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行(八)

朝阳山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58窟建于中唐,甬道北壁有供养人画像题记“大蕃管内三学法师持钵僧宜”字样,“大蕃”即吐蕃,由“大蕃管内”而得知此窟开凿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此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窟。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持抗蕃斗争长达十年的沙州被迫立城下之盟,而后敦煌易帜,自此河西走廊全部为吐蕃控制。</p><p class="ql-block"> 此窟是典型的涅槃窟。形制为长方形盝顶形,西壁设涅槃佛坛。所谓涅槃窟,是将涅槃作为洞窟的主体,前面没有遮挡而使卧佛像赫然横陈在观者面前,所以,涅槃窟平面一般都作横长方形。此窟窟形为长方形,进深为7.28米,横长为17.20米,靠后壁有1.43米高的通长大台,大台上又有较矮小形如睡榻的小台,佛像即卧其上。这尊涅槃像为石胎泥塑,身长15.6米。释迦牟尼涅槃时双目半闭,头枕右手,侧卧于榻,平静安睡,丝毫没有凡人卧终的痛苦和悲哀,整个形态,表情深刻地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主室即是一副巨大的棺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涅槃窟艺术的特点之一在于将彩塑与壁画和谐统一,增加了涅槃的感染力。在洞窟西壁,画了两排举哀者像,上排19身菩萨像,下排画17身罗汉像,同时还画了14身天龙八部护神像等,在涅槃像头部上方,画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奔丧和十大弟子举哀图,同时在佛床涅槃坛下,画天王力士举哀、须跋陀罗先佛入灭以及外道谤佛等内容。这些呼之欲出的逼真形象使涅槃情景引人入胜,感人肺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壁上排的19身菩萨画像,神情端庄,肃穆沉静,他们以超然出世的感情对待释迦牟尼的涅槃,按照佛教的说法,菩萨属于大乘思想的修行者,其宗教德阶仅次于佛,所以,他们知道释迦牟尼的涅槃不是结束了生命,而是断灭了人世间的一切尘缘,达到了他终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因此,他们神情显得沉静、虔诚,充满了羡慕与向往,他们双眼凝视着释迦牟尼,或低头冥思遐想,仿佛是在暗自向往着自己何时才能修行到这至高境界。下排17身罗汉画像则於其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有的嚎啕大哭,捶胸顿足,痛不欲生,呈现出强烈的动态。罗汉是小乘思想的修行者,只能使自己觉悟而不能使他人觉悟,修行的境界低于菩萨。他们认识不到释迦牟尼的涅槃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反而认为释迦牟尼像凡人那样离开了人世,以后再也没有导师来教导他们了,故而个个痛哭流涕,悲痛欲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龙八部为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迦,他们头冠上都有标明自己身份的兽类标志,表现他们原身“非人”而以“人”的形象前来,所以又叫“人非人”。如冠上有龙者为龙神、戴大蟒冠者是大蟒神摩罗迦,头戴金翅鸟的为迦楼罗。他们闻知释迦牟尼涅槃,在前往拘尸那迦城供养佛涅槃时,各自化现为有头冠标志的勇猛武士形象。他们遥望着释迦牟尼涅槃像,面色凝重,仿佛是在巡视四边,严防邪魔鬼怪侵入,护卫释迦涅槃。此图为“龙”、以头戴龙冠作為象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涅槃像足部上方北壁,画的是各国帝王举哀图,吐蕃赞普为首的各国帝王,这是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壁画布局的特点之一。这身吐蕃赞普的形象和服饰与同时期洞窟中吐蕃赞普一样,身形高大,气宇轩昂,头戴缠头高冠,辫发束髻於耳后,穿交领内衣,外套翻领左袒长袖缺胯衫,可惜的是这幅吐蕃赞普画像的头部、及其附近的藏文“赞普”题记不知何时被人切割而去,现在仅存头下部份。在赞普像的右侧画有一华夏帝王,头戴冕旒,著深衣,在二宫女的搀扶下,也来哀悼释迦牟尼,失声痛哭。其它们13人都是中亚或西域的帝王。他们多著卷领窄袖长袍,有的缚头巾,或披发於肩,或戴裘帽,多高鼻深目;浓眉虬髯,与古籍中记述的胡人形象大抵相同。其中还有南海昆仑王,面部扁平、眼大唇厚,鼻孔朝天,肤色紫色,卷发,斜披锦巾,项饰宝珠璎珞。这些画师精心刻画的各种人物形象反映出唐朝民族关系的密切和国际交流的广泛。他们的哀悼方式十分惨烈,割耳,削鼻,刺胸,目不忍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迦叶长途跋涉到达娑罗双树,看到恩师释迦牟尼已入涅槃,悲痛欲绝,他双手高举,身体前倾,作匍匐状。左右两个弟子把迦叶紧紧地拉住,以防他扑倒撞地。迦叶老泪纵横,嘴巴大张,舌头微微上翘,泣不成声。周围的弟子们都嚎啕大哭,痛不欲生。阿难也悲痛倒地,双目微闭,一手遮耳,仿佛正在倾听释迦牟尼宣说《涅槃经》,这情真意切的感人埸面表达了师徒之间手足之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壁佛龛下画有五身乐舞人,为首者两手拄地作倒立状。第二身吸左腿吹横笛,第三身挥两手击鼓。第四身穿长袍,右手前伸,左手持杖,放声高歌。第五身左手持拂子,右手作舞蹈状,其后为狮鹿供养。有的学者认为这画的是外道谤佛的内容。所谓外道是指佛教对其他宗教派别的贬称。此图是击鼓外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壁绘有各种藏式吐蕃飞天,造型不同于盛唐时期飞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