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行杂记之一

李老

<p class="ql-block">  最人间四月天。回山东寻根问祖。和老家村里的本族亲人欢聚畅叙,又找村中一家饭店团团圆圆地吃了一顿午餐之后,因村子与孟良崮不远,遂握别乘车去了孟良崮。</p> <p class="ql-block">  孟良崮是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我们在停车场下车,进入景区,乘兴向山上走去。山势陡峻,危峰耸立,仄路盘旋,虽然开发以后,拓宽了山路,铺上了水泥,路面平坦,但下了游览车,往山顶上爬,层层石阶陡立,危壁迎面而起,路边又总是有如房似屋的巨大岩石,奇形怪状地依着山势而蹲,而卧,让人一路攀登,一路惊奇。特别是山顶那座“孟良崮战役纪念碑”,高入云霄,更是吸引着我们,一路向上攀登。登上山顶,站在最高点的那块岩石上,依着围栏,举手致意,真有着一种胜利者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又登泰山。泰山雄伟,名盛天下,时间虽还不到旅游旺季,却已人涌如潮。人挨人地走,在险陡的石阶上汗流浃背地往上爬,确也累人。可是,泰山处处是景,南天门,中天门,天街,建筑宏丽,庙宇辉煌。我们越往上走,泰山的石体就越裸露,越坚挺,泰山处处石敢当,真有立地擎天之势。站在顶峰往下望,满山苍翠,一片碧海。游人在山壁或石缝间长出的或大或小的树上挂满了祈福的长带,树便燃烧起来似地,一片火红。登泰山而小天下,我虽不敢与圣人相比,但是也觉得年届近九,又登上泰山,胸中便有了一种充盈丰实的感觉。我依着山边石栏,放眼远眺,顿觉天地敬畏,生命不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东归来,谈及上孟良崮、登泰山,朋友们便立表诧异,要我且莫逞强,人到暮年,适可而止,以保余生平安。</p><p class="ql-block"> 善哉。想想,也确该如此。读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文中谈到伏波将军马援的一则故事,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光武时,五溪蛮夷畔,马援请行,帝愍其老,未许。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盼,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用为将,果有壶头之厄。</p><p class="ql-block"> 马援时年62岁,请求挂帅出征,却无功而返,失去体面。洪迈说应“知止自敛”。诚哉斯言,不可为而为,必然失败,老来当“自敛”。</p> <p class="ql-block">  可又想,著名作家阎纲,年届九十,仍倾家乡之情于笔端,出版散文集《长长的话 慢慢说》和《我还活着》,为新时代家乡的文学发展擂鼓助威。四川著名作家马识途,108岁了仍在著书立说,出版《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他们并不是逞强,而是有着一种精神支撑,充满文化自信。做一件事,明知其不可为,还要勉强去做,是不可取的,也是不会成功的。但做一件事,充满信心,体力也行,就应该坚持做下去。做事总是有益的,这也是使身体健康的一剂良药。</p><p class="ql-block"> 我的脚步总是想着向前。“顺天者逸,违天者劳。”这是我一生寻求解开的密码。劳苦中也自有甘甜。艰难也好,曲折也罢,大河仍想着去趟,大山仍想着去攀,我只有祈祷上苍让我身体健康,让我在今后的生命途程中,顺风顺水,平平安安,继续向前!</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玉山: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黄河仙子的传说传承人,《大宁文化》主编。专著有《情满太行》《黄河仙子传奇》《日月凝眸》《日月流韵》等12部,主编、编审省内外他人文学作品20余部。部分散文入选《当代10名作家散文今选》和《中国散文大系》,多次获国家和省市级文学作品奖,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曾获临汾市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