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叙事者的推荐下,四月份我读了朱永通写的《教育的细节》一书,书中生动的案例、温暖的故事、“讲爱”的观点……都深深触动着我,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一厘米”的故事、贾春英老师改变一个同学着装的故事、原泉州第二实验小学林校长对非教育行为说“不”的故事以及他的认识:“学校不是为荣誉而生存的,学校是为孩子健康发展而存在的”……这些故事,会触碰到人的心灵,让人思考教育的本真,重拾教育的初心,看到教育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教育无大事,细节见成败,细节的力量在于捍卫常识。书中对很多教育细节的思考,唤醒了我们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阅读品味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和朱永通老师一同进行深层次的拷问,继而反观自身,或颔首称赞,或汗颜不已。如《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他从女儿受伤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如果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在惯性思考中多是消极惩罚的答案,而福建清林小学却把这样特殊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我们看到了这一做法和“喜新厌旧”背后的理性分析:“追新”构成的适度刺激,变成了激励学生的媒介,暗合了人性炫耀的本能,激发了潜在的正能量,体现了润泽人性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阅读该书,我充分认识到细节的力量。研究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关注细节,从习以为常的细节中审视和反思自己整个的教育观念,研究和改进自己的实践操作,从细节入手的改变可以使教育观念和教育的原理、原则落地生根。阅读的本质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阅读中,我不时审视自己是否关注了这些教育细节,在处理这些细节时自己是否合格。审视的结果不时使自己坐立不安,恨不得重新来过。希望自己重新来过,我感觉这是自己读《教育的细节》的最大收获。</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不能在细节上影响学生,便不是一位好老师。要照亮别人,自己身上必须要有火种。空洞的教育不如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爱祖国,那么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教师首先要做到严肃,庄重,不交头接耳;要求孩子保护环境,教师自己看到校园中的纸屑时,应该第一时间弯腰拾起;教育学生要爱劳动,教师就应该热爱劳动。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里,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读罢本书,我更加坚定了教育要抓细节,重实效,紧靠讲道理,提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做好每一件小事,关注每一个细节,让爱和美好洒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