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之兰州名片

徐耀忠

<p class="ql-block">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时的江南早已是繁花似锦,赏花踏青的绝好时节。</p><p class="ql-block">要不是镇商会组织调研活动,我的第一次黄土高坡之行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p><p class="ql-block">满怀期待,5点便早早起身,赶往虹桥飞兰州的航班,3个小时的行程,不时瞄一眼窗外,一直在遐想,这会是怎样的一次旅程。</p> <p class="ql-block">飞机落地,直接去了一家兰州面馆。说到兰州拉面,我们每个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人们对此并不陌生,毎个城市,直至每个乡镇,都有兰州拉面馆的存在。拉面早已是兰州的名片,响彻神州大地。</p><p class="ql-block">兰州也不缺拉面馆,这家叫老村长的拉面馆邻近兰州中州机场,估计接待了不少从各地来的游客。</p><p class="ql-block">这家拉面馆做的拉面比较有特色,号称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p> <p class="ql-block">所谓一清是指汤清,这个牛骨汤熬制时间必须足够长,滤去泡沫和可以的沉渣,只留下牛骨中的营养。二白是指萝卜白,白萝卜切成片,在汤料中更显本色。三红是指辣椒红,这里的辣椒香而不辣,颜色鲜红,令人食欲大开。</p> <p class="ql-block">四绿是指这里的香葱碧绿,这个葱是在沙漠里生长的,又名沙葱。在河西走廊,沙葱炒蛋、沙葱饺子都是既好吃又有名的地方特色名吃。五黄当然是指面黄了,这个面粉都是在黄土高坡上种植的小麦制成的,带有黄土的本色,增加了拉面的地方特质。</p> <p class="ql-block">吃过拉面,便带着迫切来到了甘肃省博物馆,这里的丝绸之路展厅绝对是无可匹敌的存在,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汇聚了河西走廊出土的各类文物,成就了甘肃省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地位。</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文物涵括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其中尤其以馆藏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最为突出。</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展厅是甘肃省博物馆的精华,这里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p><p class="ql-block">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鹰的刹那瞬间。让飞鹰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鹰的那一足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比较高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较为先进。</p><p class="ql-block">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现在中国的所有旅游城市都可以看到马踏飞燕的雄姿,成为兰州最有影响力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除了这只马踏飞燕,武威汉墓还出土了99件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组成了最强大的青铜出行仪仗,成为甘博又一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该青铜出行仪仗一共99件,包括铜马39匹,铜车14辆,武士俑17件,奴婢俑28件,还有1只铜牛。显示了墓主的高贵和生平的显赫,现在只知道墓主是一位姓张的将军,可能做过张掖长,统率过千军。以99件青铜出行仪仗陪葬,蔚为壮观,路过兰州,不能不看。</p> <p class="ql-block">在甘博丝路展厅,还能看到木独角兽,由于其造型独特、充满魔幻感,引起了很多参观者的好奇和追捧。甘肃省博物馆的“独角兽”文物在全国各省市展出时,成为出镜率最高的一件文物。</p> <p class="ql-block">《驿使图》是这个展厅又一件国宝。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嘉裕关市新城发现了大型魏晋墓葬群,共出土壁画砖700余块,有“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之称。其中5号墓出土了《驿使图》画像砖,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画像砖为米色底,黑色轮廓线,上绘一信使,头戴黑帻,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跃马疾驰。马身涂黄色,上有红色的斑块。我们可以看到画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驿使手持文书,胯下红鬃烈马四蹄腾空的形象;但是驿使面部中唯独没有嘴巴,或许是因为驿使这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保密,不能说,说不得!</p><p class="ql-block">《驿使图》这块看似随便绘制的砖头已经成为我国最早的古代邮驿形象资料。1982年,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原邮电部选中“驿使图”为图案,专门单独发行了纪念小型章一枚,用以纪念这一集邮文化界的盛事。“驿使图”也成为中国邮政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兰州拉面、马踏飞燕(甘肃省博物馆)是兰州的两大名片,但在我看来,黄河才是兰州最亮丽的名片。</p><p class="ql-block">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黄河全长5464公里,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而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是黄河垂爱兰州,更是兰州这片土地的人民受黄河养育,钟情黄河。</p><p class="ql-block">兰州人民对黄河的热爱从“黄河母亲”雕像可见一斑,这个长6米,宽2.2米,高2.6米的花岗岩圆雕,总重40余吨。构图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顾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兰州匆匆过,作为中国大陆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的兰州,自秦朝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值得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拉面,马踏飞燕和黄河是我理解的兰州名片。相信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兰州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孕育更多更亮的名片!</p><p class="ql-block">祝福兰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