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善为天道者,不争而善胜

阿弥陀佛

<p class="ql-block">任何事情都应该是顺其自然而存在的,小到一件事情的生成和结束,大到人生的生与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最好的态度就是顺应这些自然规律而存在,即便遇到了人生不如意的事情,也能坦然接受,在接纳的同时,也化解了这个问题的负面影响,这就是最好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反之,如果不懂得顺其自然,凡事违逆其规律而行,或者企图以主观意识和行为主导自然规律,不仅难以如愿,反而会因为自己的抗拒而遭致祸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的任务,那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的任务,这就是相当于代替木匠去砍木头一样,一个不懂木匠的人去砍木头,很少又不伤到自己手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理解这一句话的时候,要结合当时的环境,当时老子身处的是一个暴政滥伐,当时的统治者荒淫无道,很多人在年轻力壮时就被统治者压迫,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杀戮的刑罚,甚至不惜兴起战争,以屠杀民众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老子在面对这一残暴的政治环境和严酷的生活状态,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人的生死本来是应该顺其自然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像庄子说的那句话:“适来,时也;适去,顺也”,顺时而来生存,顺时而去死亡,一切都应该是顺其自然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但是从政者不知收敛自己的权利,滥用自己的权利施行严峻刑法的时候,就相当于用自己的手段干涉自然规律的生死,这个道理就像是代替木匠去砍木头一样,当他们强行屠杀民众生命的时候,也会伤及自己的手指,这样强硬的姿态看似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实则给自身带来的也是难以察觉的祸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死亡应该是顺其自然而存在的事物,而不应该是将他当做满足自身欲望的筹码,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想用杀戮以及各种残酷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际上就是破坏了自然规律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大概意思是说,如果人民都不畏惧统治者的威严,那么就会发生大麻烦,不要让人民居住的地方太小了,不让他们的生存受到压迫。不去压迫人民,他们才不会对统治感到厌烦。圣人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不会去自我表现。珍爱自己的生命,但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死亡应该是顺其自然而存在的事物,而不应该是将他当做满足自身欲望的筹码,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想用杀戮以及各种残酷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际上就是破坏了自然规律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大概意思是说,如果人民都不畏惧统治者的威严,那么就会发生大麻烦,不要让人民居住的地方太小了,不让他们的生存受到压迫。不去压迫人民,他们才不会对统治感到厌烦。圣人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不会去自我表现。珍爱自己的生命,但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p> <p class="ql-block">其次,那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接着老子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那些勇于表现的人,常不得善终,而那些表现得柔弱的人,常常可以活下来。天道是,不争反而容易得胜,不发布命令、政令,反而容易得到响应,不强行去征召,大家反而自行前来。这其实也是道家“无为而治”而治国理念,不强求,顺势而为才是最好的治理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旦统治者试图通过强权来统治,那么人民势必反抗,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你总是压迫,老百姓都不怕死了,那么你还怎么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老子说:</p><p class="ql-block"><b>“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百姓为什么饥饿?因为在上面的人聚敛太多,弄得民众无法自给,所以才会饥饿。民众为什么难治?就是因为在统治者做的太多,有为的太多了,弄得民众无所适从,所以才难治。民众为什么不怕死?还不是因在上的人奉养过多,民众负担太重,所以才轻死。如果统治者,能够看轻自己的权势,恬淡无欲,清静无为,那么,比起贵生厚养,以苛政烦令来压榨民众,就要好多了,上面说的这些情况也就不会产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几篇内容中,老子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了老子“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而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其实并不少见,在儒家思想家孟子里面讲了很多关于“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更早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管仲的《管子》里面,也讲到了很多“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尤其是在《管子》的第一篇《牧民》中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是非常类似的,管仲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令能够推广,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那如果才叫顺应民心呢?管仲列出了四件民众最关心的事:劳累、贫穷、灾难、灭族。</p> <p class="ql-block">管子说: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百姓厌恶忧劳,君主可以使他们感到安逸快乐;百姓憎恶贫贱,君主可以使他们富贵;百姓担心危险灾祸,君主便使他们生存安定;百姓害怕家族灭绝,君主可以使他们生育繁息。能使百姓安逸快乐的人,他们就愿意为他忧劳;能使百姓富贵的人,他们就愿意为他忍受贫贱;能使百姓生存安定的人,他们就愿意为他承担危难;能使百姓生育繁息,他们也愿为他而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单靠刑罚是不足以使百姓感到畏惧的,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他们服帖。刑罚繁重百姓反而不害怕,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太多而民心不服,君主的地位就危险了。满足百姓上述四种愿望,疏远的人自会变得亲近;如果使百姓陷于上述四种厌恶的境地,亲近人的也会叛离,所以,懂得这些道理,才是治国的法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是春秋时代老子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全文五千字,是道教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的内容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警醒,以下是小编根据书资料总结的5句经典名句,有不全面之处,请多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第三十八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德是什么,就是凭良心做事,失去德之后,大家对良心不再相信,就开始讲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仁是什么,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考虑,但是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然后就讲义,义是什么?就是你做的事情要合理,不合理就不行。不合理就是不义,比如说不义之财,就是用不合理的方法赚到的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最后义都丢失了,就只剩下礼了,礼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是要礼貌,人与人之间就谈礼貌了,表面上客客气气,背地里又是另一种行为模式,这就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忠诚已经没有了,人的信用也出现危机了,大家彼此都开始不信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第四十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译文:“反”在这里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返回原点,循环往复,周而复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是相反,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后,一定是物极必反,一定会发展到事物的反面,互相转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是相辅相成,两个对立的事物能够相互促成,就如车轮,前面的轮子和后面的轮子需要相互配合,同时发生,车才能往前走。这是道的规律。</p> <p class="ql-block"><b>弱者道之用,则是说一个人自处柔弱,才是道最有效的运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钢铁很坚硬,我们怎么都没法把它弄弯曲,不能弯曲就没办法很好的运用,因此你要把它加热,弄柔软,这样才能做出你想要的形状,才能为你所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最圆满的东西,里面似乎还是有欠缺的,就如月亮最圆的时候,它已经开始缺了,这样才有变化的余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最充满的地方,总是会有点空隙,不可能全满,全满就没办法用了,就不能变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瓶子里的水装得太满,没多久就会气化蒸发掉了,看起来就没有那么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特别直的东西,看上去是弯曲的,比如很直的一条线,如果很长很长的往过去,就没那么直了,因为各种物理现象,就会看起来没那么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灵巧的人,也会看上去很笨拙,因为有些东西的手就能很灵巧的做出来,而另外一些东西,他就没办法做好,因为人是各有所长的,他的灵巧是在他擅长的地方。而不擅长的地方就显得很笨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善于辩论的人,看上去没有太多的漂亮的话,感觉很木讷,不会说话的样子,他们往往知道得太深入,知道凡事都没有绝对,所以不敢乱讲话,不敢乱保证,所以看上去没那么会说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这是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话,治理一个国家要像烹调小鱼一样。小鱼是什么样的呢?做过菜的朋友都知道,小鱼的肉很嫩,经不起折腾,所以要很小心,不要搅动的动静太大,否则小鱼就被搅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这里老子就是告诉我们,治理大国,就不要去打扰百姓,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就是按照自然的发展规律让百姓安居乐业。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农忙的时候农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六十四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这里的“无为”指的是不违反自然的规律,不违反大道的规律,圣人就永远不会失败。做事情能够不随心所欲,逞能勉强的去做,便也不会遭受到损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如果你不按照事情的发展规律,控制不住内心的贪欲和求胜之心,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就很容易胡作非为,把事情做砸,遭到损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