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建瓯不是一般的小县城,它是福建第一府所在地,500年前就有“一城三衙门、三学庙、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三水七桥”的皇城格局。</p> <p class="ql-block">公元943年,闽王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在此建筑“五凤楼”,后经过多次损毁和改建,成为现在的模样,这座城楼现在称为鼓楼,位于建瓯城的中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古时候,建瓯是福建的门户。北方到福建的官道首先是进入建瓯,然后才到八闽各地。</p> <p class="ql-block">朝廷于公元621年在福建设立的第一个府就是建宁府(今建瓯)。725年在福建设第二个府:福州都督府。733年,取福州的“福”字,建州的“建”字设“福建经略使”,掌管八闽事务,这就是福建地名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我到建瓯图书馆看过几本书,本文的内容都是有出处的。</p> <p class="ql-block">戚家军进入福建抗倭,就是先到建瓯的房村休整,由福建的衙门犒劳军队,做了大量的光饼(因是戚继光的创举,故称之为“光饼”)串挂在士兵身上做干粮。</p><p class="ql-block">“房村光饼”之所以有名,就是他们将光饼的制作工艺世代相传并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进入福建也是先到建瓯,福建第一行政专员公署设在建瓯。其它七个依次是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永安、龙岩行政专员公署)。</p><p class="ql-block">从设立行署的顺序也可以看出福建的解放是:自北往南,由东向西的。</p>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我到建瓯西门外查看建瓯的老飞机场,现在已成农地。</p><p class="ql-block">1933年19路军兵变,成立了福建军政府。蒋介石携宋美龄飞抵建瓯机场,指挥镇压。</p> <p class="ql-block">闽北方言是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南话以厦门话为代表,闽西客家话以长汀话为代表,闽中话以永安话为代表。当然,福建还有一些小众语区,例如莆田语区,赣语区,吴语区等。</p> <p class="ql-block">福建最早、最大的佛教寺庙是建瓯的光孝禅寺,始建于公元558年。鼎盛时期僧侣上千人。</p> <p class="ql-block">光孝禅寺比泉州的开元寺早100多年,比福州鼓山的涌泉寺早200多年,比厦门南普陀早5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光孝禅寺的这幅对联写得好:</p><p class="ql-block">知法要 心是根本 修心正道</p><p class="ql-block">得佛性 空乃真谛 求空达源</p> <p class="ql-block">建瓯的通仙门,城墙高8.5米,拱形门孔高4米,进深23.85米。</p><p class="ql-block">是福建现存的最早、最大的古城门。</p> <p class="ql-block">建瓯城依溪而建,松溪在城区与建溪汇合,它们是闽江的上游。</p><p class="ql-block">建瓯水路交通都很方便,所以古时候建瓯经济发达,百姓富庶。</p><p class="ql-block">1292年,马可波罗到建瓯,逗留了三天。</p> <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是这样描述建瓯的:“该城范围相当大,有三座很美丽的桥,长100步以上,宽9步。这地方的女子美丽标致,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这里盛产生丝,并且织成不同种类的绸缎。棉布是由五颜六色的棉纱织成的,行销蛮子省各个地方。居民经营广泛的商业,并向外地输出大量的生姜和高良姜。人们告诉我说,这地方有一种家鸡,它们没有羽,浑身披着黑毛,很像猫皮,不过我没有亲眼看过,如果能够一饱眼福,必然是一种奇观。它们像其他鸡一样生蛋,肉也很可口。这里老虎很多,出没无常,给这地区的游客造成很大的威胁,人们除非结伴同行,否则非常危险。”</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同学家里收藏的豹猫标本。</p><p class="ql-block">标本的制作技巧是:将易腐物掏刮干净,皮毛清净晾干,内侧涂上砒霜,然后充填经过消毒处理过的稻草,缝合而成。</p> <p class="ql-block">其他朋友收藏的标本。</p> <p class="ql-block">建瓯山区有100多种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建瓯还有一个标本厂,本文第一张照片就是我在标本大楼楼顶拍的。</p> <p class="ql-block">建瓯有一片我国最早的人工种植林——万木林也是我国第一批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p><p class="ql-block">元末年间的闽北兵荒马乱,天灾人祸,饥民上万。建瓯乡绅杨达卿想要发廪赈灾,又担心被诬告为收买人心,引来杀身之祸。遂以“植杉木一株者,偿粟一斗”之名救灾,救活了无数人,同时将一座两平方公里的荒山变成了万木林。</p> <p class="ql-block">建瓯图书馆有一幅杨荣(杨达卿之孙、明初大学士)的家训,我觉得很好!</p> <p class="ql-block">建瓯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1164位进士、6个状元和10个宰相。</p> <p class="ql-block">建瓯在唐代就有14万人。1648年清军屠城,建瓯城内仅余100多人。</p><p class="ql-block">1829年建瓯53万人,1928年25万人,1949年剩不足20万人,现在约有40多万人(受人口政策影响,少生了20多万人)。</p> <p class="ql-block">建瓯云际山有一座塔叫“善见塔”,登上塔顶善见天地和人心。</p><p class="ql-block">此山过去有很多灵芝,所以建瓯又称“芝城”。</p> <p class="ql-block">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他辅佐越王灭吴之后,隐居在宋国的陶丘(今菏泽定陶区)经商成为巨贾,自称“陶朱公”,被后世成为“商圣”。</p> <p class="ql-block">我的同学祖宅在陶朱巷。</p> <p class="ql-block">他的祖宅天井处有一小花园,他很喜欢,曾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小苑寸方天地宽,</p><p class="ql-block">鱼池花草四季香。</p><p class="ql-block">老夫无巧自春色,</p><p class="ql-block">谁来触景著华章?</p> <p class="ql-block">我见同学住在陶朱巷,遂有灵感,和诗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朱巷内忆陶朱,</p><p class="ql-block">扶越灭吴隐江湖。</p><p class="ql-block">心宽何惧庭苑小,</p><p class="ql-block">政经沉浮我作主!</p> <p class="ql-block">他说:我在陶朱巷住了这么久,从来没有人提过陶朱公。于是再和我一首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朱巷居半世纪,</p><p class="ql-block">終见诗赋陶朱忆。</p><p class="ql-block">咏春不写花草艳,</p><p class="ql-block">惜春情藏沉浮里。</p><p class="ql-block">春秋大梦今何在,</p><p class="ql-block">高人诗中见范蠡。</p> <p class="ql-block">建瓯的土寿司。</p> <p class="ql-block">品尝建瓯的锣粿。将米浆平铺在笼布上,打上鸡蛋,大火蒸一分钟即熟,干拌加汤均可。</p> <p class="ql-block">建瓯人有特技,将鱼吊在竹竿上运输,可存活一天。这种绑鱼的技术叫“弓鱼”。</p> <p class="ql-block">我好奇地打听原理:</p><p class="ql-block">原来将鱼往右转绑,使其腮张开,鱼就可以呼吸和存活了。</p> <p class="ql-block">若往左弓绑,就会挤压到鱼的内脏,鱼很快就会死去。</p> <p class="ql-block">有对建瓯史料感兴趣者,可以阅读以下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