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庙

道林

<p class="ql-block"> 三 月 庙</p><p class="ql-block"> 我县下永兴村每逢农历三月,总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关帝庙会,习惯称之为三月庙。这是乡亲们对关帝爷忠义神武的敬仰尊崇,也是祈求关帝爷赐福于民、保佑一方平安的虔诚善举。更重要的是活跃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沟通了乡里民间的友好往来,提供了物资交流的集贸平台。办庙会总要唱大戏,而且要选择理想的戏班子,一般要从三月十二起唱,当日晚上演出一场,从十三到十六,每日下午、晚上各演出一场,外加十五上午为关帝爷演出的专场,大唱五天十场会戏。下永兴举办的三月庙传承已久,远近闻名,其隆重程度、热闹情景,在我少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刻骨铭心,经久难忘,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要说三月庙,首先得说 庙,要说说关帝庙。追根溯源,下永兴的三月庙是关帝庙兴建落成后要开光庆典,要唱大戏祝贺,由此开端,便形成每年三月办庙会的习惯,传承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下永兴村的关帝庙科学布局、精心构筑,修建的雄伟壮观,装点的威严传神,确实值得称道。三间正殿坐落在七级台阶的高台之上,气势恢弘,庄严肃穆。殿内关羽塑像高高的端坐于正面,左手捋着美髯,右手拿着《春秋》。下面周仓扛着青龙偃月刀,关平手持马鞭(象征牵着赤免马),与其它六位战将恭立两侧。刀枪剑戟等十八样武器,插在大殿两旁的兵器架上。其威严气势,令人顿生敬畏,其逼真程度,好似自己已经穿越。墙上的壁画与天花板彩绘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描述着关羽骁勇忠烈的非凡一生,叙写着鼓角相闻的战场争雄,一幅幅耳熟能祥的典故如连环画一般,映入人们的眼帘。大殿前的上院有铜制的香炉、两旁各对称着玲珑塔、麒麟、仙鹤等。上院东西两侧各建三间配殿,下院以花栏墙为界隔,再降五级台阶,东西两侧又各建三间禅房。南面正中是专为关帝而配置的大戏台。蔚为大观的殿堂庙宇、精美绝伦的雕塑壁画,宽敞的庙院,考究的舞台是极其宝贵的经典古迹、艺术珍品。因此也成为乡民们敬圣人、祈神灵、唱戏、看戏、举办庙会的理想场所。</p><p class="ql-block"> 举办三月庙是全村的盛事、大事、要事。做为东道主,三月庙是塑造本村形象,扩大外界影响力,密切对外联系的良好契机。从干部到村民不用动员齐上阵,村委会便是庙务会,村里办庙会所涉人事都是村民们自告奋勇,主动参与,尽管是白尽义务,人人都以此为乐、以此为荣。每年庙会前,全村所有街道都要整修、清理,要刷新标语,悬挂彩吊,全村面貌焕然一新,一派节日气象。凡属庙会烧纸上香的防火问题,防止拥挤踩踏的安全问题,以及接待剧团和来宾等诸多事宜,都要祥尽安排,周密布署,做到未雨绸缪,防隐患、防疏漏于未然。</p><p class="ql-block"> 三月庙对于村民们来说,这是彰显门庭,展示自 我,长脸面、传名声的时候。无论寒门还是富户,比过大年更为重视。大人小孩都要添新衣、换新貌、精心的装扮。各自的小家要收拾的干淨利落,一尘不染,力求以最佳效果示人。当年演员们都是吃派饭,村里要挑好人家才安排。为了争取招待演员的权利,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接待亲朋好友,各家尽其所能,倾其所有,以客人高兴满意为快。家庭主妇们尽展厨艺,各显神通,尽管不是盛宴玉食,但确实做到了食不厌精,味不厌美,那怕是一碟咸菜,也要切的又细又匀,调的色鲜味美,尤如一件艺朮珍品,而且一家胜过一家,谁也不愿逊色。谁家请的演员多,请到了坤角名伶,谁家的亲朋好友多,贵客盈门,高朋满坐,似乎已形成了默默的竞赛,家家户户都要争足面子,赢取好评,以事实证明自家待客有道,待客有品,家门兴旺,人脉广博。</p><p class="ql-block"> 要说下永兴三月庙之红火,确实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有的盛况。每年的庙会,繁峙城、砂河镇和大营镇的一些国营商店、供销社及小型店铺都要参与庙会,来摆摊设点。周边乡村的买卖人也要不失时机的展销商品。偶尔还有代县、应县、浑源、灵丘等临县的商家来凑热闹。每年庙会前的三、五天人们就开始圈地盘、占摊位。有的在街边钉几根木桩拴上绳子,有的用白灰画个方块,有的干脆搬出了木板、门板之类来占位。尽管地盘有限,占位的又多,大家还是默守乡规民约,相互协调礼让,你我各取所需,很少发生争执纠纷。和气生财吗,这便是商道的充分体现。</p><p class="ql-block"> 庙会的热闹场所首先在庙院内,这是欣赏戏剧、参拜关帝、祈求神灵的中轴核心。上午主要是烧纸上香、参拜关帝、随心布施、祈祷安康。善男信女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正殿内外香烟缭绕,磬声悠悠,祷告声不绝于耳,互祝声暖人心窝。下午主要是看戏。开戏前要鸣响本村特有的铁炮,三声震耳欲聋的炮声响彻云霄,招唤着周边乡村的民众。一阵紧锣密鼓后,演员们粉墨登场,正式开戏了。庙院内上下两院真可谓人山人海,密密麻麻。正殿、东西配殿和东西禅房的廊台上也挤满了人,窗台上、花拦墙上大人护着小孩或站或坐也是空位难求。当舞台上名角出场或唱到高潮时,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复,群情激奋,整个庙院在沸腾。一些老戏迷一边仔细的观看演员的动作神态,一边入神的欣赏着每个字句的唱腔韵味,并时不时的回答着身边后生们的提问,自鸣得意地在说道着剧情。</p><p class="ql-block"> 庙院外的主要街道和场地更是热闹非凡。庙院前的主街叫前街,从西阁楼到东阁楼街面足有十多米宽三百多米长。西阁楼外的西街往北直通公路,同样也有十多米宽,约四百多米长。西街中段的开阔地叫沙岬,其面积也有三千多平米。尽管街面、场地宽阔,仍显不足,而且拥挤非常。前街、西街两旁,沙岬周边,支篷打伞,摆摊设点,见缝插针,连绵不断。百货日杂,农用商品,干货铺,面食棚,肉食点,小饭摊,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还有演西洋镜的,踢拳卖艺的,耍猴逗乐的,钻刀山林的。叫卖声、招唤声不绝于耳,让人顾此失彼,恨无分身之朮。两条街人头攒动、摩肩接蹱,不能说水泄不通,起码也是侧肩难行。更有卖冰棍的,卖糖人的,卖拨浪鼓的,卖糖葫芦的出入于庙院内外,穿插于人群之中,四处兜售叫卖,引逗的孩子们目不暇接、垂涎欲滴,又嚷又闹,不买不肯作罢。</p><p class="ql-block"> 赶庙会,就是周边乡亲们的大聚会。下午散戏后,才是人们看热闹、买东西、寻亲访友、互相攀谈的最佳时段。看戏的人流涌向街头,街面显得更加狭窄拥挤。准备回家的人们,要挑选购买满意的物品,起码要穿一串麻叶,称几斤糖腰带回家,这是赶庙的必须,过庙的必备,似乎餐桌上没有麻叶和糖腰就没有了过庙的氛围。从周边赶来的人们,更有远在外地特意回来的人们,对他们来说,看戏购物凑热闹不是目的,而在于借庙会之机能够见到更多的故旧亲朋、同学好友,能够无拘无束,抚今追昔,信马由缰,谈天说地。对于村民们来说,他们要尽地主之宜,要招呼且来赶庙的亲戚朋友,要留住他们连夜戏,有的是大人孩子全家出动,你拉我拽尽情挽留,直至客人点头应答才肯作罢。也有一些老朋友、老同学难得一聚,有说不完的话题,诉不完的衷肠,兴难尽、意难了,于是得便就简,在饭棚中把酒言欢,畅叙友情,亦或是放量豪饮,一醉方休。</p><p class="ql-block"> 五天庙会一天更比一天红火,十五是正日,是庙会的高潮。十六是末班车,人们紧赶慢赶,谁也不愿贻误错过。剧团走了,庙会散了,庙院、街道空旷而冷清,让人不敢相信刚刚离去的热闹。但是耳边仍回响着戏剧的鼓点和嘈杂的喧闹,脑海中仍闪跃着花花绿绿的戏服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浮影连篇难以驱赶。</p><p class="ql-block"> 令人痛惜、无可挽回的是在文革期间,可以称为文物古迹的关帝庙,一夜之间被扫劫一空,所有塑象、壁画、雕刻、器具尽毁无遗。传承已久,可称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月庙无奈的停办了。直至文革后期,恢复三月庙才成为可能。怀着满腔热情的村民们,目睹空空如也的关帝庙,以及再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声光电等功能无法发挥的旧戏台,便选址在沙岬的开阔地新建舞台、拓展戏院,为三月庙的传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令人欣慰的是文革割不断三月庙的脉博,改革开放后的三月庙办的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发。疫情同样挡不住三月庙的延续,憋屈了三年后,今年的三月庙办得更为隆重,再现了往昔的盛况,而且越发红火热闹。事实证明,凡是民间自发兴起、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天灾人祸不能扼杀的,任凭物换星移,仍将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在此,衷心地祝愿下永兴的三月庙经久传承,盛况永续,润泽乡里,越办越好。</p><p class="ql-block"> 一一于道林</p><p class="ql-block"> 癸卯年季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