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布达拉宫

老李成蹊

<p class="ql-block">  在拉萨第三站,来到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布达拉宫。我们来到布达拉宫的山脚下,远远就可以看到不少藏族人在围绕着宫殿周围以顺时针方向转经,他们中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大多数人的手中拿着转经筒,边走边诵经。我看到有些人手中的转经筒很大,像一把锤子一样,他们把这样的大转经筒用布带固定在腰上,慢慢时转动。在布达拉宫正面的广场上,还有许多信徒在磕长头,把布达拉宫的前一块空地上的砖都磨得发亮了。</p> <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不是专业摄影师,只是一个旅行爱好者,但我依然想要把我找到的我认为比较好的拍摄视角分享给大家;作为一个路人,我更想要把那几个“用手机随便一拍都好看”的时间段分享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角度拍摄,布达拉宫好像在水上一样。</p> 一眼望去建在山坡上的布达拉宫红白相间,措落有秩,在蓝天碧日的辉映下雄伟壮观,金碧辉煌。 布达拉宫座落在海拔3700米的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公元九世纪至十七世纪中叶的800余年中,由于西藏政治中心地的不断变移,历代的萨迦、帕竹、噶玛巴政权都未曾设首府于拉萨,布达拉宫也一直未能重建,仅为拉萨大昭寺隶属的一处宗教活动场所。当时藏传佛教噶当派高僧琼布扎色、噶举派嘎玛•徳辛协巴、格鲁派始祖宗喀巴等不同教派著名人物在此举行过讲经传法等佛事活动。 今天天气不错,一如既往的湛蓝。我们购好票,由此上宫。顺着一条之字形的宽阔的石级,我们跟着游人,一步步气喘吁吁地向上登去。 <p class="ql-block">  这是“无字碑”处的视频。</p> 从无字碑开始向西可直抵上僧舍、下僧舍;向东经大觉解脱道大门直抵红宫;通过圆满汇集道大门经僧官学校抵白宫东庭院,还与玉阶窑相接。 导游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似乎对布达拉宫十分熟稔。我随着他的讲解,思绪穿越过千年的时空,想象着岁月在这里催生出的无数的深宫的故事。 公元七世纪30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始建布达拉宫为王宫。当时修建的整个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松赞干布在此划分行政区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号令群臣,施政全蕃,并遣使周边各国或与邻国建成姻亲关系或订立盟约,加强吐蕃与周边各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吐蕃社会的繁荣。布达拉宫成为吐蕃王朝统一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显赫。公元九世纪,随着吐蕃王朝的解体,布达拉宫遭冷落。 公元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教合一地方政权。拉萨再度成为西藏政治、宗教、文化、经济的中心首府城。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决定重建布达拉宫。公元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题的建筑群,将行政办公地由哲蚌寺移至布达拉宫白宫。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和处理行政事务的重要场所。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于公元1690年至1694年间扩建红宫,修建了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为主的红宫建筑群,基本形成布达拉宫的建筑规模。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期间,又在白宫东侧顶层增减了东日光殿和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部分附属建筑。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灵塔殿建于红宫西侧,并与红宫结成统一整体。至此,从公元十七世纪中叶开始的布达拉宫重建和增扩工程全部完成。 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布达拉宫形成了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红宫高达115.703米,具有宫殿、灵塔殿、大殿、佛殿、经堂、重要职能机构办公处、曾官学校、宿舍、庭院、回廊等诸多功能的巨型宫堡。宫内珍藏8座达赖喇嘛金质灵塔,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以及瓷器、金银铜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各类文物约7万余件,典籍6万余函卷(部),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瑰宝。 从任何角度看,这都是一件伟大的建筑艺术品,显得神秘又优美。 围着布达拉宫转了一圈,确实感受到这座建筑的与众不同,那些错落有致的梯形屋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巨大的白色基座上衬托着红色的宫殿,还有金光闪闪的金顶、经幢,色彩丰富又华美。 宫殿的宫墙,最厚处达十几米,最窄的宫墙也有数米。这种渗以糯米汁的三合土,其坚固度远远超过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几度毁于火灾和兵祸,又几度重建和修缮,历千载风雨,至今依然屹立在拉萨河畔的这座石山之上。 据说,布达拉宫最初有999间房子,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凑成一千间的整数,又增加了一间好象是他藏经的房子。 来到楼梯上,才发现,远远看到的布达拉宫的白色墙体,竟然是用牛奶、乳渣和白色颜料混合面成的,并且这种白色不是平涂的,而是一层层泼上去的,形成一块块奶酪样的突起,这使我感觉整个布达拉宫的白宫就像一个巨大的乳酪。 <p class="ql-block">  这是最后一个能拍照的平台,360度全景展示视频。</p> 根据规定,宫内不准拍照,我只能拍建筑。 从各个角度拍布宫建筑。 据导游介绍,布达拉宫的建筑主要分为红宫和白宫两部分,红宫主要是历代达赖喇嘛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包括一些佛殿和灵塔,而白宫则是达赖以前喇嘛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来到宫殿中的一个天井式的小平台中,我们看到一侧是巍峨的红色宫殿,另一侧则是不太起眼的白宫。我们先参观的是白宫,因为导游说白宫可看的地方很小,一会儿就可以看完。 我们从一个小门里走进了白宫,来到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大厅的中央放着一把金色的椅子,两侧陈列着香炉、几案,花瓶等物品,上方挂着历代达赖的画像。四周的墙壁上都画着精美的壁画,有的是佛教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虽然历经百年,这些壁画的颜色仍然十分鲜艳。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历代达赖的卧室、会客厅、与老师上课的地方以及接见地方政府官员的地方。这些地方给我的总体印象都是金碧辉煌,到处是杏黄色的帐幔与缎子,显得权威与华贵。 白宫果然很小,一会就参观完了。从白宫出来,我们便转过曲曲折折的楼梯,进入红宫。这里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各式佛殿,还有松赞干布与文城公主最早的石洞中的塑像,据说布达拉宫就是以这个石洞为基础,不断增建、扩大,最后成为现在的规模。 我们跟随着导游,穿过一个又一个灵塔殿、观音殿、不同的佛殿、经堂,看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壁画,黄金做成,镶满各种珍奇宝石的灵塔,以及造型精美的佛像,只感到西藏佛教艺术的伟大与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p class="ql-block">  登到布达拉宫顶端已近下午2点半,我们站在上面拍摄拉萨市区。强烈的阳光把宫殿的金顶染得金光灿灿,气势辉宏的建筑配之以晶莹剔透的蓝天,给我一种从未有过视觉冲击和极其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震撼使所有的语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使所有的欲念都荡然无存,只有心被彻底地沐浴、净化与洗涤,还有超凡脱俗的顿悟:能简单本色地活着,如同这里的蓝天这么透明多好。</p> 布达拉宫内香火不断,烟雾弥漫,从藏区到这里朝圣的人络绎不绝,绵绵数千里,这恐怕就是藏传佛教的魅力与生命力,信仰的魔力是无穷无尽的,有信仰且为此不惜付出一切的人难道不是幸福与幸运的吗?? 我立在松赞干布的黄金塑像前,一代藏王的身旁,有着三位分别来自尼泊尔、东土大唐和古印度的美丽公主。东土大唐来的便是文成公主。原来,文成公主似乎并非王后,她只是排名老二的王妃。我忽然想,在这片西域的土地上,她生活得真正幸福吗?那无数个的日出日落,这位美丽的公主是怎样从豆冦年华,到渐渐地老去? <p class="ql-block">  从布达拉宫下来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从山脚仰视这座宫殿,它与天、与地、与人浑然一体,水乳交融,已然不仅仅是座宫殿,而是西藏的象征。</p> 我又想, 拥有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的西藏,如今人口仅仅三百万。千年前呢?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多少藏人的祖先呢?他们是怎样建筑起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的呢?无论如何,那时的这片土地上,人口不会超过如今。这区区百万的藏人祖先,是怎样搾取出建筑这座宫殿的民脂民膏的呢?我想,这是一个谜,一个让人无法破译的历史之谜! 我怀着这种种的心绪,告别了布达拉宫。我想,我可能会记住这个日子。这是深秋的一个晴日的下午,距文成公主进藏已过去一千三百多年。这个秋日的午后,拉萨的上空,蓝天如洗。 <p class="ql-block"> 这是下山出口处,到此处快4点了。</p> 离开了布达拉宫,我回头再仰望这座宫殿时,心中感慨万千。这座昔日代表着西藏一切权力的宫殿,如今已经成为百姓朝拜与观光的圣地,而正是这些普通百姓,建造了这座伟大的宫殿,现在又在维修,使它永久保持光彩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