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里的鱼不能吃

海胆

<h3> 记忆中,家乡里春天的滂沱大雨总是下半夜下才下的,静夜里躺在竹床上,起先听到是散散落落的小雨点打在瓦背上的声音,没有风声,没有雷鸣、很轻松、很柔和、很有节奏。想到下雨了,第二天也许不用起早床上学了,心里倍感舒畅,此时经常会含着笑再次走入梦乡。但如雨来得快,瓦背上声音由滴答声变成蓬篷声时,大人们便会紧张起来,赶紧起来把放在天井里的木桶脸盆易漂浮类物品收起来。我家老屋是红米石墙基青砖大瓦房,房脊是一条龙,房顶面积大,雨水大部流向两偏房后再流向天井,而偏房泄水的是两个青石雕成的龙头口。雨势大时,从龙口喷出的水柱有一米多远,左右两条水柱从二米多高的房沿上打在天井的青石板上,连同打在瓦背上的雨声和天空电闪雷是挺吓人的。这时最怕是龙口或天井出水口堵塞了,有一次左偏房一条泄水龙口被大雨刮下的青苔堵塞了,雨水从房沿青石槽漫泻横溢出来,就象瀑布一样。还有一次天井排水口被塞,老爸不在家,眼看雨水就漫上了两间偏房,好在主房大厅冂槛比偏房的高才没淹进来。下大雨时,老爸会穿上竹叶编成的簑衣左手拿电筒右手拿竹杆地站在天井里左捅捅右捅捅的,保证水口不被堵塞。 ­ 如是下大雨,我总是盼着下得越大越久越好的,除却听到喇叭通知停课开心外,因为第二天会从石板巷旁的排水沟会捉到很多的鱼。最多的是塘虱,捉的时候我最怕,滑溜溜的一 不小心会被刺出满手血来。我邻居大头国比我大一岁但比我聪明多了,他用雨伞的钢条磨尖后腰也不用弯的见一条就扎一条,很快会弄满一桶。我妈妈不许我学这办法,说鱼吃不了多少,死了不能养拿回家也没用,其实她是怕我不小心扎了自已或伤了别人。明沟的鱼好捉,等雨停下来水流走后用手很容易就抓到手,有时你不抓也它也会跳到青石板的路面上来的。带盖的暗沟里的鱼是最难捉了, 但暗沟往往有冲刷成的水坑,水也最深,藏在里面的鱼最大,但也最危险,不小心横在上面的石板掉下来小命也玩完了。有一次我听到刘家塘连接河涌的暗沟里忽喇喇的水声响,听上去里面的鱼起码有两三斤重,我猫下腰想看看(其实并不敢爬进去的),没想到里面一条二尺长的水蛇盘在石壁上正冲着我喷火信子,吓得我差点瘫在沟里。过了几天,有人看到大黄(一条狗)从里面叼出一条三四斤重的生鱼后赤溜往山上跑了,听它主人说,过后三天大黄都没吃东西,口里静往外淌清水。 我家在半山腰靠山脚上,只要下了一晚上的雨,天井总有几条塘虱或泥鳅在里面。我就纳闷,从我家到山下河边,高低差起码有五十米,距离二百米,石板做的明暗沟渠要跳好多级要拐好多个墙角弯,可这些鱼能游到我家天井来,真真是不可思议的。对天井里的鱼,再大的鱼我家从来就不敢烧来吃,因为我家天井照壁上镶有用青砖雕成的“天官赐福”字样的吉祥图,很小时听隔壁的六婆说过,这鱼能逆水游到天井来都为求福的,对这有灵性的鱼谁还敢吃啊!所以每次雨后,我妈妈都是捧起来轻轻地放在脸盆里,洗衣服时偷偷带回河边放生的。小时候家乡的雨再大水再急,河里的水都是清清的,从来没见过有发黄和混浊的河水。每次放生时,看着鱼儿从水底优哉优哉的游向飘荡着翠绿水草的深处,心灵都会有点点的慰籍!</h3> <h3>天井照壁上“天官赐福”青砖缕空石雕,从爷爷的爷爷算起,应该有200 年历史了。文革时老爸担心被红卫兵毁掉,用石灰抹平遮盖终保护了下来成为镇宅之宝!</h3> <h3>我和二弟在三弟的儿子陪同下在天井中航拍</h3> <h3>与二弟及他儿子在天井中航拍</h3> <h3>几个弟弟在老屋边上都建起了高楼,有的建了两三幢,老宅是祖屋不愿拆,现成了城中村中的城中村,好在保管尚好,据三弟媳阿萍说,刚刚请了治白蚁的,花了好几千块大洋!</h3> <h3>我家紧邻的刘家词堂已经列入文物管理单位了</h3> <h3>画院老师建议我老宅重新粉刷后建成我的个人艺术馆,只是与我现居地相隔甚远,粉刷可以,艺术馆不可行!</h3> <h3>弟弟们偶尔回去在大堂中燃一火堆显示人间烟火气息!</h3> <h3>大堂中供奉着观音石象,虽然无人居住,过年过节时香火不绝!</h3> <h3>给两个侄儿在天井讲小时候的故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