老教师!虽然路程较远,但为了节省住校的费用,我们村里的学生还是每天带顿午饭到学校吃,早去晚返,做通校生。白鹭圩逢集之日,我们吃过午饭,就可以去圩上走走看看了!</p><p class="ql-block"> 圩上赶集的人和待售的货物真多!长长的街道两边摆放着各种山货、农产品及竹木加工的用具,有些放置在板凳支起木板的摊位上,也有的直接放在地面上。来自十里八村及相邻的兴国、万安两县乡村的人们摩肩擦踵在拥挤中走着。促销售卖声,讨价还价声,熟人相逢的招呼声此起彼伏,整个街上轰轰作响,热热闹闹。</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公社大院,一排共十多棵法国梧桐让院内浓荫密布。一幢由祠堂改建的大礼堂里摆放着一行行长板凳,这里是公社开大会和进行大型文艺演出之所在。一幢两层土木结构的办公、住宿大楼中央,按有扶手的木质踏板楼梯,走在上面不仅舒适,那“咚咚”作响的声音也似乎格外悦耳。在这幢楼里住着和工作的都是公社干部呀!我们还看见一位人们称其为“赖部长”的人,腰带上别着一支系了红稠子的手枪,随着他的走动,红绸子一甩一甩的,很是威风!在公社旁边是白鹭车站,白鹭至赣州,每日一趟下午来,次日早上离开的班车就停于此,村里偶尔有人要去赣州必须来这里买票上车!到了白鹭中学读书,不仅知识学得更多,世面也见得更广了。那时,我心想,这白鹭呀,真是个大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三年初中结束,1981年9月,我来到田村公社所在地的田村中学念高中。这是一所县直属完中,初中部是本田村公社的学生,高中部则是包括田村及周边南塘、三溪、白石、白鹭等五个公社的学生。来到这里,感觉这是真正的大地方了!学校有个大礼堂,礼堂一端是一大舞台。七排土木结构粉墙黛瓦的平房教室围成两个大大的四合院。另外还有数幢两层供师生住宿的土木楼房。校园内外,绿树成荫,两个四合院内的大小花坛青翠欲滴,一年四季,鲜花绽放。四五十名教师,有来自附近乡镇的,还有其它县市和赣州城区的。学生除本村上完课回家的通校生,其它均为吃住在校的住校生。那时,田村及其周边公社尚未通高压电,每到夜自习时间,学校自备的发电机在机房发电,全校灯火通明,在漆黑的乡村夜晚,宛如一座小城。</p> <p class="ql-block"> 偶尔课余到田村圩上走走,这里的街道较以前看过的更宽更长,商店更多更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街上一家供销社的制冰出售冷饮的店,天气一热,生意异常火爆,尽管其中桌凳不少,要在店内喝杯冰水,找个坐位也难。每天上午、中午各有一趟开往赣州城区的班车从学校旁的公路上驶过。那时,坐在教室的我意识到,这田村才是个大地方!但只要自己发奋努力,还能去到距家更远更大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1983年,我考取本省一所院校。入学时,早上自赣州汽车站乘上班车,直到下午才到达目的地,可谓朝发夕至。学校的面积是我们这个村子的五倍还大,学生来自全省各地,滔滔赣江水从学校所在城市的边上一路北去。下了课站在教学楼走廊上看见不远处机场上的银白色飞机不时起降。夜晚睡在床上还能听到附近铁路上火车发出的汽笛声。那时,京九铁路尚未修,赣南尚未通火车,班上来自赣南的几位同学尚未看过火车呢!在一个周末,我们相约一起来到铁路边看火车。当一列列火车从我们面前飞驰而过时,我心中强烈地感受到:我又来到了一个大地方!</p> <p class="ql-block">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念高中的田村中学任教。见过了“大地方”的我,知道这不是大地方,但也要有人来呀!再者,只要认真工作,努力进取,也还有机会到大地方上班的。工作十多年后,2000年通过考试,我成了城区一所中学的教师。通过公派外出学习、开会,自费旅游等又去过了不少国内外的“大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体会到,站得高望得远。自己若坚持读书看报,不断学习,视野则更广,看到的“大地方”则更多。现在,我常常在假期回到那个祠堂里上学的村庄住上几天,走走看看。那里虽然很小,却已是交通、通迅、数据网络便利的秀美村庄,真正成了我魂牵梦萦,心心念念的“大地方 ”。</p><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对拍摄者谨表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