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欧洲》下

梁柏

<p>(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门前)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梁柏</p><p><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JOURNEY TO EUROPE 》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梁 柏 摄影编文</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 欧洲名称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欧洲,全称:欧罗巴洲。</p><p class="ql-block"> 名字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 "欧罗巴"。</p><p class="ql-block"> (传说: 1 ) 在希腊神话中,主管农事的女神德墨忒尔的另一个名字叫欧罗巴,人们出于对女神的敬意,把欧罗巴称为大洲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传说: 2 ) "万神之王" 宙斯看中腓尼基国王的漂亮女儿欧罗巴,想娶她为妻子,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欧罗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边游玩。宙斯见到后,连忙变成一匹雄健、温顺的公牛,来到欧罗巴面前,欧罗巴看到这匹可爱的公牛伏在自己身边,便跨上牛背。宙斯见欧罗巴中计,马上起立前行,躲开人群,腾空而起,跳入海中, 破浪前进,带欧罗巴来到远方的一块陆地上共同生活。后来这个大陆取名为欧罗巴,就是现在的欧洲。</p><p class="ql-block">(二) 欧洲历史的构成</p><p class="ql-block"> "两希文明" (希伯莱和希腊)、罗马、基督教文明,构成了欧洲文明的源头;欧洲其悠久和独特的文明发展史,使其成为了西方的源头。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曾遍布各大洲,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背后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使欧洲历史变成了权力争夺史,又演绎成一部现代世界塑造史。 </p><p class="ql-block">(1)古希腊罗马文明 </p><p class="ql-block"> "长盛不衰的好奇心以及热烈而不带偏见的探索,使古希腊人在历史上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 (罗素语)。</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创造出了几何学、奥运会以及民主政治的原型。古希腊群星灿烂: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批大哲学家。</p><p class="ql-block"> 而罗马在公元前27年到476年就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罗马帝国。罗马人在欧洲叱咤风云,公元1世纪罗马吞并了希腊,作为一个强大的征服者,罗马人却有着具大的兼容性和创造性。古罗马诗人霍雷斯说过: "我们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可是文化上却被希腊所征服"。强大的罗马帝国向古希腊人学习,于是有了古希腊罗马文明。</p><p class="ql-block">(2) 战斗民族日耳曼人</p><p class="ql-block"> 罗马人统治欧洲400多年之后,来自欧洲中北部的蛮族战斗民族日耳曼人南下,占领了很多以前属于罗马人的疆土。和罗马人一样,接受了被征服者罗马人的文化。使欧洲这个地区的文化几乎没有断层,一直延续下来。</p><p class="ql-block">(3) 基督教</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最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但现在的基督教却是欧洲最主流的宗教,这归功于罗马帝国。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宣布了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从而终止了对基督教的迫害。公元380年,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使基督教变成了这个庞大帝国的唯一宗教,并随着罗马的扩张传播到欧洲各个地区。罗马人还把基督教传给了入侵者日耳曼人。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改变和造就了野蛮的战斗民族日耳曼人,也开始遵循"文明"的行为规范了。</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是整个欧洲成为现代文明起源的基石。欧洲的现代化,也是欧洲人打破这三个构成部分秩序的过程。在这样三个构成部分统治欧洲的1000多年之后,欧洲人开始希望把它们各自剥离开来,让它们回到最纯粹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首先,他们希望希腊罗马学术脱离宗教迷信。这种思想,就是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此外,人们还希望基督教脱离罗马教会的束缚,这种思想也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同时,日耳曼民族也希望了解他们的祖先,即和罗马以及基督教混合在一起之前的状态。这种探索祖先原始精神的运动,就是日耳曼民族的浪漫主义运动。</p><p class="ql-block"> 欧洲的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宗教改革、浪漫主义,以及很多其他的社会运动加起来,都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基督教会。科学、民主、进步、多元、人性,以及在其影响下的经济活动和政治变革,也使欧洲率先发生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走向现代化的运动。</p><p class="ql-block"> 欧洲和其他文明相比之所以领先,是因为欧洲曾经创造出领先世界 (融合文明.延续文明) 的独特故事……</p><p class="ql-block">(三) 欧洲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一、希腊</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文明大约在公元前两千零六年就开始蕴育了。由于希腊在很早就形成了奴隶主民主政体,希腊神话又是希腊艺术的土壤,这为希腊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稳定环境,也为以后希腊文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p><p class="ql-block"> 希腊在公元前12世纪随着多利安人的入侵而堕入"黑暗时代",实行部落制和贵族政治,到了公元前5世纪的后期,城邦的兴起让工商业开始发挥作用,希腊的经济急速发展,同时军事、政治也发生了变革,步兵取代了骑兵,寡头政治取代了君主政体。</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的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p><p class="ql-block">二、罗马</p><p class="ql-block">1•公元前5世纪</p><p class="ql-block"> 古代波斯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公元前499年-公元前449年,为了扩大版图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希波战争爆发。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希波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欧亚两洲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结果是希腊城邦国家和制度得以幸存下来,而波斯帝国却从此一蹶不振。这次战争对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希波战争,波斯人与雅典人在马拉松展开大战,兵力不足的雅典以少胜多获得大胜。在马拉松大战获胜后,一位名叫斐力庇第斯的士兵跑回雅典报捷,因极速跑了42.193公里,报捷后便倒地身亡,这就是马拉松长跑的来源。第二次希波战争,波斯人的陆军在温泉关与斯巴达人展开血战,斯巴达战士全部阵亡,但却让波斯人留下了近万具尸体,这就是著名的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故事。波斯人抵达雅典,发现雅典人留下一座空城,波斯皇帝薛西斯只得焚城以泄愤。与此同时,在萨拉米斯海峡,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波斯海军,在将雅典海军完成合围的情况下,反而被雅典海军击溃。至此,波斯人元气丧尽,从此开始衰退,直到后来被亚历山大大帝消灭。</p><p class="ql-block"> 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两大城邦联盟:提洛同盟(雅典为首)与伯罗奔尼撒联盟(斯巴达为首)相互对立,矛盾愈演愈烈,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为争夺希腊霸权爆发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断断续续,几经停战,直到提洛同盟解散、雅典投降而宣告战争结束。希腊全部城邦卷入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被史界称为 "古代世界大战"、也被称为欧洲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古代)。雅典和斯巴达两败俱伤。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规模巨大的战争给繁荣的古希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导致战后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整个希腊开始由盛转衰,战争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p><p class="ql-block">2•公元前4世纪</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战胜雅典、底比斯的反马其顿联盟,迫使他们承认了马其顿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杀,他20岁的儿子继位 (即:亚历山大大帝)。</p><p class="ql-block"> 亚历山大继位后,平息了企图趁老王亡故之机摆脱马其顿控制的城邦起义。于公元前334年开始远征波斯,公元前330年,曾经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彻底灭亡。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返回巴比伦,定都于此,10年远征结束。一年后,亚历山大突然患病去世,年仅33岁,死因至今不明。</p><p class="ql-block">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领土迅速破裂,但远征却使希腊的文化遍布中东地区,对西方和东方的融合起到了极为伟大的影响。亚历山大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他的英年早逝让无数后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3•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 亚历山大死后的帝国四分五裂。这时,一个将会长久保持霸业的帝国-罗马出现了(公元前27年~476年/1453年)。</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64年,罗马(陆上强国)与迦太基(海洋强国)为争夺地中海的西部统治权爆发了著名的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罗马人击败迦太基人,夺取了西西里岛。</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1年),是三次布匿战争中最著名的战争。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军事统帅汉尼拔率6万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突袭罗马(在罗马境内连续作战长达15年,无一败仗)。待罗马出兵攻击迦太基本土时,汉尼拔不得不回军驰援,迦太基战败,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p><p class="ql-block"> 在两次布匿战争中,最负盛名、永垂不朽的却是战败的迦太基军事统帅、欧洲四大名将之一、被尊为 "战略之父" 的汉尼拔。第二次布诺战争后,汉尼拔在短暂的参政经历之后,由于迦太基官员与罗马勾结,意欲对他除之而后快,汉尼拔被迫流亡,最终,在罗马人的追逐和逼迫下,汉尼拔服毒自尽,时年六十四岁。</p><p class="ql-block">4•公元前2世纪</p><p class="ql-block"> 在汉尼拔之后,欧洲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罗马的扩张了。</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年-前146年),是一场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迦太基战败,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惨遭屠城,领土成为罗马的一个省份阿非利加行省。海洋强国迦太基灭亡。</p><p class="ql-block"> 布匿战争使罗马争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控制了地中海的北岸,包括意大利全境、伊比利亚半岛、希腊半岛、小亚细亚的一部分,以及今天法国的沿海部分。</p><p class="ql-block">5•公元前1世纪</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世纪是耶稣诞生之前的最后一个世纪)。罗马人继续他们的征服和扩张。公元前58年,罗马执政官、高卢总督恺撒(后世被呼为恺撒大帝)发动高卢战争。高卢战争胜利后,恺撒实力大增。这时,与他组成"公元前三头同盟"的两个盟友中,克拉苏已战败身亡,庞培则对恺撒产生了强烈的忌惮,他与元老院勾结,召恺撒回罗马。不愿意放弃实力的恺撒率领大军返回,对元老院和庞培造成震慑,使其在惊恐中逃亡他乡。恺撒在要求剩余的元老院议员选举他为独裁官后,与庞培展开大战,在西班牙、希腊连续击败庞培的军队,最终在决定性的法萨罗战役,恺撒取胜,庞培逃亡埃及。恺撒追击至埃及,埃及法老托勒密十三世杀害庞培献给恺撒,希望以此让恺撒帮助自己除去姐姐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即著名的埃及艳后)。因埃及艳后的魅力,恺撒宣布埃及王位由托勒密十三世与埃及艳后共享,托勒密十三世大为不满,于是亚历山大战争爆发,恺撒取胜,托勒密十三世阵亡,埃及艳后即位。恺撒返回罗马,进行一系列内政活动,并连续出兵北非和西班牙,平定了庞培逃至北非的余党(庞培在西班牙叛乱的儿子),凯撒取得了胜利。作为出色的军事统帅、欧洲四大名将之一,更是出色的政治家的凯撒,通过一系列制度改变,奠定了罗马共和国转为罗马帝国的大势。公元前44年,恺撒宣布成为终生独裁官,3月15日,在庞培兴建的剧院里,恺撒遇刺身亡。</p><p class="ql-block"> 恺撒死后,罗马出现短暂分裂,恺撒的养子屋大维完成了统一。他先与安东尼结盟,消灭了谋杀恺撒的共和派,之后又击败了安东尼,迫使安东尼与情人埃及艳后自杀。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并获得"奥古斯都"的称号,罗马已经成为了帝国,屋大维也被公认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恺撒的军事成就,与屋大维的政治成就,让罗马帝国拥有了牢固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2016年7月拍摄于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博物馆·战争馆·馆藏油画)</p><p class="ql-block">三、基督</p><p class="ql-block">1•公元1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中东,耶稣 (公元元年/公元前4年-公元30年) 的诞生对后来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耶稣30岁左右开始传教,自称是上帝的儿子。这威胁到了犹太教领袖,被看作异端,耶稣遭逮捕并被处死。他的门徒开始四处传教。以圣彼得为首的十二个门徒和为基督教传播做出巨大贡献圣保罗均惨遭当权者杀害。但基督教的传播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有着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2•公元2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上世纪罗马帝国的继续扩张使罗马帝国在本世纪发展到了黄金时期,然后开始走向衰落。对基督教,罗马帝国一直予以严酷打击、压制其发展。但基督教中的爱和希望,受到了下层人民的广泛喜爱,信徒数量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3•公元3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35年-284年,罗马先后出了24个皇帝,只有一位得到了善终(病死),其他全部死于非命。皇帝的无能、外族的入侵、军人的哗变、地方的独立,让罗马帝国摇摇欲坠。罗马帝国遇到了危机,在这个世纪的最后,戴克里先皇帝终于让罗马稳定下来,但他的四帝共治制度,却将在下个世纪演变为罗马帝国永久的分裂。</p><p class="ql-block">4•公元4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4世纪初期,分裂的罗马帝国再次爆发了内战。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统一了西部帝国;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大帝统一了整个罗马帝国。</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感到忧患的罗马贵族终于皈依了基督教,313年,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宣布了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从而终止了对基督教的迫害。(公元380年,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330年,君士坦丁将都城从罗马迁往拜占庭,新都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死后,帝国分裂和统一了多次后,终于在公元4世纪末期,永久地分裂了。395年1月17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46-395)逝世。临终前,他将帝国分与两个儿子继承。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395-476年)的都城是米兰的拉文纳,东罗马(395年1453年)的都城是君士坦丁堡。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7世纪,西欧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便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一称呼)。拜占庭帝国建立后,国家实力迅速壮大。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成为了欧洲唯一拥有先进文明的地方。公元7世纪国力达到顶峰,与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并称为世界三大帝国,综合国力排世界第三。</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5•公元5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匈人入侵欧洲,"上帝之鞭" 阿提拉的压力使日耳曼蛮族被迫再次侵入罗马帝国,他们起初是西罗马帝国的雇佣军,后来却鸠占鹊巢,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正式灭亡,而东罗马帝国也处境悲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罗马帝国已经崩溃,而匈人帝国在阿提拉死后也崩溃了,这样欧洲的统治者变成了日耳曼蛮族,但他们的文化过于落后,难以统治这样大的领土,于是基督教成为了他们的选择,他们建立了多个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并保留了基督教的教廷。伦巴第人进入意大利,汪达尔人进入西班牙,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而法兰克人控制欧洲主要地区。</p><p class="ql-block"> 统一的帝国不复存在了,欧洲的土地成为了一个个小王国的拼图,古典时代到此结束,中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宗教将对欧洲造成新的冲击,而留守在故乡的日耳曼蛮族维京人,也将给欧洲增加压力。</p><p class="ql-block">四、穆圣</p><p class="ql-block">1•公元6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耶稣诞生在第一个世纪,穆罕默德也诞生在这个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一度攻占了意大利、西班牙、北非的地盘,使得地中海几乎再次成为一个帝国的内湖。</p><p class="ql-block">2•公元7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穆罕默德受到天启而创建伊斯兰教,至此,"亚伯拉罕三教" 已经全部出现。这三个宗教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分别是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总称) 和伊斯兰教。犹太教信仰《希伯来圣经》,即《圣经》中的旧约部分;基督教信仰《旧约》和《新约》,认为耶稣是救世主;伊斯兰教信仰《旧约》《新约》和《古兰经》,接受耶稣的存在,但不认为他是神子,认为他是与亚伯拉罕、摩西、大卫一类的先知,而穆罕默德是他们之后的又一位先知,也是最后一位先知,《古兰经》是《旧约》和《新约》之后的最后一部经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三个宗教都是一神教,信仰同一位神祗 (犹太教称为"雅威",基督教称为"耶和华",伊斯兰教称为"安拉"),并且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承认亚伯拉罕是自己的祖先,并且都认为耶路撒冷是自己宗教的圣地。犹太教敌视基督教,在他们眼里,耶稣绝不是弥赛亚,而只是别有用心的颠覆分子、人人得而诛之的异端。(后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又产生了仇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穆罕默德创教之后,用武力征服异教部落。穆罕默德逝世时,穆斯林已经几乎占领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即四大哈里发,继续进行扩张。</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个世纪初期,东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其结果是两国国力都大为衰退,无力应对阿拉伯的扩张。最终,东罗马帝国受到来自阿拉伯的重创,萨珊波斯彻底灭亡。</p><p class="ql-block">3•公元8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阿拉伯帝国到达鼎盛时期,它不仅拥有整个阿拉伯半岛,更拥有中东、北非和西班牙的广阔地盘。但阿拉伯人的扩张势头终于在法国图尔,被法兰克王国的掌权者"铁锤查理"击退。阿拉伯人的迅猛扩张至此为止,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国铁锤查理的后人矮子丕平和查理大帝,建成了一个强大的法兰克王国。</p><p class="ql-block">4•公元9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公元9世纪第一年,查理大帝被教皇加冕为皇帝,他的加洛林帝国的版图,包括现在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一部分,这在西罗马灭亡之后的欧洲,规模是空前的。他也因此成为了扑克牌上的四大国王之一 (黑桃K大卫王、梅花K亚历山大大帝、方块K恺撒大帝、红桃K查理曼大帝)。查理大帝死后,加洛林帝国分裂成三块: 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后来西法兰克王国与东法兰克王国将中法兰克王国瓜分,之后的西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即分别是法国和德国的前身。</p><p class="ql-block">5•公元10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法兰克王国们几经分合,962年,德意志(前身是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为皇帝,后腓特烈一世改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地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君主制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就此诞生。(德国人将神圣罗马帝国定义为: 德意志第一帝国和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年-1918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完成统一德意志)与德意志第三帝国(1933年-1945年希特勒建立的纳粹德国)加以连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公元9世纪和10世纪,欧洲受到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的长期入侵,他们强悍、野蛮、恐怖,侵略目标包括波罗的海国家、欧洲西海岸国家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并发现了冰岛、北美洲,他们的活动不仅限于水域沿岸,也可以深入内陆。这些海盗让各个国家深以为患,法兰克国王为让维京人停下来,授予他们的首领诺曼底公爵的称号,维京人就这样定居下来,并逐渐成为了基督教的信徒。至此,日耳曼人、穆斯林和维京人这三批入侵者都成为历史,欧洲人最凄惨的日子似乎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2016年7月拍摄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馆藏油画)</p><p class="ql-block">五、黑暗</p><p class="ql-block">1•公元11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维京人的后代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国,英国从此开始了世袭的君主制。同时在11世纪中叶,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1世纪的末,为了帮助东罗马帝国对抗伊斯兰国家塞尔柱帝国,收复被阿拉伯占领的失地,尤其是"圣城"耶路撒冷,由西欧的天主教教宗准许,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出动兵力,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这是十字军东征中唯一胜利的一次,十字军夺下了耶路撒冷,并建立了一系列国家。</p><p class="ql-block">2•公元12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西欧人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均没有达到目的。</p><p class="ql-block">3•公元13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前三次东征期间,西欧人与东罗马帝国人已经矛盾重重。十字军东征的动机,原本就是狂热的宗教热情与现实的利益欲望的混合物,在历次行动中也都体现出了残忍、狂暴、愚蠢和贪婪的特点,他们大肆屠杀犹太人和基督徒以及他们的敌人穆斯林。第四次东征,是历次东征中最臭名昭著的一次,十字军居然在威尼斯人的鼓动之下把刀锋指向了自己的盟友同样信仰基督的东罗马帝国,向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进攻,破城后进行了抢劫和屠杀。东罗马帝国从此一蹶不振。直到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彻底灭亡。</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罗马帝国覆灭了,基督教却在欧洲生根发芽,到了中世纪天主教成为了西欧的唯一宗教,神权时代来临。历经中世纪漫长思想禁锢过程后人们开始对世界重拾思考,体现了一种"虽然真理永不可得,但仍旧要追求不息"的精神。</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先后两次攻破的过程中,许多拜占庭的工匠都西行避难,他们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为日后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文化基础。东罗马的灭亡也预示了欧洲中世纪的结束。之后的第五至第八次东征都以失败告终。更糟糕的是十字军的恶劣表现,造成了基督徒与穆斯林千百年的矛盾。</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个世纪里还发生了蒙古人的入侵,但对欧洲人来说,蒙古人的出现不是坏事,因为蒙古人对穆斯林造成的损伤,比对他们造成的损伤更大。</p><p class="ql-block">4•公元14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英法百年战争爆发(1337年 - 1453年),这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百年战争中因爆发黑死病中途被迫停战了一段时间,这场恐怖的传染病席卷欧洲,造成了欧洲1/3至1/2(让人不寒而栗的数字)的人口减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英法百年战争,胜利者法国本来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贞德拯救了他们。法国以惨重的代价获得胜利,法国完成了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促使了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p><p class="ql-block">5•公元15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英国经过内战(玫瑰战争)之后,进入了都铎王朝。奥斯曼帝国和莫斯科大公国也都在迅速扩张,后者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逐渐获得了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地盘。</p><p class="ql-block">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无数东罗马帝国的学者带着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作品和书籍逃亡西欧。这些作品与书籍,让因黑死病的爆发而对基督教减少信心的西欧人大开眼界原来在基督教统治之前的时期,曾有过这样好的时代和作品!依靠从西班牙和中东的穆斯林和犹太学者,以及自身的修道院典藏那里重新学习到的知识,从穆斯林世界学习的很多关键性的创新(包括大学、科学医疗、印刷术、行业公会、引用索引和天文学),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今天学者穿的博士帽服就是从博学的穆斯林学者在毕业时的着装演变过来的。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打开欧洲至美洲的殖民大门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与开始了向西的美洲殖民。于是在黑暗的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人们爆发出强大的力量,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欧洲历史也从此走到了近代。</p><p class="ql-block">六、光明</p><p class="ql-block">1•公元16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灭,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6世纪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教会进行了直接的冲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成为罗马国教以来,圣经的解释权被教会牢牢地控制着,民众的思想被严密地控制,形成愚昧无知的被操纵者,这种愚民战术取得了巨大成功,以此耍弄了愚蠢又虔诚的信众十几个世纪。公元16世纪,马丁·路德对《圣经》进行的翻译工作,使人人都能阅读《圣经》,他强调,要以《圣经》为指导,而不是以教会为指导,他与后来跟进的慈运理、加尔文等人的改革工作,打破了罗马教廷对基督教的垄断。由此诞生的新教,也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成为基督教的主要分支。欧洲人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而欧洲的国家也摆脱了教廷的控制。</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时也正是航海蓬勃发展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在上个世纪的后期,达伽马发现了去往印度的新航线,而哥伦布则发现了美洲,而在这个世纪的前期,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在这个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进行殖民活动,在欧洲以外的地方瓜分了面积巨大的殖民地。</p><p class="ql-block">2•公元17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文艺复兴的时期,提倡以同古希腊人一样完美为目标而努力。但17世纪的伽利略和牛顿的研究结论指出:希腊人也有错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科学革命时期,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化学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科学技术迅速发展。</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这个世纪,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被斩首,英国成为了君主立宪制国家。</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文艺复兴之后知识获得了尊重,挑战传统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了这个协议。</p><p class="ql-block">3•公元18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呼吁着发挥理性,驱散黑暗。这是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提倡理性思考、科学思考。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霍布斯、洛克、康德们的著作,今天看来仍然熠熠闪光,从此,理性取代了蒙昧,科学取代了迷信,光明取代了黑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为启蒙运动的结果之一,在这个世纪的后期,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君主制和封建制度被摧毁,然而不幸的是,大革命之后的法国并未形成一个美好的政体,却陷入了暴力和混乱中。欧洲各国组建了反法同盟,来对抗这个新兴的法兰西共和国。</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与启蒙运动在时间上并列的浪漫主义运动,对启蒙运动中忽视情感、意志和想象力的倾向不满,提倡重视个体、重视自然,这看起来是走向了启蒙运动的反方向:启蒙运动提倡理性,而浪漫主义运动则提倡感性,但这两者拥有共同点,即对教会权威的抛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这个世纪的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机器代替了手工,工业革命开始了。</p><p class="ql-block">4•公元19世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法国统帅拿破仑通过强大和非凡的军事才能取得了与反法同盟战争的胜利。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拿破仑由教皇加冕,成为皇帝。在他第三次粉碎反法同盟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放弃尊号,神圣罗马帝国至此灭亡。之后又粉碎了第四次、第五次反法同盟,使法兰西第一帝国达到鼎盛,几乎整个欧洲大陆都成为了他的领土,随着拿破仑的征战,使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和《拿破仑法典》遍布欧洲各国,教会的影响力受到毁灭性打击。</p> <p class="ql-block">(2016年7月拍摄于法国 凡尔赛宫·战争馆馆藏油画“拿破仑与奥斯特里茨”)</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付出了惨痛的伤亡,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毅然放弃莫斯科,留给法军一座空城,在之后的寒冬里,法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军。战后欧洲各国第六次组成了反法同盟,巴黎被攻陷,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伦纳岛。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路易十八登基,波旁王朝复辟,法国民众大为不满,拿破仑趁机脱身,并使阻止他的法军转而支持他,拿破仑回到巴黎,百日王朝开始。在拿破仑面对欧洲各国第七次组成的反法同盟的战争中,最重要的一战是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与英国威灵顿公爵的决战,即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惨败,百日王朝结束,拿破仑再次被流放。六年后,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去世,死因不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拿破仑淡出历史舞台,但却对欧洲造成很重要的影响。民主思想已经普及,民族主义已经兴起,德国、意大利相继完成了统一。在铁血宰相俾斯麦完成德国统一之前,法国和德国经历了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这些重要事件,这两个国家结下的仇恨,将在下个世纪的世界大战中爆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经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成长起来的欧洲国家在其他大洲进行着殖民活动。在这个世纪的中叶,《共产党宣言》已经发表。这些都将深刻地影响下个世纪世界的变化。</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英国开始,新大陆的资源流入,加上工业革命,使得更依赖于制造业和贸易,而不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新型经济成为可能。早期的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起义,建立了代议制政府,帝国分裂。欧洲大陆的政治改革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鼓舞,人民大呼 "自由、平等、博爱"。随后的法国领导人拿破仑·波拿巴通过直到1815年的战争征服和改革欧洲大陆的社会解构。随着越来越多的小有产者获得投票权,在法国和英国,社会主义和工会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在1848年席卷欧洲。最后的农奴制残余1848年在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在普法战争之后,意大利和德国由各诸侯国分别统一于1870年和1871年。在追求建立帝国的过程中爆发了全球性的冲突,直到这种野心到达顶点,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在无希望的战争和赤贫中,1917年俄国革命许诺给予"和平、面包和土地",东欧以及世界的政局向激进化转变直至今日。德国战败,订立凡尔赛条约,付出了经济崩溃的代价,在大萧条中一览无余,导致重新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这一时期的标志还有工业化与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德国开始了对于超过1100万人的有组织的大屠杀,包括大部分的欧洲犹太人和吉普赛人,以及几百万波兰人和苏联斯拉夫人。苏联的强制劳动制度,强制人口驱逐政策,和乌克兰大饥荒有着近似的死亡数字。在战中和战后几百万平民受到强制人口迁徙的影响。战争在轴心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和同盟国(美国、英国、苏联)之间全面爆发。1945年,德国战败,希特勒自杀,德意志第三帝国灭亡。德国一分为二,西德(美国占领控制)、东德(苏联占领控制)。</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两次世界次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西欧的领导地位。欧洲版图在雅尔塔会议上被重新划定,作为日后冷战中两大势力集团明争暗斗的主要地区,被一分为二: 西方国家和东方集团。美国和西欧 (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德等) 成立北约联盟,作为防备苏联进攻的保障。随后,苏联和东欧 (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波兰与罗马尼亚) 成立了华沙条约,防备美国可能的进攻。冷战开始。"北约" 是欧洲自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1971年"华约"组织解散。</p><p class="ql-block"> 西欧开始逐渐进行政治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希望统一欧洲,防止战争再次发生。这个进程最终导致了如欧洲联盟和欧洲理事会等组织的诞生。前苏联在东欧的影响日渐下降,所支持的政府相继垮台。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冷战结束,一个新欧洲诞生了。1990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统一了民主德国。1991年苏联自己也解体了,分裂为15个国家。最严重的分裂冲突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六个共和国中的四个(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和马其顿)宣布独立,多数情况下伴随着一场激烈的战争,在某些地区一直持续到1995年。在2006年黑山分裂出来成为独立国家之后,前塞尔维亚自治省科索沃也于2008年宣布独立。在后冷战时期,北约和欧盟逐渐接纳了大部分前华沙条约成员国。随着1996年9月的"北约"东扩,截止到2017年6月6日,"北约"已增加到29个成员国。</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结束语)&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欧洲几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自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500多年间,国王、征服者、总统以及独裁者们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欧洲大陆,从查理五世和拿破仑,到俾斯麦和克伦威尔,从希特勒和斯大林,到罗斯福和戈尔巴乔夫;从沙俄帝国,到奥斯曼帝国,再到德意志第三帝国……几乎所有的现代历史的关键角色,都将他们的赌注押在了这片重要的土地。尤其是近500多年来的权力争夺史似乎表明:谁能控制欧洲的地理中心,谁就能对整个欧洲有足够的支配力,进而有能力在这一基础上称霸世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欧洲历史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核心问题。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大部分文明都创造了宏大的政治框架体系,无论是古代中国文化,还是现代美国文明。迅速崛起的帝国、王国或共和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标杆。相反,欧洲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一片混乱、支离破碎的状态,每一位统治者,总是通过一小片地域政治试图统一欧洲大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欧洲,不可复制的历史与辉煌、不能替代的人物和事件,欧洲所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面貌,是欧洲的光荣与梦想,是欧洲人的全部记忆。</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罗马·纳沃纳广场)</p> <p class="ql-block">目 录</p><p class="ql-block">15、《意大利•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16、《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座城市与一个家族》</p><p class="ql-block">17、《意大利·罗马•罗马假日》</p><p class="ql-block">18、《意大利·米兰•阳光灿烂的日子》</p><p class="ql-block">19、《意大利·威尼斯•一个伟大的小城》</p><p class="ql-block">20、《罗马斗兽场·人类史上不可遏止的暴力文化》</p><p class="ql-block">21、《梵蒂冈•小国寡民·大国风范》</p><p class="ql-block">22、《法国·巴黎•日出的印象》</p><p class="ql-block">23、《埃菲尔铁塔•一座差点被拆掉的铁塔》</p><p class="ql-block">24、《法国·巴黎•西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p><p class="ql-block">25、《法国·巴黎·卢浮宫美•背后的掠夺》</p><p class="ql-block">26、《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美背后的遭遇》</p><p class="ql-block">27、《奥地利维也纳·音乐滋养浸润的城市》</p><p class="ql-block">28、《奥地利萨尔斯堡·珍惜美好温暖美好》</p><p class="ql-block">29、《瑞士日内瓦·自己的世界·世界的世界》</p><p class="ql-block">30、《瑞士·洛桑•人类和平之城》</p><p class="ql-block">31、《瑞士·卢塞恩(琉森)•小城故事多》</p><p class="ql-block">32、《瑞士·因特拉肯·施皮茨•小镇印象》</p><p class="ql-block">33、《希腊艺术西方艺术的源头》</p><p class="ql-block">34、《欧洲建筑•凝固的音乐一直在说话》</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中心·领主广场上的海神喷泉)</p><p><br></p><p>【15】《意大利•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nbsp;</p><p> 毕加索曾说,去一趟枫丹白露森林,他就得了绿色消化不良症。在意大利,天天消化不良:文化、历史、艺术,加上大白天抢皮包。</p><p> 在意大利果真有营养过剩的感觉,因为意大利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你无论往哪放眼望去或者甩眼随便一瞥:古罗马建筑、艺术品、雕刻、雕塑……会源源不断的输入眼底。</p><p> 陈丹青在他的《纽约琐记》中写道:意大利的艺术品散落在大小教堂、宫殿、古堡、豪宅、旧日市府,或者马路上。在意大利各地名城的街巷……随处可见中古或文艺复兴的雕刻遗迹。……终年裸露着,日晒雨淋。</p><p> 意大利就是这样让你营养过剩,在街头、广场、公园没挪几步满眼都是数不太清的古代文明建筑,甚至随便住进一家旅店、走进一间古老的咖啡馆都会不经意地发现:这幢房子竟是几百年前的建筑、有艺术品在这里"休闲"、"休息"、"休养"。</p><p> 古代艺术与人相处得很好。统治者们攀比、炫耀、青睐艺术,又有权、有钱,没钱没权的市民里人才济济、工匠无数。如果随便找一个工匠请到现在来都可以称得上是大师。古代艺术无处不在地陪伴人在一起生活,因为,那是他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环境、常态的生活,是刻进骨子里的、润入血液中的营养。有点像我们现代人的手机、互联网络,亲密无间、相随相伴、"白头偕老"。</p><p> 古罗马时代的建筑和艺术品数量比现在看到的要多得多,可那时的人没有因此而消化不良。古代艺术把统治者的"胃口"滋养的很好,臣民们也同样享受其中了。今天的看客们:撑着、拖着谈不上是兴奋还是疲惫的目光、脚步,匆匆掠过、走过那些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这些建筑、绘画、雕刻、雕塑……然而,目光并不集中、眼神茫然不定、脚步慌乱不稳地拍照、留影、购物、喝酒去了……。</p><p> 毕加索说对了,真是"天天消化不良"。</p><p> 不是经典变了,是我们现在的人变了。</p><p> 如果希腊或罗马的时代多延续一些时间,或许人类会更加进步。</p><p> 意大利由于最早兴起的资本主义萌芽,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著名的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巨匠几乎都诞生在意大利……</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卫广场)</p> <p>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博物馆馆藏雕塑</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罗马·纳沃纳广场)</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罗马机场)</p> <p>【16】《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座城市与一个家族》梁 柏</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 &nbsp;</p><p> &nbsp;</p><p> 在意大利有一座美丽的鲜花之城,叫佛罗伦萨("佛罗伦萨"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鲜花之城"),</p><p> 在这座城里,有一个声威显赫的世家:那就是统治了佛罗伦萨两百多年的,著名的美第奇家族。 </p><p> 这个神秘的家族是文艺复兴的最大推手,作为文艺复兴摇篮的佛罗伦萨,处处都被烙上了这个显赫家族的印记。走遍古老的街头巷尾,能感受美第奇家族曾经的辉煌。 </p><p> 第一次接触美第奇是在学生时代,学美术画美第奇石膏像素描,美第奇石膏像很美、很帅,有点象前苏联的电影《第十二夜》中的女演员,同时饰演兄妹的维奥拉的哥哥施巴士显,那是女人扮男装时,女人的美貌、男人的性格所显示出的美。每次画美第奇石膏素描时都有些心神不定:这个意大利人真美。在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里,带着早年学生时代的印象和记忆在众多的绘画、雕塑作品群里寻找美第奇…… </p><p> 美第奇家族,被称为佛罗伦萨"无冕王",统治佛罗伦萨近3个世纪。从15 世纪到18世纪竟然出了三个罗马教皇和两个法国皇后。阴谋、暗杀、诡计、战争充斥在美第奇家族争夺并维护对佛罗伦萨统治权的过程中,但美第奇家族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佛罗伦萨学者、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的赞助、支持和保护。每一代继承人都对支持美和艺术有着强烈的热情,使得十五和十六世纪的佛罗伦萨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p><p> 在佛罗伦萨这座"鲜花之城",幢幢建筑似乎都能述说出一段历史,在乌菲兹美术馆里,件件艺术品似乎都能勾起一段记忆:</p><p> 一个疯疯癫癫的天才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美第奇家族的支持下用了将近二十年,为圣母百花大教堂建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比罗马万神殿还高得多的大圆拱顶。天才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的绝世之作,成为全城建筑的最宏大的交响乐,让整个城市的佛罗伦萨人为之沸腾…… </p><p> 二百多年美第奇家族和他的反对者之间多次争斗与战争杀戮的残酷……</p><p> 家族中有三个出任主教加冕仪式的宏大场面……</p><p> 两位女性成为法国皇后时婚礼的壮观……</p><p> 美第奇家族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家族经济衰落后招至反对者杀戮美第奇家族全家的惨烈……</p><p> 奇迹般复兴的美第奇家族重返佛罗伦萨,昔日文明没有断层而重新得到关怀……</p><p> 米开朗基罗用四年创作的《大卫》瞬间被反对者砸坏了胳膊,在美第奇家族再次复兴重返佛罗伦萨得以重新修复……</p><p> 美第奇家族持久和坚定地保护、支持、赞助过的佛罗伦萨学者、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所创造的辉煌成就:</p><p> 布鲁内莱斯基(完成圣母百花大教堂圆顶的建筑师)</p><p> 马萨乔《逐出伊甸园》</p><p> 多纳泰罗的《大卫》</p><p> 波提切利《维娜斯的诞生》、《春》</p><p>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p><p> 米开朗基罗《大卫》、《最后的审判》</p><p> 拉斐尔《带金莺的圣母》、《西斯廷圣母》</p><p> 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p><p> 曼坦尼亚《圣塞巴斯逊》</p><p> 瓦萨里(圣母百花大教堂圆顶壁画)</p><p> 伽利略(科学家)</p><p> ……</p><p> 历史中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人物的种种命运无不体现其中。 </p><p> 陈丹青曾说过: "美术馆:一条无法替代的认知途径,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一个巨大的文化实体"。</p><p> 美第奇家族给这座城市留下的诸多古文明建筑以及乌菲兹美术馆"文艺复兴"的艺术宝库:其精美的建筑、众多的艺术形式、数量庞大的馆藏艺术精品成为世界著名的美术馆博物馆之一,几个世纪以来不断装扮、滋养着佛罗伦萨这座"鲜花之城"。</p> <h3>意大利·佛罗伦萨·远眺圣母百花大教堂</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大圆拱顶</h3> <h3>意大利的天才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圣母百花大教堂大圆拱顶的设计者</h3> <h3>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乌菲兹"Uffizi"意大利文.意为:办公厅)</h3> <h3>朱利亚诺·德·美第奇,在其父去世后,他和兄长洛伦佐·德·美第奇一起统治佛罗伦萨。在1478年的复活节谋杀中,朱利亚诺身中19刀当场死亡。他的私生子朱利奥由其兄长收养长大,后来成为教皇克雷芒七世。(美术学院学生画素描石膏像·美第奇)</h3> <p>(桑德罗·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馆藏)   </p><p><br></p><p> 桑德罗·波提切利(1447-1510)是美第奇家族最宠爱的画师,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画家。 </p><p> 1485年,他依据美第奇宫廷御用诗人波利齐阿诺的长诗创作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巨作《维纳斯的诞生》,维纳斯是古代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德,是爱与美的女神。作品表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迎送于左右的情景。</p><p> 《维纳斯的诞生》取材于希腊神话:克洛诺斯(万神之王宙斯的父亲)受母亲盖娅指使割下他父亲乌拉诺斯的生殖器抛进海里,长期漂流,结果变成一个比雪还白的水泡。等水泡一开,在中间生出一位亭亭玉立、如花似玉的少女。这位少女被风神塞浦路斯用微风送到米洛斯岛,在那里由季节女神赫拉给她披上美丽的衣服,她也成为女神。</p><p> 希腊神话描写的维纳斯一生下来就是十全十美的少女,没有经历过婴儿之身,没有经过非美的过程,既无童年也不会衰老,生来就完美无缺,永葆美丽青春。画家用维纳斯的形象来解释当时流行于佛罗伦萨的一种新柏拉图的哲学思潮,认为美是不可能逐步完善或从非美中产生,美只能是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即: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画家用维纳斯的形象来解释这种美学观念。</p><p> 《维纳斯的诞生》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波提切利的杰作。在中世纪严格的思想控制下,希腊、罗马神话中美丽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被看作"异教的女妖"而遭到焚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为了冲破思想的禁锢而向往古典文化的意大利市民们,却觉得这个从海里升起来的女神,很象是一个新时代的信使她把美带到了人间。</p><p> 1492年,罗伦佐去世,美第奇家族被放逐。社会政治形势多变,贵族复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波提切利的心被震动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在油画《诽谤》中,表达了他的愤怒和抗议。 波提切利以他那富有诗意的、充满优美曲线的、别具一格的和不可思议的天才作品,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最伟大的艺术家。然而,由于他处在政治多变的社会中,加之他挥霍无度,晚年穷困潦倒,靠救济度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问世事,孤苦伶仃。1510年5月,波提切利死于贫困和寂寞之中,葬于佛罗伦萨"全体圣徒"教堂的墓地里。</p> <p>《春》波提切利 (1477年) 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馆藏) 波提切利以诗人波利齐阿诺颂爱神维纳斯的长诗为主题,为罗伦佐新购置的别墅绘制.</p> <h3>意大利·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h3> <p>【17】《意大利·罗马•罗马假日》梁 柏</p> <h3>  罗马人好像都没事干,慵懒散落在公园、酒吧、街头巷尾,天天是假日。就像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古代建筑,一呆就是几百年、一闲就是几千年…</h3><h3> 罗马好像没有雨,天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太阳总是暖暖的晒着你,有云出现时也是懒懒散散的漂移,一会儿就不知到哪去了,湛蓝湛蓝的天持续不断挂在那……</h3><h3> 自然一片平和、社会一片和谐。几千年前"暴力文化"(古罗马斗兽场血腥的狂欢娱乐)的影子早已遁入地府、散于空寂……</h3><h3> 古罗马建筑勾肩搭背、林林总总、雕塑随处可见,不给你闲空儿,不看也得看。真应了毕加索那句经典的话:去一趟枫丹白露森林,他就得了绿色消化不良症。在意大利,天天消化不良:文化、历史、艺术……</h3><h3> 在西班牙广场的许愿池(特雷维喷泉、也叫幸福喷泉)能想起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美好、阳光、亲切、温暖。扔钱币、许个愿。(人的本能是恐惧未来,于是许愿就成了护身符,许愿也成为了生活常态)。"恐惧未来"的人群扎堆在许愿泉周边,哪个角度拍照留影都是合影。</h3><h3> 在万神殿(潘提翁神殿,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人山人海、摩肩擦踵,争相看看罗马帝国第一个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供奉奥林匹亚山诸神的大殿。大拱圆顶15世纪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圆顶,万神殿庄严宏伟,建筑浑身上下都是哲理和虔诚。著名的室内8.7米宽的开口大圆顶,是奥林匹亚山诸神引领人们去创造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心境(因为幸福并不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占有物,而是一种心境)。万神殿被米开朗基罗赞叹为:"天使的设计"。</h3><h3> "天使"般的赫本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拍摄景地:圣三一教堂前137阶的西班牙台阶,被称为"意大利人设计,法国人出资,意大利人徘徊,如今被美国人占领"的西班牙广场:干净、圣洁,一种明快、悠闲的感动。</h3><h3> 科斯梅丁圣母教堂是一个很小的教堂,正门外长廊尽头处的墙壁上,一块大石头雕刻成河神的脸,被称为"真理之口"。据说说谎的人把手放进河神的嘴里,手就会被河神咬断。其实这只是一块1632年在教堂外墙边被发现的古罗马时代的井盖。古罗马人真了不起,居然连一块井盖都是件艺术品。</h3><h3> "真理之口"-最原始的"测谎仪"。在电影《罗马假日》的诱惑下,格里高利·派克和奥黛丽·赫本带动了数不清的说谎和不说谎的人,常年累月地每天排着队,貌似虔诚地把手都伸进了河神的嘴里,又依次地把手完整无缺地都拽了出来……于是,不说谎的人心胸坦荡,说谎的人照说不误……</h3><h3> 位于罗马市中心用了25年才建成的"威尼斯广场"气势恢弘又精致到极至完美,是罗马最大的广场,是五条大街的汇合点,站在宫殿的顶部向下看,想起学生时代老师唠唠叨叨经常说的那种"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感觉。中央骑马的人物雕塑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统一大业的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威尼斯广场的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结合的如此完美,后人除了欣赏美之外还多了几分敬畏。</h3><h3> 罗马最美丽的广场:纳沃纳广场。广场南边的摩尔人喷泉、中间的四河喷泉、北边的海神喷泉常年交响不断。纳沃纳广场每天热闹非凡,好像全罗马人和各国游人来客一股脑地都挤到这来了。雕塑底座的台阶上坐满了走累了的姑娘们,慵懒地挤在一起,疲惫不堪的小伙儿只能站立一旁发傻。画画的、唱歌的、卖艺的、拍照片的、喝冷饮的、报团出来找不到人就大声喊叫的…整天不消停。但只要一步入教堂的大门,两个世界!个个仿佛都成了虔诚的绅士和淑女了,喧闹、喊叫嘎然停止,一下子都老实了,上帝真历害!</h3><h3> 天依然湛蓝湛蓝的,太阳依然暖暖的,不下雨的罗马依然可爱。尽管几千年来战争不断、硝烟不停,罗马总是姿色不改,尊容不变,古代文明深深地刻在了罗马的每一个角落。</h3>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广场)</p> <p>(2016年7月拍摄于罗马.科斯梅丁圣母教堂"真理之口".美国电影"罗马假日"拍摄景地)</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罗马·纳沃纳广场·万神殿前)</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罗马·西班牙广场·许愿池 ( 特雷维喷泉、也叫幸福喷泉 ) 扔钱币、许个愿。)</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罗马·西班牙广场 ( 美国电影《罗马假日》拍摄景地)</p> <p>【18】《意大利·米兰•阳光灿烂的日子》梁 柏</p> <h3>  意大利、一个艺术之国,米兰,一座城市的名字。电影导演姜文硬是把这两位"客人"都弄到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了,姜文给宁静饰演的女主人公取名"米兰",一个暖暖的好听的名字,纯洁、干净。姜文又找出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把这段音乐也扔进了影片,成为夏雨饰演的男主人公马小军反复出现的主旋律,一段缓缓的好听的音乐,勃发的青春气息,又显凝重的欢乐。看来姜文早有"预谋",经过整合的两种元素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很美。</h3><h3> 阿尔卑斯山南麓奥隆那河畔的米兰,的确很美。米兰,就连一座火车站(米兰中央火车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火车站)和一条商业街 ( 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长廊,现为米兰市商业中心 ) 都气势恢宏得像座大教堂、像座博物馆,让人虔诚、另人敬畏。</h3><h3> 米兰很美、音乐很美。斯卡拉歌剧院,(1778年8月3日正式启用 ),首日上演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歌剧《欧罗巴的现身》。二战期间,剧院遭到轰炸,整个演出大厅片瓦无存。战后,意大利政府拨出巨资,以当时最高的标准重建,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剧院之一。二战结束后仅一年(1946年5月11日),斯卡拉大剧院的首场演出,是令人难忘的由阿图罗·托斯卡尼尼指挥的音乐会。</h3><h3> 整个米兰、整座米兰大广场都在听……</h3><h3> 米兰大广场 (1386年开始兴建),中央是意大利王国第一个国王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的骑马铜像(1778年建成,现为当代艺术博物馆)。米兰大广场很美,无数鸽子悠闲踱步、任人喂养、观赏,有些胆子大的鸽子还肆无忌惮地时常占据国王的铜像宝座,一缕温馨、一片和谐。</h3><h3> 斯卡拉广场 (又称:达芬奇广场),广场中间是达芬奇和四大弟子的雕像,达芬奇一手握书, 一手微微抬起, 面容端庄, 深邃明澈。达芬奇在米兰一呆就是20年,他的很多作品都在这里完成,最著名的《最后的晚餐》在米兰的圣玛丽亚修道院,被安静的摆放了几百年。</h3><h3> 米兰真美,看看米兰大教堂里的这些数字,想想都能被感动:</h3><h3> 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又称"杜莫主教堂",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规模仅次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为世界第二大教堂,是"米兰的象征";</h3><h3> 德国、法国、 意大利等多国建筑师先后参与主教堂设计,汇集了多种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h3><h3> 米兰大教堂始建于1386年; 1500年完成拱顶;</h3><h3> 中央塔上的圣母玛利亚雕像1774年建成(米兰大教堂最初的正式名称为"圣母诞生大教堂");</h3><h3> 1805年拿破仑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拿破仑曾贪婪的想把米兰大教堂整个搬回法国,可昔这小子没能搬动。拿破仑征服了世界,却被米兰大教堂的美征服了。他忍痛割爱放弃了搬迁,但命令教堂整体完工前的装修风格全部由他说了算,1809年教堂完成了整体装修;</h3><h3> 米兰大教堂所有顶部都是尖顶,从上而下满饰雕塑(6000多座圣人、圣女雕像,仅教堂外就有3159尊之多,雕像的主题多为圣经故事等宗教题材 ),极尽繁复精美,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h3><h3> 中央塔上的圣母玛利亚雕像高4.2米,为镀金铜像,圣母身裹3900多片金叶片,重700多公斤,整个圣母像在阳光下光辉夺目,代表爱,是所有米兰人的共同标记。</h3><h3> 米兰大教堂全部主教堂用珍贵的白色大理石砌成,是欧洲最大的大理石建筑。</h3><h3> 历时500多年,米兰大教堂于1897年最后完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评价说:米兰大教堂是用大理石作的诗,称之为"大理石的诗"。</h3><h3> 米兰很美·阳光灿烂。</h3>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米兰大广场·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国王的铜像宝座。</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米兰·中央火车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火车站,宛如一座教堂,另人敬畏!又宛如一件艺术作品,供世人观赏!</p> <p>【19】《意大利·威尼斯•一个伟大的小城》梁 柏</p> <h3>  地球,是个水球,水多地少。在意大利,有一个为"水球"土地资源匮乏而做出贡献的城市叫威尼斯水城。</h3><h3> 一千多年前,威尼斯的先祖们在淤泥和水上硬是建起了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一百多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岛,岛与岛之间凭各式桥梁错落连接,"贡多拉"小舟是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h3><h3> 120座教堂,120座钟楼,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宫殿和众多的海滨浴场与民宅把小城挤得满满的。上帝将眼泪流在了这里,晶莹、柔情。艺术、信仰、充沛的水、湿润的空气、多样的桥、轻盈的"贡多拉",是威尼斯人的财富。歌德和拜伦都曾对威尼斯城点过赞,拿破仑说威尼斯是"举世罕见的奇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记述了发生在这个小城里的故事……</h3><h3> 天才作曲家莫扎特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创作……</h3><h3> 徐志摩笔下忧伤的叹息桥,让多少恋人珍惜幸福、百年合好……</h3><h3> 音乐大师瓦格纳在这里与世长辞……</h3><h3> 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最美的段落在这里拍摄……</h3><h3> 每年的8月末至9月初,这个小城举办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让小城又多了些美好多样的"梦"。</h3><h3> 城里有一大块平坦宽敞的土地,威尼斯人把这块唯一"奢侈"的土地留给了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大教堂,留给了崇高的信仰。</h3><h3> 威尼斯人过着安静、祥和的生活。</h3><h3> 威尼斯,一个伟大的小城。</h3> <h3>  威尼斯尖舟"贡多拉",这种轻盈纤细、造型别致的小舟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其名字来自7世纪时的第一任总督。</h3> <h3>  威尼斯·叹息桥:叹息桥建于1600年。犯人受总督审理定罪后,必须经过此桥到达监狱。而这座桥上有两个不是很大的窗户,是用大理石镂空雕刻而成,当犯人经过这座桥时,透过雕花的窗户向外看时,总会想起曾与爱人度过的美好时光,想起即将失去自由的痛苦,而情不自禁地发出"哎!哎!……"的叹息,所以得名叹息桥。现在,因为一个美丽的传说,只要在叹息桥下,情人一吻,便可天长地久,永不分离。</h3>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p> <p>【20】《意大利·罗马斗兽场•人类史上不可遏止的暴力文化》梁 柏</p> <p>  罗马斗兽场,由韦斯马列西亚诺皇帝始建于公元72年,而由他们的儿子提图皇帝完成于公元80年。初建时只是个露天剧场,叫"佛拉维欧圆形剧场"。</p><p> 剧场开幕头百天庆典就死了9000头野兽。罗马斗兽场从剧场变成了血腥的屠宰场、无数动物、斗士和囚犯的葬身地。</p><p> 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到公元476年9月西罗马帝国灭亡,这种暴力文化的娱乐方式在罗马风靡了几百年,约50万人命送这种暴力文化的"表演"中。</p><p> 屋大维时代,全年的假日有一百五十九天,其中六十五天为竞技庆典表演日。奥勒留时代,全年假日达到了二百三十天,竞技庆典表演竟然有一百三十五天。观赏血腥竞技庆典表演,成了罗马人主流的生活方式,所有阶层的人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万人空巷,全国痴迷。统治者用血腥的暴力文化培养着勇敢面对死亡、效忠帝国的将士,又在完成国内的矛盾转移以减少对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威胁。</p><p> 古罗马被暴力文化长期浸淫,迅速瓦解了这个曾经称霸世界的民族的斗志和战斗力。在新兴的基督教面前,罗马帝国几乎不战而败。</p><p> 斗兽场在大规模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的血腥表演中,罗马民众的心态和灵魂被严重毒化、变异、扭曲,经过几百年暴力文化的长期浸淫,罗马民族的同情心终于泯灭。罗马帝国建国初期所提倡的勇敢、公平、诚实、正直等品质,在罗马民众中已荡然无存,欺骗和无序,恐慌与怀疑、仇恨与残忍。在罗马帝国晚期,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位民众都没有了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恶劣,各种谋杀和冤案层出不穷,罗马乱了。</p><p> 公元八世纪时,贝达神父曾预言"几时有斗兽场,几时便有罗马;斗兽场倒塌之日,便是罗马灭亡之时;罗马灭亡了,世界也要灭亡"。公元1084年,日尔曼人打进罗马城,古罗马城被洗劫一空,斗兽场随之成为废墟。</p><p> 罗马帝国是建立在扩张基础上的消耗型帝国,靠从海外掠夺财富来支撑。雄风消退、征伐不力,资源也就没有了来源,经济立即停滞。到了帝国后期,资源严重枯竭,国力迅速衰退。当它面临着外族入侵时,这个曾经无比强大的帝国很快就轰然倒塌了。</p><p> 现在,罗马斗兽场上的血腥场面只能出现在好莱坞的大片中,假得很真实。但是,人性中暴力倾向和破坏本能永远不会消失。 </p><p>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生物中最失败的物种,人类无情地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被自以为是高级动物的这些像模像样人类弄成了"破球"。也只有人类可以有组织、有规模、有预谋、加上有科技含量的成批成批的屠杀同类或其它物种(世界大战、局部战争、恐怖袭击、狩猎等)。 </p><p> 现在的世界,科技与战争已被"完美"地组装成了一台恐怖的"死亡永动机"。人类落入了自己设置的"暴力文化"的"陷阱"。</p><p> 再看看现在被合法了的竞技娱乐:</p><p> 斗牛,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向世界上最善良的心灵举起血淋淋的屠刀;</p><p> 拳击,则是把街头最野蛮的殴斗公然置放到亿万善良的人们眼前;</p><p> 甚至剑术都在暗示着是杀死人的艺术。</p><p> 不可遏止的暴力文化真真是个坏文化。</p><p> 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如果你走的太快了,停下来休息一下,让灵魂跟上来"。</p><p> 人类还能找回善良的灵魂吗!</p> <h3>罗马斗兽场,由韦斯马列西亚诺皇帝始建于公元72年,由他们的儿子提图皇帝完成于公元80年,(公元前27年罗马进入罗马帝国时代。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9月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至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h3><h3> 罗马斗兽场在屋大维时代(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罗马帝国首任元首,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0年),全年的假日有一百五十九天,其中六十五天为竞技庆典表演日。</h3><h3> 罗马斗兽场在奥勒留时代,(公元121年至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学家",他的《沉思录》是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但奥勒留也没能挽救罗马)。全年假日达到了二百三十天,竞技庆典表演竟然有一百三十五天。很难理解,这个罗马帝国最好的帝王怎么还让暴力文化升级呢。</h3> <h3>罗马斗兽场西侧·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315年,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击败马克森提皇帝统一罗马帝国而建的。</h3> <p>【21】《梵蒂冈•小国寡民·大国风范》梁 柏</p> <h3>(梵蒂冈博物馆)  &nbsp;</h3><h3><br /></h3><h3> 公元4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城主教乘机掠夺土地。6世纪宣称"教皇",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宫。从史称"丕王增土"开始教皇权势不断扩张。</h3><h3> 15世纪建造了梵蒂冈图书馆和西斯廷礼拜堂、梵蒂冈城墙,16~17世纪初重建圣彼得大教堂,p彰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规模最宏大的建筑。 </h3><h3>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意大利国家统一,消灭了教皇国,教宗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 </h3><h3> 直到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宗。7月成为独立的城市国家,国名:梵蒂冈城国。梵蒂冈为永久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h3><h3> 延续了11个世纪的教皇国在1929年2月11日这一天正式灭亡,由梵蒂冈城国取而代之。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公民几百人的梵蒂冈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殿、宗座宫、教宗避暑胜地(冈道尔夫堡)和梵蒂冈博物馆等。</h3><h3> 历经10多个世纪,梵蒂冈收集了大量文艺复兴、古希腊罗马时期以及古埃及的珍贵艺术品和图书文献。国家虽小,但聚集了各个时代的艺术精英之多,个个杰出伟大;其庞大优秀的古代艺术品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堪属世界之最。</h3><h3> 马克思曾说:"希腊艺术是人类的童年时代" 。</h3><h3> 梵蒂冈对人类最美好的"童年纯真"抚爱倍加、代代守护,纯真走向成熟和睿智。在人类战乱不断的意大利乃至欧洲,梵蒂冈居然能被保护得完完整整,毫发无损。梵蒂冈在不断扩建教堂、扩建博物馆、美术馆并不停的运来世界艺术精品。</h3><h3> 马英九曾说过:"扩建城市只能使城市变大,而扩建博物馆会让城市变伟大"。</h3><h3> 梵蒂冈在做、一直在做。</h3><h3> 小国寡民,大国风范。 </h3> <h3>梵蒂冈博物馆 (梵蒂冈美术馆·松果庭院) </h3> <h3>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广场·协和大道</h3> <h3>(俯瞰梵蒂冈全景)</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梵蒂冈,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由于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故称"国中国"。同时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h3> <h3>  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为酬谢教皇协助自己夺取王位,于754和756年两度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德人,并于 756年将罗马城及其四周区域送给教皇。史称"丕平赠土"。嗣后教皇权势日益扩张。在意大利中部出现了以教皇为君主、以罗马为首都的"教皇国",直辖领土达 4万平方公里以上。1377年梵蒂冈宫成为教皇的主要住所。(梵蒂冈圣彼得广场中央是从埃及运来的雄鹰石碑)</h3><h3><br></h3> <h3>《帕修斯杀死了女妖美杜莎》(又译作帕尔修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宙斯的儿子。他建立了很多功业,包括杀死了女妖美杜莎等,他是雅典城的创立者。作者卡诺瓦(意大利)(1757-1822)梵蒂冈博物馆馆藏雕塑</h3> <p>《拉奥孔与儿子们》2016年7月拍摄于梵蒂冈博物馆馆藏雕塑</p><p><br></p><p> 《拉奥孔与儿子们》:梵蒂冈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年前购买的一座大理石雕像。这座名为拉奥孔与儿子们的雕像于1506年1月14日在圣母玛利亚主教堂附近的一个葡萄园里发掘出来。教皇从葡萄园主那里买下了雕像。一个月后,教皇在梵蒂冈向公众进行了展示。随后许多其它的雕塑也运入梵蒂冈,形成被称为"雕像庭院"的核心。经过许多开明的教宗和收购艺术和收藏品,便形成梵蒂冈博物馆。</p><p> 拉奥孔是特洛伊祭司,他看破了希腊人使用的"木马计",雅典娜派来两条巨蟒,抢在拉奥孔警告特洛伊人之前,缠死拉奥孔和两个儿子。雕塑刻画的运动、痛苦和恐惧,极端的情绪呼之欲出。文艺复兴时期,当人们从尼禄金屋的遗迹发掘出这尊雕塑的时候,被惊呆了,那时候的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艺术品,它对当时的米开朗琪罗有振聋发聩般的启发和影响。</p><p> &nbsp;</p><p> 雕塑背后的故事:雕塑出土的时候,拉奥孔右臂缺失,艺术家们为右臂是伸直还是弯曲激烈争论,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伸直,而31岁的米开朗基罗认定为弯曲,结果教皇以前者状态命人修复了雕像。直到450年后挖掘出的部位证明了米开朗基罗的正确。原教皇安排修补的部分被新出土部分所取代。</p><p><br></p><p> (学生时代学美术画过拉奥孔石膏头像素描,拉奥孔奇怪的面部表情至今还记忆犹新,但当时不知拉奥孔为何许人也……)</p> <p>2016年7月拍摄于罗马教庭壁画·梵蒂冈博物馆馆藏</p> <p>《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2016年7月拍摄于梵蒂冈博物馆馆藏绘画</p> <p>《雅典学院》拉斐尔(1509-1511年)2016年7月拍摄于罗马教廷壁画,又名《哲学》(收藏于梵蒂冈宫签字大厅)</p> <p>  天使古堡和天使大桥:位于意大利台伯河畔,是公元139年建成的一座罗马皇帝哈德良(阿德里亚诺)的陵寝。由于罗马多次受到外族人侵袭,而这个建筑坚固易守,后来被用做防御性堡垒了。</p><p> 天使古堡与梵蒂冈只有几百米之遥,在教皇受到战争威胁时,这里曾经是教皇的避难所。它与梵蒂冈之间有一条暗道相通,遇到危险时,教皇可通过这一通道从梵蒂冈潜入这座堡垒。</p> <p>【22】《法国·巴黎•日出的印象》梁 柏</p> <p>(巴黎凯旋门·位于"夏尔·戴高乐广场"中央,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大败奥俄联军,拿破仑下令建凯旋门)  &nbsp;</p><p><br></p><p> 中世纪后期的西方世界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大航海运动、启蒙运动,到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连串的事件改变了西方,也改变了全世界,法国也被裹挟其中。</p><p> 法国是最有资格搞不同模式的国家。法国有一个著名的人物拉博·圣艾蒂安就呼吁,"啊,法兰西!你不要去学习榜样,你要去树立榜样!"</p><p> 法国在所有阵线都拉开了架势:</p><p> 莫奈于1872年大胆地走出画室,用"零乱"的笔触在勒阿弗尔港口画了一幅写生画,参展时没标题,一位新闻记者讽刺这幅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随即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画中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当即遭到学院派的攻击,认为是叛逆。</p><p> 《日出·印象》引起了欧洲画坛的强烈震动,莫奈也一举成名,被誉为印象派之父。</p><p> 印象主义绘画推动了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重要影响。</p><p> 学生时代学美术时,临摹过莫奈的《日出·印象》,后来读西方美术史至今记忆犹新。</p><p> 二战前,世界艺术中心在欧洲,欧洲的艺术中心在法国,法国的艺术中心在巴黎。(尽管二战后世界艺术中心转移到了美国)但巴黎的艺术魅力仍然不减。</p><p> 看看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一个当时不被所有人看好,包括名家。世博会结束后,铁塔作为临时性建筑,政府准备十年后拆除。然而在一战时,埃菲尔铁塔能接收到良好的无线电波而"屡建战功",于是巴黎人开始喜欢上埃菲尔铁塔,决定不拆了。</p><p> 一个压根没想到以艺术为出发点的桥梁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却创造了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品。就像法国国歌《马塞曲》的作者鲁热·德·利尔居然是一个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他一生用一夜只创作了一个曲子,还居然成为了堂堂法国的国歌。在巴黎,普通人也是大"艺术家",真应验了上世纪德国观念艺术家波依斯所主张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中国明代的王阳明也认为人人都应在日常生活中修炼自己,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孟子在《告子章句下》中的植根于"性善论"而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人皆可以为尧舜"。</p><p> 从《日出·印象》到埃菲尔铁塔,法国做出了榜样,巴黎做出了榜样: </p><p> 巴黎,蒙马特高地名家的聚集地和莫迪里亚尼的神秘寓所;</p><p> 塞纳河两岸诸多建筑精典和卢森堡花园的绚烂;</p><p> 圣路易岛的优雅和拿破仑与约瑟芬散步的枫丹白露森林; </p><p> 学院与文人云集的巴黎拉丁区和先贤祠的大圆顶在树叶之间若隐若现;</p><p> 卢浮宫和凡尔赛宫馆藏艺术的震憾与留连忘返;</p><p> 塞纳河打着旋涡、缓缓的流动,河面在过往的河船和星星点点的海鸥、鸭子和偶尔迷路的加拿大雁的搅动下翻腾,还有雨果《悲惨世界》里的沙威警长投进塞纳河时搅翻起的浊流;</p><p> 巴黎圣母院躲藏在喧闹的西岱岛后,述说着艾丝米拉达和敲钟人卡奇莫多那段凄美的故事……</p><p>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纺织女工站在巴黎街头成为妓女后再也没有回去;</p><p> 雨果《悲惨世界》中人性善良与黑暗的悲怆抗争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p><p> 多次迎接拿破仑将士征战后的凯旋以及二战中希特勒耀武扬威经过的凯旋门;</p><p> "雕塑让死亡成为了艺术"的无数名流长眠于此的拉雪兹公墓雕塑群;</p><p> 艺廊与豪宅的林立、不同时代建筑细节的丰富:精雕细琢的拱顶石、奇形怪状的人面装饰、锈迹斑斑的系索环和石造的花环;</p><p> 各种古宅呈现的:如鳞片般斑驳、饱受日晒雨淋、行将崩塌、依然透露出砖块之间湿答答的灰浆气息;</p><p> 精力旺盛的购物者们、不知疲倦地打量着时尚精品店橱窗中的展品又一窝蜂似的闯进老佛爷百货疯狂购物;</p><p> 欧盟之后的巴黎和欧洲一样酷似阿拉伯国家,街头巷尾、机场商店、餐馆酒吧随处可见拖家带口的阿拉伯人;</p><p> 各种纪念牌、雕塑有姓有名和出生日以及一些简明扼要的说明,能让你愉快而轻松地翻阅巴黎历史的每一页、读懂巴黎的每一个角落……。</p> <h3>《日出·印象》莫奈(法国)1872年·印象派绘画,收藏于巴黎马蒙达博物馆</h3> <p>【23】《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一座差点被拆掉的铁塔》梁 柏</p> <p>(2016年7月拍摄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埃菲尔铁塔)</p><p> &nbsp;</p><p> 1889年,法国政府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决定在巴黎举办一次世界博览会,以展示工业技术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并建造一座象征法国革命和巴黎的纪念碑。筹委会希望能建造一所古典式的、有雕像、碑体、园林和庙堂的纪念性建筑群。在700多件应征方案里,选中了桥梁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的设计:一座象征机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见的巨塔。 </p><p> 铁塔从1887年起建,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于1889年建成,得名于设计它的著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 </p><p> 古斯塔夫·埃菲尔。早年他以旱桥专家而闻名。一生中杰作累累,遍布世界,但使他名扬四海的还是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铁塔。用他自己的话说:埃菲尔铁塔"把我淹没了,好像我一生只是建造了她"。</p><p> 埃菲尔铁塔位于法国巴黎塞纳河南岸的战神广场。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埃菲尔铁塔成为巴黎的标志之一。</p><p> 如同巴黎所有的创新建筑一样,埃菲尔铁塔一开始就遭到了大部分巴黎人的冷淡和拒绝以及那些建筑和城市规划专家尖刻的批评,当年的设计备受责难,不少巴黎人无法忍受这个钢铁怪物,预言这座没什么用的钢铁怪物在建设过程中就会倒塌。</p><p> 当时的《泰晤士报》甚至还刊登了由300人签名的反对书,莫泊桑、小仲马和作曲家古诺均在其中。 反对书中写道:(节选)</p><p> "在此,我们所有人,作家,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以及所有至今还热爱着巴黎不受破坏的美的人们,以法国艺术之名,用我们所有的力量以及愤慨来抵制这个建筑物...这个外形怪异又没什么用的埃菲尔铁塔...想象一下让这样一个让人头晕的可笑建筑支配巴黎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黑烟囱,而我们所有美丽的人文古建筑,巴黎圣母院,圣·雅克塔,卢浮宫,荣军院,凯旋门等等,都会在它野蛮的侵蚀下消失...这根由钢铁铆接起来的丑陋的柱子,将会给这座有着数百年气息的古城投下令人厌恶的影子..."</p><p> 反铁塔人士极力抵制埃菲尔的设计方案,认为这一剑式铁塔将会把巴黎的建筑艺术风格破坏殆尽。即使在铁塔落成之后,批评的声浪也并未停息,咒骂铁塔是:"一个做失败了的路灯"、"一个插反了的漏斗"、"一个铁皮做的芦笋"……</p><p> 让一位工程师的工程铁塔高耸在巴黎上空这件事使热爱巴黎古典文化的人们难以忍受,他们向政府请愿,希望把它拆除。由埃菲尔铁塔引起的风波席卷了整个巴黎。 在众多的质疑声中,这座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铁塔"最终在1889年落成了。当设计师埃菲尔亲自在塔顶升起三色旗的时候,巴黎人终于被感动了。 </p><p> 按原计划,铁塔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建筑,应该在10年后的1909年拆除。就在人们争论是否应该按期拆除铁塔的时候,无线电的发明拯救了铁塔。在一战中,埃菲尔铁塔能接收到良好的无线电波而"屡建战功",于是巴黎人开始喜欢上埃菲尔铁塔,决定不拆了。</p><p> 但在二战中,埃菲尔铁塔遭遇到第二次厄运:希特勒曾下令要把所有城市中最宝贵的建筑物摧毁,但这条命令一直没能得到实行。埃菲尔铁塔又一次死里逃生。</p><p> 现在,埃菲尔铁塔已成为巴黎不可分割的宝贵文化遗产,同时也在巴黎历史上树立了它不可撼动的地位。 </p><p> 一个压根没想到以艺术为出发点的工程师,却创造了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品。 </p> <p>【24】《法国·巴黎西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梁 柏</p> <p>(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西堤岛上、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 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p><p> &nbsp;</p><p> 若干年前看法国电影《巴黎圣母院》,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毕克配音的影片开头的旁白,浑厚、凝重:</p><p> "几年前,本书作者在访问或者更确切的说,在探索巴黎圣母院的时候,在钟楼的一个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这个用手刻划的字迹:(ΑΝΛΥΚΗ)。这几个希腊字母,使作者十分震动!他竭力猜测,这个痛苦的灵魂究竟是谁?似乎这个人不把这罪恶和灾难的印迹留在古老教堂的顶楼,就不甘心离开这个世界。今天,这神秘的字迹已经不存在了,连它如此悲哀记述的那种遭遇也不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朦胧的记忆…… 作者就是根据那字迹写成了本书。维克多·雨果 1831年2月"</p><p> 钟楼墙上手刻大写的希腊字母ΑΝΛΥΚΗ(命运),由于岁月侵蚀而发黑,深深嵌入石壁中…… 让雨果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于是,这位法国伟大的作家,用温暖的智慧,为一块块毫无生气的冰冷的石头注入了血液和灵魂。</p><p> 一座教堂、一部名著、一段凄美的故事:吉普赛姑娘爱斯米拉达的纯洁美丽和敲钟人卡其莫多的虽有丑陋的外表、但却有着善良的心灵。美无情的冲击了宗教的虚伪、扭曲的人性、丑恶的灵魂。</p><p> 1163年,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圣母院,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圣母院的法文名意为"我们的女士",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p><p>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只有大钟幸免于难,圣母院千疮百孔。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成了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才将其还为宗教所用。</p><p> 1831年,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人们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引起当时政府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教堂内供奉着圣母圣婴,天使、亚当和夏娃的塑像……</p><p> 现在,在巴黎市中心、在塞纳河畔、巴黎圣母院静静地躲在喧闹的西岱岛上,继续述说着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p> <p>【25】《巴黎·卢浮宫•美背后的掠夺》梁 柏</p><p><br></p><p> 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的卢浮宫骄横稳坐。最早只是一座城堡,后来又成了王宫,住过50个法国国王和王后。 </p><p> 卢浮宫亲眼所见法国千年历史: </p><p> 1204年的法国处在十字军东征时期,菲利普二世为抵御外侵下令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取了个名叫卢浮宫。后来又改做皇宫并不断疯狂扩建了350年。</p><p> 再后来的150年里,国王们又不住在这了。直到16世纪中叶,弗朗西斯一世继位,下令拆毁了宫殿,又重新建筑了一座宫殿并购买了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意大利绘画珍品。 </p><p> 亨利二世即位后,又把他父亲毁掉的宫殿重新建造起来,就是有钱瞎折腾。 </p><p> 亨利四世继位,用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一个长达300米的大画廊。 </p><p> 到了权势滔天的路易王们执政时期,扩建更凶猛,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72年),登基时只有5岁,他购买了大批包括伦勃朗在内欧洲各种流派的绘画,致使法国金库空虚。 </p><p> 路易十六,一个倒霉蛋,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被巴黎民众推上了设在卢浮宫内的断头台。</p><p> 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博物馆。</p><p> 1798年,拿破仑搬进了卢浮宫,这小子把几千吨的艺术品从所有被征服的国家运到了巴黎,巨大的长廊里布满了掠夺来的艺术品。 </p><p> 到了拿破仑三世,新一轮的疯狂扩建到了极至,5年内的建筑比他所有前辈在700年内修建的还要多,卢浮宫建筑群终于才算完成,前后折腾了800多年。 </p><p> </p><p> 在卢浮宫博物馆这本活的大百科全书里,许多艺术珍品背后都有一个个血淋淋的故事、都有不断被折腾的历史,为了国家的荣耀,国家的脸面,艺术和美被迫生活在不光彩的掠夺中…… </p><p> 现在,世界上47个国家中的218个博物馆中有164万件中国文物。</p> <h3>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前·卡鲁塞勒广场。卢浮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为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卢浮宫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h3><h3><br /></h3> <h3>巴黎卢浮宫《断臂维纳斯》:大理石雕塑,高204厘米。1820年2月希腊农民伊奥尔科斯在爱琴海的希腊米洛斯岛一座古墓遗址旁挖掘出女神雕塑,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要以高价收买,但农民却把神像卖给了希腊商人并装船运走。法国领事当即决定以武力截夺。英国得知消息也派舰艇赶来凑热闹,混战中雕塑的双臂被砸断,维纳斯成了断臂女神。"英雄"救美,却把美给弄残缺了。 (维纳斯是古代罗马神话故事中的女神)</h3> <h3>《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1863年从萨姆特拉斯岛的神庙废墟中发掘出来,胜利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的杰作。</h3> <h3>《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意大利达·芬奇的作品。完成于1506年,画中的蒙娜·丽莎相传原是佛罗伦萨有名的美女,她性情矜持,郁郁寡欢。为了使蒙娜·丽莎发自心扉的微笑,达·芬奇请乐队演奏美人家乡的作品,才使他嫣然一笑。而这一微笑的含义就成为几百年艺术史上的不解之迷,常比喻青年女子迷人的微笑,或转义为神秘的微笑。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蒙娜丽莎》的画面里浓缩了一种肖像和时间的思考,而对时间的思考是西方肖像艺术中最基本的传统命题。</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自由引导人民》 (法国) 德拉克罗瓦 (1830年) 卢浮宫博物馆馆藏(油画 260×325厘米)</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最引人注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吉里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举着迎风飘扬的三色旗。她是全画的中心,观众注目的焦点。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他象征着少年英雄阿莱尔;右侧那个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学生,就是画家本人,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自由的渴望。</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在这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 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h3> <p>(2016年7月拍摄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馆藏油画)</p> <p>《罗杰解救天使》安格尔(17801867) 法国·巴黎·卢浮宫·馆藏绘画。又名《洛哲营救安吉莉卡》,取材于16世纪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特的诗集《狂乱之夜》所描绘的情节:支那女王安吉莉卡被囚禁在泪之岛上,她被当着海神奥鲁克的祭品,等待末日到来。危难之时,勇士洛哲驾驭半鹰半马的座骑,赶来杀死了海里的神兽奥鲁克,营救了安吉莉卡。</p> <p>【26】《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美背后的遭遇》梁 柏</p> <h3>法国·巴黎·凡尔赛宫</h3><h3><br /></h3><h3>  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买下了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的117法亩荒地。在这片森林和沼泽的荒地上盖了一个两层26个房间的红砖楼房作狩猎行宫。</h3><h3> 路易十三1643年去世,5岁的路易十四继位。住在陈旧的凡赛纳宫和枫丹白露宫。</h3><h3> 1661年,23岁的路易十四应财政总监大臣富盖邀请去他新建的府第沃子爵城堡赴宴。富盖沃子爵城堡的富丽堂皇触怒了羡慕嫉妒恨的路易十四,他以贪污营私罪将富盖投入监狱,判处无期徒刑。并决定在父亲路易十三当初修建的狩猎小屋基础上建造一座更加豪华的新宫殿。</h3><h3> 凡尔赛宫1661年动土,1756年竣工。</h3><h3> 1664年路易十四将皇家行宫迁往凡尔赛宫。</h3><h3> 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又将法兰西宫廷从巴黎迁往凡尔赛宫。1710年,凡尔赛宫殿和花园的建设全部完成(后又不停的修建、改建了46年)。使凡尔赛宫成为了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和法国乃至欧洲的贵族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和文化时尚的发源地。在其全盛时期,宫中居住的王子王孙、贵妇、亲王贵族、主教及其侍从仆人竟达36000名之多。作为法兰西宫庭长达107年。为了安置众多的"正式情妇",路易十四还修建了大特里亚农宫和马尔利宫。</h3><h3> 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又修建了小特里亚农宫和瑞士农庄等建筑。1762年,法国王室由巴黎卢浮宫迁到凡尔赛宫定居。</h3><h3> 凡尔赛宫,金碧辉煌,豪华极致。馆内收藏着大量珍贵的肖像画、雕刻、雕塑、巨幅油画、挂毯、17、18世纪工艺精湛的家具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不少中国古代瓷器。</h3><h3> 路易王们的极度挥霍最终造成国库空虚。</h3><h3> 1789年10月6日,法国大革命中的巴黎民众把路易十六推上了设在卢浮宫广场上的断头台。</h3><h3> 权势滔天的路易王们和凡尔赛宫作为法兰西宫廷的历史至此终结。</h3><h3> 随后的革命恐怖时期,凡尔赛宫被民众多次洗掠,宫中的艺术品以及陈设地家具、壁画、挂毯、吊灯等物品被洗劫一空,凡尔赛宫沦为废墟。</h3><h3> 1833年,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后改为历史博物馆。</h3><h3> 路易王们的初建、重建和扩建以及战乱和大革命带来的破坏和洗劫,使凡尔赛宫以变脸的方式不断的被毁容、整容、显得疲惫不堪。然而,丰沛厚重的文明,倔强而固执地坚挺着自己的风格和气息,完成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和文明延续。</h3> <p>2016年7月拍摄于法国·巴黎·凡尔赛宫</p> <p>2016年7月拍摄于法国·巴黎·凡尔赛宫</p><p><br></p><p><br></p><p><br></p><p><br></p><p><br></p> <p>(2016年7月拍摄于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博物馆·战争馆)</p> <p><br></p><p><br></p><p><br></p><p><br></p><p>【27】《奥地利·维也纳-音乐滋养和浸润的城市》梁 柏</p> <p>(2016年7月拍摄于奥地利·维也纳·城市公园·1921年6月21日落成约翰·施特劳斯雕像,又称为"小金人雕像"。)</p><p><br></p><p> 在古老的洪荒时代,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但声音的高低和强弱就已经被人类巧妙地利用起来,特别是鸟类鸣声的节奏更是启发了人类的兴趣。劳作时有节奏的号子、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本能与思想和情绪的控制,这些都需要找到一个渠道。于是,人类在语言产生之前首先找到了音乐,聪明智慧的人类把各种"杂音"整合到一起,并发挥和发展到极致,形成了最好听的声音。</p><p> 音乐就是"最好听的声音"。</p><p> 人类的情感是平衡-非平衡-再平衡。人类的情感需要发泄、需要调整。</p><p> 人类最早在这种无功利、无目的、自由的音乐活动中,过剩精力得到了宣泄,获得了快乐,与音乐为伴并为生活的开拓、发展,聪明的人类选择了音乐。</p><p>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或歌、或舞、或唱、或跳、或喊、或叫。</p><p> 每个人都是音乐家:或思、或想。音乐使人类的情感得到了平衡,音乐让人类的生活获得了和谐。</p><p> 人类一直在寻找这个大趋势并义无返顾地奔向了这个大趋势——音乐。</p><p> 人类让建筑变成了凝固的音乐、人类把服饰融入音乐的符号、人类使饮食变的像音乐一样有滋有味、锅碗瓢盆都有了交响曲的乐趣、人类的肢体在音乐的鼓励下变得舞姿婀娜、人类各种不同的语言被音乐整合后彰显着奇迹般地大同、人类对音乐听觉的需求超过了视觉、味觉和触觉、甚至超出了语言的界限,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没有超过人类在音乐面前的顶礼膜拜、无比敬畏,人类离不开了音乐,只要有音乐,人就快乐。于是,在音乐的世界里,人类语言表达有了节奏、生活劳作有了节奏,节奏让生活有了张弛、让心灵得到了抚慰。</p><p> 因为,音乐是写给心灵的声音。</p><p> 音乐家们拾起的每一个欢快的音符把生活的细节聚焦、放大、再重塑快乐的形象,于是,在美好音乐的伴随下,生活这本书变得缓缓耐读。</p><p> 勃拉姆斯曾说过:"你在维也纳街头上走路时,一不小心就会踩到一个音符"。</p><p> 漫步在维也纳城市公园,随处都可以见到音乐家的雕像,空气中荡漾着春天般温暖的合弦,每片树叶也仿佛在歌唱,鸟儿们的伴唱永不停息,人们的眼睛里都充满了快乐,没有了愁容、没有了悲伤,嘴角都在微微上扬,满面的春光。</p><p> 音乐是说给心灵的语言。</p><p>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欢慰。斯特劳斯家族高雅、华丽、热情、欢快的音乐,在《春之声》圆舞曲优美清新的旋律里、在《蓝色的多瑙河》的微波荡漾中、在《拉德斯基进行曲》欢快、热情的节奏鼓舞下,人们尽享音乐的美好和生活的快乐。</p><p> 音乐已经成为了人类的最爱。</p> <p>  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英语:Musikverein;德语:Großer Saal,全称是Goldene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又称黄金厅、维也纳爱乐厅。</p><p> 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是奥地利皇帝约瑟夫弗兰茨一世(茜茜公主的老公)于1863年特意划地所建,金色大厅由T·冯·汉森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楼里众多音乐厅中的一个。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楼一共有6个音乐厅,分别是勃拉姆斯厅、莫扎特厅、玻璃厅、金属厅、石厅和金色大厅。金色大厅共有1744个座位,300个站位。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维也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厅之一。</p><p>&nbsp;</p><p>【注:央视于1987年首次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金色大厅孕育了"维也纳爱乐之声"。央视"开了个好头";宋祖英于1993年在金色大厅举行了个人演唱会,宋祖英说:"去金色大厅演出,我确实开了一个坏头!"。2013年前8个月,有至少133个中国团体"自费·唱响金色大厅",其中老年笛子民间团体,房地产女老板包下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中老年人组成的业余团和农民工、企业家组成的自high团,都纷纷登上了金色大厅的舞台,金色大厅变成了"金色卡拉OK厅"、"金钱大厅"。】</p> <p>2016年7月拍摄于奥地利·维也纳·约瑟夫广场·1806年建造的约瑟夫二世皇帝的铜像,</p> <p>【坐落在维也纳城市公园的19世纪末法国学院派画家,汉斯·马卡特(Hans Makart,1840-1884)雕像。奥地利萨尔茨堡人,著名的奥地利画家,他以色彩绚丽的作品蜚声国内和国际。因于1869年受奥匈皇帝弗朗兹·约瑟夫之邀至维也纳为其新建豪邸担任装饰工作从而在维也纳声名大噪。其著名的画作有《查尔斯五世进入安特卫普》和《五感觉》等。</p><p>&nbsp;&nbsp;&nbsp;马卡特的家庭属于皇家宫廷的管家,出身低下,他曾经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Vienna Academy),当时流行学院派和古典主义,而马卡特热衷于色彩的表达,最后被他的导师以缺乏天份的理由予以退学。退学之后,马卡特来到慕尼黑,师从卡尔·冯·皮洛提(Karl von Piloty),在冯·皮洛提的指导下,马卡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色彩特色后,回到维也纳。</p><p>&nbsp;&nbsp;&nbsp;除了绘画,马卡特的作品开始进入装饰领域,他开始承接奥匈帝国的皇室建筑的内部装潢,甚至涉及贵族妇女的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等领域。他的风格被称为马卡特风格(Makart style)。</p><p>&nbsp;&nbsp;&nbsp;1879年,马卡特策划设计了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和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的25年银婚庆典游行,史称马卡特游行(Makart-parade)。</p><p>&nbsp;&nbsp;&nbsp;1882年,皇帝约瑟夫建造了一座新的宫殿,赫尔墨斯庄园(Villa Hermes)献给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马卡特负责内部装饰设计,创作了再现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为主题的一系列作品。</p><p>&nbsp;&nbsp;&nbsp;在他功成名就,成为维也纳艺术学院(Vienna Academy)的教授后,他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整个维也纳,包括曾经劝他退学的那些老师。</p><p>&nbsp;&nbsp;&nbsp;1884年,马卡特突然去世,年仅44岁,奥地利为他举行了国葬。】</p> <p>2016年7月拍摄于奥地利·维也纳·斯蒂芬大教堂(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时代的辉煌为维也纳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雄伟建筑)</p> <p>【28】《奥地利·萨尔斯堡 • 珍惜美好 温暖美好》梁 柏</p> <h3>  人类创造的古代文明经过漫长的智慧积淀而形成,优秀的古代建筑靠一砖一瓦的发展而成形。然而,人类对自己创造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明进行破坏时真是不心疼、不手软。古代破坏手段顶多也就是一刀一斧的小规模霍霍,到了人类发明了火药的时代,破坏程度有了一定的规模。可是到了现代,尤其是在二战中,人类真是在自毁长城,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几百年、几千年的文明瞬间毁于一旦。</h3><h3> 人类近一百多年的破坏程度超过了人类几千年建设的总和。</h3><h3> 奥地利美丽的萨尔斯堡也不例外,近千年的美丽在二战中遭遇劫难。</h3><h3> 萨尔斯堡靠近德国边境,奥地利百分之八十是奥地利人,讲德语。希特勒又出生在奥地利的勃劳瑙小镇,一个奥地利人统治德国,必须让自己的身份合法,于是,出生地和身份的焦虑促使希特勒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合并奥地利。萨尔斯堡随既进入了恐怖时期。</h3><h3> 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1938年4月30日纳粹分子在萨尔斯堡焚书并逮捕犹太人和不同政见者,同年11月9日"水晶之夜"萨尔茨堡的犹太教堂被毁。1942年纳粹德国又在萨尔斯堡市内建立了集中营并在山丘上建起了防空洞,好端端的萨尔斯堡被纳粹搞得破乱不堪,再加上1944年至1945年美国的轰炸,萨尔斯堡葬身火海、一片狼藉。</h3><h3> 战后,多灾多难的萨尔斯堡,借助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才恢复了昔日的美丽。</h3><h3> 萨尔斯堡在漫长的建设中和瞬间的破坏下,小心翼翼地、顽强的生存着,又在获得和平生活的环境后,倍加珍惜的继续创造着美好。</h3><h3> 美丽的萨尔斯堡,是音乐天才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在萨尔斯堡度过,作曲家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萨尔斯堡又是闻名世界的指挥家卡拉扬的故乡,卡拉扬在萨尔斯堡曾经指挥过无数优秀的音乐作品。贝多芬、海顿等音乐家也在此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1965年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在萨尔斯堡选择拍摄景地,制作了一部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的优秀影片。</h3><h3> 人类一直处在为渴望得到美好的抗争中。人类一直处在美好不断遭到破坏后的疗伤中。人类需要美好,美好需要温暖。</h3><h3> 正因为人类美好的东西太少而又太来之不易,所以人类才累世不断的去歌颂和赞美美好。</h3> <p>2016年7月拍摄于奥地利·萨尔斯堡</p> <p>2016年7月拍摄于奥地利·萨尔斯堡</p> <p>【29】《瑞士·日内瓦•自己的世界·世界的世界》梁 柏</p> <p>(2016年7月拍摄于瑞士·日内瓦·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总部)  &nbsp;</p><p><br></p><p> 有"水的诞生"之意的日内瓦,被阿尔卑斯山和侏罗山山脉轻轻环绕,东、南、西三面与法国亲密无间地接壤,在安静的日内瓦湖精心呵护下,日内瓦远离了两次世界大战。</p><p> 这得益于日内瓦公约的建立。在混乱不堪的世界里建立了一个安全干净的世界。这个世界虽小,但就整个多灾多难的人类而言,她是如此之大,让人敬畏。 </p><p> 《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内瓦缔结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p><p> 1859年瑞士人亨利·杜南,在苏法利诺战争中目击到战争的恐怖。1862年他在《沙斐利洛的回忆》中描写了1859年法、意对奥战争中沙斐利洛战役的惨状,以唤起世人对于战时救护伤病员问题的注意,并提倡各国创立救护团体。1863年创立红十字会组织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希望使伤员和医务人员"中立化"。</p><p> 1864年8月22日,瑞士、法国、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12国在日内瓦签订《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1949年8月12日,63国代表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上,将原来的两个公约扩充为四个公约。截至1994年,共有187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同方式成为《日内瓦公约》的缔约方。该公约被认为是国际主义人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约束战争和冲突状态下敌对双方行为规则的权威法律文件。</p><p> 世界很混乱,这里很安全。联合国广场上那把十几米高的断腿长椅,时时刻刻提醒着全人类都要远离战争、远离罪恶,敬畏生命、热爱和平。</p><p> 因为,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兄弟。战争结束了,正义胜利了。但就人类而言,没有胜者。</p><p> 瑞士人首先读懂了这个法则。</p><p> 闻名于世的瑞士手表、莱芒湖畔的花钟,灿烂而平静地嘀哒嘀哒行进,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警示着人类要珍惜一维的宝贵时光,把人类的和平融入幸福与和谐的时钟。</p><p> 日内瓦,古老的文明与建筑、古老的文化与传承、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与宁静,唯独皮尔·卡森于1891年发明的具有顶级品质的瑞士军刀好像略带几分烈性和躁动,但这件驰名世界的生活用具却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方便。精致而多功能,俨然还像一件艺术品。她不招惹是非,只为人民服务。</p><p> 日内瓦以其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迎接了联合国组织以及世界各国际机构云集于此,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安全努力做着善事。</p><p> 日内瓦,用自己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世界的世界。督促、帮助和监督人类找回遗忘在路上的情感、找回人类已经无数次丢失的和平与安全、幸福与和谐。</p> <p>2016年7月拍摄于瑞士·日内瓦·联合国广场·断腿长椅:1996年,一些非政府组织在万国宫外的联合国广场竖起这把十几米高的断腿长椅,呼吁全社会关注地雷对平民的伤害,断腿长椅成为联合国广场的标志.</p> <p>【30】《瑞士·洛桑•人类和平之城》梁 柏</p> <h3>  位于日内瓦湖北岸的洛桑小城,与法国埃维昂莱班市隔湖相望,与北面的侏罗纪山脉缓缓相拥,与西北50公里处的日内瓦结成近邻,和平、恬静。</h3><h3> 洛桑,是许多国际组织的总部所在地,最著名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也荣驻洛桑,被称为"奥林匹克之都"。</h3><h3> 一个小国里的小城,却能承担如此众多的国际事务,尤其是国际奥委会事务。奥运会是人类最大的和平行为,与之相反的是人类最大的恶行-世界大战。看看世界大战,几乎都是那些所谓的大国、强国吃饱了撑的没事干,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类于灾难。而洛桑,一个不能再小的小城,却把人类最大的善高高擎起,将和平进行到底。</h3><h3> 在研究国际关系史的学者中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所谓的战争与和平的百年周期,这是一个产生于16世纪的很有意思的思想:"和平带来富裕,富裕带来骄傲,骄傲带来愤怒,愤怒带来战争,战争带来贫穷,贫穷带来博爱,博爱带来和平……"。</h3><h3> 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夫妇指出"二战结束以来,全世界已发生过150-160场大小战争和国内冲突。从1945年至1990年的2340个星期中,全球只有3个星期是真正的无战火的日子"。美国前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曾做过统计,以两次世界大战和至少30次较大规模的国际和国内战争计算,在20世纪的战争"死亡流水线"上至少有1亿多人丧生。</h3><h3> 现代科技与战争已被"完美"地组装成了一台恐怖的"死亡永动机"。人类落入了自己设置的"陷阱"。</h3><h3> 人类已经生活在竞争与复仇的恐慌中;</h3><h3> 人类已在竞争中"迷失"了本性;</h3><h3> 人类正处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危险的境地。</h3><h3> 人类企盼和平的愿望也随之愈加强烈。</h3><h3> 奥林匹克精神为人类抛出了橄榄枝。</h3><h3>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从1915年开始设在了远离世界大战的洛桑,莱芒湖畔的世界唯一一座奥林匹克博物馆,世界上最大的奥林匹克竞赛信息中心,从1915年奥委会总部的设立到博物馆1993年对外开放,博物馆一直向人们展示着从古代希腊到现在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博物馆把体育、艺术和奥林匹克精神及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始终讲述的是和平。</h3><h3> 洛桑一直以来始终保持着人类共同期盼的和谐与宁静,一直以来在为全人类做着榜样。洛桑为全人类提供了一个干干净净的和平圣地。小国、小城为人类的和平与安全做得多么好,做得多么优秀。小国、小城,承担着大任。洛桑,值得全人类景仰和敬畏的和平之城。</h3> <p>2016年7月拍摄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p> <p>【31】《瑞士·卢塞恩 (琉森) • 小城故事多》梁 柏</p> <h3>(瑞士·卢塞恩·琉森湖)</h3><h3>  &nbsp;</h3><h3> 瑞士中部的卢塞恩(又叫琉森)是个很小的城市,早在罗马时期,这里只是一个没有几户人家的小渔村。后来,为了给过往的船只导航修建了一个灯塔,因此得名"琉森"(琉森在拉丁文里是"灯"或是"光"的意思)。</h3><h3> 1178年卢塞恩正式建市,古老文明的深厚积淀而留下中世纪的教堂、塔楼、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厅、邸宅以及百年老店、长街古巷,在琉森随处可见。</h3><h3> 18世纪末,琉森仍然是一个中世纪封闭的小镇。1830年欧洲兴起了旅游热,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一些上流社会的贵族们开始纷纷扬扬来到瑞士这个被叫做"欧洲的公园"。于是,在不断的修建、改造、扩建中,全封闭的老城区彻底开放,琉森得到了发展。豪华的酒店、惬意的咖啡馆、诱人的游船、精致的瑞士钟表、高级珠宝、巧克力、还有皮尔·卡森于1897年发明的具有顶级品质的瑞士军刀以及吃货们所喜爱的瑞士奶酪火锅把琉森点缀得丰富多彩。</h3><h3> 小城里的狮子纪念碑(濒死的琉森狮子),是琉森的"城市徽章",是世界最有名的雕塑之一。狮子纪念碑是1821年由丹麦雕刻家特尔巴尔森设计,以纪念1792年8月10日,在法国大革命中保护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及其家族而献身的瑞士雇佣兵。纪念碑的主体是一个雕刻在岩石浅穴里的垂死的雄狮,它背部中箭,痛苦而哀伤地倒在地上。狮子纪念碑诉说了一段悲壮的历史,是瑞士人忠贞坚毅的象征。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来到琉森,将"濒死的琉森狮子"誉为"世界上最悲壮和最感人的雕像"。</h3><h3> 琉森,让艺术家们得到了不尽的灵感。</h3><h3> 瓦格纳1859 年在琉森完成了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h3><h3> 列夫·托尔斯泰曾创作出《琉森游记》;</h3><h3> 贝多芬创作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曲》的灵感也来源于琉森;</h3><h3> 大仲马称琉森是"世界最美的蚌壳中的明珠";</h3><h3> 朱自清于1932年的5-6月,在优美的《欧洲印象》中,描述了瑞士梦般的轻盈;</h3><h3> 维克多·雨果曾吟咏:琉森幽雅、静谧,碧水轻轻地拍着河岸,柔水在我的脚下流淌……</h3><h3> 天使般的奥黛丽·赫本选择了琉森,作为见证爱情的婚礼地,赫本的故居和平之邸,就快乐而安静地坐落在琉森近郊的布尔根施托克。</h3><h3> 瓦格纳博物馆馆藏了毕加索生前最后20年的作品和手稿,200余幅摄影作品,记录了大师毕加索的创作和日常生活。</h3><h3> 瑞吉山"山峦的皇后"。</h3><h3> 韦伯、门德尔松、维克多·雨果、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都亲临和到访过瑞吉山,与"山峦的皇后"亲密交谈。</h3><h3> 瑞吉山献媚般地展示着自己的山势幽雅舒缓、美丽的景观、浓郁的瑞士风情。在山顶可以欣赏到阿尔卑斯山脉的全景和延伸到德国的黑森林以及法国的平原。</h3><h3> 瑞士"欧洲的公园",梦幻十足的琉森,恬静、宁谧,满眼的美丽。</h3> <p>【32】《瑞士·因特拉肯·施皮茨小镇印象》梁 柏</p> <h3>  在瑞士中部伯尔尼高地的中心,在图恩湖和布里恩茨湖这两条湖的中间,一个非常著名的小镇因特拉肯,拉丁文意为"两湖之间",又叫湖间镇。去瑞士的有"欧洲脊梁"之称的少女峰,小镇是必经之路。于是,因特拉肯,一个本不太为人所知的小镇,因去少女峰而被人们发现、关注和喜爱。 </h3><h3> 在伯尔尼高原东南不远处、在图恩湖南岸一个水湾边上,是乖巧、轻盈的施皮茨小镇。小镇上的施皮茨古堡始建1200年,规模不大,是瑞士不多的古迹之一,曾是伯尔尼执政官的夏宫。城堡周围是一小片宁静的葡萄园,从湖的方向眺望,能看到施皮茨小镇后面耸立的呈金字塔形的尼森山。在古堡庭院的南端是一座建于762年,具有早期罗马伯尔尼的乡村风格的小教堂。在山顶上往远处眺望,可以看到云雾缭绕的阿尔卑斯山。有时,彩虹的出现还增添了几分俏皮和妩媚,画家保罗·克勒曾创作了名作《阿德帕那松》。</h3><h3> 小城镇、小教堂、不大的城堡、乖小的葡萄园,干净的湖水、散落于山间的一幢幢木质田园小别墅,家家户户用些许鲜花妆点门庭、窗户、露台、楼梯等每一处角落,街头巷尾也都略有点缀,英式小镇小而美的精致。一切都小得那么可爱、单纯、恬静,有点像童话世界:童话故事里的古堡小镇。</h3><h3> 因特拉肯远离了喧嚣,施皮茨小镇远离了喧闹。人们安静的住在这里,孩童般的纯洁,无忧无虑,干净的透明,在大自然好山好水好风光的抚爱下快乐的生活着……</h3> <p> 《幸福时光小屋》-因特拉肯·施皮茨小镇</p> <p>【33】《希腊艺术西方艺术的源头》梁 柏</p> <h3>《创造亚当》米开朗琪罗 纵280x横570cm(梵蒂冈西斯廷教堂)</h3><h3> &nbsp;</h3><h3> 马克思曾说"希腊艺术是人类的童年时代"。 </h3><h3> 希腊最伟大的传统人体雕刻艺术,是希腊留给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当全希腊人在每年春天停止一切纷争,举办展示人体力与美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时,人性的光辉即神性照亮了尘世的天空。</h3><h3> 正是如此纯洁健康美的展示,启迪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早期人类最伟大、最智慧、最丰富的灵魂。</h3><h3> "长盛不衰的好奇心以及热烈而不带偏见的探索,使古希腊人在历史上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罗素语)</h3><h3> 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希腊雕塑艺术的全盛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大量优秀的雕刻作品大都产生在这个时期。</h3><h3> 由于战事不断,有健康体魄的男丁需要被不停地输送到战场,当女人择偶时,健壮的体格也被排在了首位。因此在古希腊,有男孩的家庭从小就开始了训练、努力强壮他们的身体,以适应战争和择偶的需要。随之形成一种比健壮、比力量和比具有青春活力的人体美,成为了一种体育活动的常态,展示人体的力与美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h3><h3> 希腊展示人体力与美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行,使希腊人有机会集中展示人类自己最优秀人体的力与美以及欣赏上帝赋予人类的最灵动的人体健康美,同时,呼吁人类放弃纷争、热爱和平,享受和谐的生活。希腊一些有智慧的艺术家们开始以雕刻的艺术形式来抒发人类对美的情感与关怀。</h3><h3> 最早的人体雕刻艺术,是希腊雕刻家们为奥林匹克优胜者创作的人体雕像。著名的《掷铁饼者》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杰作,显示出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雕塑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 </h3><h3> 初始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是男性的竞技场,但希腊女性后来也加入了人体力与美的角逐,美的光芒越发灿烂。于是,维纳斯的信徒们不断的为人类留下了不止一件的不朽杰作。</h3><h3> 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还来自《圣经》以及生活中的故事:上帝在东方造了一个伊甸园,先按照着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一个男人取名亚当,后来觉得亚当太孤单,就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了一个女人取名夏娃,起先亚当和夏娃不懂什么是善恶美丑,上帝把亚当和夏娃放在伊甸园里看管善恶树上的果子,并嘱咐他们绝对不能吃。蛇是撒旦的化身便引诱亚当和夏娃去偷吃善恶树上的果子,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诱惑偷吃了禁果,结果发现自己本是赤身露体,于是找片树叶遮挡在羞处。上帝知道他们偷吃了禁果,便一怒之下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 </h3><h3> 从此,上帝失落了人,人也失去了上帝。</h3><h3> 寻找上帝、找回自己便成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梦想。 </h3><h3> 相传,罗马城里的一个绝世美女不幸于妙龄早逝,他丈夫决定在下葬前让全城人一睹她的完美身体。于是抬着她美丽的的身体绕城一周。整个罗马城万人空巷,在静默之中,人们用无邪的目光瞻仰并告别这美的奇迹。</h3><h3> 开放的思想和行为触动了伟大的艺术家们不想让美的奇迹消失,留住美好、加以关怀。后世的许多艺术家们便累世不停的创造着这样的奇迹。</h3><h3> 艺术家们发现,雕刻艺术和人体绘画是人体美的最好的表达方式,绘画又是所有艺术之母。于是,人体绘画艺术应运而生,人体美在人类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相伴相随。</h3><h3> 人类实际是想找回亚当和夏娃初始的纯洁,找回属于人类自己的美。 </h3><h3> 黑格尔认为,"人体是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最美的形象"。 </h3><h3> 美如果深藏,会失去光芒。</h3><h3> 在遥远的西方,人体美几千年前就开始了温暖的关怀与绽放。</h3> <h3>《母爱》法国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油画作品</h3> <h3>《维纳斯诞生》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法国画家)创作于1879年。现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h3> <h3>《油画女人体》(俄罗斯)谢尔盖·马什尼科夫。</h3> <h3>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油画作品.法国画家。《女人体》油画</h3> <h3>《拍卖奴隶》又名《古罗马的奴隶市场》布面油画 (1867年·法国·让·莱昂·热罗姆)</h3> <h3>《阿塔兰塔沐浴》阿塔兰塔善于奔跑,愿意嫁给任何比她走得快的人,但对手比赛失败,就要被她刺死。女神阿佛洛狄忒给了3个金苹果,她停下拾取,竞赛失败。</h3> <h3>掷铁饼者(Discobolos)、米伦(Myron),公元前450 年。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雕像。</h3> <h3>《维纳斯》作者卡诺瓦(1757-1822)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h3> <p>【34】《欧洲建筑•凝固的音乐一直在说话》梁 柏</p> <p>(德国·柏林·帝国国会大厦,左.建于1884年、新国会大厦,建于1960年代)</p><p><br></p><p><br></p><p>"当歌曲和传说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果戈理 语)</p><p> &nbsp;</p><p>欧洲建筑的起源和发展:</p><p> 欧洲是建立在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之上的……</p><p> 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当时建筑文化发达的地区有埃及、西亚、波斯、希腊和罗马,其中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文化一直被继承下来,成为欧洲建筑艺术的源头……</p> <h3>(希腊式建筑·帕特农神庙·希腊首都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公元前447年为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 </h3><h3><br /></h3><h3>欧洲建筑按时间顺序分为:古代建筑(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中世纪建筑(拜占庭建筑.罗曼建筑和哥特建筑),15至18世纪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古典主义建筑和洛可可建筑),19世纪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和折衷主义建筑),20世纪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和现代建筑)。<br /></h3> <h3>(希腊式建筑:赫菲斯托斯神庙,位于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449年。这是保存最完好的古希腊庙宇,现在依然保持着建造时的模样,2004年雅典残奥会的圣火在赫菲斯托斯神庙点燃)。</h3><h3><br /></h3><h3>(1)希腊式建筑:</h3><h3> 古希腊文明大约在公元前两千零六年就开始蕴育了。由于希腊在很早就形成了奴隶主民主政体,这为希腊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稳定环境,也为以后希腊文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h3><h3>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神人同形同性"的历史和哲学观直接影响了希腊的艺术,使希腊艺术渗透着浪漫主义和幻想色彩。在建筑上便形成了围绕"神"而建筑的一系列神庙建筑。如:由巴特农神庙、尼开神庙和伊克瑞翁神庙组成的雅典卫城。希腊神庙是希腊建筑的典型代表。</h3><h3> 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公元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h3><h3> 古希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城邦制,一般比较小,好管理,而一个城邦的中心往往在山上,可以俯瞰自己的领土,利于防守,在山顶上会有政治中心,还会有很多公用建筑,因而卫城建筑(其代表作:雅典卫城)是古希腊建筑的精华。</h3><h3> 希腊人以惊人的想像力在建筑上创造出了"多立克"柱式尤如承受压力的男性般的坚韧、挺拔和严峻;继而又创造了柱身宛如纤巧柔美的女子的"爱奥尼亚"柱式;最后在二者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更为华丽,像花篮一样的"科林斯"柱式。雅典卫城中的巴特农神庙采用了多立克柱式。伊克瑞翁神庙采用了苗条秀丽的爱奥尼亚柱式。希腊创造各式建筑柱式的态度宛然他们对神一样的虔诚和崇敬。极力追求简朴、精致、和谐和完美,讲求结构匀称、比列合理。在建筑结构和装饰上,无论是纪念性还是装饰性,都极力保持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h3><h3>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无论是雕刻还是建筑,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 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h3><h3> 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h3><h3> 希腊式建筑的特点:三角形门楣,下面是一根根的希腊柱。</h3><h3> 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雕刻创造了完美的古希腊建筑艺术,也正是因为雕刻,使希腊建筑显得更加神秘、高贵、完美与和谐。古希腊的建筑艺术,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和宝库。</h3><h3> 做为欧洲艺术的源头,古希腊建筑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伟大成就之一,给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经典之作。其建筑语汇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的建筑风格,它几乎贯穿于整个欧洲两千年的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都能感受到希腊语汇的魅力。</h3><h3> "长盛不衰的好奇心以及热烈而不带偏见的探索,使古希腊人在历史上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罗素语)</h3><h3> 古希腊建筑曾经受了岁月的侵蚀和严峻的历史考验,雅典卫城在1821-1830年的独立战争中,曾被土耳其人夷为平地,为独立战争献出生命的英国诗人拜伦在他的名作《恰尔德哈罗德》中曾充满激情的呼道:"美丽希腊,一度灿烂的凄凉遗迹!你消失了,然而不朽;倾倒了,然而伟大!"</h3><h3> 小结:【三角门楣,希腊柱,即希腊式建筑。】</h3> <h3>希腊式建筑的柱式:<br /></h3><h3>古希腊、古罗马柱式大致可分为五种:</h3><h3>1、多利克式(也称:多利安式):柱子上下有垂直的凹槽,顶端没有任何装饰,朴实,实用。</h3><h3>2、爱奥尼亚式:柱子顶端有向下翻卷的云头,很好辨认。</h3><h3>3、科林斯式:柱子的顶端顶了个花蓝,花蓝里的鲜花和叶子满的都快要溢出来了,很好看。</h3><h3>4、再一种是柱子上光溜溜的,没有任何繁复的装饰。</h3><h3>5、还有一种是融合了以上几种柱式的特点的混合式柱式。</h3> <h3>(罗马式建筑:法国·巴黎·蒙马特高地的圣彼埃尔教堂,又称:圣心教堂,建于1147年)</h3><h3><br /></h3><h3>(2)罗马式建筑:</h3><h3> 罗马在公元前27年到476年就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罗马帝国。但是,罗马虽然在领土上征服了别国却被别国的文化所征服。建筑是罗马人最富有创造力的领域,罗马城就像一座历史博物馆。</h3><h3>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建筑艺术,全面继承古希腊建筑伟大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所以罗马的艺术是吸收兼容了希腊、埃及、及两河流域及伊达拉里地区的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古希腊建筑主要是神庙,而罗马人创造的建筑类型却有很多。如豪华的宫殿、圆形剧场、角斗场(竞技场)、公共浴室等公共建筑。罗马万神殿就是罗马与希腊神庙建筑相结合的典范,拱券柱式是罗马人根据希腊的多立克柱式演变而来。竞技场的拱券门结合了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以及科林斯柱式3种柱式进行装饰。凯旋门的两侧也是爱奥尼亚和科林斯式的复合样式。</h3><h3> 罗马作为一个征服者但却有着具大的兼容性和创造性,其建筑风格雄浑凝重宛然一个凯旋归来的战士,建筑宏大,构图大气、浑然天成。结构上采用各种拱券,比希腊建筑更为丰富也更为独特。罗马人继承和发展了希腊建筑,并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罗马式建筑内部空间提供的是宇宙象征,外部表现出饱满的力度和敦实的框架,均衡、平稳。提供给人一种精神的归属感。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论》中指出:实用、坚固、审美是建筑的三个基本。</h3><h3> 公元1世纪罗马吞并希腊,罗马作为强大的征服者,与希腊富于想象的建筑截然不同。罗马人要为帝王歌功颂德、纪念战争胜利、彰显丰功伟绩,还要满足罗马贵族奢侈的生活需要。如:为纪念镇压犹太人的胜利而建的凯旋门、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统一罗马帝国而建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为叙述图拉真政府达契亚人的战争经历而建的罗马纪念柱。</h3><h3> 罗马式建筑大量复制自希腊,受希腊式建筑影响最深,罗马时期发展出了自己的一种混合柱式,来源都取自于希腊柱式。罗马人对建筑工程的重大贡献,是发明了一种被称为"黏浆"的万用材料,这是一种用火山灰岩、石灰和水拌成的石浆,再加上碎石或碎砖,用之于建筑业,非常坚固,又增添色彩。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足以支撑大跨度建筑的混凝土。由于罗马人发明了混凝土,从此大拱门、大圆顶、大拱顶都能独立,无需像古希腊建筑那样靠许多柱子来支撑,从而成为世界建筑史上划时代的创举。</h3><h3> 罗马式建筑艺术是希腊式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罗马式建筑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希腊式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h3><h3> 建筑的基本原则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及经济"。在这些特点中,罗马式建筑仍然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h3><h3> 古罗马诗人霍雷斯说过,我们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可是文化上却被希腊所征服。所以罗马式建筑也就是在希腊建筑基础上加上个"拱"。</h3><h3> 恺撒和屋大维时期,罗马的建设达到了规模空前的高潮,正如屋大维所说,他把砖土的罗马变成了大理石的罗马。</h3><h3> 小结:【在建筑上面加个"拱",单独加"拱"或加几个"拱",还可把"拱"放在下面即"拱门"。于是因为各种拱,造就了罗马式的建筑。罗马式建筑像封建领主的城堡,显示出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h3> <h3>(拜占庭式建筑: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h3><h3><br /></h3><h3>(3)拜占庭式建筑:</h3><h3>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去世,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于公元476年9月)。史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延续到15世纪,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随着东进,与东方文明的交融、碰撞,形成了与罗马式大同小异的建筑风格:拜占庭式建筑。</h3><h3> 拜占庭风格和罗马式一样,在建筑上加一个大圆顶,但风格又有所不同。罗马式直接加个半圆,而拜占庭式则是在半圆的底部略微内收,就像是一个洋葱头。再往东的俄罗斯人在建筑上放了好多个洋葱头。</h3><h3> 罗马帝国的分裂而导致两个宗教的产生并影响到各自建筑形式的发展。欧洲罗马式建筑与拜占庭式建筑泾渭分明。罗马式的建筑在西边(法国、意大利),拜占庭式的建筑在东边(捷克、波黑)。</h3><h3> 小结:【拜占廷式建筑的特点是屋顶造型,使用体量既高又大的"穹窿顶",把穹顶支承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h3> <h3>(哥特式建筑: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始建于1386年,历时500多年,于1897年最后完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评价说:米兰大教堂是用大理石作的诗,称之为"大理石的诗"。)</h3><h3><br /></h3><h3>(4)哥特式建筑:</h3><h3> "哥特"(意为"上帝"),哥特式可理解为"接近上帝的"的意思,"哥特式"只是德语词的音译,平时所说的一切"哥特式"都可以理解为"形式上或感觉上给人一种接近上帝的感觉"。</h3><h3> 罗马帝国覆灭了,基督教却在欧洲生根发芽,到了中世纪天主教成为了西欧的唯一宗教,神权时代来临。历经中世纪漫长思想禁锢过程后人们开始对世界重拾思考,体现了一种"虽然真理永不可得,但仍旧要追求不息"的精神。</h3><h3> 哥特式建筑,是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h3><h3> 哥特式建筑摒弃了原来古希腊式"三角形及柱子"和古罗马式"圆顶"的建筑风格。天主教的风格就是让建筑"高、更高、再高"。</h3><h3> 为什么要高?天主教徒相信人生最后要面临的四件事:一、死亡。二、审判。三、天堂。四、地狱。</h3><h3> 人死后要葬在墓地,欧洲人的墓地是教堂。死后由神灵对你审判。如果生前是个坏人,直接下地狱。生前是个好人,就可以与耶稣、玛利亚、天使和圣人相聚。</h3><h3> 下地狱好办,棺材原本就是埋在地下的,用锹往地下挖挖就到了。可是好人要与耶稣、玛利亚、天使和圣人相聚。</h3><h3> 在哪聚?天堂。天堂在哪里?天上。于是就得把教堂建高,越高越能接近上帝。原来古希腊、古罗马和拜占庭式的那些三角形、大圆顶等建筑离天、离上帝太远。尖塔能让建筑更高,离上帝更近。</h3><h3> 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花窗玻璃能减轻建筑的整体重量,使建筑更高。花窗玻璃透进的光线使教堂内部神秘而崇高,给人一种心灵的冲动,改变了罗马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造成的沉闷压抑,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教堂里彩色玻璃花窗上的一幅幅圣经故事深深刻进教徒的心田里。</h3><h3> 小结:【哥特式建筑的特点:高。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和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以强尽的尖顶造型和高度直插云霄,挣脱束缚,与神对话。】</h3> <h3>(5)文艺复兴式建筑:<br /></h3><h3> 当欧洲人的冒险事业扩展到了亚洲和美洲,中世纪后期原有地中海贸易的繁荣便迅速造就了环地中海的一些富裕贸易城市。</h3><h3> 在这些贸易城市中,商业资本的庞大力量使得罗马帝国以后世俗力量和宗教力量的对比首次向世俗方向倾斜。商业贵族建造的别墅等世俗建筑大量出现,而新兴贵族因为本身的立场而对于人文艺术的投资也是从前的宗教和封建势力所不能比拟的。这种相对富裕和活跃的气氛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时代文化的大发展。而反映在建筑上就是社会中真正的出现了建筑师这个行业。文艺复兴真正奠定了建筑师这个名词的意义,将这种新的行业加入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呼吸之中。他们不仅仅只将建筑作为一种营造的经验型行为,而是赋予建筑一个理论的和文化上的基石,他们来自雕刻师、绘图师、画家、工程师和细木工等。建筑师的出现,为当时社会的思潮和文化进入建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h3><h3> 人文主义的兴起等对于建筑的影响非常巨大。建筑师从古代数学家对于完美的数学模型中得到了启示,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完美的数学模型构成的,而大自然和人类的美皆出于数学模型的完美。基于此开始了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师对于完美建筑比例的追求。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建筑理论著作。以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等为基础发展而成的这些著作渊源于古典建筑理论。</h3><h3> 文艺复兴式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h3><h3> 文艺复兴式建筑强调人体美,把柱式构图同人体进行比拟,反映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是用数学和几何学关系如黄金分割(1.618∶1)、正方形等来确定美的比例和协调的关系,这是受中世纪关于数字有神秘象征说法的影响。 </h3><h3>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h3><h3>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h3><h3> 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h3><h3> 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点是左右对称。</h3><h3> 左边一根柱,右边一根柱。左边一扇窗,右边一扇窗。 左边一扇门,右边一扇门。像一本书。</h3> <h3>(巴洛克式建筑:德国柏林御林广场·又称为宪兵广场:法国大教堂)</h3><h3><br /></h3><h3>(6)巴洛克式风格:</h3><h3> 巴洛克(Baroque),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巴洛克式是个统称。</h3><h3> 巴洛克式风格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为意大利带来了大量财富和权势。16、17世纪前后兴起了宗教改革运动,罗马教廷卖赎罪券,民众对之日益不满,这时民众要造反了,不想承认教皇和教会。觉得: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不承认教皇和教会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强调信徒因信称义(得救)。所以教会就建造了这些令人心生敬畏的巴洛克教堂建筑,教堂需要配上令人心潮澎湃的巴洛克画。法国的路易十四,不想让教会压自己一头,就建造了凡尔赛宫。贵族们在气质上模仿时尚领袖路易十四穿衣打扮,生活也巴洛克了,贵族没事还要再欣赏巴洛克音乐。16,17世纪就变得越来越巴洛克了,巴洛克是为宗教和君权而生。</h3><h3> 巴洛克式风格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加上新的华丽、夸张及雕刻风气。从而形成了巴洛克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渐渐地背叛文艺复兴的精神。18世纪的评论家贬低这种背叛的奢华风格为"巴洛克",巴洛克和印象派一样被人骂着骂着就成了一种风格。</h3><h3> 巴洛克式风格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巴洛克风格打破均衡,平面多变,强调层次和深度。巴洛克建筑以其大气、率性、而又放肆的艺术形式,坦坦荡荡地挥洒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不去理会传统的束缚和桎梏。巴洛克风格中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华丽、壮观,颠覆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种种规则。。</h3><h3> 此外,巴洛克艺术还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h3><h3> 在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运动接近尾声时,庄严、雄伟、深具古典气息的建筑风格不再,这一时期的建筑被称为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以其丰富的创造力和空间造型能力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力一直渗透到非天主教国家,并流传至今。</h3> <h3>(洛可可式风格:法国巴黎·凡尔赛宫)</h3><h3><br /></h3><h3>(7)洛可可式:</h3><h3>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意大利传播而来的巴洛克建筑给法国贵族以启发,结合他们孤芳自赏、颓丧浮华、柔媚奢靡的心态和生活作风,洛可可建筑应运而生。由于缺少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洛可可建筑风格集中体现在贵族府邸的室内装饰上。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洛可可本身不像是建筑风格,而更像是一种室内装饰艺术。建筑师的创造力不是用于构造新的空间模式,也不是为了解决一个新的建筑技术问题,而是研究如何才能创造出更为华丽繁复的装饰效果。它把巴洛克装饰推向了极致,创造出一种超越真实的、梦幻般的空间。可以说,洛可可就像是奶油般甜得发腻的巴洛克艺术。洛可可式是巴洛克末期风格的代表。洛可可风格其实更应该算是一种室内装饰风格,更加的奢华、更加的金碧辉煌。</h3><h3>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h3><h3> 洛可可艺术,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quot;路易十五式&quot;。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十八世纪被看成是&quot;理性的时代&quot;或&quot;启蒙运动&quot;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h3><h3> 洛可可建筑在产生之后就迅速地风靡整个欧洲,虽然到18世纪中叶就逐渐消失,但这一设计思路在当今的室内设计界依然存在。</h3> <h3>(8)地中海式建筑: <br /></h3><h3> 地中海(Mediterranean)的意思源自拉丁文,原意为地球的中心。</h3><h3> 地中海是西方希腊、罗马、波斯古文明、基督教文明的摇篮。</h3><h3> 地中海建筑风格与其发源地-地中海周围环境紧密相关。地中海绵延2千英里,拥有17个沿岸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地中海宛如一个巨大的水槽深陷在亚、非、欧三大洲之间,西部经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东北面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相连,东南得以经苏伊士运河与红海相通,经红海出印度洋,伊奥尼亚海、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等都是它的属海。除了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两个岛国和其他一些岛屿外,地中海的四周被大陆包围,而且都是一些充满神奇魅力的国度:西班牙、法国、摩纳哥、意大利、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这些国家簇拥着地中海那一片广阔的蔚蓝色水域,各自浓郁的地域特色深深影响着地中海风格的形成,使地中海建筑风格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纷呈,地中海岸的融融阳光、暖熏和风使之拥有相同的建筑语言和符号元素。</h3><h3> 地中海风格的美,包括"海"与"天"明亮的色彩、仿佛被水冲刷过后的白墙、薰衣草、玫瑰、茉莉的香气、路旁奔放的成片花田色彩、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土黄色与红褐色交织而成的强烈民族性色彩。</h3><h3> 西班牙蔚蓝海岸与白色沙滩、希腊白色村庄在碧海蓝天下闪闪发光、意大利南部向日葵花田在阳光下闪烁的金黄、法国南部薰衣草飘来的蓝紫色香气、北非特有沙漠及岩石等自然景观的红褐、土黄的浓厚色彩组合。 取材于大自然的明亮色彩。</h3><h3> 地中海风格的基础是明亮、大胆、色彩丰富、简单、民族性、有明显特色。重现地中海风格不需要太大的技巧,而是保持简单的意念,捕捉光线、取材大自然,大胆而自由的运用色彩、样式。 </h3><h3> 带有地中海风情的建筑被带到世界其它地方,并融入了一些异域建筑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建筑符号。</h3><h3> 白墙红瓦建筑即地中海建筑。在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终年无雪。欧洲地中海北岸一线的建筑,以淳朴的颜色,红瓦白墙,众多的回廊、穿堂、过道,即增加了海景欣赏点的长度,由利用风道的原理增加对流,形成了穿堂风这样的所谓被动式的降温效果。这些文明古国环绕着的地中海盆地一直散发出古老的人文气质,它的融融阳光、暖薰和风披露着同样的建筑语言,使这些地区的建筑之间有着相同的符号元素。</h3><h3> 地中海式建筑,聪明美丽的建筑。</h3><h3> 小结:【简单、圆润的线条,色彩的组合与碰撞,门廊、圆拱和镂空。世界上最美的庭院建筑在地中海】</h3><h3> 结束语:</h3><h3> "建筑是最能长久影响人们心理的艺术形式。"(李泽厚语)建筑为人类提供了温暖灵魂、净化心灵、从事社会活动和愉快生活的场所。雕刻、绘画、音乐与辉煌灿烂的建筑同时绽放着光芒。</h3><h3>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h3> <p class="ql-block"> &nbsp;</p><p class="ql-block"> 《后记》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对欧洲的印象:和中国四川省差不多大小的欧洲,战事从来没有间断过;欧洲是"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解放"的一部分;但欧洲的艺术却是世界顶尖的,而且大师群星灿烂……</p><p class="ql-block"> 2016年的仲夏注定是不平凡的,被感知、被触摸到的欧洲,是如此之强大和美丽,不容置否的就放在你眼前。</p><p class="ql-block"> 不可复制的历史与辉煌、不能替代的人物和事件,欧洲呈现出令人充满惊喜和震撼的全新面貌,是欧洲的光荣与梦想,是欧洲人的全部记忆。</p><p class="ql-block"> (梁柏2019年7月)</p> <p>(2016年7月拍摄于欧洲·法国·巴黎·卢森堡花园)</p><p><br></p><p>【注: 本文部分资料性文字及个别图片来源于互联网,限于作者水平及时间,错漏之处在所难免】</p> <h3>附:《欧洲大事年表》</h3><h3> </h3><h3>公元前 150 万年 最初的人类在欧洲出现 </h3><h3>公元前 15 万年 尼安德特人 </h3><h3>公元前 35000 年 克罗马农人:工具革命 </h3><h3>公元前 30000 年 岩洞艺术的起始 </h3><h3>公元前 12000 年 覆盖北欧的冰河融化 </h3><h3>公元前 4000 年 出现最初的耕作者,竖立起巨石建筑 </h3><h3>公元前 2000 年 米诺斯文化时期的克里特岛:青铜时代 </h3><h3>公元前 1250 年 多利安人开始迁徙 </h3><h3>公元前 1100 年 迈锡尼城邦鼎盛时期 </h3><h3>公元前 1050 年 特洛伊城被毁,铁器时代开始 </h3><h3>公元前 776 年 首次奥林匹克运动会 </h3><h3>公元前 753 年 罗马城建立 </h3><h3>公元前 800 ~ 前300年伊鲁特立亚人到达意大利·凯尔特人到达欧洲中部 </h3><h3>公元前 750 ~ 前 600 年 希腊向地中海地区殖民 </h3><h3>公元前 700 年 吕底亚人铸造钱币 </h3><h3>公元前 594 年 雅典的梭伦改革 </h3><h3>公元前 560 ~ 前 527 年 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 </h3><h3>公元前 509 年 塔克文王政权覆灭。共和国建立 </h3><h3>公元前 490 ~ 前 480 年 米提亚战争,马拉松战争、萨拉米湾战役 </h3><h3>公元前 495 ~ 前 429 年 伯里克利 </h3><h3>公元前 431 ~ 前 404 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 </h3><h3>公元前 338 年 马其顿王国腓力成为希腊的主人 </h3><h3>公元前 356 ~ 前 323 年 亚历山大大帝 </h3><h3>公元前 218 ~ 前 202 年 第二次布匿战争 </h3><h3>公元前 146 年 希腊成为罗马的行省 </h3><h3>公元前 81 ~ 前 79 年 苏拉的独裁 </h3><h3>公元前 44 年 凯撒被刺 </h3><h3>公元前 31 年 屋大维在阿克兴海角战胜安东尼 </h3><h3>公元前 27 年 屋大维被元老院任命为奥古斯都,罗马帝国建立</h3><h3><br /></h3> <h3>公元元年 </h3><h3>9 年 阿尔米乌斯率领日耳曼人歼灭瓦鲁斯的军团 </h3><h3>14 年 奥古斯都去世 </h3><h3>43 年 罗马军团开始征服不列颠(现英格兰) </h3><h3>98 ~ 117 年 图拉真统治时期 </h3><h3>235 ~ 284 年 军事混乱时期 </h3><h3>284 ~ 305 年 戴克里先:四帝共治 </h3><h3>312 ~ 337 年 君士坦丁在位 </h3><h3>313 年 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米兰敕令) </h3><h3>330 年 建立君士坦丁堡新都,"两个罗马" </h3><h3>364 年 哥特人开始入侵帝国 </h3><h3>395 年 狄奥多西死,帝国分裂为两部分 </h3><h3>410 年 阿拉里克占领并洗劫罗马 </h3><h3>430 ~ 460 年 圣帕德里克使爱尔兰皈依基督教 </h3><h3>449 ~ 452 年 阿提拉和匈奴人攻入西欧 </h3><h3>476 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h3><h3>498 年 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受洗 </h3><h3>529 年 雅典关闭新柏拉图学派学校,圣本笃创办卡西诺山隐修院 </h3><h3>527 ~ 565 年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 </h3><h3>528 ~ 529 年 《查士丁尼法典》 </h3><h3>532 年 尼卡暴动 </h3><h3>622 年 阿拉伯人的首次迁徙,希吉来,伊斯兰教历元年 </h3><h3>626 年 阿拉伯人与拜占庭人的首次较量 </h3><h3>681 年 保加利亚人在下麦西亚定居 </h3><h3>711 年 阿拉伯人越过直布罗陀海峡 </h3><h3>717 ~ 718 年 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 </h3><h3>732 年 铁锤查理在普瓦提埃战胜阿拉伯人 </h3><h3>751 年 建立教皇国 </h3><h3>768 ~ 814 年 查理曼统治时期 </h3><h3>842 年 斯特拉斯堡誓约 </h3><h3>843 年 凡尔登分割,查理曼帝国分裂 </h3><h3>843 年 关于使用圣像的争执结束 </h3><h3>863 年 斯拉夫人基督教化 </h3><h3>863 年 佛提乌分裂 </h3><h3>911 年 法国国王天真汉查理三世承认维京人首领罗洛为诺曼底公爵 </h3><h3>936 ~ 973 年 奥托大帝一世统治时期 </h3><h3>955 年 莱希战役。匈牙利人败北 </h3><h3>962 年 奥托一世大帝重建帝国 </h3><h3>972 年 在圣山建立大劳拉隐修院 </h3><h3>987 年 于格.加佩被选为法兰西国王 </h3><h3>989 年 俄罗斯人基督教化 </h3><h3>1018 ~ 1035 年 克努特一世统治英格兰丹麦帝国 </h3><h3>1018 年 保加利亚王国灭亡 </h3><h3>1054 年 东西两教会的彻底分裂 </h3><h3>1059 年 罗马教皇尼古拉二世通谕规定由枢机主教团选立教皇 </h3><h3>1066 年 征服者威廉征服英格兰 </h3><h3>1075 年 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关于授神职的通谕 </h3><h3>1085 年 基督教力量从伊斯兰教徒手中收复托莱多 </h3><h3>1095 ~ 1099 年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 </h3><h3>1152 ~ 1190 年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皇帝统治时期 </h3><h3>1154 ~ 1189 年 英国国王金雀花王朝亨利二世在位时期 </h3><h3>1180 ~ 1223 年 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在位 </h3><h3>1187 年 耶路撒冷陷落,被苏丹萨拉丁占领 </h3><h3>1189 ~ 1199 年 英国国王狮心王查理一世在位 </h3><h3>1198 ~ 1216 年 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 </h3><h3>1204 年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 </h3><h3>1209 年 阿西西的方济各创立"小兄弟会" </h3><h3>1214 年 布汶战役 </h3><h3>1215 年 英国国王无地王约翰承认臣民拟定的"大宪章" </h3><h3>1220 ~ 1250 年 霍亨利陶芬朝皇帝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 </h3><h3>1261 年 拜占庭人从"拉丁人"手中收复君士坦丁堡 </h3><h3>1226 ~ 1270 年 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圣路易)在位 </h3><h3>约 1300 年 欧洲南北海路联系集市的衰落 </h3><h3>1309 ~ 1376 年 阿维尼翁诸教皇 </h3><h3>1316 年 欧洲饥荒,农业危机开始 </h3><h3>1337 ~ 1453 年 百年战争 </h3><h3>1347 ~ 1374 年 鼠疫流行病在欧洲蔓延,人口锐减 </h3><h3>1351 年 薄伽丘写完《十日谈》 </h3><h3>1356 年 "黄金诏书"安排帝国选举,奥斯曼人侵入欧洲 </h3><h3>1356~1450年汉萨同盟菲利普接受勃艮第的公爵领地.勃艮第开始强盛</h3><h3>1378 ~ 1382 年 整个欧洲掀起起义运动 </h3><h3>1378 年 天主教教会大分裂 </h3><h3>1389 年 挪威、丹麦和瑞典卡尔马联合 </h3><h3>1400 年左右 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15世纪".荷兰的弗朗德勒早期艺术家 </h3><h3>1410年 波兰打败条顿骑士团 </h3><h3>1414 ~ 1418 年 康斯坦茨主教会议,分裂告一段落 </h3><h3>1415 年 谴责约翰.胡司为异端分子 </h3><h3>1417 ~ 1419 年 布鲁内莱斯基绘图设计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 </h3><h3>1434 年 吉尔.埃阿内斯绕过博哈多儿角 </h3><h3>1445 年 迪尼斯.迪亚斯抵达佛得角和塞内加尔 </h3><h3>1453 年 君士坦丁堡陷落 </h3><h3>1461 ~ 1483 年 法国现代国家的创始者,路易十一 </h3><h3>1469年阿拉贡的斐迪南和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结婚:西班牙统一的保证 </h3><h3>1469 ~ 1474 年 葡萄牙航海家勘察几内亚湾地区 </h3><h3>1483 年 迪奥戈.康勘察扎伊尔河 </h3><h3>1492 ~ 1493 年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美洲大陆发现瓜纳阿尼岛 </h3><h3>1497 年 让.卡伯特抵达北美洲海岸 </h3><h3>1498 年 瓦斯科.达.伽马发现印度航道 </h3><h3>1499 年 阿美利哥.韦斯普奇进入马拉开波湾 </h3><h3>1500 年 卡布拉尔抵达美洲男海岸(巴西) </h3><h3>1511 年 伊拉斯谟发表《疯狂赞》 </h3><h3>1516 年 马基雅维里发表《君主论》 </h3><h3>1517 年 路德公开反对赦罪书 </h3><h3>1519 年 查理五世当皇帝,路德与罗马决裂 </h3><h3>1519 ~ 1521 年 麦哲伦和埃尔卡诺进行首次环球航行 </h3><h3>1523 年 苏黎世议会通过茨温利的改革 </h3><h3>1524 年 德国的农民战争 </h3><h3>1529 年 查理五世竭制土耳其进犯维也纳 </h3><h3>1531 年 德国新教王公组成斯马儿卡尔登联盟 </h3><h3>1534 年 英国教会分裂 </h3><h3>1534 ~ 1541 年 雅克.卡蒂埃在北美洲航行 </h3><h3>1536 年 让.加尔文发表《基督教的建制》 </h3><h3>1545 年 特兰托主教会议开始 </h3><h3>1555 年 奥格斯堡合约 </h3><h3>1566 年 荷兰反对西班牙腓力二世的起义 </h3><h3>1571 年 击败土耳其的勒班陀战役 </h3><h3>1572 年 圣巴尔泰斯米大屠杀 </h3><h3>1577 ~ 1580 年 德雷克进行第二次环球航行 </h3><h3>1586 年 巴伦支在北极航行 </h3><h3>1598 年 南特敕令 </h3><h3>1608 ~ 1615 年 尚普兰多次远征北美洲 </h3><h3>1610 年 哈得孙沿美洲海岸及俄罗斯北部海岸航行 </h3><h3>1616 年 哈尔托赫抵达澳大利亚西海岸 </h3><h3>1618 年 三十年战争开始 </h3><h3>1642 ~ 1644 年 塔斯曼抵达新西兰 </h3><h3>1648 年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h3><h3>1649年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被处死,克伦威尔成为英格兰共和国的主人 </h3><h3>1659 年 法国与西班牙签订比利牛斯合约 </h3><h3>1661 年 路易十四的个人统治开始 </h3><h3>1665 年 路易十四的扩张政策开始 </h3><h3>1685 年 南特敕令被废除 </h3><h3>1689 年 英国发表权利宣言 </h3><h3>1700 年 西班牙的查理二世趋势,导致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战争 </h3><h3>1700 ~ 1721 年 北方大战 </h3><h3>1701 ~ 1713、1714 年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h3><h3>1703 年 圣彼得堡的建立 </h3><h3>1725 ~ 1741 年 白令勘察亚洲与美洲的北海岸 </h3><h3>1740 年 奥地利的玛丽亚.特雷西亚与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开始执政 </h3><h3>1756 ~ 1763 年 七年战争 </h3><h3>1762 年 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执政 </h3><h3>1766 ~ 1769 年 布干维尔作法国的首次环球航行 </h3><h3>1769 ~ 1779 年 库克3次航行,使人们更了解太平洋 </h3><h3>1772 年 《百科全书》完成 </h3><h3>1774 年 7月 4日 美国独立宣言 </h3><h3>1780 ~ 1784 年 联合省对英国作战 </h3><h3>1785 ~ 1788 年 拉帕鲁兹远征太平洋 </h3><h3>1789 年 7月 14日 巴士底狱被占领 </h3><h3>1789 年 8月 4日 法国贵族的特权被废除 </h3><h3>1789 年 8月 26日 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h3><h3>1792 年 9月 20日 瓦尔米战役 </h3><h3>1793 年 1月 21日 路易十六被处死 </h3><h3>1795 年 波兰被瓜分 </h3><h3>1799 年 11月 9日 雾月18日政变 </h3><h3>1804 年 12月 2日 拿破仑称帝 </h3><h3>1805 年 12月 2日 奥斯特利茨战役</h3><h3>1814 ~ 1815 年 维也纳会议 </h3><h3>1815 年 日耳曼联邦成立 </h3><h3>1819 年 卡尔斯巴德法 </h3><h3>1829 年 路易.布拉伊发明盲文 </h3><h3>1821 ~ 1830 年 希腊独立战争 </h3><h3>1830 年 欧洲第一次革命浪潮 </h3><h3>1831 年 比利时独立 </h3><h3>1832 年 英国的改革法令 </h3><h3>1848年欧洲多起革命,大多受到武力镇压.卡尔.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h3><h3>1853 ~ 1856 年 克里米亚战争 </h3><h3>1861 年 意大利王国成立 </h3><h3>1862 年 罗马尼亚王国诞生 </h3><h3>1867 年 奥匈帝国 </h3><h3>1871 年 德意志帝国统一 </h3><h3>1896 年 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 </h3><h3>1900 年 国际社会党执行局成立 </h3><h3>1900 ~ 1914 年 社会形势紧张,国际危机 </h3><h3>1901 年 第一次诺贝尔和平奖 </h3><h3>1904 年 法国和英国之间的谅解协定 </h3><h3>1907 年 关于地面战争的海牙条例 </h3><h3>1912 ~ 1913 年 巴尔干冲突 </h3><h3>1914 ~ 1918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h3><h3>1916 年 凡尔登战役 </h3><h3>1917 年 俄国十月革命 </h3><h3>1918 年 威尔逊的14点 </h3><h3>1919 年 凡尔赛条约,成立国际联盟 </h3><h3>1922 年 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 </h3><h3>1923 年 鲁尔区被占领 </h3><h3>1924 年 斯大林继承列宁 </h3><h3>1925 年 洛迦诺协定 </h3><h3>1923 ~ 1929 年 国际形势缓和 </h3><h3>1928 年 百里安凯洛格公约 </h3><h3>1929 年 大经济危机开始 </h3><h3>1929 ~ 1939 年 德国独裁政权兴起 </h3><h3>1933 年 希特勒上台 </h3><h3>1936 ~ 1939 年 西班牙战争 </h3><h3>1938 年 慕尼黑协定 </h3><h3>1939 ~ 1945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h3><h3>1942 ~ 1943 年 斯大林格勒被围 </h3><h3>1945 年 德国和日本战败</h3><h3>1945 年 5月 9日 德国投降</h3><h3>1945年10月24日 联合国宣告成立,总部设在美国东海岸的纽约</h3><h3>1946年 3月5日 丘吉尔"铁幕"演说, 冷战开始</h3><h3>1946 ~ 1949 年 希腊内战 </h3><h3>1947 年 6月 向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害的所有欧洲国家提供马歇尔援助 </h3><h3>1949 年 4月 4日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h3><h3>1949 年5月与10月两个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h3><h3>1949 年 5月 5日 欧洲委员会成立 </h3><h3>1951 年 4月 18日 欧洲煤钢联营集团的巴黎条约</h3><h3>1953 年 3月 5日 斯大林去世 </h3><h3>1955 年 5月 14日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h3><h3>1957 年 3月 25日 欧洲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h3><h3>1961 年 8月 修建柏林墙</h3><h3>1971年 7月1日 "华约" 组织正式解散</h3><h3>1974 年 4月 25日 葡萄牙石竹花革命 </h3><h3>1974 年 7月 23日 希腊军人政权垮台 </h3><h3>1975 年 8月1日 欧洲安全及合作会议成员国签署赫尔辛基文件 </h3><h3>1979 年 6月7~10日 首次欧洲直接普选 </h3><h3>1985 年 12月17日 12国签署单一欧洲文件  </h3><h3>1989 年 11月9日 柏林墙的倒塌, 冷战结束</h3><h3>1990 年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统一了民主德国</h3><h3>1991 年 12月25日 苏联解体,分裂为15个国家结束</h3><h3>1991 年 12月 欧洲联盟和欧洲理事会等组织诞生</h3><h3>1991 年-1995年 南斯拉夫六个共和国中的四个宣布独立</h3><h3>1993 年 11月1日 欧盟正式成立</h3><h3>1996 年 9月开始 "北约" 东扩</h3><h3>2006 年 黑山分裂出来成为独立国家</h3><h3>2008 年 前塞尔维亚自治省科索沃宣布独立</h3><h3>2012 年 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h3><h3>2017 年 6月6日日 "北约" 增加到29个成员国</h3><h3> (注:本文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