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记平凡而与众不同的虎林铁路职工排演《红灯记》始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说到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许多人都会唱上几段。即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出生没有看过的人,也或多或少的知道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正在上小学的我,除了看电影版,更多的是观看现场版的由虎林铁路地区职工业余演出队排演的《红灯记》。许多唱段和念白,特别是“听奶奶讲革命”那段都能够倒背如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爹爹眼中的“小铁梅”就是我们心中的偶像,那盏红灯的光辉也照入孩子们的心田。我们与小铁梅一起哭,一起恨,一起成长。现在想来,我一路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在铁路供职,军队服役,不能不说没有《红灯记》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都知道,《红灯记》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是通过一盏闪耀着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红灯,贯穿着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二七大罢工”反军阀、反帝到抗日战争李玉和一家十七年的革命斗争史实。通过三代不同姓氏从“二七大罢工”组成革命家庭的家国情怀,展现了工人阶级从南到北与北满抗联游击将士一起抗击日寇的中国共产党人钢铁意志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揭示了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华民族一直不畏强敌,英勇奋斗,必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意志和决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灯是咱们的传家宝”、“我家红灯有人传”,李玉和一家三代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曾激励无数人的革命意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那么《红灯记》最初是怎样诞生的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为什么副标题用了“与众不同”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怎能忘,《自有后来人》电影引发的红色效应。</b><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2年9月《电影文学》杂志发表了</span>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沈默君、罗静的《自有后来人》剧本,引起了全国轰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随后,两位作者的剧本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故事片《自有后来人》,电影中编剧一职两人都以笔名示人—迟雨、罗静。1963年公映后,更是获得了当年的票房冠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的读书人生》一书中写到,1975年8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调看电影《自有后来人》,当电影演到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走向敌人刑场,李奶奶和李玉和英勇就义的场面时,雄壮、低沉、有力的《国际歌》乐曲响起,毛泽东马上挺直病弱的身体,把中山装衣角拽了拽,然后让工作人员也坐好。英雄就义国际歌的乐曲会使80多岁的毛泽东献出如此的虔诚,是他对共产主义的一种真挚的信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正是当时电影《自有后来人》的热映让戏剧届的人士纷纷操刀改编成我们看到的红色经典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怎能忘,8年近200多次修改打磨的红色经典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b><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3年哈尔滨京剧院率先创排了革命现代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主演曾前去部队进行军事训练,培养革命者的英勇气概。电影中的《国际歌》用传统乐器无法表现出来,一时难住了剧团,经过多次试验,将传统锣鼓和西方交响乐的优势相结合,进行创新设计。经过多次打磨,对原有京戏形式进行了改革尝试后,于1963年4月搬上舞台,一个月内在黑龙江省演出了近百场,大受欢迎。随后,他们在全国大中城市进行巡演,受到广泛好评。满足了当时人们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热情和热切看到反映革命历史、反映新生活、新气象的现代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3年6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来我国访问的朝鲜代表团在哈尔滨一同观看了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给朝鲜代表团成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演出后周总理到后台表扬了演员们,对该剧反映东北人民在抗日斗争中的英勇壮举高度赞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期间几乎是同一时间,上海沪剧团也排演了这出戏,取名《红灯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随后,中国京剧院也开始排演,采用了沪剧《红灯记》名字做剧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4年6月由文化部主办,在京开始了近一个月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活动。哈尔滨京剧院《革命自有后来人》和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同时亮相北京舞台。观摩演出结束后,文化部责成中国京剧院对《红灯记》进行完善修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人民日报报道,1964年11月6日,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中国京剧院演出的京剧现代戏《红灯记》。当时为中央领导拍照的新华社摄影记者汪宁生曾回忆说,演到“说家史”和“刑场”那两场戏,我看见毛泽东主席眼角流出了泪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5年初,中国京剧院《红灯记》剧组南下广州和宝安(现深圳)演出。在深圳戏院演出时,连香港居民都纷纷垮过罗湖桥前来观看。当年香港戏剧界排演同名话剧《红灯记》,后又拍摄了粤语电影《红灯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特别是1971年1月27日春节这一天在全国公映的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中国京剧院演出的彩色电影《红灯记》,更是家喻户晓。</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灯记》之所以风靡全国,是剧中曲折感人、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以李玉和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勇挑革命重担,顽强斗争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代代相传。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崇高革命情怀,以及深刻思想内容,还有精湛艺术审美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不仅有电影《自有后来人》的精神内核和文学艺术价值,还有京剧界一众顶级大腕儿(剧作家翁偶红、导演阿甲对剧本的介入,张建民、李长春、戴宏成、李杰夫、刘吉典、李金全等的唱腔设计)的倾心打磨、制作以及演员们入木三分的刻画表演。他(她)们以高亢激昂的唱腔痛陈日寇的狡诈阴险,将共产党人的英勇不屈和钢铁意志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带领观众走进自革命时代以来的风云斗争历史。引人愤然,不禁泪湿眼眶。从而使“三代人”形象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影响深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代京剧《红灯记》一路走来,是在保留了电影《自有后来人》和沪剧《红灯记》之名的基础上,参考了哈尔滨京剧团的《革命自有后来人》,由中国京剧院加以改编而成。 前后用了长达8年的时间,反复修改打磨达200次之多。直到1970年剧本最终定稿,于1970年5月再次发表在《红旗》杂志上。正是在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下,设计成为了新中国人们喜爱接受的唱腔、招式,耳目一新的锣鼓点与交响乐的编配,使其作品成为穿越时空的红色经典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图:哈尔滨京剧院《革命自有后来人》剧本。右图:中国京剧院1970年5月最后版本《红灯记》剧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京剧《红灯记》入选了百部优秀展演剧目。</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红灯记》获选建党百年百部优秀展演剧目,那么她的“母本”电影剧本《自有后来人》又是怎样诞生的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电影《自有后来人》编剧笔名“迟雨”即沈默君,1924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早年参加新四军,解放后曾创作电影剧本《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是著名电影剧作家。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58年随“十万转业官兵”下放到黑龙江八五〇军垦农场,后因工作需要调到农场所在的宝东中学任教。笔名“罗静”即罗国仕,1934年生于湖南,抗美援朝时在志愿军前线的美军战俘营担任英语翻译,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来到八五〇军垦农场,曾担任《农垦报》的记者,后调到宝东中学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北大荒是我文学创作的摇篮。没有在八五〇农场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就没有我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我深爱着这片神奇而多情的土地”。</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句话出自电影《自有后来人》编剧之一的罗国仕。两位编剧同是1958年来到八五〇军垦农场工作。罗国仕口中这片神奇的土地的八五〇农场就在虎林,正是这片土地给予了他们文学创作的动力、源泉和灵感,也才有了之后风靡全国的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么一个位于中国版图最东部的完达山南麓,以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隔水相望,面积9334平方公里的赫哲族世居地~黑龙江省虎林市,2020年底常住人口不足27万人,耕地面积700万亩。这样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说到虎林,90%以上的国人应该没有听说过。但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与富饶美丽,在上世纪有几个事件都扬名中外。我由近及远为您讲述,您就可以“对号入座”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曾记否,1969年3月2日“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硝烟。</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一战是自1840年以来在中国境内,一岛独胜,百年首捷的典范。这个状如元宝而得名的珍宝岛就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珍宝岛乡乌苏里江中。面积仅0.74平方公里的小岛却因上世纪60年代末的珍宝岛事件令世人瞩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2年我与好友张玉玲和虎林三中75•1班班长王波及同学王书尧一同前往珍宝岛。当我双脚踏上这0.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时,同是保家卫国的一员我脑海里浮想联翩。1860年腐败软弱的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北京条约》,拱手将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东侧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沙俄。而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这0.74平方公里,顶着极大的压力,冒着核打击的威胁寸土不让,反击世界第二个超级大国苏联,并由此取得一岛独胜、百年雪耻的胜利,我们怎能不由衷钦佩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过人的胆识,以及驻军指战员的英勇无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珍宝岛的深秋景象。摄影作者:原虎林公安局政委王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今,在珍宝岛瞭望塔上“手握一杆钢枪,身披万道霞光,我守卫在边防线上,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将士们,放眼望去这江山如画般的4.45万公顷锦绣原始湿地已于2011年被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为了这辽阔美丽的土地,我们怎能不时刻紧握手中枪!</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壮美珍宝岛湿地。摄影作者:原虎林公安局政委王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曾记否“乌苏里船歌”的旖旎风光。</b><b style="font-size: 20px;">“</b><span style="font-size: 20px;">阿朗赫赫尼那……乌苏里江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这首久唱不衰的《乌苏里船歌》,是1962年由郭颂、胡小石、汪立才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的。歌声中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新淡远的山水画般的艺术境界,将人们带到祖国东北边陲那水雾迷蒙的乌苏里江上,听赫哲族渔民傲立船头放声歌唱美好幸福生活的场景展现给世人。该歌曲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会议选入《亚太地区歌曲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乌苏里江还是联合国环保组织认定的少数没有被污染的河流。其两岸皆是原始植被,非草即木。水清流缓,优雅宁静。这里不仅是多种珍禽异兽与鸟类的天堂,更是摄影者的天堂。他们用镜头捕捉着乌苏里江畔最美的瞬间。要说乌苏里江有多美,原虎林公安局政委王波就是摄影爱好者之一,他拍摄的乌苏里江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乌苏里江赫哲族渔民撒开千张网捕获的鱼有多鲜美?虎林镇医院张玉玲主任是个钓鱼爱好者,每当探亲回家吃到她在乌苏里江钓的鱼,回京后不再碰鱼。乌苏里江的野生水产资源有80多种,这里生活在极寒气候中的世界稀有鱼类之一的鳇鱼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素有“淡水鱼王”之称。大马哈鱼、“三花五罗十八子”等等鱼类让人总是念念不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这条像玉带一样镶嵌在祖国最东端的乌苏里江,它的起始点就在虎林市虎头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乌苏里江畔。摄影作者:原虎林公安局政委王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曾记否,“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开赴北大荒”的壮志豪情。</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大荒啊,真荒凉。黑黝黝的土啊,草茫茫。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这首民谣,打小就听来支援北大荒建设的妈妈们吟唱无数遍。北大荒人称其为“北”国高寒,“大”片沃野,“荒”无人烟。这里风雪肆虐,蒿草丛生,野狼出没,沼泽遍布(说到“狼”,七十年代前后虎林城内还有狼来“串门”。“十万转业官兵”的李有维和姜琴章两家在自家院子里曾打死过一只狼,传遍十里八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片黑土地之一,黑土层深达一米厚之多。虎林正是处在三江平原上。上世纪50年代之前,这里有的是上百万年的黑土荒原等待人们开发。王震将军亲临虎林及周边勘查上报中央开发这片北大荒。</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8年3月22日晚上,我的爸爸随着中央军委机关的几千名转业官兵胸戴光荣花在军乐锣鼓声中,带着祖国的嘱托,在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总政副主任刘志坚中将等的握手致意下,在北京前门火车站告别亲人和战友们踏上北行的列车,去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去画最新最美的图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随后,诗人郭沫若发表诗篇《向地球开战》,为十万转业官兵壮行,盛赞人民解放军“转换阵地,向地球开战”的壮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同样的三月,世界也被震动了。美联社连续发出报道,惊呼中国军队开发北大荒。</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报道,十万转业官兵中,官兵约8.15余万人,外加随军家属、军内外右派共约10万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尽快唤醒古老、贫穷、荒凉,沉睡了百万年的北大荒,军队将高素质人才输送到这里。转业官兵的文化程度之高,更是令今天的我们难以置信。不少参军前就是清华、北大、同济、复旦、南开、武大、浙大、川大等全国著名院校的毕业生。还有大批航空、海军、炮兵、坦克、防化、军事工程教官、文化教员、军队作家、文艺工作者,仅英、德、法、俄、西班牙、拉丁文翻译就有一千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8年4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农垦部部长王震上将专程赶到密山,在一个仅千余户人家的密山火车站广场召开了万人大会(“二战”后期苏联红军为阻止日军进攻苏联破坏了日军修建的密山至虎林的铁路线。密山是当时火车铁轨的终点),广场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主席台两侧是王震将军写的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主席台的西侧伫立着将军的题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王震将军做了题为《向捍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战士致敬》的讲话。随即出征荒原的队伍徒步向各自的目标出发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的父辈们就是从密山这里开始了建设北大荒的征途。虎林1946年解放时,人口仅有24499人。而十万转业官兵中,有4.4万人奔赴虎林开发建设。我的发小们的父母都是操着来自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南腔北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群人中经历过“爬雪山、过草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为了自己的信仰,再战“北大荒”。他们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豪情壮志书写了这片神奇的土地。那是“一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是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达成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我们“牢牢端稳了中国饭碗”的平凡人创造的人间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震将军在北大荒亲手点燃的第一把荒火的地方就是位于虎林八五〇农场。这里正是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1962年11月诗人郭小川随同王震将军来到虎林八五〇农场,随后发表了诗歌《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电影《自有后来人》的编剧之一的罗国仕正是这十万转业官兵的一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震将军亲手点燃军垦第一把荒火”地纪念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摄影作者:八五〇农场丁凯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大”片沃野变成“大”片优质大农田。摄影作者:原虎林公安局政委王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曾记否,北满抗日联军艰苦卓绝,誓死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位于虎林市虎头镇,其北隅之地的“虎头要塞”曾是侵华日军为长期霸占中国并达到进攻苏联为目的,于1934年-1945年间用十余万中国劳工和战俘的生命秘密修筑的臭名昭著被日军夸耀为“东方马奇诺防线”的永久性地下军事工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这里的日军以未接到命令凭借要塞负隅顽抗,拒不投降。苏联红军与北满抗联勇士在攻克要塞的战斗中,以战斗之惨烈,攻坚时间之长、牺牲人员之多,同时也是消灭日军最多的战役,于8月26日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战后,虎头镇被历史学家和二战研究者认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迟浩田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摄影作者:原虎林公安局政委王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被中宣部授予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虎头要塞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由香港导演胡明凯拍摄了《虎头要塞》系列电影(他曾执导过《少年包青天》、《隋唐英雄传》等),从史实记载东北人民及抗联将士针对虎头要塞开展的一系列抗击行动。我们从电视剧《赵尚志》,电影《传奇将军赵尚志》、《赵一曼》、《八女投江》、《自有后来人》等等作品中知道了这支在高寒地区缺吃少穿的抗联英雄们的光辉事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虎林曾是北满二路军第四军、第五军、第七军的东北抗日主战场之一。1933年1月日寇铁蹄踏入虎林,这里的军民誓死捍卫祖国东北边陲这片辽阔富饶的土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杨靖宇将军。右:赵尚志将军牺牲62年后头骨被发现,经轮廓复原的画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我们上小学开始,每年清明节,虎林第一小学全体师生早早出发,打着红旗,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1978年此歌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沿着雪路向城东近20里的烈士墓地进发祭拜先烈,祭献花圈并向烈士们致敬,宣誓继承先烈遗志,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每年的祭扫活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已深深根植于内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1939年29岁牺牲的李一平烈士。他是1936年7月中国共产党虎林县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东北抗联第七军政治部主任和七团补充团团长,至今仍未找到他的亲人。安息在烈士墓地100多位远离家乡、亲人奔赴在东北的抗日前线的勇士们和那些长眠在深山老林的将士们,为我们赢得了今天的美好时光,我们怎能忘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面说到这么多虎林的大事件,可能读者会觉得跑题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我们恨日本帝国主义,是日本帝国主义压迫我们的结果。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电影《自有后来人》的两位编剧同是南方人,没有写他们曾经熟悉的人和事,而是书写了脚下东北这片土地上的北满抗联游击队和地下党员,一个贯穿二七大罢工从南方武汉来到东北抗击日寇的铁路工人李玉和一家感人至深的故事。从南到北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国抗日烽火的燃烧。正是因为在虎林这片土地上发生的这些事件给了“我深爱着这片神奇的土地”的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的罗国仕及沈默君以动力和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里他们听到了很多抗联将士在极度严寒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故事。虎林是东北主战场之一,而美丽富饶的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和距乌苏里江近2000米的虎头要塞更是激战的前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他们后来工作的宝东中学与宝东火车站近在咫尺,他们听铁路工人讲述铁路人如何反抗日寇的壮举,这些素材生动地塑造出了共产党员、铁路工人李玉和一家三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成就了电影《自有后来人》和京剧《红灯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演出《红灯记》的专业团体与业余队应该不下上千个。我曾看过许多写自己参加过红灯记排演的文章。除了专业文艺团体,更多的是有大型厂矿、公社大队、知青,甚至包括小学生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那么,虎林铁路职工排演的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有什么与众不同呢?</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为他们与电影《自有后来人》编剧同是1958年转业奔赴建设北大荒虎林队伍中的一员。1958年这支队伍到达密山后,为保证人民大会堂如期落成,及时将红松木材从东方红运送出来和将军垦农场的粮食运送到全国各地而不分昼夜,夜以继日,甚至春节都在抢修密山至虎林,抢建虎林至东方红铁路时,这部分官兵多数留在虎林沿线铁路从事管理和运营工作。当兵的经历让这群铁路人从不敢忘国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虎林火车站。摄影作者:密山第二中学教师王立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曾经的兵,为慰问珍宝岛指战员排演京剧《红灯记》。</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根据“58老兵”15岁就参加抗美援朝的南京步兵学校转业的虎林铁路党委宣传委员赵相如回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发生在虎林,支援前线是铁路人当仁不让的中心任务。当年“珍宝岛前线指挥部的“前指军运处”驻寨虎林铁路地区,共同当兵的经历让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不仅要安全准点保障军用物资、人员的运送,还要去前线慰问指战员以表达我们的心意。党委召集负责宣传部门的同志,下达排演《红灯记》的任务。我们曾是兵,现在是铁路人,为了慰问前线的指战员和弘扬铁路工人的革命精神,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参加过无数次大小战斗的队伍,虽脱下军装,换上了铁路服,但“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充满光辉”。永远的兵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拿不下的山头。各单位随令而动推送出精兵强将在铁路礼堂进行选拔。已是2个孩子,年逾而立之年的王秀琴并未在初选对象里,因初选的几个年轻女同志难以胜任铁梅角色,在关键时刻义不容辞挑起了扮演铁梅的重担。经选拔包括1958年转业官兵,1959年至1969年支援北大荒建设的支边青年们组成了这支平凡而与众不同的业余演出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任虎林铁路地区党委书记的王超老营长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用他的话说:</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和我们一个车皮来的战友写出来的铁路共产党员李玉和,我们铁路人不演谁来演?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如今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打败了侵犯者的指战员,我们这些曾经的老兵不去慰问谁去慰问?和我们一个车皮来的战友们,用他们的热血和汗水建成了军垦农场,我们不去慰问谁去慰问?干就是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两位编剧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的抗联精神,演出者们同样感受到了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并用实际行动传播这种精神。每个人都对自己所担负的角色进行精雕细刻,没有人指导就自学,一遍一遍回看电影,仔细揣摩人物的设定,唱念做打的设计,用铁路共产党员李玉和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班加点,保证在极短的时间完成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扮演李铁梅现年83岁的王秀琴、扮演王连举的78岁郑成斯和扮演慧莲的72岁崔丽等多位演员回忆道,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要展现铁路工人李玉和的精神,去前线慰问指战员。李玉和扮演者徐志田虽有一点评剧的功底,但是每天都对着镜子练习一招一式,“刑场斗争”的铁锁链有二三十斤,一遍一遍的在台上反复感受,从不放过任何细节,同时抽出时间带领大家一起磨合唱功。后来还带职考入“吉林艺术学院”,参演过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八女投江》、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狼犬历险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奶奶的扮演者任国荣的儿子小海波不满周岁还在喂奶,她就天天带着来排练,大家也都帮忙拉扯一把。她虽不识谱,也未学过戏,就一遍一遍的看电影,记下所有念白和唱段,特别是“痛说革命家史”,一气呵成,获得大家和观众的好评。她认真到怕自己个子矮,影响李奶奶的形象,在鞋里垫上厚厚的报纸。</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说到“痛说革命家史”,孩子总是对熟悉的人和事儿记忆深刻,并富于联想。当时我看到李奶奶讲到爷爷在汉口的江岸机务段当检修工……,二七大罢工的那盏红灯……,就想起看过的电影《风暴》。铁路工人先锋代表林祥谦、共产党人施洋大律师的英勇形象立刻出现在脑海里。当时我们院儿的邻居“58老兵”李家义叔叔就是武汉人。看完《红灯记》再见到他时,总是心怀敬意。常常想他是不是二七大罢工的后代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饰演王连举的郑成斯、饰演田大婶的许秀芝、参与化妆的杨素兰回忆乐队时说道,我们的乐队不可能和京剧团那样有交响乐参与,连一般的院团也无法比拟,就是基本的民乐乐器。但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1958年转业的老艺术兵赵风,曾是防空兵文工团的指挥,没有更多的西洋乐器,就用手风琴和萨克斯手邹本发一起与民乐乐器共同完成了《红灯记》的演奏。排练时赵风用手风琴、李桂林用板鼓定调子,多次练习,达到默契配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期间演鸠山的张仁涛、演磨刀人的李桂林、演跳车人的白景坤在没有戏份时都参与乐队的演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很快,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红灯记》就在虎林铁路俱乐部礼堂进行了彩排。</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饰演铁梅的王秀琴在演到《仇恨入心要发芽》时,用力过猛,假的大辫子掉下来了,她就放到一边继续演唱:“</span>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提起敌寇心肺炸,强忍仇恨咬碎牙。贼鸠山千方百计逼取密电码,将我奶奶爹爹来枪杀。咬住仇,咬住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彩排结束后,王超书记对“铁梅”说:小王有功底,辫子掉了扔到后面还一样的唱,没有受任何影响。大家表演的非常好!接下来的慰问演出还要精益求精,展现出我们铁路职工的精神面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栋楼是原虎林铁路礼堂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我问及谁是召集人时,大家都说记不得了。因为那一辈人不需要有人督促,都是非常自觉的加班加点的在练习,这让我想起我的爸爸。</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8年他志愿从军委运输部车管部远离北京年迈的母亲来建设北大荒。一心想到大荒原去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因工作需要留在了铁路,没有上过美术学院的他,冥冥之中与绘画结缘。第一幅油画就是伫立在虎林火车站的毛主席画像。这次任务是在《红灯记》中负责全部布景、道具绘制及灯光照明。天天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有一天放学回到家,看到父亲躺着。坚强的妈妈流泪和来探望的阿姨小声说着话。但是没两天就又去赶绘布景。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只有靠打小针儿和服药维持,臀肌打不进去了,妈妈就每天切好土豆片,让爸爸敷按缓解。直到1972年上半年结束演出,才带着4岁弟弟回北京治疗。整个病程长达20年。爸爸晚年时,我问他为什么不能多休息几天?他回答很简单,我们这代人经历过苦难和战争,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做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再一次的选择,我依然是这样的选择和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扮演铁梅的王秀琴和扮演惠莲妈妈的许秀芝等回忆:你爸爸工作特别认真,画的布景和道具与电影一模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实当时有党委宣传委员赵相如主抓这项工作,具体由乐队队长赵风负责。只是那个年代的父辈理想信念大于天,唯有信仰和热爱不可辜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责任人,生怕自己拖了整个演出队后腿而不计个人得失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衬托整个舞台的布景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保证到前线指挥部演出质量,演出队先后在礼堂为铁路职工、家属做汇报演出及慰问周边农场。1971年7月初慰问团做好所有准备,驱车前往珍宝岛前线进行慰问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饰演铁梅的王秀琴深情回忆:我们到珍宝岛前线指挥部五林洞、358高地和后方医院进行了慰问演出,当时饰演李奶奶的任国荣还带着吃奶的儿子一同前往。到珍宝岛前线慰问演出时我们住在帐篷里,下面还有水,但能为前线指战员演出,大家都特别激动,所以在表演的时候更有感情。在演到《痛说革命家史》,扮演李奶奶的任国荣演的特别好,把我的情绪带动起来了,我边流泪边唱:“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原来我是风里生来雨里长,奶奶呀!十七年教养的恩深如海洋。今日旗帜高眼发亮。讨血债,要血偿,前人的事业后人要承当。我这里举红灯,光芒四放!爹…(念白),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是英勇的共产党!我跟你前进绝不彷徨,红灯高举闪闪亮。照我爹爹打豺狼,祖祖孙孙打下去,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解放军在台下使劲鼓掌给予我们鼓励。那场景至今难忘。能到珍宝岛前指慰问指战员,是我一生中的光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为有共同的战斗经历,演出结束我们还与部队联欢,部队的宣传队还教我们舞蹈《军民鱼水情》了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次慰问地区党委非常重视,要带所有布景、道具给指战员演出完整的《红灯记》,你爸爸因为身体不好,党委还特意选派医护人员一同前往珍宝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在我几乎绝望要放弃寻找照片的时候。李玉和扮演者徐志田的儿子徐冰发来了父亲去世后他珍藏了20多年的非常珍贵的一张135胶卷照片,也是唯一找到的一张剧照,并且是在珍宝岛的演出。照片中虽然搭的是简单的舞台,但是,布景、道具一样也不能少,这样才能表达出铁路人对指战员的真情实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饰演王连举的郑成斯也回忆了去珍宝岛演出时令人感动、难忘的场景。我们曾在虎林迎春机械厂慰问1958年转业官兵和知青们,先后演出6、7场,每场都受到热烈欢迎。当时机械厂的北京等知青正在排演《红灯记》,在我们去珍宝岛慰问时,他(她)们以B角身份随同前往。并在358高地进行了联合演出。演出第九场“前赴后继”时,有一个大瞎蒙子(牛氓)叮到饰演铁梅的北京知青周玉卿脸上,她没有理会这个“不速之客”,继续演唱“仇恨入心要发芽”:提起敌寇心肺炸,强忍仇恨咬碎牙。贼鸠山千方百计逼取密电码,将我奶奶爹爹来枪杀。咬住仇,咬住恨,嚼碎仇恨强咽下,仇恨入心要发芽。不低头,不后退,不许泪水腮边挂,流入心田开火花。万丈怒火燃烧起,要把黑地昏天来烧塌!铁梅我,有准备,不怕抓,不怕放,不怕皮鞭打,不怕监牢押,粉身碎骨不交密电码,贼鸠山你等着吧,这就是铁梅给你的好回答!大瞎蒙子叮的她的脸上流出了鲜血,但她还是继续表演不受其影响。表演结束后,珍宝岛前指的刘师长走上台把周玉卿的手举起来,对下面的指战员说:你们见过邱少云吗?这就是当代的邱少云。场下指战员们热烈鼓掌,高喊“向慰问团学习!向慰问团致敬!”演员们也高呼“向指战员学习!向指战员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场面虽过去52年,仍历历在目,久久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郑成斯还在最后时刻找到了1971年7月5日在358高地与迎春机械厂北京知青剧组的合影。随后,我在优酷视频《记忆&amp;回想—迎春机械厂北京知青50周年(1967-2017)》发现了同张照片。照片下方标有“与虎林铁路‘红灯记’剧组合影于珍宝岛”。可以看出这次演出在北京知青心中也是珍贵的一次人生历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看到两个单位的合影照片,想起小时候有一位北京知青到家里来过两三次。因同是北京人,爸爸请他到家里,还包了饺子。好像是迎春机械厂排演《红灯记》过来学习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张是在358高地与机械厂饰演李奶奶的天津知青丛英、饰演李玉和的北京知青李强与虎林铁路徐志田、任国荣、郑成斯抱着任国荣儿子的合影。特别是全体合影后面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字记录~“赴珍宝岛慰问演出358高地留影71.7.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饰演宪兵的张维平、电务段职工徐百华、潘林等回忆,按照党委指示我们到虎林周边的所有有转业官兵的军垦农场、林场和机械厂逐一进行慰问演出。演出时,受到了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和知青们的热烈欢迎。每场演出他们都非常激动,场场爆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先后去了八五〇农场、八五四农场、八五六农场、八五八农场、云山农场、庆丰农场、西岗原八五〇农场场部、东方红林业局、迎春林业局、迎春机械厂以及宝清八五三农场。特别到了十万转业官兵第一站的密山大剧院和密山金沙农场,慰问接纳十万转业官兵中转站的密山人民和金沙的转业官兵们。并到牡丹江铁路分局汇报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还多次为虎林铁路职工家属做慰问演出。为了感谢全县人民对铁路工作的支持,我们在老广场进行了答谢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传扬红灯信念和铁路工人李玉和及抗联精神的同时,我们也因演出《红灯记》而受到洗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震将军为答谢密山人民接待转业官兵拨款修建的原“密山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通过和这些耄耋之年的演员们交谈时,我感受到这是一支训练有素、队伍过硬的业余演出队。常言到,铁路就是军事化管理的队伍。王超书记说过干就是了,演员们说演就是了。他们前后演出几十场,都以李玉和为榜样,没有叫苦叫累退缩的,高质量完成了党委交给的任务。当演出队结束时,大家都留下了不舍的泪水。在采访中,所有人都没有说到自己多么的付出,眼中都是其他演员的努力,痛惜已经过世的队员。我为这支与众不同的业余演出队的全体演职人员们报以深深的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演出队演出几十场,甚至近百场,大家都说没有拍过剧照。找到的这唯一一张在珍宝岛慰问时的照片,因斯人已去还不知道是哪个单位拍下留存的。那个年代的人们只重视工作,只要能传播英雄,其他的都不重要。今天想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寻找《红灯记》全体演职人员时,给予我最大帮助的是原密山火车站站长李元平。他说《红灯记》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红色经典,我工作后,第一个工作就是和李玉和一样的扳道员。曾有幸先后与虎林铁路地区《红灯记》剧组三位演职人员共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位是扮演跳车人的交通员白景坤师傅。我从部队复员回来后就分配到虎林铁路车务段。第一个岗位就是和白师傅打对班,在虎林西扳道房当扳道员。白师傅虽然没学过戏,但天生有艺术细胞,每次交接班都要唱两嗓子,二胡更是不在话下。有一次下班儿他在雪地里翻着跟头回家,是个非常乐观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另一位是饰演磨刀人的李桂林师傅。我们在辉崔车站共事。他学过一年的评剧,也当过兵。喜欢唱,乐器玩儿的特别好。车站有一块地,他可以用锄头当道具在地里演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两位师傅为人、工作都没得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很怀念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位是在乐队弹奏月琴,曾是我的老领导,虎林车务段段长杨在峰。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之一,从齐齐哈尔步兵学校刚毕业就来支援北大荒建设,多才多艺,他的书法我看和庞中华没有什么区别。为人一身正气,军人作风,管理有方,严于律己,工作中敢于负责,是个难得的好领导。在他任职期间,将我们段的许多工作带入了铁道部、哈尔滨铁路局先进行列,曾获得很多荣誉称号。是我非常敬重的老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发小杨宏凤提供线索,通过李元平找到的第一位演员是饰演跳车人的白景坤的女儿白仁红,她听了我的写作计划,非常激动,含泪回忆从小在音乐和欢歌笑语中长大,以及与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她说没有想到这么多年以后还有人能够再现父辈的那段历史,您一定把写好的文章发给我留作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慰问珍宝岛指战员的照片里那个娃娃,是饰演李奶奶的任国荣儿子陆海波,他也是再三叮嘱把文章给他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通过田兆荣阿姨找到乐队队长“58老艺术兵”赵风女儿赵娟时,她给田姨留言“我翻一下我爸留下的东西,尽量提供给作者,她能为北大荒的奋斗史讴歌也是圆了开拓者的梦。谢谢作者。我的父亲在北大荒建设期间创作出许多优秀歌曲和剧本,直到生命尽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负责剧务和灯光的马世华的女儿马春荣说,父母去世早,又常搬家,有些老物件都没有了,我尽量多提供信息,多谢你有能力还记得把我们父辈的历史留给后人,也给我们留下难忘的记忆,谢谢你!记得爸爸是个“戏迷”,手还非常巧,木工活很好,剧中的道具都是爸爸带领打制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找到乐队成员赵兰墅的儿子赵书宣时,他回忆心中的父亲不善言谈,老实本分,工作从不怠慢,认真负责,爱好书法和二胡,经常参加牡丹江铁路分局及哈尔滨铁路局书法展览,作品还曾被日本书法协会收藏过。也一定把文章发给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许多人回忆父辈都是满满的怀念与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年是电影《自有后来人》和哈尔滨京剧院创排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60周年。虽然时代不同,我们不需要面对刀光剑影,但奋进的目标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劳动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让中国人生活的更美好,以告慰先烈和父辈们!</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我从准备、寻找、采访一路走下来,感受到老人们的激动心情。50多年后还有人记得我们这支普通的再不能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演出队,都深情的回忆那段真切的时光岁月。而我在与前辈们的交谈中也再一次得到心灵的净化。从心底里感受到罗国仕所言“这里是一片神奇而多情的土地”。倍加珍惜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荣光。那是我们的抗联将士、十万转业官兵、珍宝岛指战员等参与保卫和建设这片土地带来的荣光。只要这盏红灯的光辉在闪耀,我们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今,“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的李玉和已演了60年,但心有所念,方能远行的铁路人将“全国铁路营运里程从2012年的9.8万公里增加到2022年的15.5万公里,其中高铁从0.9万公里增加到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他们一刻也没有忘记这盏红灯闪耀的光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时,我的耳边再次响起“光辉照儿永向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爹爹给我无价宝,光辉照儿永向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爹爹的品德传给我,儿脚跟站稳如磐石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爹爹的智慧传给我,儿心明眼亮永不受欺瞒。</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爹爹的胆量传给我,儿敢与豺狼虎豹来周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家传的红灯有一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爹爹呀!你的财宝车儿载、船儿装,千车也载不尽,万船也装不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铁梅我定要把它好好保留在身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后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在此向所有的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年也是十万转业官兵建设北大荒65周年,虎林铁路职工圆满完成排演《红灯记》任务53周年。仅以此篇向父辈的奋斗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致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除自拍照片外,诚挚感谢网络分享的朋友们~“中国国家地理”、“头条@泽石历史”、“海上一朵浪花”、“兴凯湖印象”等分享的图片,和没有留下水印朋友们的分享。如有侵权,即时下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诚挚感谢我的亲朋好友援手,没有你们就没有这篇《光辉—记平凡而与众不同的虎林铁路职工排演〈红灯记〉始末》。1967年就调离虎林的81岁老人赵玉珍听说我要整理当年排演《红灯记》需要李玉和扮演者徐志田的照片和一些基本情况时,她放下电话就到牡丹江铁路分局俱乐部找要徐志田儿子徐冰的联系方式。让我们看到了那张珍贵的珍宝岛慰问演出照片。唯有完成好这篇美篇,方可答谢众多亲朋好友的鼎力支持!致谢杨宏凤、白仁红、田兆荣、路旭彤、李庆荣、李玉凤、陆海波、王刚、辣妹、李洪政、孙文江、孙玉萍、张海山、杨愫、谷凤奎、齐金兰、王秀英、王艳、赵玉珍、徐冰、徐百华、潘林、赵书宣、张延平、马春荣、赵娟、张玉玲、王书尧、王波、莫桂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附:</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已寻找到的《红灯记》剧组人员基本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赵相如(1937年),江苏人。1958年从南京步兵学校转业至虎林。时任党委宣传委员,主抓《红灯记》工作并带队慰问珍宝岛指战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图为赵相如、梁小芳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赵风(1932年10月7日~2016年5月26日),江苏人。1958年从军委防空军文工团转业至虎林。《红灯记》剧组队长兼手风琴伴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导深(1927年9月1日~2007年2月18日),北京人。1958年从军委运输部车管部转业至虎林。在《红灯记》剧组负责绘制布景、道具及灯光照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世华(1937年1月1日~1992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1958年从海军司令部转业至虎林。曾在虎林铁路电务段工作。在《红灯记》中负责剧务、道具制作、灯光照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玉和扮演者徐志田(1947年10月6日-2001年12月26日),河北人。1963年到虎林铁路工作。1981年调到牡丹江铁路俱乐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铁梅扮演者王秀琴(1940年)。工作单位:虎林铁路车务段。1958年从吉林省扶余县来虎林工作。1973年调到牡丹江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奶奶扮演者任国荣(1942年~1996年)。工作单位:虎林铁路电务段。1959年从齐齐哈尔甘南县来虎林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跳车人扮演者白景坤(1946年~2015年),哈尔滨双城人,随58年转业官兵的爷爷来虎林。就职铁路车务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磨刀人扮演者李桂林(1944年~1993年)。就职于虎林铁路车务段。1959年由河北安国县来虎林工作。后当兵退伍参加虎林铁路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慧莲扮演者崔丽(1951年),黑龙江宝清人。1969年铁路招工由宝清到虎林铁路电务段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素兰(1945年),河北人。1959年由河北来虎林工作。在《红灯记》出演慧莲两场,化妆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慧莲妈妈扮演者许秀芝(1943年),山东人。工作单位:虎林铁路电务段。 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来支援虎林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买粥大嫂扮演者孙淑珍(1950年),佳木斯人。1968年哈铁卫校毕业,1970年到虎林铁路医院任护士。1980年调到佳木斯铁路医院任外科护士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梁小芳(1938年),上海人。1958年从公安军文工团(舞蹈演员)转业到虎林参加建设。曾在铁路车务段工作。在《红灯记》扮演卖烟女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鸠山扮演者张仁涛(1942年),山东人。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来支援虎林建设。曾在虎林铁路电务段工作。在《红灯记》中还参与乐队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连举扮演者郑成斯(1948年),南京人。1968年从上海铁道学院分配到虎林参与建设。曾就职于虎林铁路电务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侯宪补扮演者张维平(1951年),黑龙江宝清人。1969年从黑龙江宝清招工到虎林铁路参与建设。曾为虎林铁路工务段轨道车司机。1980年调到佳木斯铁路第五工程段,从事工会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再峰(1935年),辽宁人。1958年齐齐哈尔步兵学校转业到虎林参加建设。就职虎林车务段。在《红灯记》乐队担任月琴伴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赵兰墅(1936年5月23日~2013年4月29日),山东人。1961年山东支边青年。就职虎林铁路工务段。在《红灯记》乐队担任铙钹伴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居仁(1937年1月12日~2021年8月15日),山东省潍坊人。1955年参军,通信兵,1962年左右到虎林工作,曾在虎林铁路电务段工作。自学二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邹本发(1931年),虎林人。1970年虎林第三小学工作,因铁路工宣队进驻第三小学,故参加《红灯记》乐队担任萨克斯伴奏。曾在黑龙江省文艺干校学习音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伟民,虎林铁路车务段工作,在《红灯记》乐队担任堂鼓一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乐队成员负责京胡的刘继升,京二胡的杨俊峰调离虎林铁路多年,未能找到知情人。据了解还有马兆怀、赵登祥、刘世川、黄如金参加演出活动,遗憾也未能找到知情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