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来到绍兴

风舞

鲁迅故里 <p class="ql-block">毎年暮春,总思远方,于是我们便相约来到了鲁迅的故里--绍兴,这是一座我们很小时候就知道的城市,那时候的绍兴是在印在小学课本里的江南水乡,是百草园,是三味书屋,是乌蓬船,是一直站着喝酒、吃茴香豆的孔乙己,是拥有“精神胜利法”的阿Q,是絮絮叨叨的祥林嫂,还有一个穿着肚兜,挂着像哪吒一样的银项圈的少年闰土……绍兴已然是我们这代人的集体记忆,来到这里,鲁迅故居肯定是我们打卡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 到达的时候,已是黄昏,景点已经闭馆,但街上依然人潮涌动,我们走到了人流量比较少的水巷,去看来回穿梭的乌蓬船。</p> <p class="ql-block">来到绍兴,肯定少不了喝上一杯黄酒奶茶,起初以为只是浅尝辄止地应个景,却不曾想,味道还真心不错,喝了个精光。</p> <p class="ql-block">黄昏的光影真好,逆光而行,每一个人仿佛在闪闪发光。</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鲁迅路向西而行,很快便见到了站在咸享酒店前一直吃着茴香豆的孔乙己,百年前,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迂腐的穷酸书生,自命不凡,已经穷成了乞丐,也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百年后的今天,孔乙己再现江湖,“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段“失意”的独白,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脱不下的长衫”一时间成了网络热词,可是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穿上的长衫,又岂是那么轻易脱得下来的呢?</p> <p class="ql-block">鲁迅路的西头,有一座纪念碑,上面刻满了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细细品读,字字珠玑,感觉先生百年前的那些话,现今仍振聋发聩,令人深省,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了百草园!如今的百草园没有了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也没有了高大的皂荚树和紫红的桑椹;更没有了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景象,园中央种植了人一般高的黄花,穿行其间,想像一下记忆中课本上的百草园。</p><p class="ql-block">从百草园出来,又来到了三味书屋。一直不懂三味是指什么,百度一下方知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p> 孑民图书馆 <p class="ql-block">一部《觉醒年代》让我更深地认识了北大永远的校长--蔡元培先生,有人说:没有蔡元培的,就没有中国新文化运动,就没有民众的觉醒,就没有五四运动。他是培养大师的大师,他不拘一格用人才,他曾三顾茅庐邀请《新青年》的创刊人陈独秀;从美国学成回国,新文化领袖、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胡适,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还有钱玄同、刘半农、李四光......一个接一个的大师,一个赛一个的男神,他们受聘于蔡元培先生时,均为年不过三十的青年俊才,简直就是教育界的男子天团,那时的北大,才是真正的群英荟萃,群星闪耀啊!</p><p class="ql-block">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p><p class="ql-block">“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p><p class="ql-block">“大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p><p class="ql-block">“学生进入大学应为求学,而非仅仅达到做官发财的目的。在研究学问之外砥砺自己的德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是大学生所必需的。而作为学校之主体的师生应该建立一种互敬互爱、互相劝勉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蔡先生的这些话为大学教育定下了一个永恒的基调,而今的大学教育,似乎与这一基调渐行渐远,不知后辈为师者们,面对先生是否也曾感到过汗颜?</p> 徐渭艺术馆 <p class="ql-block">穿过一条狭窄的青石巷,我们来到了徐渭艺术馆,白天的艺术馆是黑白的,冷浚的,一如他的水墨画,而夜幕下的艺术馆,虽静谧而冷清,却是色彩的,暖调的灯光让白色的墙面有了温度,天空是藏蓝色的,冷暖相间色调让白天清泠而冷竣的艺术馆,在夜晚有了一种神秘的热烈,此刻天空中有一颗孤星在闪烁,灯光下的屋檐似一弯新月,与孤星交相辉映着,这样的色调,这样的情景,我内心不由地闪现出了另一个人的身影--梵高。</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徐渭是中国的梵高。</p><p class="ql-block">是的,他们的人生履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那么的至情至性,他们的艺术也都是那么的惊世骇俗。梵高是绚丽的,色彩斑斓的,徐渭是写意的,率性泼墨,他们都以我行我素、傲视一切的性情,睥睨世人的目光,用手中的画笔倾泄心中的那份炽热的率真......</p> 沈园之夜 <p class="ql-block">两首《钗头凤》,让世人皆知绍兴的《沈园》。</p><p class="ql-block">在沈园,人人都在津津乐道着陆游与唐婉,美仑美幻的舞台上演绎的也是他们短暂而凄美的爱情故事,舞台上的陆游改编成了千古痴情男儿,苦命的唐婉却变成了被休后先改嫁他人的那个人,越剧唱腔很美,但这样的改编却有些让人无语,我以为陆游其实没有那么爱唐婉,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果他真心的爱唐婉,真心的懂得唐婉,我想当他们再次相逢,他应该是安静地走开,而不是写下一首《钗头凤》,</span>让本来已经投入新生活的唐婉再次陷入万劫不复,直至搭上性命。于唐婉来说,陆游其实是她的劫难啊!其实真正痴情男儿是大度的赵士程啊,于赵士程来说,唐婉又何尝不是他的劫呢。</p><p class="ql-block">世人皆知钗头凤,无人怜他赵士程!</p><p class="ql-block">当然,于后世人来说,没有《钗头凤》,也就没有今日的沈园,没有《钗头凤》,他们凄而美的故事也会煙灭在历史的尘埃里,无人知晓,无人叹息,也不会有我们的沈园之行。</p> 兰序&书圣故里 <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最放荡不羁的时代,那是一个最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名士辈出的时代,永和九年的那一场风雅集会,是中国文化史一场永不落幕的盛事,形成一道独特的中国文化景观,永和九年的那一场大醉,酝酿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名帖,《兰亭序》成了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心头爱,曲水流觞式的风雅,又让多少后世文人雅士,艳羡不已,纷纷效仿,关于《兰亭序》,一代又一代的后世人演泽了多少爱恨交加的故事,这样的兰亭,我们肯定不能错过。</p><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p><p class="ql-block">癸卯年的暮春之初,寻着古人足迹,我们也来到了这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近处茂林修竹,远方崇山峻岭,风景如旧,人却不同,人心早已不古。</p><p class="ql-block">昔日的流觞曲水处,已是人声鼎沸,“曲水流觞”已演化成了如今的商业产品,一拔又一拔的人在效仿着昔日的魏晋风流,少了魏晋风度的“曲水流觞",永远只是东施效颦!</p> 阳明故里 <p class="ql-block">“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初读阳明先生这段唯美又充满禅思哲理的文字时,便被莫名的吸引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span>此对阳明心学有了一种别样的心向往之,于是开始读阳明先生传、《传习录》,似有所解,却终究是似是而非的一知半解,是啊,除了孔子之外,阳明先生是被尊为中国圣人的第二人,他的心学是许多的人穷其一生,也只能窥其一二,这样的心学,又岂是我这等粗鄙之人所能明悟的呢,证悟之道,漫漫兮而其修远啊......</p><p class="ql-block">走进阳明故里,依然是小桥流水人家,但这里沒有安昌古镇那种彩旗招展的喧哗,安静而鲜有商业气息,阳明故居伯府第用文物保护的方式,建立在原址废墟之上,漫步阳明故里,玻璃栈道下历史遗存不断映入眼帘,500余年前的生活场景仿若昨日,而下沉式的阳明纪念馆也好有巧思,外形为圆形两层楼建筑,既葆有了江南水乡的韵味,又融合了现代建筑的线条和光影,伯府第的庄重与纪念馆的灵动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走进故居,便被阳明先生3D全息投影的讲学吸引了,心再无旁骛,静静地安坐阳明学堂,那一刻的我们仿佛穿越了,置身先生讲学的现场,亲眼目睹,亲耳聆听着先生的谆谆教诲,沉浸其间,亦幻亦真……</p><p class="ql-block">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p><p class="ql-block">“格物”即“慎独”,即“戒惧”。</p><p class="ql-block">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p><p class="ql-block">“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p><p class="ql-block">“此心光明”的王阳明死于1529年,而阳明的思想却传到了2023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