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叶县县衙举行旗袍文化服饰艺术展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叶县县衙举行旗袍文化服饰艺术展示</p> <p class="ql-block"> 叶县历史悠久,夏、商时,叶县属豫州之域。西周时,叶属应国。</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楚国灭应,建立叶邑,叶属楚。据《左传》记载: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楚公子申迁许于叶。叶邑曾一度成为许国的国都。鲁昭公十八年,楚封沈诸梁于叶,号为“叶公”。</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叶邑属韩,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后叶邑属秦,改名叶阳。昆阳先属魏,后亦属秦。</p><p class="ql-block"> 秦代,叶县属南阳郡,昆阳属颖川郡。</p><p class="ql-block"> 西汉改叶阳为叶县,昆阳县与之并设。叶县属南阳郡.昆阳属颖川郡。其间,叶县曾为长沙定王子的封地。昆阳为舞阳侯樊</p><p class="ql-block">哙的封邑。</p><p class="ql-block"> 东汉,叶县属南阳郡,隶荆州部;昆阳后颖川郡,隶豫州部。永初元年,曾封邓悝为时候,但其坚辞不受。遂改封傅俊为昆阳侯。</p><p class="ql-block"> 三国:叶县、昆阳均属魏。叶县初为荆州南阳郡管辖,黄初中(公元221年),析置义阳那,叶县改属荆州义阳郡。昆阳属颖川郡。</p><p class="ql-block"> 西晋,叶县属南阳国(公元221年,晋武帝封其子司马柬于宛,称南阳国),隶荆州部。昆阳初属颖川郡,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颖川郡立襄城郡之后,昆阳改属建城郡,隶豫州部。</p><p class="ql-block"> 东晋十六国,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年),省襄城郡,昆阳复归属颖川郡。叶县屑荆州南阳郡。 </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割荆州之南阳郡、襄阳郡为雍州,叶县属雍州南阳郡;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废叶县。</p><p class="ql-block"> 北魏时,复置叶县。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于叶地置郢州,不久废州改为南中府,叶县属之。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又于叶县南部置建城郡,领县二:赭阳、北方城。景明末(公元503年),罢建城郡,置戌。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置河山县,属广州(今鲁山)鲁阳郡,兼有高阳县境(今平顶山至首山一带)。魏孝明帝孝昌中(公元526年),又于叶置襄州,叶县属之。永安中(公元528年)于昆阳置汉广郡,昆阳县属之。</p><p class="ql-block"> 东魏孝静帝天平初年(公元534年),废南中府,置南安郡,属襄州,领有南安、南舞、叶、南定四县。公元538年以后,西魏两次夺得襄州。其间,叶县属建州南安郡,河山县屑广州鲁阳郡。公元549年,襄州再次被东魏夺回,遂改南安郡为定南郡,叶县属定南郡。</p><p class="ql-block"> 北齐建立后,复置襄州,叶县属襄州。省昆阳置汝坟县,以汝坟为汉广郡治。公元557年,北周灭北齐后,废襄州,置南襄城郡,叶县属南襄城郡;改定南郡为定南县,不久,定南县亦废。</p><p class="ql-block"> 隋朝,开皇初(公元581年),废南襄城郡。开皇末,叶县曾一度改名澧水,旋又复原名。大业初(公元605年),废定南县入叶,废河山县人襄城。叶县、汝坟两县均属豫州颖川郡。</p><p class="ql-block">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于叶置叶州。次年,叶州废,叶县改属北澧州(州治在今方城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汝坟;八年(公元634年),北澧州废,叶县属鲁州(今方城县)。不久,鲁州废,叶县改属许州。开元四年(716年),析唐、许二州之属邑,于方、舞、叶三县间置仙州,领有叶县、方城、西平、舞阳;襄城五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仙州废,叶县属河南道汝州临汝郡。大历四年(796年),复置仙州,又于叶境内析置仙凫县,叶县、仙凫县均属仙州。次年二月,仙州、仙凫惧废,叶县仍属汝州。</p><p class="ql-block"> 五代后梁时,叶县属许州。后盾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十二月,叶县复归汝州。</p><p class="ql-block"> 宋代全国分十二路,叶县属京西北路汝州。</p> <p class="ql-block"> 金代,天会十四年,伪齐阜昌七年(1136年)叶县由古城迁昆阳城,至泰和八年(1208年),叶县属南京路(初为汴梁路)裕州(州治在今方城县)。</p><p class="ql-block"> 元初,即叶县行随州事,就置昆阳为属邑。至元三年(1266年),罢州,并昆阳、舞阳二县入叶,叶县属汴梁路南阳府裕州,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设中书省后,叶县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裕州。</p><p class="ql-block"> 明朝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叶县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裕州。</p><p class="ql-block"> 清代叶县属河南省南阳府。</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叶县属汝阳道。后道废隶省。民国二十二年,叶县属河南第六行政督察区(即南阳专署)。</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叶县先属第五专员公署(在鲁山),后改属第二专员公署(在舞阳)。1949年2月,第二、五专员公署合并,建立许昌专员公署,叶县属之。</p><p class="ql-block">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叶县自许昌地区划出,改属平顶山市领导(同年12月1日正式办理交接手续)。</p><p class="ql-block"> 叶县地处中原腹地,远古时期就是人类劳动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境内有仰韶文化遗址及春秋以来古城遗址30多处,标志着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在淮河上游支流沙河、灰河、澧河河畔聚居生活。</p><p class="ql-block"> 叶,旧读“涉”。夏朝,大禹定九洲,叶县境属古豫洲。商代属古应侯国。前几年,在今叶县旧县乡出土的商代陶鹰(因应、鹰通假),有力地印证了叶县即古应侯国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 叶之名始见于西周穆王时期。据近代出土的穆王时铜器记载: 淮夷敢伐内国,汝其以成周师戌于“叶 ”,所谓“成周师氏”就是成周八师的将领。淮夷侵犯中原,穆王令他统帅成周八师屯驻于叶地。叶之来历有人认为与周成王桐叶封弟有关。《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述说:“成王与弱小弟立树下,取一桐叶以与之,曰:‘吾用封汝’,周公闻之进见曰:‘天王封弟,甚善’。成王曰:‘吾直与戏耳。’周公曰:‘人主无过,举不当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乃封小弟为应。”</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叶属楚。鲁成公十五年、楚共王十五年,郑成公九年(公元前576年),许畏郑逼迁于叶(今叶县旧县)。楚昭王十八军,沈尹戌与吴国军队打仗时战死,楚昭王封其子沈诸梁为叶邑尹,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p><p class="ql-block"> 战国叶一度属韩,秦伐楚取叶后,改叶邑为叶阳邑;战国后期,魏于叶阳北置昆阳,后亦属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叶阳属南阳郡,昆阳属颖川郡;汉代因之。三国时期,叶县、昆阳均属魏;晋,叶属南阳国。南北朝时北齐废昆阳。金初刘豫建齐,齐阜昌七年,继叶县治于昆阳。后世叶县一直治古昆阳城。元、明、清三朝,叶县均属南阳府。</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叶县属豫南道。民国24年(1935年),叶县属南阳行政督察区。1944年5月日本侵略军陷叶,县城由日伪窃踞。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7年11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叶县,建立人民政权,叶县属豫西行政公署。1949年2月改属许昌专区。1983年12月叶县改属平顶山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叶县人文风土 </b></p><p class="ql-block">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都学过一则“叶公好龙”的寓言,经此故事的熏染,“叶公”成了一个人树立榜样时候的反面。 </p><p class="ql-block">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历史上的叶公并非是故事中那个样子,他是今天叶县的创建者,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县第一任行政长官,今天的叶县也是全球叶氏寻根拜祖之地。 </p><p class="ql-block"> “叶公”在什么情况下建立“叶县”?为了叶县的发展他做出了哪些贡献?如今的叶县,在哪儿可以找到“叶公”遗留下来的足迹?叶县又有着哪些特色的文化和饮食? </p><p class="ql-block"> 对于叶县,“叶公”当然是最大的名人,但是几千年之后,来到叶县,除了感受“叶公”真实的故事以外,叶县本地的特色文化和饮食也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 </p><p class="ql-block"> 提起叶县,大多数人的第一赶脚就是盐矿之都, 因地理环境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盐的展布面积400平方公里,储量3300亿吨,品位居全国井矿盐之首,所以被国家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岩盐之都"。 </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仅是矿产资源,叶县在民间艺术和人文历史方面也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就在2015年的1月,叶县则因文化非遗项目“霸王鞭”荣膺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叶县最大的名人“叶公”</b></p> <p class="ql-block"> 叶公,本姓沈,名诸梁,春秋时人。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楚国因灭了应国,建立了叶邑(西汉时才更名叶县),沈褚梁遂受封于叶,楚国封君那时皆称公,所以就叫他叶公,叶氏也由此起源。</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太过生动,人们只记住了那个虚妄可笑的叶公,而忘却了那个平叛救国,充满诗意的叶公。</p><p class="ql-block"> 在位期间,他不但结束了孔子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活,平叛了历史上著名的“白公之乱”,还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对叶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他是传统文化的贡献者,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p><p class="ql-block"> 现在位于叶县的叶公陵园就是全球叶姓始祖沈诸梁陵寝所在。自2000年首届世界叶氏联谊会在叶县召开以来,不断有叶氏后裔从世界各地到叶县寻根问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荣获非遗项目的“霸王鞭”</b></p> <p class="ql-block"> 此霸王非彼霸王。所以这个霸王鞭既不是那个可以养在家里的霸气盆栽植物,也不是类似姜子牙手中破鬼打妖的神器,而是叶县舞者手中的一枚道具。</p><p class="ql-block"> 它长三尺左右。是将新鲜的竹竿从两端挖孔,然后在内装上两三枚铜钱制成(或者在木棍上绘上彩道而不装铜钱)。</p><p class="ql-block"> 每当表演者右手握住霸王鞭中间,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击打自己的肩、背、腰和四肢时,铜钱就会不断发出有节奏的响声,非常悦耳。</p><p class="ql-block"> 霸王鞭又叫“打莲香”, 在民间,还有“金钱棍”、“连厢棍”等的叫法。相传它来自秦汉末年。</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当年每攻占一座城池,便在马上挥鞭子歌舞,兴奋处,就令士兵折木为鞭,一同来欢庆胜利。</p><p class="ql-block"> 不过关于它的来历还有其他不同说法,比如项羽乌江自刎后,有位姓姜的将军在护送项羽亡灵时,为纪念他,就创立了这种舞蹈。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叫石勒的英雄,因不满西晋王朝的统治,率众反抗,每次战斗胜利后,士卒便会手舞足蹈,举枪挥鞭舞之。</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与霸王的渊源甚深,所以这个名字得以一直沿用至今。霸王鞭以诙谐,幽默,铿锵有力的舞姿给大家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并且获得了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叶县好玩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 叶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其实早在夏、商时,叶县就属豫州之域。如今,它属河南豫西平原,是旅游资源丰富,地方小吃美味的文化艺术之乡。在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后它留下怎样宝贵的人文财富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叶县县衙</b></p> <p class="ql-block"> 叶县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坐落于叶县中心街北侧,是国内仅存的一座明代五品级县衙,自始建至今600多年来,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其中主体建筑部分的大门、大堂、二堂、三堂及其附属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现存明、清时期建筑62间。</p><p class="ql-block"> 据我国古代的官制,知县一般为七品官衔,而叶县知县却为五品县令。是因为叶县自古就是“南通云贵,北达幽燕”,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县衙的规格也比一般的要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府山(望夫石山)</b></p> <p class="ql-block"> 传说在秦朝时,有一女子,因丈夫被抓去修长城,她经常站在这座山山顶向北眺望,思念丈夫,久而久之,化身为石,后人便称此山为望夫石山。王府山中有一个据说是刘邦亲手栽种的千年银杏树,因树干祖孙4代相连,7人方能合抱,树中又生黄楝树,见过的人无不称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燕山,孤石滩水库</b></p> <p class="ql-block"> 孤石滩水库位于澧河上游叶县与方城县交界处,是淮河支流澧河的发源地,平顶山市第三大水库。燕山水库工程位于淮河流域沙颖河主要支流澧河上游甘江河上。</p><p class="ql-block"> 闲暇时,可以约上三五朋友一起去钓个鱼,撸个串什么的,也是非常惬意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秀庙</b></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刘秀第四子汉明帝刘庄为彰显其父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的丰功伟绩而斥国资所建。起初只供奉刘秀,后来几经修整,又增添了许多殿堂和神像。 如今,刘秀庙内除了光武大殿外,还有真武殿、三清殿等较大规模的殿堂。刘秀庙虽然历经了近两千年的历史,但它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据着重要位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圆觉寺</b></p><p class="ql-block"> 在叶县城南8公里的田庄乡境内有一处就坡兴建的寺院,名为“圆觉寺”,地名为“草寺坡”,坡因寺而得名,寺就坡而建造。过去,寺院内钟亭旁的草四季常青,不会枯败,故称“草寺”,又因当地人寺庙不分,俗称“草寺庙”。 这里距周围村庄较远,略显空旷,寺院建在坡南沿较高处,南临马河,站在山门向南眺望,可谓之登高望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叶县的美食</b></p><p class="ql-block"> 在乱世,人们只关注能不能吃得饱,而在盛世,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一下就上升到了一个极致,不但要色泽好,还要味道香。叶县作为一个历史人文资源深厚的地儿,怎能没有色香味俱全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叶县烩面</b></p> <p class="ql-block"> 羊肉炝锅,烩面汤取新鲜的羊排、羊蹄骨,并放多味少许的五香调料熬制而成,肥而不腻,淡而不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湛河鸭蛋</b></p><p class="ql-block"> 煮熟之后,蛋黄呈红黄色,外观油亮,口感浓香,且带沙瓤味,味道鲜美爽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集硬面馍</b></p> <p class="ql-block"> 采用独特的制作工艺,洁白如雪,层层叠叠,底部微焦,香酥可口。此外还有酱焖鸡,马湾白桃,张武岗红薯等等。</p><p class="ql-block"> 叶县在传统文化上留下了宝贵的一笔,它之所以获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名,不仅是因为霸王鞭艺术,更多的是人文财富。</p> <p class="ql-block"> 1、叶县烩面 其主要特色是:羊肉炝锅,采用优质面粉,细腻光滑,柔软筋香,滑润适口;烩面汤取新鲜的羊排、羊蹄骨,并放多味少许的五香调料熬制而成,肥而不腻,淡而不薄,配上焦香辣椒油,色香味美。享誉周边十几个县市。属风味特色类。 </p><p class="ql-block"> 2、马湾白桃 产于邓李乡马湾村。其主要特色是:入口甘爽,色泽鲜亮,白里透红,含糖量高,营养丰富,离核,种植面积大,历史悠久,曾远销前苏联、香港等地,远近闻名。属产地特色类。 </p><p class="ql-block"> 3、张集硬面馍 产于洪庄杨乡张集村。传承数百年,历经兴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1993年,经张集村几位前辈重操旧业,加以改良,并由子孙后代承继下来,至今已有十七年的历史,其主要特色是:采用独特的制作工艺,洁白如雪,层层叠叠,底部微焦,香酥可口,畅销叶县及平顶山周边县区,远销郑州、开封等地,并被当做礼品送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华人区国家,每年北方小年阴历二十三后,大批的买家都会开车齐集张集村,抢购硬面馍,常常会出现硬面馍还在锅里,就有人排起队等着硬面馍出锅的情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阴历二十八,属工艺特色类。 </p><p class="ql-block"> 4、湛河鸭蛋 产于洪庄杨乡。其主要特色是:煮熟之后,蛋黄呈红黄色,外观油亮,口感浓香,且带沙瓤味,味道鲜美爽口,远近闻名,畅销四方,清朝时曾作为贡品年年上贡皇庭。属产地特色类。 </p><p class="ql-block"> 5、张武岗红薯 产于辛店乡王文成村。其主要特色是:无须、甘甜,分层次,色质好,常吸引舞钢、舞阳、叶县及平顶山市民前来品尝选购。属产地特色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