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段乡卫生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康复

西段乡卫生院

<p class="ql-block">  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活动严重受损导致的自身健康状况或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辨认,或不能控制自身行为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向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障碍,精神障碍患者的及时发现可以使患者得到早期治疗、正确干预,避免病情发展。使我们能够及时给予患者帮助和指导。</p><p class="ql-block"> 当今,面对生活和工作压力加大。有些人群出现了一些精神障碍方面的问题。精神障碍以预防为主,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希望大家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远离烦恼、郁闷的干扰,高高兴兴每一天,健健康康每一年!</p> <p class="ql-block">一 、家里有精神病人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要在确认识精神病。于其它内科病、外科病一样,只是一种病而已,这种病在病态下表现的思维、情感、行为的不正常,不是什么思想问题。精神病人与其他躯体疾病的病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身在病中不知病,意识不到自己有病故而不主动求医,拒绝治疗,这就要求家属对精神病人要倍加关怀、爱护。给他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支持,应尽早到专科医院求治。有的家人觉得家里出了精神病人丢人,有的则因精神病人年轻,住精神病院后,别人都知道了,影响病人以后恋爱,找工作。迟迟不肯的专科医院就诊,可究竟纸里包不住火,只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而已。有的则认为精神病人是着了魔,到处求神拜佛,结果劳民伤财,错过最佳治疗机会。</p><p class="ql-block">二 、护理精神病人的心理误区精神病人会给家庭的其他成员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由于精神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所以家属对病人易产生不良的态度和行为。</p><p class="ql-block">常见心理误区:</p><p class="ql-block">(1)否认心理;精神病人的早期症状大多表现孤僻、生活懒散,性格改变,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失眠等等。家庭的其他成员由于缺乏精神疾病的常识以及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常常否认病人这一系列的言行是精神病的早期症状,而总是往好的方面想。</p><p class="ql-block">(2)忌讳心理;当病人的言行表现出现明显的异常时,家属才意识到他们患了精神病。但是,他们在焦虑、不安和恐慌之际,又生怕别人知道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病,担心别人的婚姻和前途受到影响,所以,常常忌讳带病人到医院诊治。更有甚者抱侥幸心理,希望病人不治自愈。</p><p class="ql-block">(3)迷信心理:当患者出现幻觉、妄想,兴奋躁动、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时,家庭成员由于缺乏精神卫生常识,而错误地认为是撞鬼或中邪,大搞迷信活动,既耽误了病情,又耗费了财力和物力。当病人治疗效果欠佳时迷信江湖游医的“包治”谎言,服用偏方,秘方,使病情迁延难愈。</p><p class="ql-block">(4)求治心理:病人症状加重后,家属已不可能顾及面子,开始懊悔自己的无知延误了治疗,于是迫切请求治疗,以减轻内心的自我责备。但过分的懊悔以及对治疗过于性急,无助于病人的康复。</p><p class="ql-block">(5)厌倦心理:精神病人若不作系统,持久的治疗,就可能转为慢性,有的患者还会反复发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家属开始对病人产生厌倦心理;不在送病人住院治疗,不督促他们长期、按时按量服药。</p><p class="ql-block">(6)迁就心理:精神病人康复期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康复锻炼,康复治疗包括音乐,体育治疗,工疗等,以避免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促进其早日康复。有的家属则认为患者有病,需要休养,而不让他们做事和工作,劳动,甚至连生活都给与照顾,百般迁就患者。家属的这种心态和行为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是极为不利的,如果家庭能给病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关心,就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减少复发,并价低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潜在危害,提高精神病人的生活质量。</p><p class="ql-block">三 、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家庭护理离不开医生的帮助,接受医务人员帮助,能降低复发率。</p><p class="ql-block">1 、家庭护理的作用: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2 、家庭有哪些优势:更全面的了解、更充裕的交流3 、家庭的角色:(1)护士---关心,照料患者生活。(2)医生---向患者讲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督促他遵医嘱服药。(3)朋友---诚恳地交换意见、讨论问题。</p><p class="ql-block">(4)长者---迫使患者去完成那些他不愿做,却必须要做的事,比如定时休息、生活自理、门诊复查、按时按量服药等。</p><p class="ql-block">四 、家庭护理要做哪些</p><p class="ql-block">1、观察复发的早期表现:</p><p class="ql-block">(1)已经消失的原有症状重复出现。(2)不主动服药,出现吐药或藏药行为。</p><p class="ql-block">(3)生活不规律。(4)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挑毛病。(5)不讲究个人卫生。</p><p class="ql-block">(6)睡眠障碍:失眠、多梦、早醒或易醒。(7)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头痛、头晕、无力等。(8)情感障碍:焦虑、烦躁、紧张、情绪低落、脾气暴躁、有时自语、自笑、话多或话少、多疑敏感、生活懒散等。(9)其他: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表情发呆、两眼发直等。</p><p class="ql-block">2、服药管理:</p><p class="ql-block">(1)要严格遵医嘱服药、按量服药,怎么服、服用多少,按医生医嘱进行;切忌自行购药或自行加减药;切忌自行断药。妥善保管好药物;对于自知力恢复并主动配合治疗的患者,征得医生的意见可试着将少量药物给患者,但家属要监督服药情况。</p><p class="ql-block">(2)要经常了解病人病情、身体状况及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和医生联系。</p><p class="ql-block">(3)服药时间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安眠类药物最好在临睡前服用。</p><p class="ql-block">(4)对拒绝服药的病人,要耐心说服,劝导,已取得合作。必要时可与医生联系。</p><p class="ql-block">(5)用药期间应定期陪同病人按要求查血例规、心电图、肝功能。</p><p class="ql-block">(6)发药到手、看服到口、送水咽下、查查再走。</p><p class="ql-block">3 、观察服药后的反应:</p><p class="ql-block">(1)睡眠:每天的睡眠时数,有无入睡困难、多梦、早醒。</p><p class="ql-block">(2)饮食:有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或呛咳。</p><p class="ql-block">(3)大便:几天一次,是否干燥。</p><p class="ql-block">(4)小便:是否排尿困难。</p><p class="ql-block">(5)脉搏:是否感到心慌?安静时每分钟多少次。</p><p class="ql-block">(6)口水:感到口干</p> <p class="ql-block">(7)运动:是否不灵活,或颤抖。</p><p class="ql-block">(8)情绪:沉默寡言,躁动不安。</p><p class="ql-block">(9)性功能:性欲亢进或减退?月经不调?</p><p class="ql-block">(10)体重:增加或减轻?</p><p class="ql-block">(11)皮肤:皮疹?色素沉着?</p><p class="ql-block">(12)化验:血常规、生化、心电图</p><p class="ql-block">4、观察有无自杀和自伤先兆:</p><p class="ql-block">(1)情绪低落,唉声叹气、平时有兴趣的事或活动都不愿参加,独处等。</p><p class="ql-block">(2)频繁的意外事故或外伤史,如割手腕、摸电门等。</p><p class="ql-block">(3)向别人打听自杀的方法。</p><p class="ql-block">情绪低落,又突然高涨。(病人一旦自杀想法成熟后,表现情绪突然好转,于家人朋友交流增多,变的更体贴关心,给人一种康复的假象,以致家人放松警 惕,伺机寻找自杀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