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句式诠释

云龙山人

<p class="ql-block">辞赋句式诠释</p><p class="ql-block"> 想看懂古人的辞赋作品(因为网络上出现了现代赋),或想学习写作辞赋,首先要从辞赋句式着手。而作赋则离不开骈句,骈句的词语结构和其他文体有相似之处,也有它独有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1980年后,由于网络的不断普及,使中国人逐步进入到信息时代,对国内外的古典和现代文学,都有了更加快捷的学习和认知。学习诗词的人犹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对于辞赋的了解和涉入的人毕竟还是少数。目前有很多朋友可能学诗词已有很多年,但是对于辞赋这个题材了解甚少。</p><p class="ql-block"> 诗词与辞赋有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而辞赋中的句式要比诗词中的句式多的多,也复杂的多,它们的结构不同,节奏划分也不同,所以,要从诗词的句式中走出来,不能用诗词句式的概念来理解辞赋的句式。不然,总是转不过弯来。 </p><p class="ql-block"> 再一个就是不能完全用现代语法来分析古人的骈句。虽然现代语法是从古代语法绵延下来的,即使古代语法,也不是针对辞赋而定的。每种文体都有它自己的语言特点和写法。如果完全用现代语法去分析古代文人所写的辞赋和诗词,有很大部分是不和律的。就像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法律去约束古代人一样。 </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没有语法概念,但是,他们写出了许多既漂亮且工稳的好句子,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语句的节奏美。虽然他们没有语法概念,但是,文人们按照中华远古的阴阳学说和总结劳动人民的一举一动,从而运用到文章中。</p><p class="ql-block"> 他们遵循“高下相须,自然成对”的原则来完成辞赋中的骈句。例如,太阳月亮、白天黑夜、晴天阴天,走路,摘水果、刨地。所以,骈句的结构基本是以词组的词意来完成。</p><p class="ql-block"> 而在声律上,从对宋四六和清人所编的“正宗”骈文声律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知,骈句声律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偶句式节奏点的字上,而节奏的划分是根据意义的完整性来的,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骈之内平仄相对,是骈句的基本规则。</p><p class="ql-block"> 自有辞赋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骈句句式也在不断地规范起来。从西汉至魏前,文学作家们都在文章中有意无意的参杂一些不太工整的对偶句。直至三曹七子才有意识地把对偶句运用到文章中。进入南北朝以徐陵、庾信在骈文上的成就最高,他们大多的骈文骈句都很工整,几乎全篇用骈句组成。齐梁四声说发明以后,平仄之分在理论上也尚未总结出来,但他们还是自发地以平声对上去入三声,这只能说是一种实践中的体会,感觉到平仄相对会使文章有抑扬顿挫的声调之美。虽然有了四声做依据,但是并没有更进一步的研讨。</p><p class="ql-block"> 而在唐朝由于注重律诗的声律结构,连带骈文家们在写作中,骈文句式不论是本句节奏点平仄相间,还是对句节奏点平仄相对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并且出现了如《滕王阁序》、《讨武曌檄文》等基本全篇对偶的骈文。 </p><p class="ql-block"> 直至清末民初,尤其从1919年到1949年的三十年,骈文学的发扬和传承都取了丰硕成果,这个时期出版的骈文学著作众多,并把骈文二字定性。骈文的篇数也比历朝历代为多,成为骈文学史上的突出现象,可惜没有几篇传世佳作。但是,这一时期骈文的研究更加细致入微,阐述了声律的纵横机制,既在骈文中对偶句节奏点上的字,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开创了骈句规范的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骈句,顾名思义,即两两相对的文句。这种文句要求字数、结构、词义相对等,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阴阳谐调、互补和对称美。最早的骈句可见于周代如《易经》、《书经》等文学作品,到了战国后期,骈句的形式就已经比较成熟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出现了以对偶句为主的骈文,其独有的形式和风格得到了所有文人的默认。</p><p class="ql-block"> 对偶、藻饰、声律、用典等写作手法及技巧也在这个时期得以完善。尽管在唐宋年间古文运动风声鹤唳,骈文没落,但骈句并没有退出文字舞台,甚至连提倡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及后来的欧阳修、苏轼等,也是优秀的骈句大师。</p><p class="ql-block">五、骈句的划分:</p><p class="ql-block"> 不论写什么文章都要有标点,都要有节奏。辞赋骈句的节奏细致、明确、清晰,是其他文章不可比拟的。所以,想读懂古人的赋文,就必须懂骈句,就必须学会句子节凑的划分。所以说,骈句节凑的划分是看、写赋文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p><p class="ql-block"> 骈句要求对偶,上下句同一位置节奏点上的字平仄要相对。本句节凑点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反,这一点是要特别强调的。</p><p class="ql-block"> 骈句的划分要学会准确的找出句中的节奏点,那么什么叫节奏点?</p><p class="ql-block">就是句中每个节奏的最后一个字。(虚字、领字不包括在内)</p><p class="ql-block">例:</p><p class="ql-block">桃腮红/而/色浅,柳眼素/而/风清。</p><p class="ql-block">句中的“红”“浅”、“素”、“清”既是节奏点。</p><p class="ql-block"> 从这句中可以看出一句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交替,和诗的律句相同。而节奏点前边的字平仄基本不计,当然最好和上句相同位置的字的平仄相反。还有就是如果一个节奏中字数超过三个,尽量不要有三连平三连仄出现。否则就大大减弱了抑扬顿挫的朗读效果,破坏了一阴一阳的偶句原则。</p><p class="ql-block">领字为一个独立的节奏。</p><p class="ql-block"> 对于辞赋句子中的领字我们有必要详细的讲一下。是学过填词的朋友都知道,词句中有领字,词句中的领字是在一句的开头领起下文的一句或者几句话。而辞赋句子中的领字,大多领一个分句或者领两个字。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p><p class="ql-block">(1)句前领字,主要用于六字句。</p><p class="ql-block">例如:</p><p class="ql-block">含/火德之明辉,被/金方之正色。</p><p class="ql-block">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p><p class="ql-block">将/周旋而一体,异/远近之相倾。</p><p class="ql-block"> 在这三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本句节奏点上的字交替;对句节奏点上的字相反。</p><p class="ql-block">(2)一般是领下半句,这种句式主要用于七字句,在赋文中应用的非常广泛。</p><p class="ql-block">例:</p><p class="ql-block">演漾/必/滋于若木,氛氲/更/袭于丹桂。</p><p class="ql-block">萦枝/分/盈尺之象,带月/误/如圭之质。</p><p class="ql-block">送目/有/池塘之景,凝情/忘/草树之姿。</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辞赋句式中间也有领字,而词句中间没有领字,这就是和词句式在领字上用法不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领字可以是平声也可以是仄声,一般情况下,以用仄声为多,主要是读起来加强语音气势。领字大多用动词。</p><p class="ql-block"> 按照现代汉语的正常语意,这里句中领字应该划分到后二字中,但是,辞赋的朗读节奏不能那样分。再者,从这些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领字前后均是递进或延伸关系。</p><p class="ql-block">总结: </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所举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骈句在本句中的节凑点上的字平仄左右相反,上下句中的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对,上下两句没有相同的字,虚字和叠词除外,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这也是和诗的要求相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如果声调搭配的好,就可出现高低抑扬,急缓起伏之情势。</p><p class="ql-block">  平声字和仄声字交错使用,可以形成声音的抑扬相应,高低相配,急缓相间,起伏相连,从而使声音刚柔相济,协调和谐。</p><p class="ql-block"> 骈句的划分远不止以上所举这么多,但是,必须强调一点,不论句子是长是短,句子内部如何变化,他们均应遵守音律节奏来划分。我们在实际写作的时候,可以根据各种情况而定。如果细讲恐怕几节课也讲不完,因为牵扯到太多的语文基础知识,我们不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p><p class="ql-block"> 但是,以上所讲大体包含了常用句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有针对性的给以分析讲解。如果我们能灵活掌握它们的用法,写一篇赋文就足够用的了。</p><p class="ql-block"> 王芑孙在《读赋卮言·审体》中批评说“七言五言,最坏赋体。”。这里主要是指五言和七言的句子不带虚字的诗句而言。所以,我们特别强调长句必须带虚字。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不带虚字的是诗句而非骈句。</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五字句式在实际写作中可以不带虚字,既是带领字的五字句。但是,为了学习骈句的规范性,在我们学习期间不能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 凡赋以隔为身体,紧为耳目,长为手足,壮为粉黛。苟手足护其身,唇舌叶其度;身体在中而肥健,耳目在上而清明;粉黛待其时而必施,则赋之神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 致谢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