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欧洲》上

梁柏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JOURNEY TO EUROPE》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梁 柏 摄影编文</span></p>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 欧洲名称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欧洲,全称:欧罗巴洲。</p><p class="ql-block"> 名字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 "欧罗巴"。</p><p class="ql-block"> (传说: 1 ) 在希腊神话中,主管农事的女神德墨忒尔的另一个名字叫欧罗巴,人们出于对女神的敬意,把欧罗巴称为大洲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传说: 2 ) "万神之王" 宙斯看中腓尼基国王的漂亮女儿欧罗巴,想娶她为妻子,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欧罗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边游玩。宙斯见到后,连忙变成一匹雄健、温顺的公牛,来到欧罗巴面前,欧罗巴看到这匹可爱的公牛伏在自己身边,便跨上牛背。宙斯见欧罗巴中计,马上起立前行,躲开人群,腾空而起,跳入海中, 破浪前进,带欧罗巴来到远方的一块陆地上共同生活。后来这个大陆取名为欧罗巴,就是现在的欧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 欧洲历史的构成</p><p class="ql-block"> "两希文明" (希伯莱和希腊)、罗马、基督教文明,构成了欧洲文明的源头;欧洲其悠久和独特的文明发展史,使其成为了西方的源头。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曾遍布各大洲,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背后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使欧洲历史变成了权力争夺史,又演绎成一部现代世界塑造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古希腊罗马文明 </p><p class="ql-block"> "长盛不衰的好奇心以及热烈而不带偏见的探索,使古希腊人在历史上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 (罗素语)。</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创造出了几何学、奥运会以及民主政治的原型。古希腊群星灿烂: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批大哲学家。</p><p class="ql-block"> 而罗马在公元前27年到476年就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罗马帝国。罗马人在欧洲叱咤风云,公元1世纪罗马吞并了希腊,作为一个强大的征服者,罗马人却有着具大的兼容性和创造性。古罗马诗人霍雷斯说过: "我们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可是文化上却被希腊所征服"。强大的罗马帝国向古希腊人学习,于是有了古希腊罗马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战斗民族日耳曼人</p><p class="ql-block"> 罗马人统治欧洲400多年之后,来自欧洲中北部的蛮族战斗民族日耳曼人南下,占领了很多以前属于罗马人的疆土。和罗马人一样,接受了被征服者罗马人的文化。使欧洲这个地区的文化几乎没有断层,一直延续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基督教</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最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但现在的基督教却是欧洲最主流的宗教,这归功于罗马帝国。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宣布了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从而终止了对基督教的迫害。公元380年,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使基督教变成了这个庞大帝国的唯一宗教,并随着罗马的扩张传播到欧洲各个地区。罗马人还把基督教传给了入侵者日耳曼人。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改变和造就了野蛮的战斗民族日耳曼人,也开始遵循"文明"的行为规范了。</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是整个欧洲成为现代文明起源的基石。欧洲的现代化,也是欧洲人打破这三个构成部分秩序的过程。在这样三个构成部分统治欧洲的1000多年之后,欧洲人开始希望把它们各自剥离开来,让它们回到最纯粹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首先,他们希望希腊罗马学术脱离宗教迷信。这种思想,就是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此外,人们还希望基督教脱离罗马教会的束缚,这种思想也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同时,日耳曼民族也希望了解他们的祖先,即和罗马以及基督教混合在一起之前的状态。这种探索祖先原始精神的运动,就是日耳曼民族的浪漫主义运动。</p><p class="ql-block"> 欧洲的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宗教改革、浪漫主义,以及很多其他的社会运动加起来,都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基督教会。科学、民主、进步、多元、人性,以及在其影响下的经济活动和政治变革,也使欧洲率先发生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走向现代化的运动。</p><p class="ql-block"> 欧洲和其他文明相比之所以领先,是因为欧洲曾经创造出领先世界 (融合文明.延续文明) 的独特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 欧洲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一、希腊</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文明大约在公元前两千零六年就开始蕴育了。由于希腊在很早就形成了奴隶主民主政体,希腊神话又是希腊艺术的土壤,这为希腊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稳定环境,也为以后希腊文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p><p class="ql-block"> 希腊在公元前12世纪随着多利安人的入侵而堕入"黑暗时代",实行部落制和贵族政治,到了公元前5世纪的后期,城邦的兴起让工商业开始发挥作用,希腊的经济急速发展,同时军事、政治也发生了变革,步兵取代了骑兵,寡头政治取代了君主政体。</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的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罗马</p><p class="ql-block">1•公元前5世纪</p><p class="ql-block"> 古代波斯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公元前499年-公元前449年,为了扩大版图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希波战争爆发。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希波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欧亚两洲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结果是希腊城邦国家和制度得以幸存下来,而波斯帝国却从此一蹶不振。这次战争对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希波战争,波斯人与雅典人在马拉松展开大战,兵力不足的雅典以少胜多获得大胜。在马拉松大战获胜后,一位名叫斐力庇第斯的士兵跑回雅典报捷,因极速跑了42.193公里,报捷后便倒地身亡,这就是马拉松长跑的来源。第二次希波战争,波斯人的陆军在温泉关与斯巴达人展开血战,斯巴达战士全部阵亡,但却让波斯人留下了近万具尸体,这就是著名的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故事。波斯人抵达雅典,发现雅典人留下一座空城,波斯皇帝薛西斯只得焚城以泄愤。与此同时,在萨拉米斯海峡,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波斯海军,在将雅典海军完成合围的情况下,反而被雅典海军击溃。至此,波斯人元气丧尽,从此开始衰退,直到后来被亚历山大大帝消灭。</p><p class="ql-block"> 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两大城邦联盟:提洛同盟(雅典为首)与伯罗奔尼撒联盟(斯巴达为首)相互对立,矛盾愈演愈烈,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为争夺希腊霸权爆发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断断续续,几经停战,直到提洛同盟解散、雅典投降而宣告战争结束。希腊全部城邦卷入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被史界称为 "古代世界大战"、也被称为欧洲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古代)。雅典和斯巴达两败俱伤。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规模巨大的战争给繁荣的古希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导致战后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整个希腊开始由盛转衰,战争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公元前4世纪</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战胜雅典、底比斯的反马其顿联盟,迫使他们承认了马其顿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杀,他20岁的儿子继位 (即:亚历山大大帝)。</p><p class="ql-block"> 亚历山大继位后,平息了企图趁老王亡故之机摆脱马其顿控制的城邦起义。于公元前334年开始远征波斯,公元前330年,曾经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彻底灭亡。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返回巴比伦,定都于此,10年远征结束。一年后,亚历山大突然患病去世,年仅33岁,死因至今不明。</p><p class="ql-block">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领土迅速破裂,但远征却使希腊的文化遍布中东地区,对西方和东方的融合起到了极为伟大的影响。亚历山大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他的英年早逝让无数后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 亚历山大死后的帝国四分五裂。这时,一个将会长久保持霸业的帝国-罗马出现了(公元前27年~476年/1453年)。</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64年,罗马(陆上强国)与迦太基(海洋强国)为争夺地中海的西部统治权爆发了著名的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罗马人击败迦太基人,夺取了西西里岛。</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1年),是三次布匿战争中最著名的战争。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军事统帅汉尼拔率6万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突袭罗马(在罗马境内连续作战长达15年,无一败仗)。待罗马出兵攻击迦太基本土时,汉尼拔不得不回军驰援,迦太基战败,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p><p class="ql-block"> 在两次布匿战争中,最负盛名、永垂不朽的却是战败的迦太基军事统帅、欧洲四大名将之一、被尊为 "战略之父" 的汉尼拔。第二次布匿战争后,汉尼拔在短暂的参政经历之后,由于迦太基官员与罗马勾结,意欲对他除之而后快,汉尼拔被迫流亡,最终,在罗马人的追逐和逼迫下,汉尼拔服毒自尽,时年六十四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公元前2世纪</p><p class="ql-block"> 在汉尼拔之后,欧洲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罗马的扩张了。</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年-前146年),是一场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迦太基战败,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惨遭屠城,领土成为罗马的一个省份阿非利加行省。海洋强国迦太基灭亡。</p><p class="ql-block"> 布匿战争使罗马争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控制了地中海的北岸,包括意大利全境、伊比利亚半岛、希腊半岛、小亚细亚的一部分,以及今天法国的沿海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公元前1世纪</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世纪是耶稣诞生之前的最后一个世纪)。罗马人继续他们的征服和扩张。公元前58年,罗马执政官、高卢总督恺撒(后世被呼为恺撒大帝)发动高卢战争。高卢战争胜利后,恺撒实力大增。这时,与他组成"公元前三头同盟"的两个盟友中,克拉苏已战败身亡,庞培则对恺撒产生了强烈的忌惮,他与元老院勾结,召恺撒回罗马。不愿意放弃实力的恺撒率领大军返回,对元老院和庞培造成震慑,使其在惊恐中逃亡他乡。恺撒在要求剩余的元老院议员选举他为独裁官后,与庞培展开大战,在西班牙、希腊连续击败庞培的军队,最终在决定性的法萨罗战役,恺撒取胜,庞培逃亡埃及。恺撒追击至埃及,埃及法老托勒密十三世杀害庞培献给恺撒,希望以此让恺撒帮助自己除去姐姐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即著名的埃及艳后)。因埃及艳后的魅力,恺撒宣布埃及王位由托勒密十三世与埃及艳后共享,托勒密十三世大为不满,于是亚历山大战争爆发,恺撒取胜,托勒密十三世阵亡,埃及艳后即位。恺撒返回罗马,进行一系列内政活动,并连续出兵北非和西班牙,平定了庞培逃至北非的余党(庞培在西班牙叛乱的儿子),凯撒取得了胜利。作为出色的军事统帅、欧洲四大名将之一,更是出色的政治家的凯撒,通过一系列制度改变,奠定了罗马共和国转为罗马帝国的大势。公元前44年,恺撒宣布成为终生独裁官,3月15日,在庞培兴建的剧院里,恺撒遇刺身亡。</p><p class="ql-block"> 恺撒死后,罗马出现短暂分裂,恺撒的养子屋大维完成了统一。他先与安东尼结盟,消灭了谋杀恺撒的共和派,之后又击败了安东尼,迫使安东尼与情人埃及艳后自杀。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并获得"奥古斯都"的称号,罗马已经成为了帝国,屋大维也被公认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恺撒的军事成就,与屋大维的政治成就,让罗马帝国拥有了牢固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2016年7月拍摄于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博物馆·战争馆·馆藏油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基督</p><p class="ql-block">1•公元1世纪</p><p class="ql-block"> 在中东,耶稣 (公元元年/公元前4年-公元30年) 的诞生对后来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耶稣30岁左右开始传教,自称是上帝的儿子。这威胁到了犹太教领袖,被看作异端,耶稣遭逮捕并被处死。他的门徒开始四处传教。以圣彼得为首的十二个门徒和为基督教传播做出巨大贡献圣保罗均惨遭当权者杀害。但基督教的传播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有着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公元2世纪</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罗马帝国的继续扩张使罗马帝国在本世纪发展到了黄金时期,然后开始走向衰落。对基督教,罗马帝国一直予以严酷打击、压制其发展。但基督教中的爱和希望,受到了下层人民的广泛喜爱,信徒数量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公元3世纪</p><p class="ql-block"> 235年-284年,罗马先后出了24个皇帝,只有一位得到了善终(病死),其他全部死于非命。皇帝的无能、外族的入侵、军人的哗变、地方的独立,让罗马帝国摇摇欲坠。罗马帝国遇到了危机,在这个世纪的最后,戴克里先皇帝终于让罗马稳定下来,但他的四帝共治制度,却将在下个世纪演变为罗马帝国永久的分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公元4世纪</p><p class="ql-block"> 4世纪初期,分裂的罗马帝国再次爆发了内战。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统一了西部帝国;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大帝统一了整个罗马帝国。</p><p class="ql-block"> 感到忧患的罗马贵族终于皈依了基督教,313年,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宣布了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从而终止了对基督教的迫害。(公元380年,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330年,君士坦丁将都城从罗马迁往拜占庭,新都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死后,帝国分裂和统一了多次后,终于在公元4世纪末期,永久地分裂了。395年1月17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46-395)逝世。临终前,他将帝国分与两个儿子继承。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395-476年)的都城是米兰的拉文纳,东罗马(395年1453年)的都城是君士坦丁堡。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7世纪,西欧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便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一称呼)。拜占庭帝国建立后,国家实力迅速壮大。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成为了欧洲唯一拥有先进文明的地方。公元7世纪国力达到顶峰,与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并称为世界三大帝国,综合国力排世界第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公元5世纪</p><p class="ql-block"> 匈人入侵欧洲,"上帝之鞭" 阿提拉的压力使日耳曼蛮族被迫再次侵入罗马帝国,他们起初是西罗马帝国的雇佣军,后来却鸠占鹊巢,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正式灭亡,而东罗马帝国也处境悲惨。</p><p class="ql-block"> 罗马帝国已经崩溃,而匈人帝国在阿提拉死后也崩溃了,这样欧洲的统治者变成了日耳曼蛮族,但他们的文化过于落后,难以统治这样大的领土,于是基督教成为了他们的选择,他们建立了多个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并保留了基督教的教廷。伦巴第人进入意大利,汪达尔人进入西班牙,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而法兰克人控制欧洲主要地区。</p><p class="ql-block">  统一的帝国不复存在了,欧洲的土地成为了一个个小王国的拼图,古典时代到此结束,中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宗教将对欧洲造成新的冲击,而留守在故乡的日耳曼蛮族维京人,也将给欧洲增加压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穆圣</p><p class="ql-block">1•公元6世纪</p><p class="ql-block"> (耶稣诞生在第一个世纪,穆罕默德也诞生在这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一度攻占了意大利、西班牙、北非的地盘,使得地中海几乎再次成为一个帝国的内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公元7世纪</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受到天启而创建伊斯兰教,至此,"亚伯拉罕三教" 已经全部出现。这三个宗教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分别是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总称) 和伊斯兰教。犹太教信仰《希伯来圣经》,即《圣经》中的旧约部分;基督教信仰《旧约》和《新约》,认为耶稣是救世主;伊斯兰教信仰《旧约》《新约》和《古兰经》,接受耶稣的存在,但不认为他是神子,认为他是与亚伯拉罕、摩西、大卫一类的先知,而穆罕默德是他们之后的又一位先知,也是最后一位先知,《古兰经》是《旧约》和《新约》之后的最后一部经卷。</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宗教都是一神教,信仰同一位神祗 (犹太教称为"雅威",基督教称为"耶和华",伊斯兰教称为"安拉"),并且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承认亚伯拉罕是自己的祖先,并且都认为耶路撒冷是自己宗教的圣地。犹太教敌视基督教,在他们眼里,耶稣绝不是弥赛亚,而只是别有用心的颠覆分子、人人得而诛之的异端。(后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又产生了仇恨)。</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创教之后,用武力征服异教部落。穆罕默德逝世时,穆斯林已经几乎占领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即四大哈里发,继续进行扩张。</p><p class="ql-block"> 这个世纪初期,东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其结果是两国国力都大为衰退,无力应对阿拉伯的扩张。最终,东罗马帝国受到来自阿拉伯的重创,萨珊波斯彻底灭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公元8世纪</p><p class="ql-block"> 阿拉伯帝国到达鼎盛时期,它不仅拥有整个阿拉伯半岛,更拥有中东、北非和西班牙的广阔地盘。但阿拉伯人的扩张势头终于在法国图尔,被法兰克王国的掌权者"铁锤查理"击退。阿拉伯人的迅猛扩张至此为止,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国铁锤查理的后人矮子丕平和查理大帝,建成了一个强大的法兰克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公元9世纪</p><p class="ql-block"> 公元9世纪第一年,查理大帝被教皇加冕为皇帝,他的加洛林帝国的版图,包括现在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一部分,这在西罗马灭亡之后的欧洲,规模是空前的。他也因此成为了扑克牌上的四大国王之一 (黑桃K大卫王、梅花K亚历山大大帝、方块K恺撒大帝、红桃K查理曼大帝)。查理大帝死后,加洛林帝国分裂成三块: 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后来西法兰克王国与东法兰克王国将中法兰克王国瓜分,之后的西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即分别是法国和德国的前身。</p><p class="ql-block">5•公元10世纪</p><p class="ql-block"> 法兰克王国们几经分合,962年,德意志(前身是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为皇帝,后腓特烈一世改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地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君主制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就此诞生。(德国人将神圣罗马帝国定义为: 德意志第一帝国和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年-1918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完成统一德意志)与德意志第三帝国(1933年-1945年希特勒建立的纳粹德国)加以连论。</p><p class="ql-block"> 公元9世纪和10世纪,欧洲受到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的长期入侵,他们强悍、野蛮、恐怖,侵略目标包括波罗的海国家、欧洲西海岸国家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并发现了冰岛、北美洲,他们的活动不仅限于水域沿岸,也可以深入内陆。这些海盗让各个国家深以为患,法兰克国王为让维京人停下来,授予他们的首领诺曼底公爵的称号,维京人就这样定居下来,并逐渐成为了基督教的信徒。至此,日耳曼人、穆斯林和维京人这三批入侵者都成为历史,欧洲人最凄惨的日子似乎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2016年7月拍摄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馆藏油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黑暗</p><p class="ql-block">1•公元11世纪</p><p class="ql-block"> 维京人的后代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国,英国从此开始了世袭的君主制。同时在11世纪中叶,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p><p class="ql-block"> 11世纪的末,为了帮助东罗马帝国对抗伊斯兰国家塞尔柱帝国,收复被阿拉伯占领的失地,尤其是"圣城"耶路撒冷,由西欧的天主教教宗准许,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出动兵力,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这是十字军东征中唯一胜利的一次,十字军夺下了耶路撒冷,并建立了一系列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公元12世纪</p><p class="ql-block"> 西欧人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均没有达到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公元13世纪</p><p class="ql-block"> 在前三次东征期间,西欧人与东罗马帝国人已经矛盾重重。十字军东征的动机,原本就是狂热的宗教热情与现实的利益欲望的混合物,在历次行动中也都体现出了残忍、狂暴、愚蠢和贪婪的特点,他们大肆屠杀犹太人和基督徒以及他们的敌人穆斯林。第四次东征,是历次东征中最臭名昭著的一次,十字军居然在威尼斯人的鼓动之下把刀锋指向了自己的盟友同样信仰基督的东罗马帝国,向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进攻,破城后进行了抢劫和屠杀。东罗马帝国从此一蹶不振。直到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彻底灭亡。</p><p class="ql-block"> 罗马帝国覆灭了,基督教却在欧洲生根发芽,到了中世纪天主教成为了西欧的唯一宗教,神权时代来临。历经中世纪漫长思想禁锢过程后人们开始对世界重拾思考,体现了一种"虽然真理永不可得,但仍旧要追求不息"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在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先后两次攻破的过程中,许多拜占庭的工匠都西行避难,他们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为日后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文化基础。东罗马的灭亡也预示了欧洲中世纪的结束。之后的第五至第八次东征都以失败告终。更糟糕的是十字军的恶劣表现,造成了基督徒与穆斯林千百年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这个世纪里还发生了蒙古人的入侵,但对欧洲人来说,蒙古人的出现不是坏事,因为蒙古人对穆斯林造成的损伤,比对他们造成的损伤更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公元14世纪</p><p class="ql-block"> 英法百年战争爆发(1337年 - 1453年),这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p><p class="ql-block"> 百年战争中因爆发黑死病中途被迫停战了一段时间,这场恐怖的传染病席卷欧洲,造成了欧洲1/3至1/2(让人不寒而栗的数字)的人口减员。</p><p class="ql-block"> 英法百年战争,胜利者法国本来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贞德拯救了他们。法国以惨重的代价获得胜利,法国完成了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促使了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公元15世纪</p><p class="ql-block"> 英国经过内战(玫瑰战争)之后,进入了都铎王朝。奥斯曼帝国和莫斯科大公国也都在迅速扩张,后者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逐渐获得了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地盘。</p><p class="ql-block">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无数东罗马帝国的学者带着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作品和书籍逃亡西欧。这些作品与书籍,让因黑死病的爆发而对基督教减少信心的西欧人大开眼界原来在基督教统治之前的时期,曾有过这样好的时代和作品!依靠从西班牙和中东的穆斯林和犹太学者,以及自身的修道院典藏那里重新学习到的知识,从穆斯林世界学习的很多关键性的创新(包括大学、科学医疗、印刷术、行业公会、引用索引和天文学),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今天学者穿的博士帽服就是从博学的穆斯林学者在毕业时的着装演变过来的。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打开欧洲至美洲的殖民大门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与开始了向西的美洲殖民。于是在黑暗的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人们爆发出强大的力量,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欧洲历史也从此走到了近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光明</p><p class="ql-block">1•公元16世纪</p><p class="ql-block"> 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灭,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p><p class="ql-block"> 16世纪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教会进行了直接的冲击。</p><p class="ql-block"> 从成为罗马国教以来,圣经的解释权被教会牢牢地控制着,民众的思想被严密地控制,形成愚昧无知的被操纵者,这种愚民战术取得了巨大成功,以此耍弄了愚蠢又虔诚的信众十几个世纪。公元16世纪,马丁·路德对《圣经》进行的翻译工作,使人人都能阅读《圣经》,他强调,要以《圣经》为指导,而不是以教会为指导,他与后来跟进的慈运理、加尔文等人的改革工作,打破了罗马教廷对基督教的垄断。由此诞生的新教,也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成为基督教的主要分支。欧洲人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而欧洲的国家也摆脱了教廷的控制。</p><p class="ql-block"> 这时也正是航海蓬勃发展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在上个世纪的后期,达伽马发现了去往印度的新航线,而哥伦布则发现了美洲,而在这个世纪的前期,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在这个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进行殖民活动,在欧洲以外的地方瓜分了面积巨大的殖民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公元17世纪</p><p class="ql-block"> 在文艺复兴的时期,提倡以同古希腊人一样完美为目标而努力。但17世纪的伽利略和牛顿的研究结论指出:希腊人也有错误。</p><p class="ql-block"> 在科学革命时期,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化学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科学技术迅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世纪,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被斩首,英国成为了君主立宪制国家。</p><p class="ql-block"> 文艺复兴之后知识获得了尊重,挑战传统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了这个协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公元18世纪</p><p class="ql-block"> 在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呼吁着发挥理性,驱散黑暗。这是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提倡理性思考、科学思考。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霍布斯、洛克、康德们的著作,今天看来仍然熠熠闪光,从此,理性取代了蒙昧,科学取代了迷信,光明取代了黑暗。</p><p class="ql-block"> 作为启蒙运动的结果之一,在这个世纪的后期,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君主制和封建制度被摧毁,然而不幸的是,大革命之后的法国并未形成一个美好的政体,却陷入了暴力和混乱中。欧洲各国组建了反法同盟,来对抗这个新兴的法兰西共和国。</p><p class="ql-block"> 与启蒙运动在时间上并列的浪漫主义运动,对启蒙运动中忽视情感、意志和想象力的倾向不满,提倡重视个体、重视自然,这看起来是走向了启蒙运动的反方向:启蒙运动提倡理性,而浪漫主义运动则提倡感性,但这两者拥有共同点,即对教会权威的抛弃。</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世纪的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机器代替了手工,工业革命开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公元19世纪</p><p class="ql-block"> 法国统帅拿破仑通过强大和非凡的军事才能取得了与反法同盟战争的胜利。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拿破仑由教皇加冕,成为皇帝。在他第三次粉碎反法同盟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放弃尊号,神圣罗马帝国至此灭亡。之后又粉碎了第四次、第五次反法同盟,使法兰西第一帝国达到鼎盛,几乎整个欧洲大陆都成为了他的领土,随着拿破仑的征战,使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和《拿破仑法典》遍布欧洲各国,教会的影响力受到毁灭性打击。</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与奥斯特里茨》法国 (2016年7月拍摄于凡尔赛宫·战争馆馆藏)</p><p class="ql-block"> &nbsp;</p><p class="ql-block">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付出了惨痛的伤亡,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毅然放弃莫斯科,留给法军一座空城,在之后的寒冬里,法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军。战后欧洲各国第六次组成了反法同盟,巴黎被攻陷,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伦纳岛。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路易十八登基,波旁王朝复辟,法国民众大为不满,拿破仑趁机脱身,并使阻止他的法军转而支持他,拿破仑回到巴黎,百日王朝开始。在拿破仑面对欧洲各国第七次组成的反法同盟的战争中,最重要的一战是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与英国威灵顿公爵的决战,即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惨败,百日王朝结束,拿破仑再次被流放。六年后,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去世,死因不明。</p><p class="ql-block"> 拿破仑淡出历史舞台,但却对欧洲造成很重要的影响。民主思想已经普及,民族主义已经兴起,德国、意大利相继完成了统一。在铁血宰相俾斯麦完成德国统一之前,法国和德国经历了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这些重要事件,这两个国家结下的仇恨,将在下个世纪的世界大战中爆发。</p><p class="ql-block"> 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经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成长起来的欧洲国家在其他大洲进行着殖民活动。在这个世纪的中叶,《共产党宣言》已经发表。这些都将深刻地影响下个世纪世界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从英国开始,新大陆的资源流入,加上工业革命,使得更依赖于制造业和贸易,而不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新型经济成为可能。早期的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起义,建立了代议制政府,帝国分裂。欧洲大陆的政治改革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鼓舞,人民大呼 "自由、平等、博爱"。随后的法国领导人拿破仑·波拿巴通过直到1815年的战争征服和改革欧洲大陆的社会解构。随着越来越多的小有产者获得投票权,在法国和英国,社会主义和工会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在1848年席卷欧洲。最后的农奴制残余1848年在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在普法战争之后,意大利和德国由各诸侯国分别统一于1870年和1871年。在追求建立帝国的过程中爆发了全球性的冲突,直到这种野心到达顶点,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在无希望的战争和赤贫中,1917年俄国革命许诺给予"和平、面包和土地",东欧以及世界的政局向激进化转变直至今日。德国战败,订立凡尔赛条约,付出了经济崩溃的代价,在大萧条中一览无余,导致重新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这一时期的标志还有工业化与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德国开始了对于超过1100万人的有组织的大屠杀,包括大部分的欧洲犹太人和吉普赛人,以及几百万波兰人和苏联斯拉夫人。苏联的强制劳动制度,强制人口驱逐政策,和乌克兰大饥荒有着近似的死亡数字。在战中和战后几百万平民受到强制人口迁徙的影响。战争在轴心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和同盟国(美国、英国、苏联)之间全面爆发。1945年,德国战败,希特勒自杀,德意志第三帝国灭亡。德国一分为二,西德(美国占领控制)、东德(苏联占领控制)。</p><p class="ql-block"> 两次世界次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西欧的领导地位。欧洲版图在雅尔塔会议上被重新划定,作为日后冷战中两大势力集团明争暗斗的主要地区,被一分为二: 西方国家和东方集团。美国和西欧 (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德等) 成立北约联盟,作为防备苏联进攻的保障。随后,苏联和东欧 (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波兰与罗马尼亚) 成立了华沙条约,防备美国可能的进攻。冷战开始。"北约" 是欧洲自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1971年"华约"组织解散。</p> <h3>  西欧开始逐渐进行政治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希望统一欧洲,防止战争再次发生。这个进程最终导致了如欧洲联盟和欧洲理事会等组织的诞生。前苏联在东欧的影响日渐下降,所支持的政府相继垮台。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冷战结束,一个新欧洲诞生了。1990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统一了民主德国。1991年苏联自己也解体了,分裂为15个国家。最严重的分裂冲突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六个共和国中的四个(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和马其顿)宣布独立,多数情况下伴随着一场激烈的战争,在某些地区一直持续到1995年。在2006年黑山分裂出来成为独立国家之后,前塞尔维亚自治省科索沃也于2008年宣布独立。在后冷战时期,北约和欧盟逐渐接纳了大部分前华沙条约成员国。随着1996年9月的"北约"东扩,截止到2017年6月6日,"北约"已增加到29个成员国。</h3><h3>&nbsp;</h3><h3> (结束语)&nbsp;</h3><h3> 欧洲几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自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500多年间,国王、征服者、总统以及独裁者们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欧洲大陆,从查理五世和拿破仑,到俾斯麦和克伦威尔,从希特勒和斯大林,到罗斯福和戈尔巴乔夫;从沙俄帝国,到奥斯曼帝国,再到德意志第三帝国……几乎所有的现代历史的关键角色,都将他们的赌注押在了这片重要的土地。尤其是近500多年来的权力争夺史似乎表明:谁能控制欧洲的地理中心,谁就能对整个欧洲有足够的支配力,进而有能力在这一基础上称霸世界。</h3><h3> 在欧洲历史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核心问题。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大部分文明都创造了宏大的政治框架体系,无论是古代中国文化,还是现代美国文明。迅速崛起的帝国、王国或共和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标杆。相反,欧洲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一片混乱、支离破碎的状态,每一位统治者,总是通过一小片地域政治试图统一欧洲大陆。</h3><h3> 欧洲,不可复制的历史与辉煌、不能替代的人物和事件,欧洲所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面貌,是欧洲的光荣与梦想,是欧洲人的全部记忆。</h3> <p class="ql-block">目 录</p><p class="ql-block">1、《欧洲•西方的源头》</p><p class="ql-block">2、《德国·柏林•用建筑疗伤》</p><p class="ql-block">3、《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见证·象征》</p><p class="ql-block">4、《德国·柏林·帝国国会大厦•反思的力量》</p><p class="ql-block">5、《德国·柏林·御林广场•思想与艺术对话》</p><p class="ql-block">6、《慕尼黑•阿尔卑斯山下老城·新城的融合》</p><p class="ql-block">7、《德国·慕尼黑•皇家啤酒馆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8、《慕尼黑·新天鹅堡•一个真实的德国童话》</p><p class="ql-block">9、《童话国王的童话王国里的童话故事》</p><p class="ql-block">10、《追问:天鹅骑士的传说•童话•音乐•新天鹅堡•路德维希二世•瓦格纳•希特勒》</p><p class="ql-block">11、《德国·柏林·科隆大教堂•人与神对话》</p><p class="ql-block">12、《德国·波恩•文化古城·贝多芬的故乡》</p><p class="ql-block">13、《德国·美茵茨•现代印刷之父·古登堡》</p><p class="ql-block">14、《德国·法兰克福•千年古城·歌德的故乡》</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广场)</p><p><br></p><p>【1】《欧洲•西方的源头》</p><p> </p><p> 欧洲在公元前5世纪末的近三十年里,被一场古代世界大战"伯罗奔尼撒战争"撕扯得四分五裂。</p><p> 欧洲在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百年里,被两次世界大战摧残得遍体鳞伤。</p><p> "EUROPE"一词源自古希腊神话,在希腊人口中的EUROPE是指野蛮人居住之地。罗马称雄的时代,文明与野蛮的划分是以是否分享罗马文明为界,因此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是野蛮人。</p><p> 随着蛮族大迁徙的浪潮逐渐稳定,基督教继承了古代文明犹太人的一神论、希腊的哲思雄辩、罗马的帝国典章,蛮族被驯化。又随着东西教会公元1054年的分裂、1517年新教的出现,EUROPE欧洲成为团结这片土地的人重新建构整个希腊世界。</p><p> 欧亚大陆左侧的那片土地是在古代世界大战后无数次的震痛中诞生了的欧洲;是在二战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又诞生了的新欧洲。</p><p> 在研究国际关系史的学者中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所谓的战争与和平的百年周期,这是一个产生于16世纪的很有意思的思想:"和平带来富裕,富裕带来骄傲,骄傲带来愤怒,愤怒带来战争,战争带来贫穷,贫穷带来博爱,博爱带来和平……" </p><p> 欧洲在历经人类最残酷的三次世界大战后,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依然魅力四射,光彩照人。(二战前的艺术中心在欧洲,尽管二战后艺术中心转移到了美国)然而,欧洲的文明以及她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依然震撼着世界。</p><p> 欧洲在夯实的文明里、在温暖的阳光下、在和谐的发展中生活着快乐的人们。</p><p> 欧洲·西方的源头。 </p> <p>2016年7月拍摄于奥地利·萨尔斯堡</p> <p>2016年7月拍摄于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p> <p>2016年7月拍摄于瑞士·卢塞恩 ( 琉森 )</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p> <p>2016年7月拍摄于奥地利·萨尔斯堡</p> <p>(2016年7月拍摄于瑞士·卢塞恩·琉森湖)</p> <p>乘船游览2016年7月拍摄于瑞士琉森湖,记录岸边一对情侣的一组影像,题名《执着》(1)</p> <h3>《执着》• (小镇一瞥) 瑞士·琉森湖岸边掠影 (2)</h3> <h3>《执着》• (小镇一瞥) 瑞士·琉森湖岸边掠影 (3)</h3> <p>《执着》• (小镇一瞥) 2016年7月拍摄于瑞士琉森湖岸边掠影 (4)</p><p> 游船渐渐远去…… 岸边的"执着"仍在继续……</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科隆·科隆大教堂</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广场</p> <p>2016年7月拍摄于奥地利·萨尔斯堡·著名的"粮食胡同"</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p> <p>2016年7月拍摄于奥地利·维也纳</p> <p>2016年7月拍摄于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p> <p>2016年7月拍摄于奥地利·维也纳·霍夫堡皇宫雕塑</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广场</p> <p>2016年7月拍摄于奥地利·维也纳·玛丽亚·特雷茜娅广场。广场中央的青铜雕塑女王像是奥地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玛丽亚·特蕾茜亚。玛丽亚·特蕾茜娅出自无与伦比的哈布斯堡家族,凭借尊贵的血统得到了奥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女王、波希米亚女王三顶王冠。</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广场</p> <p>2016年7月拍摄于意大利·罗马街头夜间影像</p> <h3>【2】《德国·柏林•用建筑疗伤》<br /></h3> <h3>【德国人的祖先是居住在古代中欧的日耳曼人。日耳曼人于10世纪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国,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国曾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h3><h3> 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优秀品质,先看它的建筑。</h3><h3> "建筑是最能长久影响人们心理的艺术形式。"(李泽厚语)</h3><h3>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在柏林建造一座教堂,以纪念他的祖父、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威廉一世,并命名为"威廉皇帝教堂"。</h3><h3> 二战中,盟军轰炸机向柏林投下无数炸弹,作为军事目标的柏林,没有一座建筑因为属于历史文化遗产之列而得以幸免。1943年11月22日晚,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在盟军的空袭中受到重创,高113米的教堂塔只剩下68米,而教堂外的时钟至今还停留在被炸毁的时刻。</h3><h3> 承载了太多德国的现当代历史又遍体鳞伤的德国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又称为"断头教堂")的残骸至今还静静地耸立在德国柏林市繁华地段步赖特沙伊德广场,是柏林仅存的二战遗迹之一。政府不修不复,德国人愿意保留其作为历史最深处的战争记忆中的耻辱丰碑。在时刻警示着德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战争之残酷、战争之悲惨。</h3><h3> 一个很有尊严的优秀民族在经历了战争失败后,并没有去洗刷掉这个耻辱,这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精神。 </h3><h3> 柏林-用建筑疗伤。</h3><h3> 柏林在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即战后欧洲经济复苏计划)援助欧洲重建中,有条不紊的尽力去恢复着原有的形象。而在1990年6月柏林墙倒塌之时(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柏林成为了全欧洲最大的建筑工地。古老与前卫、雄伟与雅致、冷酷与温暖、简约与向上并存,前东德与前西德迥异的建筑风格和谐相处。 柏林-用建筑疗伤。</h3><h3> 在德国柏林库达姆大街上,德国著名的一对夫妻雕塑家的作品《柏林·柏林》耸立其中。由两个环形铬镍合金钢柱组成,简约的弯曲钢柱,像一对夫妻,挽臂握手,抽象的不锈钢圆棒结构,表现其作品的细腻。是二战后典型不过的"无父的一代"的作品。环形的钢柱残缺而不完整,雕塑作品朝向天空的钢柱部分断然裂开,为纪念教堂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外环。钢柱内连外分,形体的残酷分裂,试图要阻止"我不是怀旧。我是要记得"(安塞姆·基弗语)的创伤。自由奔放的表现形式完成了再认历史的饥渴并强烈的反映出德国柏林战后重建的崇高力量。在这里,"风格和媒材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安塞姆·基弗语)美国重建世贸大厦的设计大师利伯斯金有句名言:"当清晰的结构得到精确的表现时,它就升华为艺术。"<br /></h3><h3> 现代雕塑作品呈现的已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对于作品的立场。伫立在《柏林·柏林》雕塑前,能"听"到雕塑与建筑群在同时交响:能"听"到对德意志优秀民族的敬畏之音。</h3><h3> 著名建筑师、作家皮诺·斯加格里奥尼(罗马人)发出这样的感叹:"罗马只能缅怀往日的辉煌,而柏林却拥有光辉灿烂的明天。"</h3><h3> 柏林-用建筑疗伤。</h3> <h3>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外的时钟,至今还停留在二战时被炸毁的时刻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又称为: &quot;断头教堂&quot;)。</h3>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库达姆大街·德国著名的一对夫妻雕塑家的作品《柏林·柏林》</p> <p>  德国·柏林·"柏林墙倒塌后"仅存的一段(1316米)柏林墙遗址。</p><p> 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含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p><p>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是德国分裂的象征。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二战结束后·柏林恢复重建</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德国红十字会紧临帝国国会大厦</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柏林大教堂。建造于1894年~1905年,位于德国柏林市博物馆岛东端,菩提树大街上。是威廉二世皇帝时期建造的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新教教堂,也是霍亨索伦王朝的纪念碑。很多王室成员都长眠于此。</p> <h3>【3】《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见证·象征》<br /></h3> <h3>  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柏林的象征、德国的国家象征。<br /></h3><h3> 1753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下令修筑共有14座城门的柏林城,以国王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命名。(德国造的欧元硬币背面就是勃兰登堡门)。 </h3><h3> 1788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统一德意志帝国(为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胜利)下令重新建造勃兰登堡门,于1791年完工。勃兰登堡门门顶中央最高处是一尊高约5米的胜利女神(希腊神话中的尼刻,罗马神话中的维多利亚)铜制雕塑,女神张开身后的翅膀,驾着一辆四马两轮战车面向东侧的柏林城内。雕塑象征着战争胜利。</h3><h3> 1806年普法战争爆发。10月23日,拿破仑的军队穿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 </h3><h3> 1807年拿破仑命令拆卸门顶上的女神及四马战车当作战利品拉回巴黎。</h3><h3> 1814年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大败。普鲁士将其索回,重新安放在勃兰登堡门顶。</h3><h3> 二战中,当苏联士兵登上勃兰登堡门,在女神头上撑起红旗时,遭到德国士兵大炮的猛烈轰击,勃兰登堡门严重受损(女神像仅剩下一个马头)。二战后,东、西德联合修复。冷战结束后,1990年6月柏林墙倒塌,勃兰登堡门重新得以全面、合理的修复。</h3><h3> 勃兰登堡门见证了柏林、德国、欧洲乃至世界的著多重要历史事件,见证了德意志民族的兴衰史。</h3><h3> 在柏林城内,与勃兰登堡门相隔一公里的柏林艾撒塔胜利女神像,曾在一战德国战败后,被法国掠到法国巴黎。二战期间回归德国柏林。艾撒是德国人心中的胜利女神。同在一条大街上相望中的胜利女神与勃兰登堡门,释放着力量、胜利、光荣和梦想。</h3><h3> 几个世纪以来,命运多舛的勃兰登堡门体现了德意志性格。"只有德国人能交给欧洲文化的那种钢毅、顽暴、决绝、崇高的力量。"(陈丹青 语)</h3><h3>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繁衍的模式。</h3><h3> 如今,雄伟壮观的勃兰登堡门正兴致勃勃地耸立在德国柏林、耸立在德意志民族的性格之中。</h3> <h3>德国制造的欧元硬币·背面是勃兰登堡门图案</h3>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p> <p>2016年7月拍摄于帝国国会大厦·新国会大厦的柱顶·鸟瞰勃兰登堡门.</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顶端的一辆四马两轮战车面向东侧柏林城内。雕塑象征着战争胜利。</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艾撒塔·柏林胜利女神像,曾在一战德国战败后,被法国掠到法国巴黎,二战期间回归德国柏林。</p> <h3>【4】《德国·柏林·帝国国会大厦•反思的力量》<br /></h3>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帝国国会大厦·新国会大厦) &nbsp;</p><p><br></p><p> 德国在1871年德法战争中打败法国之后决定兴建帝国国会大厦。历经12年的坎坷争议于1884年建成。位于德国首都柏林中心区蒂尔加藤区。国会大厦体现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的多种建筑风格,是德国统一的象征。最初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议会。 </p><p> 1918年11月9日,议员菲利普·沙伊德曼通过国会大厦的窗口宣告共和国成立。</p><p> 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制造了臭名昭著的"国会纵火案"后,纳粹统治者残酷迫害政界反对派人士。二战中,大厦遭到严重毁坏。</p><p> 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屋顶,宣布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第三帝国灭亡。</p><p> 在一片废墟中,于1961至1971年,大厦得以重建。冷战结束后,1990年柏林墙倒塌。</p><p> 1990年10月3日德国在国会大厦前庆祝两德统一。镶刻在国会大厦建筑顶端的三个词的铭文,是德国人用1813年至1815年拿破仑战争末期缴获的两门大炮的铸铁经熔化后造成的。</p><p> (DEM DEUTSCHEN VOLKE)"为德意志人民",铭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被镶刻在帝国大厦的建筑上,镶刻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镶刻在德意志民族的心灵中,一个需要用仰望天空的看姿去接受融入心灵的温暖,一个几经波折才被镶刻到了"天上"的承诺。</p><p> 联想到那面稳坐地面影壁墙上著名的五个字"为人民服务"。一个不费更多力气便能被安放在地腹。一个只需用正常的视角、零距离就可以接受到闯入眼帘的期待。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一个复杂,一个简单;一个内容,两种形式,两种观念。对比的是距离,引发的是思考······</p><p> 新国会大厦,于1994年至1999年,由英国建筑师诺曼·弗斯特以大厦最初的规模为蓝本设计。德国人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重新修建。 </p><p> 新国会大厦,玻璃大圆顶的内部由一组状如龙卷风的镜柱构成,沿着玻璃内壁,围绕着这股无比辉煌的镜子龙卷风,直上顶端。裹着龙卷风冲上云霄的玻璃大圆顶,是只硕大的玻璃半球扣在了古典风格的国会大厦顶上。</p><p> 德国人以极致的现代风格尘封着不堪回首的沧桑,又以其强劲的龙卷风形式汲取着昔日的精华。在柱顶可以360度的俯瞰整个柏林新新旧旧的屋顶、俯瞰整个柏林的形象,俯瞰经历过无数次镇痛的德国历史。</p><p> 国会大厦不断更新的历史映射着自十九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的各个侧面。这里一度是欧洲分裂的象征,又是见证新欧洲统一后的辉煌。</p><p> 在这个历史悠久、又具现代化的城市里,强烈张扬的玻璃造型与古老浑厚的理石、雄壮坚硬的钢铁掺杂在十九与二十世纪的建筑风格中产生交响,融合得极尽完美的国会大厦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刚毅品格,折射出德意志民族恒久向上的决绝精神。</p><p>(DEM DEUTSCHEN VOLKE)"为德意志人民"。 </p><p> 帝国国会大厦·反思的力量。</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帝国国会大厦</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帝国国会大厦·新帝国大厦</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帝国国会大厦</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帝国国会大厦·新国会大厦</p> <p>2016年7月拍摄于柏林·新国会大厦.在没有会议期间,游人可以自由进出游览.观光.休息.</p> <p>(2016年7月拍摄于在柏林帝国国会大厦·新国会大厦的柱顶·鸟瞰德国柏林城市及莱茵河)</p> <h3>【5】《德国·柏林·御林广场•思想与艺术对话》</h3> <p>  柏林御林广场,又称宪兵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巴洛克风格广场之一。</p><p> 御林广场始建于公元1688年,最初被称为菩提树广场。十八世纪中叶广场曾由军团使用,因此得名 "御林广场" 。</p><p> 坐落在东西两侧的德国大教堂与法国大教堂恒久对话,以其深邃的思想与中央部分的国家剧院同时汲取艺术营养。</p><p> 德国被称为是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国家。歌德、海德格尔、尼采、勃拉姆斯、席勒、瓦格纳等群星灿灿。广场中心就竖立着德国诗人席勒的白色大理石雕像。</p><p> 法国大教堂,1701年至1705年为从法国逃迁到柏林的胡格诺派教徒所建造。二战中教堂毁坏严重,1977年被重建。</p><p> 德国大教堂,1701年至1708年建造。二战中教堂同样被毁。1996年德国大教堂得以重新修缮。</p><p> 1800年至1802年建造的国家剧院,毁于1817年的一场大火。普鲁士著名建筑师申克尔在剧院原址的废墟上进行设计新建,将原有建筑的残余部分融入了新的建筑之中。音乐厅建筑在二战期间毁坏严重,最初阶段只是被保护了起来,系统地修复直到1979年才得以进行,1984年建造后剧院改为音乐厅。</p><p> 柏林·御林广场·世纪荣光-思想与艺术对话的广场。</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御林广场(又称为宪兵广场)·德意志大教堂</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御林广场(又称为宪兵广场)法国大教堂</p> <p>御林广场音乐厅,1800-1802年建造的国家剧院,1984年改为柏林音乐厅。音乐厅前的席勒雕像纪念碑于1871年落成,是为纪念席勒1804年去世前不久对柏林的著名访问而建立的塑像。(席勒是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p> <h3>威廉·冯·洪堡(1767~1835年)德国近代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比较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h3>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柏林·御林广场·又称为宪兵广场)</p> <h3>【6】《德国·慕尼黑•阿尔卑斯山下老城与新城的融合》</h3>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老城·塞德林格门)</p><p> &nbsp;</p><p>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萨尔河畔,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德国南部最大的城市。</p><p> 慕尼黑地区最早的居民点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公元8世纪,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本笃会修道院,因此慕尼黑这个地名在德语中有"僧侣之地"的含义。</p><p> 慕尼黑建城源于1158年,分为老城与新城两部分。老城于1255年开始建都,1327年和1429年遭遇两场大火,老城几尽烧毁。</p><p> 15世纪后期慕尼黑经历了哥特式的复兴,扩建老市政厅,20年内,于1468年建成了慕尼黑圣母教堂。</p><p> 1506年,慕尼黑开始成为整个巴伐利亚的首府。艺术与政治日益受到宫廷的影响。16世纪,是德国文艺复兴艺术的中心。</p><p> 1742年,查理·阿尔伯特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p><p> 1745年查理七世去世,儿子马克西米里安三世继位,于1759年建立第一个学术机构巴伐利亚科学院。</p><p> 19世纪慕尼黑迅速发展。1871年德国统一后,慕尼黑仍然作为王都直到1918年。</p><p> 1918年11月,巴伐利亚王国发生革命,革命前夕,路德维希三世全家逃离慕尼黑。国王退位,最后导致德皇也被迫下台,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解体。</p><p> 1923年,希特勒发动了"啤酒馆政变",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夺取政权。后政变失败,希特勒入狱。狱中写出《我的奋斗》。</p><p> 1933年,希特勒上台。纳粹党在德国掌权,实行法西斯统治并在慕尼黑西北16公里处的达豪建立了第一个集中营。</p><p> 德国在二战爆发前一年(1938年9月),德国与墨索里尼(意大利)、张伯伦(英国)、达拉第(法国)四国首脑在慕尼黑签署了《慕尼黑协定》。</p><p> 二战期间,慕尼黑先后遭到盟军的71次空袭,市区建筑四分之一以上受到破坏,许多地方被夷为平地。</p><p> 1945年,第三帝国灭亡,二战结束。美国占领了慕尼黑。被战争摧毁的慕尼黑按照战前规模得以重建。</p><p>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因阿拉伯恐怖份子黑九月绑架以色列篮球运动员的悲剧而使慕尼黑奥运会成为了"捍卫文明的战场。"</p><p> 冷战结束、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历经几个世纪风雨磨难的慕尼黑,在阿尔卑斯山源源不断送来的舒适良好的环境中,慕尼黑以老城与新城的继续完美融合,持续健康的发展着古典与现代的文明。</p><p> 慕尼黑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许多杰出艺术家活动的领地。理查德·施特劳斯、保罗·海泽、莱纳·玛利亚·里尔、法兰克·魏德金德、托马斯·曼、贝尔托·布莱希特、奥斯卡·玛莉亚·格拉夫、卡尔·罗特曼、威廉·冯·考尔巴赫、瓦西里·康定斯基、阿历克谢·冯·亚夫伦斯基等。全城有3000多家画廊、50多座博物馆、4座歌剧院、3个世界级交响乐团、众多书店……数量庞大的文化艺术设施,彰显着慕尼黑人对艺术的热爱。(早在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时代,慕尼黑就已经成为巴伐利亚王国的艺术重镇)。</p><p> 位于内城的维特尔斯巴赫王宫,融合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和古典主义的风格,显示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艺术鉴赏力和政治主张。 </p><p> 玛利亚是巴伐利亚的守护神,竖立着玛丽亚圆柱的玛利亚广场是内城最古老的中心广场,市政厅钟楼里神奇而圣洁的钟声每天在广场上空回荡。</p><p> 古老、现代、前卫、文明、艺术,升华了慕尼黑的魅力。 </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新城城门</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内城)玛利亚广场的市政厅于1867-1908年建成。广场西北面不远处有两个著名洋葱顶(拜占庭式建筑)的圣母教堂。</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内城)玛利亚广场的市政厅中间是高85米的钟楼,上有著名的玩偶报时钟,在上午11点和下午5点,报时钟的玩偶伴随着音乐出来展现1568年威廉五世婚礼大典的场景与消灭黑死病的场景。</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新城城门)</p> <h3>【7】《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皇家啤酒馆里的故事》<br /></h3> <p>  穿过慕尼黑老城的塞德林格门,进入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内城,这里有一间著名的HB皇家啤酒屋。</p><p> HB皇家啤酒屋的德文名是HOFBRAUHAUS,</p><p>意思是"皇家啤酒"。慕尼黑享有"世界啤酒冠军"的称号。</p><p> 慕尼黑皇家啤酒屋,始建于1589年。是德国巴伐利亚公爵威廉五世为了让王室喝上鲜酿的啤酒,在皇宫附近修建了自己的皇家宫廷啤酒厂。啤酒厂起先建在老宫廷,1607年迁至今日所在的地址。1632年,瑞典士兵杀气腾腾地包围了慕尼黑,开价30万帝国塔勒作为保护费。但慕尼黑当时实在没钱,于是献上1000桶啤酒,让瑞典人放弃了攻击。</p><p> 皇家啤酒屋现址位于慕尼黑内城的一座三层老楼内,整座老建筑可供5000多人一同畅饮啤酒,是德国现存最古老最大的啤酒屋。</p><p> 几百年来,皇家啤酒屋成了名人政客聚会的最佳地点。茜茜公主、歌德、列宁等都曾是啤酒屋的常客。1897年,茜茜公主(从巴伐利亚下嫁到奥匈帝国的王后)便是这里的首批顾客。20世纪初,列宁流亡欧洲,曾经在慕尼黑居住过一段时间,多次光顾这家啤酒馆,据说他喝过3升酒后就情绪高涨;他的伴侣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曾这样写道:"特别让我们经常怀念的是皇家啤酒馆,在那里,啤酒使人们消除了阶级差别。"著名的"铁血首相"俾斯麦在此喝下6升啤酒也不舍放下手中的啤酒去如厕。1780年,莫扎特在此饮酒颇多后谱写出歌剧《伊多梅尼奥》作为留念……</p><p> 让皇家啤酒屋真正闻名世界的是发迹于二十年代的阿道夫·希特勒。皇家啤酒馆是希特勒与纳粹党魁们的经常聚集地,啤酒馆的二楼是希特勒经常光顾的地方。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和他的支持者(当时都集中在慕尼黑)发动了"啤酒馆政变"。在皇家啤酒屋,希特勒率领冲锋队劫持了巴伐利亚领导人,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夺取政权。发表了著名的"25点纲领" 。</p><p> 当天,希特勒组织"啤酒馆政变" 时,队伍在市政政厅附近的巴伐利亚王宫和纪念巴伐利亚历史上军事将领的统帅堂门前被警察和枪弹驱散。当时在统帅堂前,跟希特勒一起走在游行队伍前排的,是一次大战后期德军总参谋部实际上的灵魂人物,已经退了休的军需总监(副总参谋长) 鲁登道夫上将,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同情纳粹,堂堂正正的德国军人,正牌的德军统帅,能迎着枪弹和警棍一直向前。而听见枪声第一个向后转逃跑的却是希特勒本人。</p><p> "啤酒馆政变"失败之后,鲁登道夫将军再也没有理睬希特勒这个1889年4月20日出生在奥地利的勃劳瑙小镇、长着花岗岩石般的脑袋、曾经是维也纳街头上的流浪汉、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陆军下士。</p><p> "啤酒馆政变",以失败告终。希特勒被捕入狱。在狱中,希特勒面对着阿尔卑斯山口述了《我的奋斗》,由同僚鲁道夫·赫斯执笔撰写,初稿时被希特勒取一个冗长的题目《四年来同谎言、愚蠢和胆怯的斗争》。后来当希特勒上台后,德国青年男女结婚时必须人手一册希特勒的著作《我的奋斗》。书中有一句"名言:"国境线并不是给哪个国家事先预备好的,而是给强者准备的。"</p><p>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9年9月1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纳粹铁蹄践踏了整个欧洲。屠杀了几百万犹太人。二战中,纳粹德国与意大利和日本成立的轴心国(即法西斯国家联盟)杀害了世界各国几千万人。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国联合建立的同盟国(即反法西斯同盟国共57个国家)经过6年的反法西斯战争,1945年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和他的情妇爱娃·勃劳恩在柏林希特勒总理府的地下避弹室双双饮弹服毒焚尸自杀。第三帝国灭亡。</p><p>&nbsp; 德国人不愿意提起希特勒的往事:</p><p>"25点纲领"确实于1920年2月24日晚在"皇家啤酒屋"发表;而"啤酒馆暴动"是1923年11月9日晨在慕尼黑另一家啤酒馆Burgerbraukeller内发生的。该啤酒馆在二战时遭到破坏,之后于1979年彻底拆除,再没重建。 &nbsp;</p><p> 由此,慕尼黑皇家啤酒馆更加名声大噪。</p><p> 慕尼黑啤酒馆承载了太多的浪漫与残酷、暗淡与辉煌。</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HB皇家啤酒屋(又称为"皇家啤酒馆")希特勒"啤酒馆政变"所在地。</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HB皇家啤酒屋(又称为"皇家啤酒馆")希特勒"啤酒馆政变"所在地。</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HB皇家啤酒屋(又称为"皇家啤酒馆")希特勒"啤酒馆政变"所在地。</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HB皇家啤酒屋·又称为"皇家啤酒馆"希特勒"啤酒馆政变"所在地)</p> <h3>【8】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富森《新天鹅堡•一个真实的德国童话》<br /></h3> <p>  城堡,德国拥有14000座。没有哪个国家能像德国那样拥有如此多的城堡,在众多的城堡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慕尼黑以南富森的阿尔卑斯山麓的新天鹅城堡。</p><p> 新天鹅堡,全名:新天鹅石城堡,也称白雪公主城堡。</p><p>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西南富森附近,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缓坡上,路德维希二世出资,于1869年开始建设新天鹅堡。</p><p> 新天鹅石城堡的名字来源于中世纪,关于天鹅骑士的传说。产生于路德维希二世这位童话国王的艺术梦想。</p><p> 这座白色的童话般的美丽建筑距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看上去却像是一座中世纪城堡。白色的新天鹅城堡座落在半山坡,与对面山坡上的黄色霍亨施万高堡夹山谷遥遥相望,霍亨施万高堡是路德维希二世的父亲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建造的城堡,也称"旧天鹅岩城堡" 。是路德维希二世童年的夏宫。高山平原大湖塑造了年轻国王的浪漫和童话色彩性格,在这座浅黄色的旧天鹅岩王宫内孕育出对面浪漫童话般的新天鹅城堡。</p><p> 新天鹅城堡与路德维希二世一样,生不逢时。新天鹅堡,看起来像座美丽的中世纪城堡,可是却建造于工业大革命时期。在新天鹅城堡落成后两年,埃菲尔铁塔就已经建立在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上了。</p><p> 路德维希二世在位期间,欧洲经过了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巴伐利亚王国长期追随普鲁士王国,于1871年加入了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一个邦,德意志帝国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p><p> 路德维希二世和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私人关系很好,两位君王彼此都觉得相见恨晚。</p><p> 正是在这种"无事可做"的历史背景下(1869-1886),路德维希二世完成了很多著名建筑:山间城堡和庄园,扩建慕尼黑的巴伐利亚王宫等。他留下的最著名的建筑是三处全新的王宫和城堡,然而最美的是充满童话气息的新天鹅堡。</p><p> 在近代历史上,巴伐利亚没有发动过战争,由于路德维希二世使巴伐利亚远离了战争,得以较长时期的维持和平建设,巴伐利亚人民至今还在怀念这位国王。</p><p> 新天鹅城堡-路德维希二世,这位无治世之才、理政之能,却充满艺术气质、浪漫情怀的童话国王,梦想将城堡建成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但新天鹅城堡只完成了185个房间,还有200个规划的房间没有完成)</p><p> 1867年,路德维希二世和索菲亚女大公定婚并准备结婚。但路德维希二世突然莫名其妙的取消了婚礼并终身未娶。</p><p> 路德维希二世曾经和他的表姑,也是他一生的好友,美丽的茜茜公主有过恋情,终无结果。路德维希终身未娶,或许与茜茜公主拒绝有关?这段恋情好似新天鹅城堡一样童话般的美丽。美丽的背后却是忧伤。</p><p> 1886年,路德维希二世在尚未全部完成的新天鹅堡里,只居住了172天。</p><p> 新天鹅城堡是路德维希二世的梦的世界。 &nbsp;</p><p> 1886年6月13日,路德维希二世静静的躺在了贝尔格城堡旁边的施塔恩贝格湖的一片大约齐腰深的湖水里。</p><p> 路德维希二世国王,在他41岁时,非常神秘的去世了。</p><p> 躺在湖水水面上的童话国王,</p><p> 望着他的童话王国,</p><p> 欣赏着他自己的童话世界。</p><p> 新天鹅堡:一个真实的德国童话。</p> <h3>(霍亨施万高堡是路德维希二世的父亲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建造的城堡,也称"旧天鹅岩城堡" 。是路德维希二世童年的夏宫)</h3> <h3>【9】《新天鹅堡•童话国王的童话王国里的童话故事》<br /></h3> <p>(德国·慕尼黑·新天鹅堡·全名:新天鹅石城堡·又称白雪公主城堡)</p><p><br></p><p>  在令人心醉的巴伐利亚森林中,在湛蓝的高山湖泊旁,静静矗立着一座通体洁白亦真亦幻的美丽城堡新天鹅城堡。</p><p> 新天鹅城堡是座白墙蓝顶的童话城堡,由路德维希二世出资始建于1869年。位于德国慕尼黑富森小镇,罗曼蒂克大道的南端。</p><p> 在阿尔卑斯山脉中,新天鹅城堡美得如诗如画,宛如人间仙境:</p><p> 太阳时而从云层中透出光芒,雾气飘渺,远远的山间,云海茫茫,树木繁茂。只见连绵起伏的黛色的群山中、新天鹅堡若隐若现,隐约可见它洁白的尖顶、远远目睹她与众不同的风姿,在山峦云雾掩映下、如云中仙子风姿绰约、如梦如幻、犹如圣洁高雅、展翅欲飞的白天鹅,它雄据山巅、眸睨大地。峰回路转、愈近愈见清晰,优美造型、高低远近、错落有致、尖塔与楼中楼如梦如幻…</p><p> 路德维希二世是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儿子,母亲为普鲁士公主玛丽亚。路德维希二世在儿时就受到极为严格的王室教育,他的童年最快乐的时光是在父亲修建的"旧天鹅岩城堡"(又译"霍亨施万高城堡")中度过的。城堡中,反映中世纪的传说和德意志历史的壁画,深深震撼着小路德维希的心灵,丰富了浪漫主义倾向的感情世界,唤起了他对一切高贵事物的热爱。他不喜欢甚至厌倦枯燥乏味的王室生活,喜欢在南德意志的森林和峡谷间漫步,对那里的山水和纯朴的农民充满了爱意。高山平原大湖塑造了年轻国王的浪漫和童话色彩性格,在这座浅黄色的旧天鹅岩城堡王宫内孕育出对面浪漫童话般的新天鹅城堡。</p><p> 1850年,路德维希二世5岁的时候,女家庭教师给他讲述了瓦格纳即将完成的歌剧罗恩格林,一个中世纪天鹅骑士罗恩格林的故事。</p><p> 1861年2月,他第一次在慕尼黑皇家歌剧院欣赏了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路德维希被深深震动了。也许此时他心里第一次产生了一种把自己比做天鹅骑士的模糊感觉。</p><p> 随着年龄的增长,路德维希二世越来越痴狂于艺术,迷恋诗歌、绘画和音乐。他发现了另外一个王国,它就在城堡的后面美丽的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他在这里散步、骑马,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他感到了一种祥和,在浪漫的自然和英雄骑士传说的熏陶下,路德维希构思着自己的梦想。</p><p> 1864年3月,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去世,年轻的路德维希继位,成为巴伐利亚国王。当时,巴伐利亚王国的权力都掌握在议会两院手中,路德维希二世梦想中的中世纪般的王国已经不复存在。在慕尼黑,繁缛复杂的宫廷礼仪,尔虞我诈的权力争斗,都让这位年轻而感性的国王无法忍受。只有阿尔卑斯山的气息能够让他精神焕发。看着起伏的山峦、碧绿的湖水,听着湖中天鹅的阵阵叫声,他仿佛又进入了自小就存在于心中的那个童话世界……</p><p> 路德维希18岁登基,最先做的国事之一就是把瓦格纳请到了慕尼黑,还把自己郊外的别墅让给瓦格纳使用。拥有权力和金钱的路德维希二世成了瓦格纳的庇护者,他替剧作家还清了所有债务并答应支付他所有的开销,为的就是让瓦格纳"在美妙而纯净的艺术天空中尽情的舒展自己天才的翅膀"。此外,路德维希二世还为瓦格纳建造了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专门用来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在这里,瓦格纳可以尽情地把德国传说和童话搬上舞台,用善恶之间的永恒斗争来吸引观众。于是在20岁的国王和成熟的剧作家之间产生了友谊。这几乎决定了他以后的命运,瓦格纳所有的作品陪伴他走过一生。</p><p> 路德维希二世迷恋艺术、憧憬童话,构筑这个童话世界的主要手段就是建造宫殿,尤其是位于法尔格湖边的"新天鹅堡"。这座城堡的设计灵感源自剧作家瓦格纳的著名歌剧《天鹅骑士》。在路德维希二世看来,这个戏剧对于"新天鹅堡"的意义是无可比拟的。</p><p> 描绘这座城堡的兰图之初,路德维希二世根据四周的风景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计算,甚至连四季的变化、天空山水草木的色调搭配都事先想好。因此,在新天鹅堡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反倒是歌剧院的画家和舞台布景师,显得比建筑师的作用更大。有人形容道:"这样一座梦幻城堡,奇迹般地把每个季节的美都发挥到了极致,足以令人倾倒,用语言去描绘惟显多余,因为它根本不深谙这个現实的世界。只要身临其境,你随手一抓,就是一把纯粹的诗意,绝无沾染半点烟火气。"</p><p> 新天鹅城堡的建造按路德维希二世的梦想所设计:构想传说中白雪公主居住的地方。他邀请了剧院画家和舞台布景师绘制了建筑草图,梦幻的气氛、无数的天鹅图画,加上围绕城堡四周的湖泊,静静的湖水,确实如人间仙境。 月色下的天鹅堡更显得美丽而神秘。新天鹅堡内到处装饰有天鹅的日常用品、帏帐、壁画。</p><p> 路德维希二世于1864年18岁继承王位时的首要问题之一应该是宫廷和民众对生育王室继承人的期望。他曾与表姑巴伐利亚公主索菲·夏洛特(茜茜公主的妹妹)订婚,但婚礼日期反复推迟。最后,婚约终被路德维希二世取消。</p> <h3>(电影《路德维西二世》罗密·施耐德饰演茜茜公主)</h3><h3><br /></h3><h3> 路德维希二世与表姑奥地利皇后伊莉莎白即茜茜公主(路德维希二世的祖父与茜茜公主的妈妈乃同父异母的兄妹)一直保持着终生的友谊,他们同样热爱着大自然和诗歌,他们将自己分别比作老鹰和海鸥。</h3><h3> 路德维希二世在同索菲订婚期间写给伊莉莎白(茜茜公主)的信远比写给年轻的未婚妻的信件更充满激情,路德维希始终称未婚妻为"爱尔莎"。</h3><h3> 路德维希二世在写给伊莉莎白(茜茜公主)的信中说:"亲爱的表姑。我从内心里感到,应再次向你表达我灵魂深处的最热烈最深切的谢意,感谢你赐给我的恩惠,让我在最近一次归途中陪伴你。你无法想象,我是多么幸福。这次在车厢中共同度过的时光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经历。对它的回忆将是永不消失的。你曾答允我,可以到伊舍尔去看你,如果确实到了那个时候,我的期望可以得到满足,再次见到你的身影,那我将是全世界所有人中最有福气的人。真挚的爱和深切的仰慕以及温馨的依附感早在我还是孩童时代就已经深深埋在我的心中,它使人间变成了天堂,只有死亡才能使我解脱。我衷心请求你,原谅我写下这些词语,我无法做出其他选择。"</h3><h3> 至此,路德维希二世不再提及结婚的问题,尽管一辆豪华的结婚礼车已经准备就绪。最终还是公爵马克斯失去了耐心,向犹豫不决的新郎发出了最后通牒,这虽然伤害了国王的尊严,但却成了他解除婚约的借口。他向他的"爱尔莎"表示,他仍然像爱一个"可爱的妹妹"一样爱着她。"我有了时间进行反省,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并发现,你我的手足之情仍一如既往地深植在我心中,但这不是婚约所需要的那种结合之爱。"</h3><h3> 路德维希二世如释重负地在日记中写道:"把索菲甩掉了。那幅阴森的图画飘走了。我需要自由,我渴望自由,我已从恶梦中醒来。"他美丽未婚妻的雕像也被他仍到了窗外,从此他再也没有尝试物色一个王后。几个月后,索菲和英俊的阿朗松公爵定婚并嫁给了阿朗松公爵费迪南德·菲利普·玛丽。</h3><h3> 1864年继位不久(路德维希二世18岁,茜茜公主26岁)两人间的关系才开始密切起来。年轻的国王就到巴德辛根去看望他已成为奥地利皇后的表姑,在那里停留了很长时间,和她一起散步,和她进行多次推心的谈话,茜茜曾向她的家庭讲述,说"她很高兴能有这么多的时间和他谈话,并发现了很多的共同观点"。</h3><h3> 1881年伊丽莎白在诗中把自己比作北海的海鸥,把路德维希比作雄鹰。她没有把这首诗通过邮局寄出,而是按照自己的风格在1885年再次访问玫瑰岛时,把它放置在小宫殿中,留给当时不在岛上的路德维希。 </h3><h3> 直到1885年9月,他们玫瑰岛之约后的4年,这首诗才到达路德维希手中。路德维希在给茜茜公主的诗中写道: "遥远的海滨送来海鸥的问候,飞到了雄鹰的巢穴。它轻轻地扇动着翅膀,唤起了古老的回忆。 玫瑰的芳香曾熏陶湖畔,雄鹰和海鸥曾相会这里。他们骄傲相遇,他们互表爱意。回到山巅的雄鹰,向丹麦海边的海鸥问候。 用他欢快的翅膀,向宁静的大海送去感激"。</h3><h3> 路德维希二世可能一直暗恋着茜茜公主,以至于宁愿痴情地独守一生而终身未娶。</h3> <h3>(电影《路德维希二世》) </h3><h3><br /></h3><h3> 在路德维希二世入住尚未完工的新城堡时,茜茜公主送了一只瓷制的天鹅祝贺,于是路德维希二世就将此城堡命名为新天鹅堡。 </h3><h3> 路德维希二世并不喜欢政事,他专注于督促自己城堡的兴建,新天鹅堡前后共修建了17年。路德维希二世生前并未看到自己完成的梦想,在新天鹅堡里只居住过172天。</h3><h3> 新天鹅堡一直是这位童话国王心中浪漫典雅的中世纪的化身。城堡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以及国王悲伤的故事,更为这座精致绝伦的城堡增添了几分感伤而又浪漫的色彩。</h3><h3> 路德维希二世在位期间,欧洲经过了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巴伐利亚王国长期追随普鲁士王国,于1871年加入了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了德意志帝国的一个邦,德意志帝国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h3><h3> 正是在这种"无事可做"的历史背景下(1869-1886),路德维希二世完成了很多的著名建筑:山间城堡和庄园,扩建慕尼黑的巴伐利亚王宫等。他留下的最著名的建筑是三处全新的王宫和城堡,然而最美的是充满童话气息的新天鹅堡。</h3>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富森·新天鹅堡)</p><p> &nbsp;</p><p> 1886年6月10日,路德维希二世被巴伐利亚政府宣布为精神失常且已经无法处理公务,柳特波德亲王被任命为摄政。一些历史学家相信,路德维希二世并未疯癫,而是成了一桩反对他的阴谋的受害者。</p><p> 正住在新天鹅堡的路德维希二世企图向公众传达以下信息:柳特波德亲王在违背我意愿的情况下擅自摄政,他是要篡权。我的大臣们听信关于我健康状况的虚假报告并准备对我所热爱的人民施行暴政。我需要每个忠诚的巴伐利亚人的帮助……这些话于1886年6月11日被刊登在班贝格的一份报纸上。但是政府截获了报纸,并禁止其发行。路德维希二世给其它报纸和朋友发的电报也大都被截获。但路德维希二世确实收到了一份来自俾斯麦的建议,俾斯麦建议路德维希回慕尼黑并在公众面前露面,但被他拒绝了。6月12日早晨,一支部队抵达路德维希二世藏身的新天鹅堡,把他抓了起来。他被转送到慕尼黑南郊的贝尔格的一座城堡中。 </p><p> 没有人能想到,一生充满激情、浪漫,精力充沛异于常人的路德维希二世,在离开"新天鹅堡"后的第二天就死了。</p><p> 在慕尼黑的斯坦贝恩湖边,人们发现了路德维希二世的尸体。</p><p> 路德维希二世的去世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p><p> 路德维希二世的遗体安葬于慕尼黑的米迦勒教堂。 </p><p> 在近代历史上,巴伐利亚没有发动过战争,由于路德维希二世而使巴伐利亚远离了战争,得以较长时期的维持和平建设,巴伐利亚人民至今还在怀念这位国王。</p><p> 路德维希二世,这位无治世之才,理政之能,却充满艺术气质、浪漫情怀的童话国王,梦想将城堡建成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但新天鹅城堡只完成了185个房间,还有200个规划的房间没有完成)</p><p> 瓦格纳第一次见到路德维希二世时写道:"今天,我被引领觐见了他。他是那么无可救药地英俊、富有智慧、热情洋溢且气质高雅,以至于我担心,在这个尘世中,他的生命会像一个绝美的梦般逝去……你完全想象不到他所具有的魅力,如果他能够一直活下去,那将是一个奇迹!"</p><p> 路德维希二世成为了德国最不平凡的也是最受人欢迎的君主。他修建的新天鹅堡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堡"。巴伐利亚人至今还称呼路德维希二世为"我们亲爱的国王"。</p><p> 路德维希二世和美丽的茜茜公主的一段恋情,好似新天鹅城堡一样童话般的美丽。美丽的背后却是忧伤。</p><p> 新天鹅城堡是路德维希二世的梦的世界。</p><p> &nbsp;</p><p> 1886年6月13日,路德维希二世静静的躺在了贝尔格城堡旁边的施塔恩贝格湖的一片大约齐腰深的湖水里。</p><p> 路德维希二世国王,在他41岁时,神秘的去世了。</p><p> 躺在湖水水面上的童话国王,</p><p> 望着他的童话王国,</p><p> 欣赏着他自己的童话世界,</p><p>  新天鹅堡:一个真实的德国童话。</p> <h3>【10】《追问•"天鹅骑士"的传说•童话•音乐•新天鹅城堡•路德维希二世•瓦格纳•希特勒》<br /></h3>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慕尼黑·新天鹅堡,全名:新天鹅石城堡,也称白雪公主城堡)</p> <h3>(1)【童话】:</h3> <h3>  天鹅骑士的传说来源于德国民间故事。<br /></h3><h3> 故事发生在10世纪初叶的安特卫普。故事讲述了来自天国的圣杯武士罗恩格林帮助一位无辜受人诽谤和陷害的公主爱尔莎,不但把企图抢夺爱尔莎继承权的仇人杀死,又使爱尔莎的弟弟摆脱魔法恢复了人形,同时他也准备娶爱尔莎为妻……</h3><h3>  爱尔莎公主14岁的弟弟、博拉邦公国(今属比利时)的执政者,神秘失踪。国中最有权势的贵族特拉蒙听信了妻子欧楚的谗言,怀疑爱尔莎为夺位谋害了弟弟。欧楚原是弗里西亚国的公主,是个女巫。恰值德意志国王亨利一世(861年-936年)来访,目的是团结各公国组成联军,抵抗入侵的匈牙利人。</h3><h3>  亨利王召见爱尔莎,特拉蒙却已提前告下御状。因为两边都没有证人,国王只能使用中世纪当时通行的方法双方决斗,决斗的结果让上帝来裁决。柔弱的女性自然无法决斗,爱尔莎必须有骑士代她出战。爱尔莎告诉国王,她曾梦见一位应她的祈祷而出现的骑士,此人将证明她的无辜。国王下令吹起号角向四方召唤自愿代战的骑士,但是号角吹响了两遍却无人上阵,因为国中的骑士都害怕剑术高超的特拉蒙,不敢挺身相助。</h3><h3>  当爱尔莎正绝望时,突然一只洁白的天鹅拉着一条贝壳样的小船,从湖中缓缓驶来,上面站着一位年轻骑士,骑士头盔和盾牌上都镌刻有天鹅标记,正是爱尔莎梦中所见到的人。这位陌生骑士为爱尔莎的美貌和气质而倾倒,但他有一个要求:爱尔莎不可询问他的来历和姓名,爱尔莎答应了。骑士不费吹灰之力击败了特拉蒙,但是饶了他的性命。</h3><h3>  国王根据决斗的结果判定特拉蒙诬告有罪,剥夺了他的爵位。特拉蒙的妻子欧楚去见爱尔莎,假作悔罪哀求宽恕。心慈的爱尔莎不但原谅了她,还答应次日在婚礼时向国王求情赦免特拉蒙。欧楚于是鼓其如簧之舌劝爱尔莎问清天鹅骑士的底细,她说天鹅骑士能突然出现,也可能有朝一日突然弃她而去,他超凡的武功必然是凭借魔法而来。爱尔莎虽然表面不为所动,但在心里却播下了怀疑的种子。</h3><h3>  婚礼顺利举行后,新人回到宫中,爱尔莎按捺不住疑心,违背诺言,提出了新郎禁止她问的问题。此时特拉蒙带着手下的武士闯入新房行刺,却被天鹅骑士一剑刺死。天鹅骑士于是告诉新婚妻子,他会当众披露自己的身世。</h3><h3>  在国王和朝臣面前,天鹅骑士终于宣告他的来历。他名叫罗恩格林,是圣杯骑士之王帕西法尔之子,但是圣杯骑士的规定不允许他透露姓名来历,一旦身份暴露就必须离开,永不回返。他依依不舍地向痛苦悔恨的爱尔莎告别,此时接引罗恩格林的天鹅拉着小船出现。一旁的欧楚突然露出胜利的狞笑,得意地说这只天鹅其实是爱尔莎的弟弟,是她施巫术的杰作。话音未落,天鹅神奇地消失了,站在众人眼前的正是爱尔莎的弟弟,博拉邦的统治者。罗恩格林牵着男孩的手递给爱尔莎,然后踏上小船。爱尔莎紧紧地拥抱着弟弟。小船很快消失在了远方,它带走了深爱着爱尔莎的圣山守护神罗恩格林,也意味着罗恩格林从此永远地离开了爱尔莎。</h3><h3><br /></h3><h3>【这就是天鹅骑士的传说,在13世纪初叶诗人沃夫伦的代表作、大叙事诗《帕西法尔》中有所提及。孔拉特·冯·伍兹堡之后写成叙事诗《天鹅骑士》。1290年前后又出现以天鹅骑士为题材的《巴伐利亚的罗恩格林》。】</h3> <h3>(2)【音乐】:</h3><h3> 这个故事(天鹅骑士的传说)后来成就了伟大的瓦格纳的歌剧杰作《罗恩格林》。1850年,该剧在魏玛首演,指挥是大名鼎鼎的李斯特,可惜瓦格纳本人却没有亲临现场,因为他支持左派革命党,被当局下令拘捕,不得不逃亡到瑞士。11年后,他得到赦免准许回国,才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演出。</h3><h3>  这是瓦格纳中期作品中的最后一部。代表圣杯的主题一开始就出现,神圣、轻清而灵妙,小提琴溢出的音乐像微微闪烁出金光的轻纱,精致美丽,笼罩全场。音乐开始如耳边低语似的微弱,然后逐渐增强,终于到达高潮,之后再慢慢减弱,回到开始时薄雾般的轻灵而终止,精致微妙而抒情动人。</h3><h3>  歌剧中的奏响在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时刻的《婚礼进行曲》是全世界无人不知的旋律。20世纪以来的所有西式婚礼中都有这首《婚礼进行曲》陪伴新娘步入神圣的婚礼殿堂。然而,这支我们今天最常用的婚礼曲却来自一部婚姻最短的著名歌剧《罗恩格林》。</h3> <h3>【注:音乐史上有两首著名的《婚礼进行曲》。(1) 门德尔松所作序曲《仲夏夜之梦》第五幕前奏曲。(2) 瓦格纳所作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开始时的一段混声合唱《婚礼大合唱》。因常用作婚礼音乐而得名《婚礼进行曲》,后被改编成管弦乐曲。 前者欢快激情,后者庄严肃穆。 按照西方的传统,新娘入场时要奏的是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新人步出教堂时要奏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br /></h3> <h3>(3)【路德维希二世】:</h3><h3> 当童话元素被认为是存在于真实世界中时,童话就可能变成传说,接近史诗。<br /></h3><h3> 巴伐利亚的年轻国王路德维希二世(1845-1886)在15岁时第一次观赏《罗恩格林》,便迷上了瓦格纳。18岁即位后立刻邀请瓦格纳到慕尼黑,为他建造了现在闻名世界的瓦格纳歌剧圣殿拜罗伊特。路德维希二世建造的"新天鹅城堡"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堡之一。城堡内部壁画布满了以瓦格纳歌剧为题材的故事和人物。他要把天鹅堡建成瓦格纳作品中幻想的日耳曼传说世界。客厅的壁画呈现的是罗恩格林乘天鹅船靠岸的情节。</h3><h3>  路德维希二世童话梦想丰富,酷爱艺术。巴伐利亚是君主立宪国家,他可以很少插手国事,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音乐、戏剧和建筑城堡上,人们称他为"天鹅国王"、"童话国王"。执政的大臣们决定逼迫这位热衷于艺术而不善理政的童话国王退位。1886年6月12日,路德维希二世被捕并被软禁在贝尔格城堡。贝尔格城堡地处波罗的海出海口之一的厄勒海峡最窄的出口处,因是莎士比亚巨著《哈姆雷特》的场景所在地而闻名全球。</h3><h3> 路德维希被软禁的次日傍晚即1886年6月13日,路德维希二世静静的躺在了贝尔格城堡旁边的施塔恩贝格湖的一片大约齐腰深的湖水里。</h3><h3> 路德维希二世国王,在他41岁时,神秘的去世了。</h3><h3> 路德维希二世曾在他的童话城堡中建了一个山洞和一片小湖,安静的湖中有个如天鹅骑士乘坐的贝壳形小船,他住在城堡时会坐在船中悠然划行。他的一生如《罗恩格林》天鹅骑士般美丽而虚幻……</h3><h3> 路德维希二世和美丽的茜茜公主的一段恋情,好似新天鹅城堡一样童话般的美丽。美丽的背后却是忧伤。</h3><h3> 新天鹅城堡是路德维希二世的梦的世界。</h3> <h3>(4)【瓦格纳】:</h3><h3> 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生于萨克森王国莱比锡,德国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乐大师,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h3><h3> 瓦格纳出生后6个月,在警察局当职员的父亲就去世了。后受到做演员的继父影响自幼喜爱文学、戏剧、绘画。在聆听过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后狂热地决定投身于音乐事业。1831年,他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并同时成为诗人、剧作家、导演和指挥。</h3><h3> 在瓦格纳所生活的时代,欧洲的音乐天空群星灿烂:他童年时,贝多芬、舒伯特尚在人世,和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比才、柏辽兹、罗西尼、布鲁克纳等一大批音乐巨匠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往。 </h3><h3> 瓦格纳的《罗恩格林》等作品反映了他积极改革歌剧的意向:当人们走进剧院观看表演时观众席熄灭的灯光、为了视觉和音响效果而把乐队隐藏在乐池内、在交响乐里,为了能够达到他所希望的某些区别于传统的音色,瓦格纳重新发明新乐器,被称为"瓦格纳大号"的次中音号、低音拉号、低音黑管、英国管这些新兴又冷门的乐器,以及小鼓、低音鼓、钹、三角铁等打击乐都被瓦格纳一股脑塞进了交响乐。</h3><h3> 在偏重音乐技巧的意大利与法国歌剧盛行的时代,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的结合,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推向巅峰。 </h3><h3> 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中的诸多序曲被李斯特形容是发生在:"被彩虹所照的浅蓝波涛中",是瓦格纳众多序曲或前奏曲中音响最浪漫、最甜美的。成为瓦格纳此类作品的巅峰之作。</h3><h3> 瓦国纳最著名的代表作《尼伯龙根指环》创作时间长达25年,全剧长达16个小时,分四夜上演。一百多年前,为上演该剧路德维希二世资助建立了拜罗伊特节日剧院。而世界上最重要的音乐节之一"拜罗伊特音乐节"一百多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参加音乐节被瓦迷们称之为音乐"朝圣",得至少提前8到10年才能买到门票,一百多年来始终是一票难求。</h3> <h3>(5)【希特勒】:</h3><h3> 据说在希特勒统治德国时期,曾叫人在拜罗伊特为他专门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当时他感动得流泪,恨不得与这位上个世纪的天才执手亲谈。一战前,这个维也纳街头的流浪汉,几乎靠喝凉水充饥也没有停止过积攒下少许银两买站票去看瓦格纳的歌剧。希特勒曾说过:"每个凡是想了解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即纳粹)的人都必须首先了解瓦格纳。"</h3><h3> 希特勒早年曾三次报考艺术学校均遭遇落榜,他也幻想过创作他自己的歌剧。但在瓦格纳的身上,他找到了偶像那种集艺术和政治于一身的权力意志。瓦格纳的反犹主义、对日耳曼古老传奇的信崇以及关于纯粹血统的神话,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希特勒世界观的一部分。</h3><h3> 在长达12年的纳粹德国时期,到处奏响的是瓦格纳的音乐,每逢纳粹党大会召开或群众集会上,都少不了演奏《众神的黄昏》片段。尤其是在当希特勒检阅军队举手行纳粹礼的时候。希特勒还多次亲自登门造访拜罗伊特剧院,和瓦格纳家族后代结为知交。把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作为激励部下官兵、鼓舞士气的宗教殿堂,把欣赏瓦格纳歌剧作为最高荣誉和奖赏。例如从前线回来和即将奔赴前线作战的官兵以及从事战争工业的工人都被用"帝国音乐专列火车"送到拜罗伊特,免费观看《尼伯龙根指环》和《纽伦堡的名歌手》。希特勒入侵波兰、西欧、南欧、北非、前苏联,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指环》中的战争、英雄、死亡、末日等场景付诸实践。</h3><h3> 由于二战期间瓦格纳的音乐经常被用于集中营中执行处决犹太人时的背景音乐。作为纳粹德国的音响符号,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以色列依然禁演瓦格纳的作品。</h3><h3> 除此之外,希特勒个人更是将自己的生活设计得与瓦格纳剧中人物如出一辙。最极端的例子发生在希特勒生命终结时瓦格纳歌剧中的英雄都是和情人一起死的:如漂泊的荷兰人和他的桑塔,唐豪瑟和他的伊丽莎白,特里斯坦和他的伊索尔德,西格弗里德和他的布琳黑尔德……于是,希特勒也在末日彻底"浪漫主义"了一把。1945年4月29日凌晨,他和情妇爱娃在总理府地下避弹室里举行结婚仪式,次日下午他和爱娃双双自杀。据他的女秘书说,他在临死时还在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情殉"一曲。</h3><h3> 希特勒曾表白:"在我一生的每个阶段,我都要回到瓦格纳。"</h3><h3> 瓦格纳的思想和作品成为了希特勒和纳粹精神的摇篮。</h3>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慕尼黑·新天鹅堡)</p> <p>(6)【追问】:</p><p><br></p><p> 无可否认很多人在听瓦格纳音乐的同时都要提到他的思想,音乐家本身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瓦格纳的青年时期,其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瓦格纳因为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又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p><p> 瓦格纳从来不仅仅是一个作曲家,那些被冠以"德意志精神源泉"的古老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他笔下化身为恢弘的奇观,明明只是神秘疯狂的幻想却让听者堕入比真实世界更深的"坚信不疑"。 </p><p> 瓦格纳即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又给人类洒下了"饮鸩止渴"的毒药。</p><p> 受瓦格纳影响最深的路德维希二世和希特勒,这两个统治者:一个浪漫、一个野蛮;一个是天使、一个是恶魔;一个铸就和平美好、一个无情戕害生灵;一个给人类留下宝贵遗产、一个让世界满目疮痍;一个把音乐打扮成天使、一个使音乐变成了魔鬼;一个生活在童话世界里、一个将人类摧残为齑粉。</p><p> &nbsp;</p><p> 童话本是给孩童们编织憧憬未来的美好梦想;</p><p> 童话本是成人们暂时逃避现实的庇护场所;</p><p> 童话让孩童们享受到了无尽的遐想和快乐;</p><p> 童话让扭曲了人性的成人们在现实世界里迷失了方向和自我;</p><p> 音乐本该净化人类的心灵,</p><p> 却在深处隐藏了"不测风云";</p><p> 音乐让人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p><p> 却又给人类输送了极端盲目的"激情";</p><p> 童话、音乐:人类在欣赏乎?娱乐乎?被利用乎……?</p><p> 童话和音乐啊,你怎么了!</p> <h3>【11】《德国·科隆·科隆大教堂•人与神对话》<br /></h3> <p>  科隆,仅次于柏林、汉堡和慕尼黑,是德国的第四大城市。科隆市区地跨莱茵河两岸,内城坐落在莱茵河西岸。</p><p> 科隆建城于罗马时代,公元前38年为古罗马要塞(当时罗马帝国称雄欧洲)。公元50年,科隆定名为:科隆尼亚·克劳狄·阿拉·阿格里皮内西姆。名字来自于罗马皇后阿格里皮内西姆,科隆成为罗马帝国下日尔曼尼亚省的省会,冗长的市名后简化为科隆。</p><p> 在欧洲,最辉煌、最耀眼、最富艺术感染力的建筑是坐落在城市、散落在乡村的众多教堂。</p><p> 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全名是"查格特 ·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p><p>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p><p> 宏伟、细腻的科隆大教堂,尖塔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脚下漂过白色缎带般圣洁的莱茵河。</p><p> 中世纪,教会势力统治了欧洲。在欧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会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p><p> 欧洲各封建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修建规模壮观的修道院和教堂。受意大利的影响,教堂多为罗马风格。罗马式教堂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建有钟塔。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因为,宇宙是圆形的。</p><p> 随着时空的轮回,欧洲兴起了新的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建筑风格是正统艺术。"哥特"是指野蛮人,因此,哥特式风格被贬为"野蛮"。</p><p> 哥特式教堂的出现反映出人类极力挣脱束缚的强烈愿望。</p><p> 科隆大教堂,形体向上,动势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墙和塔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玻璃窗户被装饰得色彩斑斓,一扇窗户一个圣经故事。</p><p> 科隆大教堂从外到内瑰丽华美,极尽奢华,彰显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教堂顶端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尖顶,充满向上的冲力,象征着摆脱了束缚,成为人与上帝沟通的桥梁,强烈向上的动势,体现了教会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p><p> 教堂、宗教、信仰,一种文化的传承。</p><p> 1850年,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进入科隆大教堂时即震摄于其气势,写出了《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教堂尖顶模仿针叶林直插苍穹,莱茵河面上教堂的倒影在音符中若隐若现……。柴科夫斯基写道:"人类的艺术创作中没有出现过比这更为深刻有力的东西……伟大的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能为后代人树立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交响曲……如此深刻的艺术作品……"。</p><p>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教堂与音乐同时绽放光芒。</p><p> 教堂,是触及灵魂、提供温暖、净化心灵的庇护所,是人与神对话的地方。</p><p> 科隆大教堂,像人类虔诚的思想</p><p> 面向苍穹,走向神,与神对话,温暖灵魂。</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科隆·科隆大教堂</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科隆·科隆大教堂</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科隆·科隆大教堂</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科隆·科隆大教堂</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科隆·科隆大教堂)</p> <h3>【12】《德国·波恩•文化古城·贝多芬的故乡》<br /></h3>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波恩·波恩大学)  &nbsp;</p><p><br></p><p>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南部莱茵河畔,有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波恩,公元1世纪初,罗马军团曾在这里设立兵营,为古罗马要塞。因此,"波恩"意为"兵营"。</p><p>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波恩这座城市几经风霜,城中的一些古老建筑,曾经多次毁于战火,每次都被重新修建。</p><p> 二战结束后到两德统一前,波恩为(德意志联邦德国)西德的首都。</p><p> 在波恩市政厅后面有一座东西长达700米的淡黄色宫廷建筑,是1697年开始兴建的选帝候宫,现在是波恩大学的主楼。它曾是普鲁士帝国的第5座大学,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简称波恩大学。马克思和著名诗人海涅都曾在这里学习过。</p><p> 在这座文化名城的一个极普通的小巷里有幢极普通的房子,是作曲家贝多芬的故居。1770年12月16号贝多芬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生活和创作了22年。贝多芬在57年的生涯中给全人类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英雄》、《命运》、《田园》、《欢乐颂》、《月光》、《春天》等音乐作品至今使全人类热爱音乐的人耳熟能详,让全人类热爱和平的人心灵欢畅。</p><p> 音乐是说给心灵的语言。</p><p> 音乐是写给心灵的声音。</p><p>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的小学语文课本上(题目为《月光曲》)。</p><p> 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为席勒的诗歌《欢乐颂》谱曲(合唱):</p><p>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p><p> 灿烂光芒照大地!</p><p>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p><p> 来到你的圣殿里!</p><p>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p><p> 消除一切分歧,</p><p>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p><p> 四海之内皆成兄弟……"</p><p> 《欢乐颂》表达了人类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他曾说:"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曲,是我20年来的愿望!"《欢乐颂》凝聚贝多芬一生的力量和信念,成为了他和全人类的最高理想。</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波恩</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波恩·贝多芬故居</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波恩·贝多芬广场</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波恩·波恩大学)</p> <h3>【13】《德国-美茵茨•现代印刷之父·古登堡》<br /></h3> <p>  美因茨(德语:Mainz)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首府。美因茨位于莱茵河左岸,正对美因河注入莱茵河的入口处。</p><p> 美因茨的市中心和一些相邻的市区一样具有大城市的风格,而偏远一些的市区则依然保留着田园村庄的结构。中世纪狭窄、弯曲的胡同在老城区里显示着古朴与庄重。美茵茨是一个格外安静的城市。</p><p> 在这座安静的城市市中心、在古登堡博物馆里有一台"复原的印刷机",安安静静、庄庄重重另人敬畏。这就是约翰内斯·古登堡留给人类的遗产活字印刷机,一个真正"颠覆"世界的技术,它导致了一次媒体革命并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p><p> 评选公元纪年第二个千年内对世界影响最深的人物,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和《时代·生活》杂志将他们的选择都投给了同一个人:一位在历史书上面目模糊却对后世影响深刻的极客约翰内斯·古登堡。</p><p> 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只有三个人生活在古登堡之前,有67人生活在他死后的500年中。这表明古登堡的发明对激发革命性的发展是一项重要因素──甚至可能是一项决定性因素。</p><p> 约翰内斯·古登堡,公元1400~公元1468,德国发明家,约1400年出生于德国美因茨,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并不是名门望族的古登堡是一个普通市民,一个金匠行会会员,珠宝匠的儿子。他开始制作镜子,当他用一个压具把镜子装到框子里去时,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用同样的压具把排成词或句子的活体铅字托住,然后利用他来印刷。</p><p> 如同很多发明家一样,促使古登堡努力探索的原因是贫穷。古登堡回到家乡,认识了一个姓孚士德的人,这个人本人毫无功绩,但却名垂青史。他属于贪得无厌,头脑简单,但却很有钱的一种人。即使在今天也有这样的人,他们利用艺术家或发明家的聪明才智大发横财。</p><p> 古登堡的发明、试验过程相当漫长,约从1437年到1455年……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需要解决,18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才达到最终效果。根据约翰·曼的评价:这"不是突然的灵感,而是一个创造过程。"古登堡到六十岁左右的时候,仍然是一名单身汉,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创造发明上了。</p><p> 古登堡的印刷术使得印刷品变得非常便宜,印刷的速度也提高了许多,印刷量增加。它使得欧洲的文盲大量减少。他的发明在西方应用了三百年才被新的机器代替。介于古登堡这项发明的重要意义,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在他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古登堡排在第8位,可见其在人类历史上巨大的影响力。</p><p> 人们常常说古登堡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活字。其实早在十一世纪中期中国就发明了活字,发明者的名字叫毕昇。</p><p>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毕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布衣。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p><p> 古登堡是与东方的毕昇相比肩的历史巨人。</p><p> 古登堡和毕昇二人是各自独立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虽然毕昇很早,但是其印刷术影响很小,因为中国的文字很多,并不像拼音文字排版那样简单,排版必须识字而且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没有一定的水平查字捡字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而读书人又自恃清高,宁愿饿死很少愿意当工匠,一般书商也请不起这个爹,所以在中国大多数书商一般采用雕版印刷,因为雕版印刷照葫芦画瓢一般雕刻匠都能办到。只有国家某些时候才会采用活字印刷,应用不是很广泛。</p><p> 由于西方拼音字母化的文字的优势,不但排版印刷非常方便,甚至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就发明了机械打印机。而中国近代却不得不依靠字母创造汉语拼音,来为中国的印刷和电脑提供文化支撑,中国今天采用的活字印刷术也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而得以发展。</p><p> 从文化意义上说,爱森斯坦认为我们不应仅仅将古登堡和早期的印刷工视为技工或创业家。事实上,他们的车间"成为学者、艺术家和文人聚集的地方;外国翻译、流亡者和难民的避难所;高级学习机构,以及每种文化和知识交流的联络点。"就像互联网不仅仅只是数据交换,而是文化交流一样,一个在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产生影响并酝酿变革的划时代沟通技术。</p><p> 爱森斯坦说,"它改变了学问之人以及思想系统之间的关系。"书籍甚至改变了我们学习和记忆的方式,就像连接了互联网的计算机正在改变我们学习和记忆的方式一样,学者不再需要为书籍奔波;现在是书籍来到他们身边。"我们不再需要韵律和节奏来保存某些公式和配方。"</p><p> "集体记忆的性质被改变了。"书籍成为了我们的文化记忆。</p><p> 古登堡于1468年在德国美茵茨逝世,他的印刷技术随着他的印刷工人向外流传。他的发明奠定了欧洲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石,古登堡的印刷革命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铺平了道路;甚至我们可以说印刷术的发明也是诱发工业革命的关键性技术。虽然印刷术源自中国,但是现代的印刷术却是由西方再辗转传入中国,所以古登堡对世界知识的传播、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古登堡,近代印刷术会延迟几百年出现,那么知识的传播会延迟更久,如果没有古登堡印刷机的出现,政治革命、科学革命、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商业和教育变革或许将推迟许多年。</p><p> 维克多·雨果称古登堡的印刷术为世界上最大的发明。</p><p> 卡普说古登堡"造出了向全人类敞开的知识之门的钥匙"。</p><p> 约翰内斯·古登堡,现代印刷之父。 </p> <p>2016年7月拍摄于约翰内斯·古登堡(公元1400~公元1468)德国发明家.</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美茵茨</p> <h3>约翰内斯·古登堡(公元1400~公元1468)发明了印刷术.</h3> <h3>(古登堡"造出了向全人类敞开的知识之门的钥匙")</h3> <h3>【14】《德国-法兰克福•千年古城·歌德的故乡》<br /></h3> <p>  法兰克福是德国黑森州的最大城市。</p><p> 法兰克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元年前后,当时莱茵河和多瑙河是罗马帝国的北方边界,但两河并不相连,其间无险可守,因此罗马人修筑了连绵数百里的城墙来连接两河,并设置驻军营地而成为了边境要塞。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军营圯毁,日渐荒芜,被人遗忘。直到8世纪才再度兴起。</p><p> 传说,一天拂晓,漫天大雾,查理大帝打了败仗,逃到美因河边,找不到向导,无法渡河。危急中见一只母鹿涉水过河,大军随之效仿,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当地建筑一座城市,取名法兰克福,意思是法兰克人(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的渡口。</p><p> 公元794年法兰克福作为查理大帝的行都首次载入史册。此后法兰克福一直是德意志的重要政治舞台。</p><p> 二战中,33次大轰炸摧毁了法兰克福80%的建筑,留下1700万吨垃圾。千年古城,变为一片废墟。战后法兰克福迅速重建,发展惊人。法兰克福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p><p> 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歌德就出生在法兰克福。在凯撒大街后面有一条叫格罗撒·希尔施格拉本通道附近便是歌德旧居。</p><p> 歌德(原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是德国和欧洲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称为四大文豪。</p><p> 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曾任皇家参议,母亲是市长女儿,精明活泼,善讲故事。</p><p> 在歌德的心目中,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歌德的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促使他愉快地、始终如一地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p><p> 歌德小时候,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语汇也十分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继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在自己的朋友中间,总是以知晓各种趣味横生的笑话而著名。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他与之共同探讨创作的伙伴。同时,母亲还起着激发他创作热情的作用。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深有感触地说:"从父亲那里,我得到一付强壮的体魄和做一个正直人的人生观,从母亲那儿,则继承了她乐观的性格和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p><p> 歌德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品。</p><p> 歌德的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创作颇为戏剧性:24岁的歌德因公去维兹拉,在出席一次舞会的途中、偶然认识了一个叫夏绿蒂的少女,一见钟情。夏绿蒂是歌德的朋友凯士特南的未婚妻,时年15岁,而凯士特南却31岁。歌德对夏绿蒂十分倾倒,便不顾一切地向她表白了爱情。这使夏绿蒂惊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诉了未婚夫,凯士特南对此表现的无所谓。歌德知道这个情况,感到十分震惊,为了自己,也为了夏绿蒂,他立即逃回法兰克福,斩断了这不合适的情丝。几个月以后,他的另一个朋友叶尔查林,因为爱上别人的妻子,受不了社会舆论的指责自杀了。</p><p> 知道这件事后,歌德感触颇深,1774年2月初到3月份的四个星期之内,歌德使用叶尔查林作原型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少年维特的烦恼》。</p><p> 歌德的这部诗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后,使他名噪一时,成为德国第一部真正获得欧洲和世界声誉的作品,歌德因《少年维特之烦恼》而成为了享誉世界的作家,</p><p> 歌德的另一部巨著《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第二部完成于1831年8月,是时他已83岁高龄。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非常完美的诗剧。</p><p> 从1813年10月开始,歌德把兴趣集中到了遥远的中国。他先后在图书馆借阅了10多种有关中国的书籍。其中有中国游记和中国哲学方面的著作。他通过英法文译本读了一些中国小说和诗歌,1827年至1829年间,他便写了14首题名为《中德四季晨昏吟咏》的抒情诗,抒发了他对东方古国的憧憬。</p><p> 他在同助手爱克曼的谈话中阐述了他对中国的理解:"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更合乎道德……"他从中国文学谈到德国文学与法国文学,进而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全新概念。他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使它早日来临。"</p><p> 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高宽容度,他的"世界文学"应该称之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对话和交换。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趋明显,但个性并未被抹杀。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来了解世界各种文化的观点,并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或忽略或平静地接受。</p><p> 歌德在代表作长篇诗剧《浮士德》(史诗巨著,创作时间长达60余年)、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文学作品)、长诗《普罗米修斯》、历史剧《葛兹·冯·伯里欣根》、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等,以及大量抒情诗、评论文章、散文、自传等一系列的作品中不断地呼唤自由,歌颂反抗。</p><p> 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p><p> 恩格斯甚至曾经把歌德和黑格尔并提,给予高度的评价,称"歌德和黑格尔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p><p> 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但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p><p> 歌德在《格言和感想集》中写道:</p><p>"人格是大地之子最崇高的幸福。" </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广场·歌德雕像</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广场</p> <p>(2016年7月拍摄于航班上鸟瞰欧洲)</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对欧洲的印象:和中国四川省差不多大小的欧洲,战事从来没有间断过;欧洲是"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解放"的一部分;但欧洲的艺术却是世界顶尖的,而且大师群星灿烂……</p><p class="ql-block"> 2016年的仲夏注定是不平凡的,被感知、被触摸到的欧洲,是如此之强大和美丽,不容置否的就放在你眼前。</p><p class="ql-block"> 不可复制的历史与辉煌、不能替代的人物和事件,欧洲呈现出令人充满惊喜和震撼的全新面貌,是欧洲的光荣与梦想,是欧洲人的全部记忆。</p> <p>(2016年7月拍摄于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机场)</p><p><br></p><p>【注: 本文部分资料性文字及个别图片来源于互联网,限于作者水平及时间,错漏之处在所难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