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老八路宋汝光辞世十年了。他是胶东人民的儿子,一生戎马又悬壶济世,那年9月9日再加入毛主席的队伍。</b></p><p class="ql-block"><b> ——题记</b></p> <p class="ql-block"><i>(宋老照片只征集到1950年之后的,十四岁小八路与二十岁人民军医啥样子呢?)</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家乡入伍</b></p><p class="ql-block"><b></b>宋汝光(下称宋老)山东威海市文登人,1926年出生,1940年初参加八路军,在许世友创立和领导的胶东军区五支队(五师前身)二团做卫生员。</p><p class="ql-block">追溯历史,文登是我党在胶东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发源地之一,1935年昆嵛山起义和1937年天福山起义,奠定良好群众基础。1939年毛主席派许世友到胶东扩建抗日根据地,1942年成立了胶东军区,到抗战胜利前夕,已下辖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中海军分区和直属主力部队。</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胶东子弟兵在八年抗战中,对日伪军作战7590次,攻克日、伪军据点425处,毙伤俘日、伪军13.4万余人,主力部队发展到两个师、两个警备旅,另有一个海上支队,民兵发展到22万人,自卫团达到80余万人。胶东行政公署,下辖与上述军分区相同的五个专署,烟台、威海卫市政府,38个县级政府。共产党员,由初期的1800余人,发展到6.3万多人。</p> <p class="ql-block"><i>(山东的山,山东的水,山东的姑娘胶东的美。毛主席对许将军说过此话信以为真无妨,图片文字是否真迹不信也好,夫人田普莱阳人绝对可信。)</i></p><p class="ql-block">我无法重现胶东军民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与敌人斗智斗勇历史画卷,但胶东籍作家冯德英撰写的《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三部小说,赛时礼创作的《三进山城》,以及产生于平度成长于海阳的《地雷战》等真实故事,都先后成为文学与影视作品,真实地描写了胶东军民斗争史。我读着这些小说,看着这些电影,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p> <p class="ql-block"><i>(上述五部经典影视剧的原著是胶东人,主要演员大多也是山东人。演员曲云、鲁在蕴,倪萍分别出生于牟平、滕州、荣成,她们将山东母亲、媳妇、女儿饰演的深入人心。)</i></p><p class="ql-block">当然,胶东汉子也顶天立地,无私无畏。若干年后,这支队伍中的两位士兵迟浩田和张万年,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并出任军委副主席,此乃胶东人的光荣。</p> <p class="ql-block"><i>(八路军胶东军区战士:张万年上将黄县人,1945年去东北,从四野41军成长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招远人,从三野27军成长为中央军委副主席。)</i></p><p class="ql-block">人生相遇会机缘巧合,我与宋老也不例外。一是:宋老参加八路三十四年后我入伍到他家乡,成为驻威海守备四师医院卫生员,此乃身份巧合;二是:守备四师前身由胶东军区警备团、东海军分区独立二团、烟台警备部队于1949年合编组建而成。由此证明,我与宋老的部队同根同源,算是这支队伍的晚辈军人,此乃根源巧合;三是:1985年的百万裁军后,我从威海调无锡炮兵,几年后又调入101医院,到宋老曾经一领导过的普外科做军医,此乃工作上巧合。那时,宋老从医院顾问位置上离休,仍负责住院病历质量管理。从此,一老一少俩同乡,有了近距离交往。</p> <p class="ql-block"><i>(威海北大营,当年英国人的兵营。我在威海守备四师服役12年,这座欧式建筑是师机关所在地,部队撤编于1985年。)</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乡情依旧</b></p><p class="ql-block">宋老少小离家,移居江南超一甲子,乡音未改,乡情依旧,乡思萦绕,乡愁浓郁,我俩谈及家乡,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是的,我对威海的眷念也植根于心,从十八岁参军,入党提干、考入军校、结婚生女,到三十岁离开,这是一段顺风顺水的军旅生涯。威海是宋老的家乡,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无论离开多久、走出多远,那山、那海、那片土地,那人、那事、那段经历,都会魂牵梦绕。</p><p class="ql-block">威海升格地级市后,下辖文登、荣成,乳山三(市)县,海岸线一下延伸至近千公里,连同所属岛屿,其自然风光和海岸线地貌得天独厚。大美威海:晨起东海岸观日出,落日西海岸赏余辉,成山角涛声卷起千重浪,昆嵛山奇峰异崮林幽深,石岛港千帆渔船竞出海,金银滩万人海浴添斑斓,刘公岛北洋水师兴衰警后人,环翠楼历史悠长旧貌换新颜……</p> <p class="ql-block"><i>(晚霞中的烟威高速跨海大桥,晨曦中的威海幸福广场,荣成石岛渔码头,乳山银海滩,刘公岛甲午海战博物馆,冬雪环翠楼,天尽头成山头。)</i></p><p class="ql-block"><i></i>谈起威海,宋老记忆犹新:“1945年的7、8月间,从日军手里收复威海卫之前,营长派我和通信员扮成百姓,到威海的南大桥附近观察鬼子炮楼情况”。宋老的话令我好奇,就饶有兴趣的问:卫生员也有侦察任务吗?宋老笑着说:“参加八路前,我在威海卫读过几年小学,对城区地形较熟悉,营长才派我去执行任务的”。宋老稍停片刻又自豪的说:“几天后,大部队在威海城南的塔山一线集结,上级下达攻城命令后,一鼓作气攻下南大桥炮楼进入市区,溃不成军的日寇残部,从东海边的石码头乘船撤到刘公岛,又逃往东北,威海解放!”</p><p class="ql-block">宋老的话钩起回忆。我当兵威海的师医院就位于南大桥北侧,这座桥后称“解放桥”,应该与这场战斗有关。平日里桥下河水多以淙淙清流入海,但雨季时会山洪暴发,河水汹涌奔腾入海,一旦山洪漫过河岸,医院营区也会受到洪水浸泡。上世纪六十年代,地方政府为减少山洪带来的影响,两侧河岸用石块垒砌加高,岸边的土地种植上葡萄,又用三角铁焊接成的葡萄架跨越两岸,形成一条长约近两公里的葡萄沟。每年收获季节,河底架起几米高的梯子采摘葡萄,从而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一位威海籍作家,为此发表报告文学《美丽的葡萄沟》,“葡萄沟”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如今,葡萄沟早以成为地下暗河,地面宽阔的马路称“世昌大道”,缅怀甲午海战的民族英雄邓世昌,惟国富民安军强才能世代昌盛。</p><p class="ql-block">回忆如此美好,我心依然少年。当初,军营里的起床号声唤醒战友们,整齐的早操队伍沿葡萄沟左岸跑向海边,到达海边后一定会解散自由活动片刻。战友们仨俩成群立在石码头上,面朝大海观晨曦,一轮朝阳从刘公岛的东方升起,把海天一色的远方染得一片火红……</p> <p class="ql-block"><i>(威海,美丽的海滨城市,晨观刘公岛旭日初升,夏观碧海蓝天绿树,冬观白雪山峰岛屿,人生踏入幸福之地……)</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胶东分兵</b></p><p class="ql-block">回眸宋老人生历程,参加八路是革命人生起点,胶东分兵是军旅生涯转折点。</p><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蒋介石终因军队和政权问题容不下中共而发动内战。先前,为庆祝建党百年拍摄的电视剧《大决战》,其切入点就是从此开始的。当时,林总授命组建东北民主联军,兵员不足十二万人,山东输送六万多名子弟兵,其中二万多来自胶东军区,军史上称为山东分兵。</p> <p class="ql-block"><i>(伟人的重庆谈判,标志一个政党的成熟。一首《沁园春•雪》风靡山城乃至全国,四年后诞生新中国。)</i></p><p class="ql-block"><i></i>剧中画面:支前民工王翠云,在悠扬婉转又略带忧伤眷念的《沂蒙山小调》中,追赶着未婚夫的队伍来到蓬莱码头,队伍已乘船驶离港口,但王翠云仍义无反顾的租船去了东北。</p><p class="ql-block">相同的时间与场景,时任八路军卫生员的宋汝光,奉命从文登徒步到烟台登船奔赴东北,三天后他到达港口,运兵船同样驶离了码头。战争年代,卫生人员极为紧缺,宋老被留了下来,随后老部队原地重建,被任命为二六师七六团二营军医。从卫生员成长为人民军医,实现人生的第一次跨越。</p><p class="ql-block">只是往事不敢假设,进入东北的大部队多是塔山阻击战的主力,多少先烈永远长眠于此,辽沈战役纪念馆有记载。 </p><p class="ql-block">三年后,《大决战》进入中共时刻,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野战军拥兵百万,创造出从白山黑水一路打到天涯海角的战争传奇。此时,王翠云又以担架队长身份出现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场上。历史证明,山东军民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i>(无数山东儿女的化身,拥军支前模范的缩影,革命老区人民的代表。《大决战》中的小人物,解放战争中大主角。饰演者青年演员苏青。)</i></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