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王伟,一个不断突破自己,力求创新的摄影艺术家

张绍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从路边无意中捡了个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文革中,1974年,记得当时刚过了建立革委会,经过大批判,市革委下令撤除泸州满街各单位一阵风竞相建立的大批判专栏,因当时全国报刊只剩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信息处于饥渴状态,我又在清理阶级队伍中摘了右派帽子,恢复了正常工作,我趁拆除满街大批判专栏机会,打报告通过防疫站领导,卫生局,向市革委申请,留下1至2个专栏给我们防疫站宣教科,开办卫生防病科普专栏,果然被批准,指定最佳位置的泸州旅馆门前的两座专栏,给我们使用。我对其稍加改造,改张贴为:装玻璃,遮风雨,上板面的漂亮专栏。在改造的同时,又因我一个人肯定不可能把组稿,编排,书写,美工设计与美化版面全部包干,必须增加美工和书写人员,我打报告请领导审批解决,因文革中编制不能动,只同意以合同聘请方式解决,故我以比我工资(当时我30多元)高(42元)的待遇,聘请了赵锡剑和刘自果两人为成员,一画一写,我组稿编排,迅速出版了每月更换的泸州卫生科普专栏。</p> <p class="ql-block">专栏推出后,反响很好,观者如堵,迅速在省内引起卫生厅的注意,很快成立“卫生宣教川西南协作区”"川西北宣教协作区″,把我们泸州市卫生防疫站定为宣教协作区的宣教专业培训基地,组织全省其他市县来泸州参观,培训,学习,推广办卫生科普专栏经验。居然还在全国蔚然成风。</p> <p class="ql-block">但到了文革稍后,市里工作逐步恢复正常,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调我们防疫站站长杨才秀去担任副主任(主任由市领导兼),成立计生委办公室,並下达全市计生委工作人员编制。我站原站长,现计生委领导杨才秀,下狠心把我的这两名以高薪聘请的合同制美工写手,以低薪,但是正式公务员编制挖走,宣教科剩我孑然一人光杆司令。</p><p class="ql-block">幸好我有好运天成。有天下班,我由枇杷沟回家。见路边一青年在画枇杷沟的吊脚楼景象的速写,我无意中一眼,令我大吃一惊,寥寥着笔不多的一幅速写,居然主次分明,形象准确,取舍得当,主题突出,虚实相生,情趣盎然。我连忙问他的姓名情况,名叫王伟,看来不过二十上下,经历却曲折满满,文革缀学,下乡知青,入伍当兵,放映绘画,复员退伍,顶替入厂,上班做糖,下班写生,正是我急需的人才啊!</p><p class="ql-block">下午我立即打报告,拉站领导同去卫生局,向领导汇报,局领导回复,难度太大。因体制不同,企业转事业,集体转全民,工人转干部,难啊……</p><p class="ql-block">我却不管,只强调我的那专栏,领导是知道的,在省和全国都有点名气和影响,现在一下子失去两名骨干与熟手,我现在是找一顶倆,请尽量向市里𢑥报吧。</p><p class="ql-block">幸好,不久市里批复了,同意特批调动,让卫生局同商业局协商解决。把王伟调到了我宣教科,我在路边捡了个宝。为我和王伟人生,和防疫站工作,都添了一笔重彩。</p> <p class="ql-block">我的摄影团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伟,一个不断突破自己力求创新的摄影艺术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伟,近年来在摄影艺术的道路上,成就斐然,他的作品三次荣获四川省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艺术大展金奖;全国人像艺术摄影大赛金奖,银奖;多次入选国际影赛,华赛;其中两次荣获六届人类贡献奖文献大奖;多次国际影赛铜奖;全国艺术摄影届展入选,作品备受圈内关注,并引发讨论。王伟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学会博学会士,中国建筑摄影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泸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2002年3月荣获“中国优秀摄影家”的称号。2006至2012两次荣获四川巴蜀文艺奖,2008年被评为泸州市拨尖人才2021年著作《我的乡愁》荣获四川省文联百佳推优工程奖</p> <p class="ql-block">记得满头青丝</p> <p class="ql-block">转瞬已满头白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绘画起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自己对他的偏爱吧,在二十多年前,他可能没想过自己的未来与相机有缘,那时他爱上的是画笔与颜色。王伟是文革中的初中毕业生,但谁又能说他的文化只有中学水平呢?幸好他没参加过什么升学或高考之类的考试,因为他不可能是“全才”,却毫无疑问是相当有天赋的“偏才”。他下过乡当过知青,也入过伍当过兵,在军队里放电影画海报,还不到二十岁,就能画一手好画,复员后在糖果厂当工人,之所以能被调到当时的市卫生防疫站当专职美工,这因为那时他的画作已经在《山西文艺》上用作封面。这实际是他的一个相当不错的人生起点。</p><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们都知道他有不少的摄影作品,有谁还能知道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呢?他在任卫生宣传的美工期间,已经发表了不少我提供脚本他创作的“科普连环画”。那时鞠萍天天在中央台为小朋友讲授“简笔画”,他老是对我说鞠萍什么什么地方讲得不对,我只好笑着赏他两句:“鞠萍自己根本不是画家,她只不过是根据别人的脚本讲解而已,要不,你把你认为正确的也写来出版?”谁知一句“玩笑话”,竟然让王伟真的自创自画“简笔画”拿到出版社去出版,而且一连就出版了整整九本,后来他又开办幼儿的“连环画学习班”,他的学生的画作,还刊登在了《中国连环画》期刊上,他被评为“优秀辅导员”,其实应该是“优秀教师”才对。</p><p class="ql-block">  这些看来似乎与现在他在摄影成就无关,也可能没多少人知道他在绘画上也步步扎实的历程,其实,也许他在绘画上的经历与思考,美术与摄影在“空间艺术”上脉脉相通的因素,奠定了王伟摄影艺术方面与大多数摄影爱好者不尽相同,而成就得更快更多的基础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个概念,使他走上艺术摄影之路</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伟开始摆弄相机,是来自他一位舅舅从台湾来,送了他一台相机,当时相机还刚刚出现在中国越过温饱线的平民百姓手里,还基本上是“奢侈品”,俗话说,“相机你买得起,胶卷你买不起”,一张照片照得如何?要花钱扩印出来了才看得见,那像现在的数码相机,马上看得见效果,要得的留下,要不得的删去,所以,请想想看,一个工资本不高的王伟,在开始学习照相时,该有多大的投入与花费?</p><p class="ql-block"> 但他不是盲目的,他最初当然要同我商讨一些摄影的“理论问题”,我好像问过他,“你是要搞摄影的艺术创作呢?还是要想搞社会新闻的摄影呢?”他当然是回答搞艺术创作。我就告诉他,“新闻摄影讲究的是眼明手快抓拍新闻事件,技术上讲究焦点清晰,曝光准确;艺术摄影却不同,焦点清晰必不可少,曝光却要从不正确曝光开始,讲究‘主体曝光’用最低曝光量,只突出要表现的主体,隐蔽不必表现的部份”。而且在拍摄中不要只拍一张,要连续多拍几张,用“跨度曝光”试用不同数据拍摄。而我觉得,王伟对新华社摄影班的“最低曝光量”的提法印象最深,他从开始创作到成就斐然,一直运用到了如今。但在刚开始时,在他的胶卷扩印时,不能用“自然斜率纠正法”校正他作品的色彩,一定要手动地增加“密度”才行,有人就说他连曝光都不能正确,居然还想搞创作?不以为然哩。</p><p class="ql-block"> 其实,王伟在摄影创作上起步很高,很快,他的第一组创作,好像是拍的一个枇杷沟路口的拉架架车的人,因没生意,坐在架架车上睡着了,王伟拍他时,有意地等一汽车从背景上开过,他用大光圈慢速度把坐在架架车上的人拍实,让背后过的汽车拉成虚影,命名为《车夫的梦》,效果很好,选一张寄出去,就被发表了,那时正是乡下农民青年开始进入城市的时候,他就顺此有意地拍成一组,他是我把北京青年摄影家们的“组照”,大连、西安、厦门、深圳等地青年摄影家们刚刚倡导的“组照”表现法的信息带回泸州来后,我们摄影家协会开始拍摄“组照”的几人中,也是最有成就的之一。可能留存在泸州人心目中的王伟的“组照”就有“青年农民进城”、“深深小巷”、“一百对双胞胎”、“老窖百图”、“荷花百图”…………等,他把几幅照片的“组照”提高到了他首创的“一百幅”。</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百对双胞胎的影展,牵涉了好多家庭,和家人亲友的心,能不火吗?</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难的前进,是自己突破自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曾经说过王伟,“他拍一百幅?钱多嘛,还不是没把握,在底片的‘铇花堆堆里头找要得的’,能不找出几幅像样的吗?”这种说法的背景,也许真只有我和王伟知道,为什么王伟要拍“一百幅”?真是“钱多了,烧的慌”?不,那是王伟的创作,由“自觉”到“自为”的进步时的一大进步。因为,摄影艺术家同照相馆的摄影师不同,不能用一个模式出作品,任何艺术都是喜新厌旧的,在开始时可以学着模仿别人,如写字临帖,画画临摹,拍照摆效果,可做出来,都不能算自已的创作,都有别人作品的影子,当你从学习向开始创作,就得从别人作品的影子里突破出来,一句话,“别人这样拍过了,我不能再这样拍。”这就是艺术创作的“自觉”开始,而且,不但要突破别人的影子,还要突破自己的成功,“这样我已经拍过,不能再像这样拍第二张,每一张都得有创新”,这样强迫自己不重复自己,那怕是自己最得意的佳作,也要毅然决然地“叛逆”,所以,王伟的具体做法就是强迫自己“拍一百幅”,后一张绝不重复前一张。谁说拍一百幅容易,你来试试看,同一个内容,同一个事物,在同一次时间里,要一百次不同的想法,一百次不同的摆布,一百次不同的用光,一百次不同的角度,追求一百次不同的效果,这就是王伟经历过的对自己的强迫和努力,请朋友们试了后再说它容易还是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到了现在,泸州市有许多婚纱影楼,拍得好的还真不少,可是只有王伟的,样本虽多,却没有重复,王伟做到了因人设计,因人而重拟主题,把每一次的拍摄,都搞成一次新的创作的尝试,这是王伟坚持到了现在的特色和个性。他还在不断地做着最难的事,自己突破自己。</p> <p class="ql-block">由《摄影之友》举办全国影赛一等奖《化蝶》</p> <p class="ql-block">由《中国摄影》举办的影赛三等奖《花魂》</p> <p class="ql-block">作品《兵败乌江》入选香港举办的全国艺术影赛(一组多幅选三)</p> <p class="ql-block">作品《青花》荣获新加坡举办的国影赛铜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荷花,他拍了三十年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拍荷花,谁不会呢?是的,但如果老是拍荷花,未必真那么有趣?如果你没有一股子不断突破自己的毅力,没有独创的奇思妙想,没有思之即行的勇气和作风,你未必能坚持拍三年的荷花?但王伟却拍了近三十年了。</p><p class="ql-block"> 最初,王伟是从文学角度去观察和拍摄荷花,因为荷花是人们早已拍摄了不知多少的题材和内容,国内国外的荷花摄影作品也不知多少,谁能拍出新味新意来呢?要超过别人谈何容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历代又不知有多少画家画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又有多少人画过,也用相机拍过?王伟开始拍荷花时,也用了“组照”的方法,他拍了“莲”的一生,从小蕾出尖开始,张瓣、吐蕊、落瓣、挚斗、垂斗、残茎、败叶……等,张张都有主题,有韵味,也有他自己的“新意”,他在为生命的勃勃而张扬,为生命的历程而述说,为生命的衰败而叹息,这组照片以组照形式发给了《大众摄影》,居然很快被选用了一张《残荷》,这是任何初学摆弄相机的人都难得的事。很大程度地鼓舞了王伟搞摄影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但是,文学意识用于用形象语言表达的摄影,可一而无法可再,当我提醒他必须更多地了解和运用“摄影语言”时,他的确有短时期的迷茫,什么是“摄影语言”呢?这时,他开始真正地把握摄影形象的表现要素,如色彩、虚实、对比、呼应、布局、视觉冲击力、趣味中心……摄影的多次曝光、追拍、景深运用、节奏、视觉引导、变形……等,怎样才能通过“接受美学”心理学上的:一抓住兴趣、二提高兴趣,三达到满足兴趣,于是,他拍的荷花开始使用了摄影技艺的大光圈,短景深,低调并级表现“虚”,明亮清晰表现“实”,以虚托实,以明点睛,色彩由华丽到深邃,从对比到和谐,一次曝光,二次曝光到多次曝光,叠影、眩光、流彩,什么都尝试,近年来还尝试“影画合璧”,用西方的古典人体,到名画的叠加,我可以自信地说一句,到现在为止,在拍荷花的摄影家中,暂时还没有人用过的时间,用过的方法,用过的构思,得到的效果,能超过王伟的,他只是没有把自己的荷花作品结集出版而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现实出发,让思维灿烂结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艺术创作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眼中现有的条件,去发现“美”,罗丹曾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摄影艺术家同任何人一样,眼所及处,千物万事,千姿百态,五颜六色,尽入眼里,应该拍的在那里?怎样取?怎样舍?当然,若有人叫你我给他拍张照,好办,对准他就行了,过去还要调光圈和速度,还在数码都自动化了,按半档下去,一切搞定,再按下去就行了。可是那是“艺术”吗?当然不是,摄影艺术家要根据现有的一切拍摄要素“人、环境、物”,仅仅是作为必备的条件,还要加上自己出人意外的别人没搞过的“构思”,才能拍出一张“独创的”艺术作品来。</p><p class="ql-block"> 看看王伟吧,时光到了二十一世纪,当年的“知青”,不知何时何人开始,兴起了一个“返乡潮”,王伟作为当年下乡知青,不能例外,但回乡去带给老乡什么呢?他没发财成大款,没法带给老乡一座“希望小学”,作为摄影家,他只有手中的相机,他却带回了一幅硕大的毛主席像,把当年用鸳蔸把他这个生了病的“小知青”抬回城的老乡们,他全请来了,还请了他们的孩子们,一起欢聚了一次,用感恩的心畅叙当年的亲情友情,让孩子们听当年他出的洋相与笑话,然后拥着毛主席大像拍了一张“全村福”,并围绕着这幅毛主席像的迎来送往,整整拍了一大组;当然也给全村子的老乡还拍了不少全家福,肖像照等,这是他所能带给众乡亲的返乡礼物。</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一组照片,竟然结成了“艺术硕果”,不但成了他给所下乡的合江一个小村子的礼物,而且成了四川省所有知青给予原接纳他们知青乡村的当今的礼物,成了整个中国知青们返乡的最具代表性的礼物,让王伟也因此而荣获了多次摄影大奖。他的成功,不在于他返过一次乡,而在于他返乡时所思考过的艺术构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品《南滩村的全家福》荣获大众摄影举办的全国影赛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王伟很善于根据现有条件作这样的艺术创作思考,升华出题材,凝炼出主题,策划出自己的表现形式,运用不同于别人的角度与技巧,拍出那怕一点点,一幅幅,一组组完全崭新的作品来,事物是大家都见过的,而照片的表现却是出乎你意料的。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叫你感觉得到,又没法自己想出来的韵味。这一点,请大家进入网上的“四川摄影家协会”的网站,看看“社会生活”专栏里王伟发上去的作品,和人们对他的议论和评价,就可以看到王伟“化平凡为神奇”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作品《门坎上的梦》荣获20届国展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作品《传承》荣获中国国际艺术摄影赛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作品《龙之子》作品荣获香港举办的全国艺术影赛银奖</p> <p class="ql-block">作品《生命之门》荣获全国人像摄影赛和郎静山杯艺术摄影赛金奖</p> <p class="ql-block">作品《天长地久》荣获全国人像摄影大赛银奖</p> <p class="ql-block">作品《跨跃》荣获四川13届艺术摄影赛银奖</p> <p class="ql-block">作品《生命序曲》荣获全国人像摄影赛金奖,关荣获上海国际影赛卡奖</p> <p class="ql-block">作品《逝去中的鲜活》荣获四川13届摄影艺术展金奖</p> <p class="ql-block">而且,王伟热衷于“创作”,简直可以说是痴迷,本来有时是别人找他拍照,是要给钱的,他到底是开影楼的呀,但当他看中了你有他进行创作的条件时,他就有些疯了,把持不住了,他反而会反过来找上你,就是你不给钱他也给你拍,如一位患癌症的乐天派老太婆,他给她拍了一组照片;一个爱上舞蹈的乡下孩子,他为他拍了一组照片;一个无手的残疾歌手,带了个爱上他的大学生老婆来请他拍照,花不起那么的价钱,王伟却反过来,分文不收地给他拍了一组照片。你说王伟还像个开影楼的“商人”吗?只是一个忘记了收支关系的“艺术创作迷”而已。</p> <p class="ql-block">作品《在有你的城市》荣获四川14届摄影艺术展金奖</p> <p class="ql-block">国际华赛优秀奖作品《山野间飞出太阳鸟》引起中外平委讨论的组片</p> <p class="ql-block">作品《我是共产党员》荣获四川15届摄影艺术展金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另从构思出发,让奇思妙想开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伟不但会从现有客观条件出发,进入“艺术构思”去创作,还在不具备现实条件的情况下,从思维出发,去创造条件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没法到现场,或没法出新时,用奇思妙想来解决。如2007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向全国摄影家征求“新年贺片”的摄影设计,他用“螃蟹”当“演员”,拍出了让征集者感叹不已的作品;又例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他没法到北京去看“鸟窠”,到全国去追火炬,他却用几个小小的青蛙,拍了上百张出乎意料的精彩作品,叫人不得不佩服王伟的“异想天开”。</p> <p class="ql-block">当年接受还在川台的王小丫专访</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不是太“荒唐”了?不,从古至今在艺术上都有这样的先例,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整部《西游记》,不都是这样的奇思妙想吗?王伟能想到什么程度?未来还有多少“ 奇思妙想 ”的作品问世?没法预测,我却充满信心地为他祝福,希望他创作之思的源泉不绝,活到老创作到老,出新到老。给泸州留下他能贡献的文化作品,作为泸州对全国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贡献。我作为他的老师,为他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 张绍先 完稿于2010。 1。18。晨(一夜而成)</p> <p class="ql-block">我,张绍先,王伟的老师,今年2023年已87岁了。原泸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理论家。</p> <p class="ql-block">曾在八十年代刚改革开放,国家打开南风窗,开始面向国际,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时,我国二岸三地(海峡两岸与港澳)摄影界曾组织召开两届“华人华裔摄影家影艺研讨会”,张绍先受邀与会,在第二届研讨会上,与国内另三位摄影理论家一道,荣获“摄影论文奖”。</p> <p class="ql-block">左起: 天津夏放,湖北丁遵新,陕西葛新德,四川张绍先。</p> <p class="ql-block">张绍先在八十年代曾受中国摄影函授学院两次聘为四川分院副院长,负责到四川省内各地市的面授,与学员论文的审阅工作。</p><p class="ql-block">图为1988年到内江和永川(重庆)授课。</p> <p class="ql-block">在重庆永川面授上课。</p> <p class="ql-block">2002年四川美院开设摄影专业系本科,张绍先又受邀为他们开讲摄影理论三堂讲座。</p> <p class="ql-block">由山西,陕西,天津,湖北,四川的摄影家协会共同发起召开“ 全国首届摄影美学研讨会 ”,1986年在西安成功召开,并由发起人组成《摄影美学初探》编辑组,收集全国交来的摄影美学论文,编辑出版了《摄影美学初探》一书。此为编辑组成员留影。</p> <p class="ql-block">张绍先在全国及港澳台各种摄影刊报,曾发表大小文稿数十篇,在1995年他将八十岁时,选汇了40余篇编辑,由中国摄影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摄影艺术的学术解读》一书,以作他八十岁生日之庆,纪念他毕生研究摄影理论的成果,留给后来人。</p><p class="ql-block">摄影有两个层次的理论,一个是应用理论,另一个是形而上的艺术与基础理论,因摄影是现代高科技产物,工具与应用技术,进步与更新太快,全球各国多是在应用理论上开展教学与更新,而艺术理论研究的,或只有此书从分类学角度开了头,适合从摄影爱好者开始的到摄影专业硕博研究的应用。</p><p class="ql-block">此书可在手机上淘宝与拼多多网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