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光那时很风光

平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溪光富有丰富深厚的人文史,也是世界矾都六百多年辉煌炼矾历史的发源地。曾经辉煌过、繁荣过,古于路、富于矾。</p> <p class="ql-block">  溪光的繁荣源于盛产明矾,为大山深处的明矾运出,引申出以溪光为起点的挑矾古道,向南途经埔坪柯岭脚与矾前挑矾古道汇合到前岐海尾妈祖宫,向北至南宋桦岭脚与矾藻挑矾古道汇合到藻溪九堡宫。挑矾古道并非只挑明矾、矾石,还是闽浙民间往来的交通要道,促进两地间物资交流、商贾往来、婚姻嫁取。明矾的兴盛吸引了众多来自苍南江南垟的百姓前来挑矾,那时整条古道上人流不断、川流不息;起早贪黑,三更半暝就起身,根本不用担心路上没人作伴或走迷路,十来岁的孩子就跟着大人在这条路上挥泪洒汗,捏个冷饭团(多是番薯丝),渴了喝路边山泉水,为不让回程空担,想办法挑点其它货(柴草、木炭、物品)回来,哪怕几分钱都愿意。解放前出生的人当过挑工,七零后因为两地联姻亲戚往来可能走过这条古驿道,每个家庭或多或少与前岐、藻溪两地有亲戚关系。“我外婆是前岐人,我姑姑嫁到藻溪,我舅妈从前岐嫁过来的,我阿姨嫁到前岐”,这都是人们问候中打开话茬、拉近亲切感的朴实话语。溪光的明矾业繁荣,有句“溪光两头鲜”,年近半百的溪光人可能听过,如果爷爷奶奶、父母们没提起,或许无人知晓发生在溪光的过往,这可是明矾产业最有力的见证,顶街百廿矴步头到水碓湖,下街路亭到礼拜堂大路边是两条最热闹的古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豆腐坊、南货店、药店、布店、裁缝店、油纸伞店、米店、糕点铺等应有尽有。谁吃过矴步头英我家的纯手工五香、豆腐、豆泡?谁穿过六孧做的手缝衣服?古街上有一个水陆宫亭,溪光山边(如欧厝)、山里村落(如石门岭、松柏岗等)、挑矾工路过都会在这里歇歇脚,顺便置办物品或买吃的、用的。水陆宫亭就在水陆宫墙外侧,是闽浙古驿道设在溪光的一个凉亭,古道穿过这个路亭,两边有公主椅供行人休息,大路边水渠正好流经靠外侧的公主座椅下,大糖客经常把担子歇在亭内,吸引了周围孩子拿家里的牙膏壳、鸡胗皮、正番鸭、鹅毛(家里杀鸭宰鹅,会把毛留下来,有人收购)、小铁块、铜铝废件换大糖(麦芽糖)吃。胆子大的孩子把家里的锄头铁栓卸了拿去换一小块糖吃,不免招来一顿毒打。大约解放前水陆宫被拆除,老路古街跟随时代变迁,失去往日的热闹,店铺逐家关闭,路亭慢慢损坏无人修缮,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仅剩两堵断圆拱门墙被推倒,水陆宫亭消失。</p> <p class="ql-block">水陆宫亭双涵洞石拱桥</p><p class="ql-block"> 溪光路亭之所以称水陆宫亭,源于这里是三条水路交汇处,宫里供奉着水陆相公和许氏夫人(宫被拆除后,香炉安放于现塔岭宫),未知详细建宫年代,只知道水陆宫敬是南宋垟七月七马仙娘娘嬷出巡途径溪光的三个敬之一(普安寺敬、水陆宫敬、内蔚坑边敬),白槽坑山涧水经古驿道这座长5米、宽3米的石拱桥汇入甘宋大溪。还有一条从曲樟潭这边引出水,沿老路走向的灌溉渠(是为大路边那片水稻田修建的人工水渠,同时方便了古道两旁居民的生活清洗用水),水渠经过这条山涧,在水陆宫亭的涵洞桥内侧五米处有另一座长5米、宽1米仅架过水渠用的石拱桥,行人不可通行。水渠架过内石拱桥后就流经水陆宫路亭的坐骑下,山涧水底床从石拱桥桥下到大溪出口都用大块平整石头铺设,经水流日夜泥沙的冲刷,磨去棱角成浑圆,特别是发大水后,石头块被冲洗得越发干净整洁,大块石嵌在清澈见底的山水中。夏天,妇女、姑娘们喜欢来桥洞下洗衣服,不会被太阳晒到而且很凉快;有的从家里直接搬来竹椅躺在桥下纳凉睡觉;水渠下的那座石拱桥常年滴水,水冰凉冰凉的,这里成了孩子们玩水的天地。如今路亭、水陆宫、水渠、石头古道都不存在了,仅留下两座石拱桥淹没在灌木杂草里,已无人踏近。山涧水依旧汩汩流淌,水里满是污滑的泥苔和生活废弃物,只等大雨来临把它们一并冲走了,尽失往日的洁净和生机,如死水潭、臭水沟。如今人站在溪堤岸边还能隐约看见石头砌的圆拱形桥。</p> <p class="ql-block">  在前岐到甘岐公路(闽浙分界线)未通车前,虽然挑矾古道失去作用,退出历史舞台,而这条古驿道还是重要的人行往来主干道,福建界前岐与苍南南边地民间往来、南宋垟每年七月七会市,未通车的村落还是需从这条古驿道穿行。自古以来,南宋垟与闽东浙南各地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李士林走南闯北路上的传奇故事,夏高桥“文官下骄武官下马”朝拜清·嘉庆皇帝(1819年)钦赐的“盛世瑞徴“,南宋垟人重视子女教育,在外求学(福鼎、平阳、瑞安),进县城、省城参加科考都离不开这条古驿道。灵矾公路未开通前,前岐、矾山、南宋这一带人们去温州必须走这条古驿道到藻溪后,坐船辗转到平阳鳌江,继续水路或陆路到瑞安才达到温州,健在的人要是有走过如今至少七八十岁了。</p><p class="ql-block"> 古道上留下了世世代代人的足迹,演绎着形形色色的奇闻轶事,书写着文人墨客的诗文名篇,谱写了挑矾人的辛酸号歌,镶嵌在古道间原本方正的石块,经几百年来岁月与双脚、“楮脚”的打磨,都成光滑浑圆发亮了。如今古道还在使用的路段已不是原初的石头路,被填埋在水泥路下,有的被公路拓宽(普安寺口,溪岸边)、房屋建设(枫树门段)被堵截断失,保留下来的已无人问津成残路。时光流逝,岁月无声,古驿道虽然荒弃,尚存的古迹旧物照见昨天的历史辉煌,独特的山水风光依然旖旎秀丽。这些是路的见证,是古人区域间活动往来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甘岐桥</p> <p class="ql-block">  溪光即是挑矾古道的起始点,也是闽浙古驿道的必经之路。溪光到藻溪和溪光到前岐的挑矾古道其实就是闽浙官商古驿道。“五里一亭”是古驿道一路所建的路亭,亭内有靠背的长条坐板椅,宽度60厘米左右,高约五十厘米,可坐可躺,为远路人随带衣被就能铺开当床过夜,确保路人不会露宿野外。路亭的作用大,作为行路休息点可以去困解乏和突遇大雨可以挡风避雨,路亭多半有宫庙,内设神龛、供奉各路神灵,表达了古人对出门在外、异乡路人路途遥远,穷乡僻壤、荒山野岭人身安全的美好祝愿,祈求地方神佛保佑平安。这种路亭与宫庙结合蕴含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和人地合一的智慧。</p><p class="ql-block">溪光至藻溪古道路线:溪光古街—百廿矴步-人瑞牌坊-南宋清叙桥-北山街古戏台-路下周宅-旗杆内李氏故居-树王-鸡鸣岭-半垟宫(五间亭)-三条溪-洞桥-滴水岩-险口-吴家园-潘庄-将军脚-藻溪老街九堡宫。</p><p class="ql-block">溪光至前岐古道路线:溪光古街-垟心亭-埔坪老街-柯岭脚-大岭头-龟岭头-龟岭脚-南岭头-西宅-岐阳古街-前岐海尾马祖宫。 </p><p class="ql-block"> 古道上溪光段人文景观不少,溪光古街、夏高桥、百廿矴步、阿弥陀佛青石(旁边有多棵新曲樟树,树龄约三十多年,横卧溪面生长)、普安道院(路口原有一座石拱桥,修建灵矾公路被拆除)。甘宋大溪顺流南下前岐,过松墩桥(解放前是一条小矴步),经松墩李氏故居往下就是大宗百亩良田(引曲樟潭水经对面山脚沟渠灌溉这片稻田),这里有个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垟心亭、再沿大路垟一路平坦而下,就到热闹的埔坪街。</p> <p class="ql-block">垟心亭:现名洋中陈,明万历年间由始祖法杨公初建,乾隆年间二建,清咸丰年间三建,民国、解放后修理,2006年被桑美台风吹倒,2007年重建,2014年装修。</p> <p class="ql-block">松墩李氏古居:南宋李氏始祖功赐公第五代世孙李云盛聚居地,山脚下的故居还在</p> <p class="ql-block">溪光夏高桥:“武官下马,文官下轿”朝拜“盛世徵瑞”嘉庆皇帝亲赐匾额。</p> <p class="ql-block">古驿道溪光水陆宫亭前一段</p> <p class="ql-block">曲樟潭边的香樟树</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青石:百年前曲樟潭发生多起跳水溺死事件,为表达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保佑百姓人身安全,立了这块石头,路顶还有一尊带顶檐刻着南无阿弥陀佛石像,长期有当地人烧香。</p> <p class="ql-block">溪光百廿矴步:此矴步不是因原有一百二十阶搭石而得名,而是金山欧厝欧阳氏用收来的一百二十担田租修建的,如今仅剩八十阶。</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刹普安道院【原名普安(庵)寺】</p> <p class="ql-block">  前岐与南宋垟的历史渊源于这条大溪,古驿道大部分路段顺溪而行,古时的南宋顶垟-街北山街经溪光老路古街到下垟街-埔坪街,体现临水而居的人文特点。前岐、埔坪、溪光、藻溪古街的二层木结构建筑何等相似,体现明矾鼎盛时期统一的建筑风格,由挑矾古道形成独特相似的文化圈和民间信仰习俗。</p> <p class="ql-block">前岐古街</p> <p class="ql-block">埔坪古街</p> <p class="ql-block">溪光古街</p> <p class="ql-block">藻溪古街(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溪光地方虽小,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件不落。解放后,1952-1954年的土改运动,家底殷实的房屋或地主田地被充公,大宅院分给贫下农,水田、山地按男丁人数分配。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办食堂,全民参加劳动,按区域划分生产队,干活记工分配领粮,顶溪光食堂办在顶厝庄孝喜家,下溪光食堂在礼拜堂。1958-1960年三自然灾害,颗粒无收,草根烂瓜梗都成填肚子的饭,能存活下来何等不易。文革时期,红卫兵走到哪,地方机关、物资供应单位都要给予接待,吃饭、坐车通通免费,溪光小学处于停课状态;文革时期,红造和司总两派打起来,有人告密乱抓人,谁被误抓抱紧头双手被司总派用枪柄顿打,脸被打肿如猪八戒头,到埔坪新岭脚发现抓错了才放回来。溪光部队解放军支持红造派,两派发生战斗怕伤害到无辜老百姓,一再撤退至茶寮后山,谁冒着生命危险给解放军送信、送饭?黄连长妻子当时被送到谁家掩护起来?是谁给部队连络送饭害怕被抓,躲在看守矾人床低下瑟瑟发抖?解放军回村那天,寨子山尖尾站满人欢迎。计划生育、改革开放……一件件看似中国近代史事件,却是发生在溪光的真实故事。</p> <p class="ql-block">   那时溪光很风光,挑矾人南下前岐,北往藻溪,吸引各地人来溪光挑矾、做矾工,江南下乞丐蜂拥而至,矾山明矾兴盛还流行这样的方言:“矾山的乞丐拐比前岐的嗲仔(牡蛎)竹还多,矾山人的细杉(毛衣)比前岐的棕蓑(蓑衣)还多”,来自温州各县手艺工匠们,背着行囊、挑着担一路吆喝,“锡缸补锅”、“磨剪子锵菜刀”、“修伞补鞋”、“弹棉做被”、“收破烂兑大糖”、“修篾箍桶”、“剃头理发”等等,背着黑包吹着箫“咪哆咪嗦,咪嗦咪哆”是骟猪(阉猪仔)的,古道上讨生活的技艺百工寒来暑往络绎不绝,可见当时“矾荣”带来人口聚集,市场活跃带动多方需求,各地女子很愿意嫁到溪光。</p><p class="ql-block"> 说起溪光矾头势,不得不提那些矾窑了。1955年,溪光所有大小矾窑实行公私合营,统一编成八条矾窑,称八大工场。第一工场在曲樟潭,场主李朝钦(李孔杰父亲);第二工场泰利窑,场主李新珪(又名李玉昆)和南宋过溪林志芳合股;第三工场在水碓湖,场主李新举(李孔瑞父亲);第四工场在新窑,场主李新珪(前岐有自己的矾馆,商号“源生泰”,1958-1963年,新窑工场居家用房被收回用于八大工场总食堂,李若孔、张月香、李彩云负责煮饭、烧菜,属于编制在册的矾矿正式职工;第五工场在路亭北边火土厅,场主李若虚(李敏庆父亲);第六工场在水陆宫,场主李若铺(李敏象父亲);第七工场在李若孧后首,场主李新树(李若海父亲);第八工场在礼拜堂,场主李知通(李仁爱父亲)。那时溪光名溪岗,直属矾山矿区管辖,乡人民政府办公室(乡管所)就在第八工场楼上。溪光大礼堂(后称电影院)就是八大工场办公楼和职工会场(类似矾山工人文化宫),1962年八条工场被平阳矾矿统一收制迁至矾山,并入矾矿三车间和五车间,结束溪光古明矾业史,溪光古街渐渐萧条,到八十年代所有店铺完全关闭消失。后来重新开设顶窑和下窑,溪光又风光了一个时期,但热闹中心由老路古街转移到灵矾(现78省道)公路边,大礼堂前面公路两旁成了百姓生活热闹聚集场所,有早市,前岐、中墩、马站海鲜都赶挑到这里卖。直到1998年国家禁止关闭矾窑,溪光结束矾历史,也因此溪光像沉睡似的没落,一样样物地消失。</p> <p class="ql-block">幼儿园孩子们在做游戏: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溪光很富有,明矾带动百姓生活丰富多彩,男女老少皆动。开办了幼儿班,比大城市还超前,凸显当时人们对孩子学前教育的重视,另外全民皆在外参加生产劳动,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统一托管,更有精力投入生产,这问提高效率。</p> <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社员们做生产操: </p><p class="ql-block"> 那时男女青年都要劳动,统一剪齐耳短发,摒弃封建社会女人留发髻,保留革命时期女青年(刘胡兰、江姐)头发形象。到后来的女性老人一直这样留头发,想起外婆、奶奶、母亲的发型了吗?上衣为短旗袍式,纽扣在侧边腋下,立领遮住脖子,虽然已解放多年,穿着打扮比较保守,大夏天这样的衣服应该很热吧;下身是腰间绑带阔腿裤,看看一双双“三寸金莲”,走路都困难,干体力活根本快不了,肩膀挑担干重体力活得承受多大的力量。从着装上,个个干净整洁,没有人穿打补丁的衣服,反应出当时人民的生活条件相当好,干活穿的衣服都很体面。认出这照片里的人都是谁吗?要是还健在的话,应该都有100多岁了吧。</p> <p class="ql-block">老人们在跳舞:</p><p class="ql-block"> 为丰富业余生活,那时还组织了一个舞蹈队,中老年人参加学习。老人们在跳舞,孩子们围成一圈观看,这些孩子都是跟着大人去的,有的孩子还跟着学起来,当时流行一句顺口溜:哆啦哆,丢啦丢,荷花跳舞输金洲,意思是说儿子跳舞比他妈妈还好。那时的冬天很冷,番薯收成时开始下霜,还经常下雪,老妇人流行戴毛线织的黑头帽,穿的是黑色或灰暗色粗布棉袄,布料称“卡基花兰尼”、“的确凉”,围着围兜手里捧着火烺(暖手炉),知道这些溪光人是谁吗?背景是谁家的房子吗?</p> <p class="ql-block">火烺</p> <p class="ql-block">社员参加扫盲学习:</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能读得起读的人并不多,很多人没进过学堂,为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人民公社举办扫盲活动,不管男女都要参加,七八十岁老爷爷老太太都要再学习,八仙桌和长板凳是家家户户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  这四张旧照片,浓缩了当时溪光儿童、中青年、老年人的生活场景片段,反应出活跃的社会动态,堪称完美的溪光全家福,记录了1958-1962年人民公社时期的瞬间,成为地方永恒的纪念。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要不是保留下来这幅巨作,后人无法知晓北宋时期汴河沿岸的繁荣景象。溪光正在蜕变,期待第二次时代留影。</p> <p class="ql-block">  溪光的老路古街谱写着一首岁月的歌,溪光的挑矾古道印刻了一道时代的痕,路文化古韵犹在,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返“清水白米南宋垟”,挖掘溪光宝藏,以古复古,以“溪”为源,以路为线,让历史重现,让溪光再次风光,迎接新时代的美好明天。</p> <p class="ql-block">参考来源:</p><p class="ql-block">《温州古道》苍南篇</p><p class="ql-block">本地人回忆口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