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组

大武口区第九幼儿园

<p class="ql-block">教育家朱永新曾说:</p><p class="ql-block">“在所有问题儿童身上,都能找到他们家庭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缺位的父母,放养的家庭,养不出优秀的孩子。</p><p class="ql-block">无论学校教育有多出色,家庭教育才是一切教育的起点。</p><p class="ql-block">无论老师有多负责,老师教不到的地方,都是父母的责任。</p><p class="ql-block">你的高度,将成就孩子的高度。</p><p class="ql-block">你的格局,将拓展孩子的格局。</p><p class="ql-block">所有父母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孩子的成长,我之责任…</p> <p class="ql-block">又是给自己充电的一天,满满的干货。</p> <p class="ql-block">  把与孩子的沟通从让孩子仰视变成平等的对视,实操练习真正体会那一份平等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人要不断的学习才会提升自己,不断的感悟才会净化心灵。</p> 陈丽丽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孩子,你为什么不开心?</p><p class="ql-block">发生了什么事?</p><p class="ql-block">你是怎么处理的?</p><p class="ql-block">你觉得这种处理方式好吗?</p><p class="ql-block">有没有达到你预期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p><p class="ql-block">现在事情成了这样,你觉得有没有什么方法去补救一下?</p><p class="ql-block">家长在指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你应该怎么样,你不应该怎么样,而忘记了,通过认真思考,孩子也是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即使稚嫩,也是他们通过思考,自己得来的,这就是属于他自己的能力。</p><p class="ql-block">这两天的培训让我开始深入思考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读书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我想,大多孩子对读的态度是“我应该读”而不是“我要读”。</p><p class="ql-block">两种态度有什么区别呢?</p><p class="ql-block">“我应该读”是一种理性的,被动的观念,这种观念和态度往往是家长、老师告诉他的,我们作为大人时常会用各种方法告诉孩子读书的重要性,甚至买很多书,强迫他必须读,然而结果往往并不如我们预期的那样好,甚至许多孩子对读书这件事越来越抗拒。</p><p class="ql-block">“我要读”则是一种更倾向于感性的态度。此时此刻,孩子从内心感受来讲,是一种主动、愿意、渴望甚至喜欢的感觉。这种感觉的能量来源是我们的潜意识。相较意识而言,潜意识的能量占人本身整体能量的90%,可见这股能量是多么强大,所以我们发现,当孩子以“我要读”的状态读书时,根本不需要大人监督,他自己就能读得很认真,很投入。</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作为老师甚至家长,是不是该从如何调动孩子阅读的主动性方面想一想办法,比如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用某个片段引起孩子深入阅读探索的愿望等等。</p> 梁雪艳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蹲下来,与孩子平等对话。“父母只有蹲下来,跟孩子平等对话,真诚地跟孩子做朋友,才能真正有效地引领孩子成长。”面对孩子,成年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孩子,以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予以引导。前提是必须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作为教师不仅在面对问题学生时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给予足够的尊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对全体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给予足够的尊重,不能时刻站在长者的立场上无限度的说教,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树立师道尊严,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p> 郭伟娟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孩子和家长沟通“断层”现象可能存在两种原因:一是从小亲子沟通较少,对孩子宠爱过多而约束较少,养成了孩子内向,任性的格性和不良习惯。二是最近孩子可能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或其他挫折,情绪低落而不愿意和家长沟通。沟通没有秘诀,父母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自己的沟通方式。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沟通方式。</p><p class="ql-block">要学会倾听,与孩子沟通需要谈自己的意见,但更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要创造机会交谈。与孩子沟通需要有恰当的机会。青少年不喜欢预约的谈话。 讨论相互间的差异。如果相互间的差异比较大,一时难以协调,父母也不必着急上火,最好平静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你对他的关心和期望,耐心地进行解释,从而使差异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不至于演变成一场冲突。</p><p class="ql-block"> 避免过度反应对孩子言行的反应过于激烈往往导致争吵,使交谈无法继续.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励和奖赏。如果孩子和父母谈话时受到批评,他会感到自己的坦率得到的不是奖励而是惩罚,这将伤害他继续与父母直接交流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讨论对孩子们来说重要的事情,父母不必假装对孩子们的事情感兴趣,但是必须对他们感情和观点表示尊重。因此,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的事情是必要的。</p> 黄冬丽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 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了如何区分孩子的知识接收类别。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不自觉地选择运用一个或多个内感官,即表现出感觉和学习的偏好。从而形成三种学习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和感觉型。</p><p class="ql-block"> 视觉型的学生偏好阅读,喜好通过视觉表象系统获取和加工信息,对文字、图表记忆深刻,通常具有清晰的学习目标,脑中似乎有台照相机。</p><p class="ql-block"> 听觉型的学生偏好听讲,喜好通过听觉表象系统获取和加工信息,对广播、录音记忆深刻,常能逐字逐句复述听过的内容,脑中似乎有台录音机。</p><p class="ql-block"> 感觉型的学生偏好做中学,喜好通过触觉、感觉表象系统获取和加工信息,偏向在行动中学习,如游戏、实习等。</p><p class="ql-block"> 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接收类别来组织。</p> 徐小侠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  有效沟通,从优点开始。我们常常说:“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效果却不明显。特别是对我们眼中的顽劣生,我们往往认为他们一无是处:迟到旷课,作业不交,值日不做,学习一塌糊涂……确实看不到他的闪光点到底在哪里。一旦这个学生发生事件,我们沟通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他,你今天又是哪里“错”了?尽管老师站在道德的高度苦口婆心谆谆善导,学生也许当时口头认错,深刻检讨,还坚决的做保证下次一定不犯类似的错误,可是过不了几天又故技重演。原因是什么?听了陈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是那一个“错”字导致沟通的失败, 那是一个不平等的开始,我们应该尊重他理解他、看到他优点、肯定他进步。比如“闪光点”是从他从来没交作业,今天却交了作业。而不是看着他乱七八糟的作业去质问他:“你做的什么作业?乱七八糟的。”我们在与学生沟通时,一定要把他放在“对”的位置,当他犯了事件时,我们不能一看到他就贴上“错”的标签,因为过去你这样做,一直没有好的结果,即“旧的方法只能产生旧的结果”。这时,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信念”,分析这个学生犯错的原因,从中找到他的“闪光点”,在鼓励他进步的同时,让他自己认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自己愿意去做一个好的自己,自己可以喜欢和接纳的自己。这样新的方法,新的沟通在你的爱心和执着中,我想一定能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产生好的结果。所以,我认为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是做老师的一道难题。这道难题解决了,你和学生的沟通的渠道就顺畅了,那样才能达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益于学生进步和发展。</p> 孙云香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的最大收获是学习了人的三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通过老师的讲解,可以判断出自己属于感觉型的人,特点是记忆慢但深,持久,但对自己的外表不太在乎,注重感觉。通过老师讲解,对照去分析班里学生的情况,真的能判断一部分学生的类型,也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学生表现了。今后对待学生能更宽容更合理的。为了更好的同时给三种类型的学生上好同一堂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更有效果。</p> 程亮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视觉型特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且表达能力较好。多数时间视线紧随教师,喜欢看板书、PPT等,对自己看过的事物记忆深刻,回答问题时说话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视觉型孩子可以多看书、不同老师的讲课视频、科学、文化类节目来提高成绩。</p><p class="ql-block">听觉型特征:你在和他说事情,他并不会完全一直看着你,而是更多地左右看,或只朝一个方向看,做思考状。听觉型的人喜欢秩序,说话较慢但很有条理,喜欢交谈与聆听,行动力稍次。听觉型可以多听音频来提高成绩。</p> 张亚蓉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情绪体验——“背对背拥抱”🤡</p><p class="ql-block">声调配合训练</p><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的练习,让我明白了情感共鸣的重要性。通过AB一组背对背进行配合和不配合的练习,有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使得我有了以下感受:</p><p class="ql-block">通过对方讲的话,来分析提炼出对方当时的情绪和情感,挖掘出导致这个情绪的本质或者根源,然后在回馈对方的话中间接表达你曾经有过类似的情绪和情感的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给对方的感觉就是“你很懂她”,对方觉得你对她当时的情绪非常了解,好像自己的知音,能够让她更为开心。</p> 李连梅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一年级的班主任今天有了很深的体会,一年级孩子与其他年级的孩子有很多不同,有其特殊之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成人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事情,并学会用孩子的语言和他们说话。除了思维方式的不同,一年级学生还有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等特点,所以首先要想办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孩子们喜欢什么呢?毫无疑问,孩子们肯定喜欢做游戏,那最好就是要在玩中学。比如在让学生给生字组词时,我换了一个说法,变成“让我们来给生字找找好朋友,好不好?”学生听了很感兴趣,纷纷举手回答问题,因为孩子们觉得这就像在玩找朋友的游戏,而不是学习,也就是寓教于乐。</p><p class="ql-block"> 再者,现在课堂多使用多媒体设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提高了课堂效率,但一到师生交流互动环节,有的学生就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了,点名让他起来回答发现他又是会的,那就是说他只是存在胆怯心理。因此当有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会问:“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其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连之前不敢举手的同学都很想帮助他,然后我就会让这样的同学来回答,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p><p class="ql-block">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儿童化口语与其交流,让孩子真正能听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能力。总之,我们老师一定要把自己化身成孩子,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平等地与其交流。</p> 雷茗滟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培训让我对于如何给班里学生做访谈、心理辅导提供了更详细的方法。首先是对来访者(学生)的态度,一定要出于平等尊重,因此与学生沟通时的坐姿、位置就能够奠定谈话基础与谈话效果。同时也要对学生说的内容实行保密原则,</p><p class="ql-block">最好不要有其他任课教师泄露。在沟通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回应,不喋喋不休,道理就讲一遍,确定学生听懂就行。要有对孩子的正面肯定和信任,让孩子自己提出举措,做出有效沟通。</p> <p class="ql-block">多一份鼓励,少一份责怪;</p><p class="ql-block">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p><p class="ql-block">多一份包容,少一份争吵。</p><p class="ql-block"><br></p>

孩子

学生

沟通

心得体会

自己

平等

父母

闪光点

老师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