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马堡古樟

邓居春

<p class="ql-block">文字 邓居春</p><p class="ql-block">照片 现场实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蛟乡道大桥与上湖、灌湖村交界的路旁,矗立一棵愈300年龄的古樟。</p><p class="ql-block">樟树的主干直径超1.6米,树腰粗4个成年人合抱都围不拢。树形高大巍峨,根深叶茂,冠盖直径40余米。历经数百年风霜雨雪,树体不乏遭受虫蚁侵蚀,但依然是虬枝碧叶,苍翠挺拔。</p><p class="ql-block">相传,清代康熙年间,供奉在罗姓祠堂的张七相公尊神,非常灵验,周边的民众经常相继到罗姓祠堂焚香祭拜,求神赐福。</p><p class="ql-block">至清嘉庆元年(1796),车马堡十二庄百姓,议商决定,捐资集物,筹修相公庙宇,供作周边民众祀奉。在择基选址时,此地苍峦环绕,中有一棵合抱难围之粗樟树,枝叶繁茂,四季葱茏,绿荫一方。大家就决定在樟树旁边筑基建庙。取其庙依樟树成佳境,树荫庙宇添吉祥。</p><p class="ql-block">庙宇修成,相公神尊列座正位。周边民众每逢到庙宇烧香祭拜,也要到樟树脚下插香作揖。后来,人们又在樟树脚下修建一个坛屋,便于坛祭,此后樟树就如同神封。辖内民众习惯称庙为车马堡庙,樟树为车马堡树。任何人畜不能伤害堡树已成民约。在其后的百十年中,庙宇几度圮修,而樟树依然碧绿成荫。</p><p class="ql-block">民国年间,民间兴起教育,由于民众财力匮乏,辖内民众就利用相公庙宇空间做学堂。本地家庭条件好点的子弟,有20余名私塾学生在此读书。直到1954年夏,长江溃堤,水淹庙宇坍塌,但樟树依旧是那样神姿抖擞的迎风斗雪,巍然挺拔在车马堡路旁。人们对这棵樟树的敬畏之心,不但没有淡忘,而愈加所崇。</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50年代末,举国陡兴大炼钢铁之风,域中树木惨遭乱砍滥伐,无数山林树木毁之殆尽,武蛟所有村庄的大小树木,都被砍伐,就是那些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木,均未幸免。唯独这棵樟树受当地人民敬畏,才没有遭受砍伐。后来,人们对其根部进行培土保护。随着岁月年轮的增加,樟树更加郁郁葱葱,巍然路旁。无论是路过行人,还是在这周边耕作的农民,时常都会在樟树下小憩。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途中行人,或者在田间劳作者,都会在樟树下席地而坐,借树阴下的凉爽来消释炎热与疲劳。</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居民欲打造家具,但木材紧缺,特别是樟木打造家具是上等材质,倍受青睐,价格不菲。而适合选材的樟树稀少,有人想把这棵樟树砍卖,遭到本地百姓一致阻止。</p><p class="ql-block">进入九十年代初,政府对宗教的政策放松,车马堡庙宇在本地信众合力支持下,在原址得以重建。嗣后二十年中,车马堡庙宇几经扩建修葺,2010年冬,相公庙重新落成,庙境占地42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经堂殿宇,画阁翘檐,与古老的樟树相互交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点。</p><p class="ql-block">2020年,瑞昌市人民政府将这棵樟树定为国家三级“古树名木”,编号为“36048120420200001”挂牌重点保护。</p><p class="ql-block"> 邓居春 撰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