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杭州十门之九——清泰门

浪迹杭州

<p class="ql-block">清泰门碑址位于环城东路与清泰路交叉口东侧,金衙庄公园南端,清泰高架引桥下方,不太容易找到。</p> <p class="ql-block">元末前没有清泰门之说,它的前身是崇新门。崇新门是南宋临安城东城门之一,故址在杭州市清泰街与城头巷相交处附近,门碑立在五柳巷北端。它始筑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因门内有荐桥(亦称箭桥),故俗称为荐桥门。</p><p class="ql-block">南宋末,元兵进占杭城,门毁。元末至正十九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东延三里重建城垣,把原在宋城城外的东河包络入围,并利用五代吴越国时的南土门旧基改筑新城门,名清泰,取清平、安泰之意。它是从元末改筑后直至清末存在的5座旱门之一,是杭州的正东门。</p> <p class="ql-block">据地方志记载,当时门外一片水网交错,其地多螺蛳,故俗称螺蛳门。另有说法是宋时附近有螺蛳桥、螺蛳埠,所以杭州人又俗称之为螺蛳门。不管是螺狮桥还是螺狮门,都是因为此地多螺狮之故。</p><p class="ql-block">南宋临安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俗谓“百花生日”。是日,杭人皆往风景秀丽的清泰门外游览,踏青嬉戏,观赏奇花异木。</p> <p class="ql-block">清泰门外沿江一带直至江水入海处,是古代煮海盐之处,沿江多盐田。</p><p class="ql-block">明代陆人龙的拟话本短篇小说集《三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六回中有这样的记述:“东首一带,自钱塘江直通大海,沙滩之上,灶户各有分地,前(煎)沙成盐,卖与盐商,分行各地”。</p> <p class="ql-block">在“古清泰门”石碑北不远处,有一组青铜雕塑:三个男性青壮年,长长的发辫显示是大清朝的子民。他们挑着、推着用麻袋装好的货物。历史告诉我们,清泰门外曾经是繁忙的盐业聚集地,盐挑儿穿梭如云,盐店云集成片。这组雕塑,正对应着杭州流传很广的民谣——“螺狮门外盐担儿”。</p> <p class="ql-block">王仙芝、黄巢、钱镠、张士诚,这四人堪称贩盐翘楚。而贩盐成就大事的,当属吴越王钱镠。他小时候家里没钱,16岁就从澉浦(今海盐县澉浦镇)一带产盐地买进海盐,挑到现在的安徽南部山区去换米。贩私盐收入很高,有着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厚利。但是,历朝历代,盐都是紧俏物资只许官办,官府对盐统购统销,运盐、卖盐都是要持有政府颁发的执照的,无证贩盐属于贩卖私盐,10斤以上即为死罪。</p> <p class="ql-block">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沪杭铁路在清泰门外距城三百米处(现为金衙庄转盘)建站,曰清泰门站,为江墅铁路中间站。是杭州城站的前身,也是杭州建成最早的火车站之一。</p><p class="ql-block">沪杭铁路自城外穿城而入,拆城门及城墙数十丈,是为杭城拆城之始。自此,近代文明逐渐进入并植根杭州。</p> <p class="ql-block">城站=杭州火车站</p><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的车站距杭城数百米,城内居民甚感不便。海归学者马一浮建议把车站迁移至城内,即由清泰门外的旧址迁至现址,改称杭州站。1910年8月投入使用。因设在城内,市民们俗呼为“城站”,而不称“杭州火车站”,这也是很多外地游客感觉奇怪的地方之一。</p><p class="ql-block">杭州站先后历经一次迁址,三次重建。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络——沿海通道上一个重要客站,也是杭州铁路枢纽的主客站之一,同时还是汇集公交、地铁和各类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大型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