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个园游记

蓑笠翁

<p class="ql-block">文字:蓑笠翁</p><p class="ql-block">摄影:蓑笠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扬州,江苏省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市区内名胜古迹甚多,众多名士骚人,甚至帝王将相,或游,或居,皆涉足于此。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皆于扬州驻足。扬州城内,题诗作画、墨宝碑刻之遗迹数不胜数。更有瘦西湖、个园、何园等诸多著名景点,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令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扬州,也是我和她暮春五日游的最后一站。在扬州的第一天用了26835步走完了瘦西湖大部分景点,她差点累瘫在万花园里,令人有些可笑却又感觉心疼。第二天,吃过早饭,先去个园,中午,从何园的南门走出来,此次旅游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的收官。</p> <p class="ql-block">个园初期是清代盐商总管黄至筠的私家园林,后来,几经易手,形成现在的规模。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整个个园有三大区域:住宅区,假山区和竹林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个园的北门进入园区,迎面而来的便是形态各异的竹子,大片大片的竹林,非常壮观,号称有修竹万竿。你若仔细端详竹枝尖端的三片竹叶,你会发现竹叶的形状和“个”字非常相似,这也是“个园”名字的由来,“个园”也是黄至筠的别号。竹子是历代文人的最爱,苏东坡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板桥先生则道“一枝一叶总关情”。漫步竹林,竹影横斜,清风阵阵,葱郁的竹叶随风摇曳,沙沙作响,心中会有一种清幽的意境缓缓升起,所有的疲惫和烦恼也会随之忘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个园内种植的竹子有60多种。其中有一种竹子靠近根部的几节竹干形似龟甲,因此名为龟甲竹,有健康长寿之寓意。还有一种竹子的神奇之处在于其竹干有黄和绿两种颜色,人们便为之取名金镶玉竹,寓意大富大贵。还有斑竹,桂竹,青皮竹,观音竹,佛肚竹等等,数不胜数。</p> <p class="ql-block">沿着个园东侧的竹径向前走,在竹径尽头有一月亮门,门额上书:竹西佳处。竹西二字实有深意,清代以前,扬州的文人雅士常以竹西代称扬州,诸如竹西寺,竹西亭,竹西路等等,诗人杜牧曾吟诵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佳句。个园多竹,又怎少得了竹西佳处。这个“佳处”,无疑点到了个园的精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月亮门,是一段通往住宅区的笔直过道,道路两侧各有一排粗细高矮差不多的银桂树,谐音迎接贵客。在过道尽头和住宅区相连的走廊地面上,有一用鹅卵石和瓷片拼出的平升三级图案,两枚铜钱的上方架一瓷瓶,瓶内插三枝戟,寓意步步高升,连升三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进入住宅区的拐弯处,有一很奇特的墙角,称作拐弯抹角。墙角的上部和下部都是直角,而中间部分却做成了弧形。这是防止人在拐弯时不小心被棱角擦伤。又有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出一团和气之意。在墙角不远处的地面上用鹅卵石拼出了一个图形,中间是个寿字,四周有五只蝙蝠,寓意五福捧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要惊叹个园设计者构思的巧妙和匠心的独到?其实,个园更奇妙的地方还在后头!</p> <p class="ql-block">个园的住宅区规模宏大,共有福、禄、寿、财、喜五路南北走向的豪宅,每一路住宅都有不同的用途,五路豪宅又分开五座大门,朝向当时扬州最繁华的东关大街,尽显一代盐商的豪华气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仅有东(禄)、中(福)、西(寿)三路住宅对外开放游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路住宅有三进天井,禄路二进天井正厅是主人举行小型宴会的地方。屏门悬宋人山水及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大概意思是说,不要酗酒,似醉非醉时为最好,高雅的情怀才是飘飘欲仙的精神境界,哈哈,也不知道解释的对不对。厅内家具全是红木材质,所有大梁立柱门窗全部用金丝楠木为原料制作,其奢华程度可见一斑。厅内中央是一大理石镶面的大圆桌子,凳子也是圆的,取团圆之意,大桌两侧各有一个由两个半圆桌拼成的圆桌,若男主人不在,女人只能用半桌用餐,又体现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住宅区内所有天井四周的屋顶都向内倾斜,下雨时,雨水俱流入天井,有四方聚财之意,也可以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路住宅第一进正厅是汉学堂。汉学堂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是扬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厅。中堂联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所撰。上联是“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下联是:“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此联大概意思是,读书要读有用之书,做人要有竹之节气。对联中央的中堂是后人模仿郑板桥的竹石图。难道当初如黄至筠之有钱也买不到板桥先生的真迹,弄一赝品挂在大厅中央,岂不寒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寿路住宅第一进正厅是清颂堂。清颂堂为杉木架构,搭建极为考究,是个园住宅部分最重要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最高的厅堂。清颂堂是黄家聚会、接待贵宾、商议重大事项、祭祀的地方。厅内家俱文饰古朴精致,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显示主人积善好德,推崇儒学的风范。太师壁上的六条屏刻录的是《易经》上的一段话,核心内容是谦虚、谦和、谦逊。 不过,又是易经,又是儒学,似有附庸风雅之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两路住宅之间均有小巷通往后花园,称为火巷。虽然每路住宅的内部均是南北通透,但客人和下人却只能通过火巷从南到北行走。福宅和寿宅之间的火巷最为奇特,此巷南宽北窄,扬州人俗称“棺材巷”,升官发财的意思。又因为它南宽北窄,也寓意官运恒通,路越来越好走。巷的南首置一口井,若发生火灾可及时取水灭火。井旁墙下端的墙砖拱起一道弧形,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由此处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个园从设计到建造,真是无处不严谨啊!</p> <p class="ql-block">从住宅区穿过一月亮门,就来到了假山区,个园的假山堆叠非常特殊,运用不同的观赏石材,堆叠出不同的形状,再配以小径回廊,花草树木和亭台楼榭,人为造出春夏秋冬四季之韵味,称之为四季假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春景假山。其实,春景假山横跨了“个园”字样月亮门的门内和门外。在门外,是一小片竹林,竹林内栽有石竹笋,有雨后春笋之意,表达出早春之景,竹石点破春山主题,竹林之小传达出惜春的理念。穿过月亮门,却有豁然开朗之感,以石堆叠出十二生肖的朦胧意象,又在石间植入牡丹和芍药,时光似已进入深春,一幅生动形象的十二生肖闹春图展现在你的眼前,有微微昂首的眼镜蛇,有负重向前的耕牛,有活泼调皮的猴子,有乖巧灵活的小兔,还有回首长啸的老虎,无不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春山北望就是四面空灵面南而筑的宜雨轩。宜雨轩是整个个园谋篇布局的中心,所有的山水草木景致都围绕它次第展开。它是主人接待宾客,与亲朋好友叙旧聊天的场所,两侧门柱有一副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今雨和旧雨暗指新朋和旧友,此联的大概意思是说,在悠扬的乐声中,在美好的景色下,新朋旧友在此谈天说地,好不惬意!宜雨轩四面皆窗,四面环廊,东西两边设美人靠凳。此时此地,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四季美景同时落入眼眸,时光彷佛停滞不前,所有的美好都留在了这秀美的四季假山之上。</p> <p class="ql-block">夏山在宜雨轩西北方向,一座由太湖石叠建而成苍翠欲滴的假山,在数株高大的广玉兰和枫杨的掩映下,飘逸俊秀,姿态多变,状若夏日天空中变幻无穷的巧云。为了体现云之柔美,夏山采用瘦、透、漏、皱的上等太湖石来搭建。假山内又有回廊,洞室和蹬道,人在其中,凉爽之感顿生。自蹬道拾级而上,穿过山顶鹤亭,可到达宜雨轩北面的抱山楼。在夏山山顶有一古柏依附在鹤亭之侧,暗示松鹤延年之意味。在夏山底部南侧有一瘦削奇石挺拔而立,曰鱼骨石。观其全貌,此石形似月字,若遮住下部,又形似丑字,令人浮想联翩,暗自喝彩。现代作家贾平凹曾说过:“石以丑为美,丑到极致便是美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所谓的抱山楼是指楼的西侧和东侧与四季假山的夏山和秋山相连。若仔细回味,应该是山抱楼才对,可能古人觉得抱山楼这样的名字更有韵味,也未可知。抱山楼是后园中最大体量的建筑,楼上楼下各7间,在楼上有一条很长的楼廊将夏山和秋山连为一体,楼廊外侧中间位置悬一牌匾,上书:壶天自春。游人在此廊来回穿行,在浑然不觉中,就实现了夏秋之间的相互转换,令人啧啧称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抱山楼南面正前方有一水池,水池东侧有一六角小亭在太湖石的环抱下,挺拔端庄,亭亭玉立,站在亭上,可尽览园中风光,此亭曰清漪亭。有诗赞曰:天气涵竹气,山光满湖光。</p> <p class="ql-block">秋山是四季假山中最繁复高大的假山。秋山用黄石叠建而成,纵横交错,气势磅礴。在丹枫和松柏的掩映下,秋色之韵味甚浓。每当夕阳西下,松柏之苍绿,丹枫之暗红点缀在褐黄色的山石之间,一幅绝美的画面铺展开来,非常令人震撼。秋山的整体设计非常精妙,内部行道纵横交错,上下盘旋,置身其中,不知前后左右,不分东西南北,神奇无比。其中又有石屋,石梁,石桥,石洞,及各种山中小筑,更令人感觉变化莫测。有两句诗形容秋山颇为恰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秋山的半山腰处有一建筑曰住秋阁,坐东朝西,依墙而建,是全园假山之上的最大建筑。阁前楹联为郑板桥所题: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自住秋阁向西遥望夏山,夏山如云海一般,故夏山又有秋云的别称。在秋山山顶之上还有一建筑叫拂云亭,但不知为何,在亭前立有游人止步的牌子,据说,在古代,站在拂云亭上远眺,能看到瘦西湖,不知是真是假,已无从求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丛书楼曾经是个园的藏书楼,是主人读书的地方,此楼依秋山而建,位于秋山的最南端,山与楼巧妙结合,浑然一体,楼便成了山最儒雅的收尾。丛书楼上下两层,共六间。此楼有一奇特之处,二层的楼梯不在楼内,而在秋山的高处有一蜿蜒山路直通二楼,这样,既节省了楼内的空间,又有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寓意,一举两得,非常巧妙。</p> <p class="ql-block">四季假山的冬山依南墙而建,与禄路住宅房屋隔墙相对。在南墙之上开有二十四个圆形孔洞,共分为四排,每排六个,每个孔洞直径约一尺,分布均匀,排列整齐。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冬山处于花园的最南边,风音洞所在的高墙和个园三路住宅的后墙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已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奏响了冬的乐章,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座冬山通体用宣石搭建,外表晶莹如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但在背光之下,却如冬日未消之残雪。宣石的形态浑圆,远远望去,如一群狮子在雪中嬉戏,勾勒出一幅热闹无比的群狮戏雪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冬山贴墙而建,山脉余势延伸为花台,分植三株腊梅,几丛天竺和一棵老榆树。如一幅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便烘托出冬景所需的萧然,还表达了年年有余(榆)的期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冬山的西墙之上,有两个圆形的漏窗,延伸了观景的视线,透过漏窗,早春的雨后春笋再次映入眼帘,让人立刻产生大地回春,四季轮回的联想,此窗的设计堪称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再次穿过四季假山,又回到了竹林游览区,在抱山楼北侧有一片建筑出现在竹林环抱之处。建筑内有一池塘,一榭,一亭和一廊。那榭叫映碧水榭,建在池塘的北侧,那亭叫步芳亭,在池塘东岸,连廊当然是建在榭和亭之间。榭,亭,廊均是游人感到疲惫之后小憩的绝佳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个园内的风景基本上游览完毕,因为时间有限,还是有走马观花之嫌,遗漏了很多细微精致之处,许多名士大家的墨宝遗存也没有看到,略有遗憾之感。期待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会和个园再次相约,再次重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概用时90分钟,走完了整个个园,虽然感觉很累,但同时又很兴奋,有意犹未尽之感。个园曾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游览完毕,最大的感受就是个园之美果然是名不虚传。个园的美在于四季假山与周围景色的巧妙融合,在于四季假山完美的叠石艺术,在于五路住宅的宏大,严谨和华贵,也在于竹林区的清幽和惬意,其中,文人雅士的题诗楹联也为个园增色不少,希望有机会再来个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