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居庸关长城位于北京昌平境内,为长城重要关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是万里长城久负盛名的雄关之一,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文化交流的必经通道,是古代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著名的古战场,兵家必争要地。</p><p class="ql-block"> 居庸关是北京长城沿线建在高山峡谷之内的一座古关城,它巧妙的利用了峡谷西高东低,两山加一水的自然环境,“据险制塞”,构建而成。关城两边各建有一座三重檐歇山式绿琉璃瓦顶的城楼,每一面都挂有非常醒目的“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站在修复后的城楼上极目四望,巍峨的长城犹如四条巨龙,蜿蜿蜒蜒、曲曲折折、在东西两山峰颠上盘旋交汇,围成一座团状关城,扼守在峡谷要道,远处看,非常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 关城有着一整套防御设施,有南、北券城、城楼、水门、水闸、敌楼、铺房、烽隧、角楼、炮台等。此外居庸关自元代至清代修建了众多的庙祠,涉及佛、道、儒三大派别。其建设数量、规模和等级,在万里长城关隘庙祠建设史上当属首位。如城隍庙、吕祖庙、真武庙、关帝庙、关王庙、马神庙、表忠祠,另外还有一些教坊、书院以及皇帝的行宫,再有就是有镇关之宝之称的云台等等。</p><p class="ql-block"> 关于居庸关名字的由来,吕氏春秋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曾在此处扼守,时称“居庸塞”。还有一种说法,秦始皇修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取名居庸关,无论哪种说法,不管早期这里有没有长城,都能说明居庸关在历史上任何阶段都是战略重镇。</p> <p class="ql-block"> 居庸关之险看看古人是怎样描述的:</p><p class="ql-block"> 《淮南子》记载,“居庸岩险闻于古今,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线,其侧如倾,艰折万状,车马难行”,《水经注》中记载居庸关“绝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障邃险,路仅容轨。”《读史方舆纪要》中有一段对于关沟之险描述道:“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p> <p class="ql-block"> 从上述描述可知历史上居庸关所在的地理位置是绝险无比,这条峡谷叫关沟,全长约二十公里,关城就坐落在关沟中部,关沟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处,太行八陉之“军都陉”,所以居庸关也曾叫过军都关,关沟也叫做军都陉,九塞之一和八陉之一都在描述关沟的险峻。古人在什么地方建关设隘是很有考究的,北京周边地理,西、北和东北都是山,如果从这些地方进京不想穿越高山就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峡谷,东北部有古北口,西北部就是居庸关所在的关沟,关沟是京西北山脉最低处,离京城又近,可以说是京西北方向进京出京唯一通道,既是天险,又是咽喉要道,战略要地,所以此地一旦失守,胡虏半日可抵达京师,可见在这里设防是多么重要。</p><p class="ql-block"> 元朝灭亡时,元顺帝就是经过这里逃向上都(今多伦)的,但也并不甘心失败,经常在周边袭扰,伺机侵入,所以关沟是明朝防御系统的重中之重,二十公里的峡谷以居庸关为核心在原来的基础上建有五道关口,最北边是八达岭关,最南端是南口关,中间除居庸关还有其他关口,这也是关沟名字的由来,可以说居庸关不止是一道关口、一座关城,它是一套京西北战略纵深防御系统的指挥中心,一旦八达岭失守,战争扣响居庸关,军情必然十万火急,若失,京城再无险可守,沿着关沟直通京城,但历史上居庸关很少被正面攻破,名副其实的天险,百二山河。</p> <p class="ql-block"> “天下九塞,居庸其一”,说明居庸关的位置之险要是早就闻名于天下的,但真正修建关城是在汉朝开始,逐朝发展完善,到了明朝洪武年间,为了防止北元残余卷土重来,派大将徐达和副将常遇春在这里监督修造长城,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防御设施,完善了以居庸关为核心的京西北防御体系。同时还有其他一些相关设施,比如庙宇、书院等,使得关城达到了历史上最完备的程度,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以及关城里所有配套设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复的,基本恢复到了历史上最佳状态。</p> <p class="ql-block"> 居庸关作为边陲重镇,见证多个朝代更迭,有多少名将在这里建功立业,又有多少名将以攻占居庸关为荣,又有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战亡,这里留下了很多次战争的史迹,居庸关的得失直接影响着朝代兴亡,如金灭辽,蒙古灭金,李自成灭明等等,正是:一座居庸关,千年华夏史。</p> <p class="ql-block">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随着朝代的更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减少了,雄关逐渐降低了它的防御价值,突显了它的观赏性。元、明、清三代皇帝都来过这里,无论是政治地位和军事要塞都是独一无二的。这里不仅有险关要隘,而且景色宜人,从南口进入关沟,两侧山峦重叠,溪水长流,植被繁茂,山花野草郁郁葱葱,早就被列入燕京八景“居庸叠翠”。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来这里填词赋诗。每当春天到来山桃花烂漫时,列车鸣着笛游龙般在粉色花海中缓慢穿行,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这就是开往春天的列车。</p><p class="ql-block"> 如果游长城不来居庸关,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居庸关全景图,环形城墙,在任何一个进口登城都能循环一圈。软件六只脚记录:全长约5.6公里,拔高469米。</p> <p class="ql-block"> 水门,有闸门控制水量,在南口东侧,现在水很少,也许是季节河吧!据史料描述古代水量很大。</p> <p class="ql-block"> 在下面观看南门城楼和瓮城</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东山南边,我是在这里登上长城。</p> <p class="ql-block"> 在东山上俯瞰南楼设施</p> <p class="ql-block"> 在东山上观看云台</p> <p class="ql-block"> 东山箭楼,在最北边,东山海拔最高处,402米。</p> <p class="ql-block">居庸关北楼</p> <p class="ql-block"> 北门瓮城里的真武庙</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关沟,南北走向微微偏转,最北端八达岭关,南端南口关,另有岔道城、上关城和中关城(居庸关)共五道关口。当年40里居庸关沟,两侧崇山壁立,中间涧溪穿流,奇峰异石遍布,沟坡植被丰茂,河山壮丽,风光优美。现在早已不是当年的景观了,早已开发破关了,这里有京张铁路,京藏高速等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 关沟各关分布示意图(此图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对面过来一支队伍。</p> <p class="ql-block"> 这是西山,序号第十二楼,也是西山最高楼,海拔约600多米。</p> <p class="ql-block">西山箭楼</p> <p class="ql-block">南关城楼</p> <p class="ql-block"> 南门外一敌楼</p> <p class="ql-block"> 南城墙上俯视里面</p> <p class="ql-block">南关瓮城里的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居庸叠翠,应该是乾隆御笔,落款是爱新觉罗、溥仪之弟溥杰。</p> <p class="ql-block"> 户曹行属,是户部常设居庸关的衙署</p> <p class="ql-block"> 居庸关和云台,这是最早公布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镇关之宝云台,建于元朝初年,位置在关城中间,汉白玉石台座,卷门和卷洞雕刻着各种佛像和四大天王等雕像,刻有多种文字。</p><p class="ql-block"> 云台是国家第一批列为重点保护的文物,堪称艺术珍品,为研究民族关系史、佛教史、建筑史、艺术史等提供第一手材料。这里游玩的人都不怎么关注这里,据说国内外很多学者非常看好云台雕像,很有考究价值。说句实话,我等普通人也不懂,列为看官,不管有没有兴趣,如果到了居庸关一定去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