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化遗产】净觉寺亦名三山街礼拜寺。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敕建,不久被焚毁.宣德五年(1430年)三保太监郑和奏准重建。弘治五年(1492年)重修。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世宗敕赐“净觉寺”匾额并建牌坊1座、相传该寺在明代建筑范围不少于40亩。清代以来迭经出售、出租和拆建马路,仅余6.54亩。太平天国初期被拆毁。同治前后穆民集资重建,民国初年蒋秀冬氏捐建南北讲堂及楼厅,1957年再修。“文革”中为工厂占用,原仅存的明代建筑砖石牌坊被拆除,匾联、碑石幸存者不多。宗教政策恢复后重新开放,1982年、1984年政府拨款修葺、重建一新。现寺建筑总面积1650平方米,寺门临街南开,门内迎面为新建复原明代牌坊。 院内分两进,最前为望月楼,有楼厅3间,带前廊,背朝前作倒座形式,稍后两侧为南北讲堂各3间。仪门为圆月形,后进中央是正厅,面阔、进深各3间,厅后为大殿,二者以廊相连,平面是工字形,礼拜大殿为中国宫殿式,建筑面积348.7平方米,可容400余人同时聚礼,为南京各清真寺之冠,门额悬“正心诚意”匾,为“民国十一年六月南京回教联合会会长暨会员敬立”。寺内另有附房17间。该寺地处要地,历代均有著名经师出教传学,清初王岱舆、刘介廉、伍遵契、马君实等先贤先后在此译经讲道。民国年间金永兴阿旬与外籍基督教传教士李嘉白公开论战,颇为著名。该寺还曾先后是“南京市回教联合会”、“中华回教公会”及其南京筹备委员会、大道报》社等全国性及地方伊斯兰教机构所在地。本坊教民素以“新行”著称,但奉行亦不彻底。 净觉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南京现存最早的清真寺。明宣德年间,回族著名航海家郑和准备第六次下西洋的前夕,明宣宗特准郑和的奏请,动用国库资金重建净觉寺。嘉靖年间郑和奏请重修时还敕建砖刻牌坊一座,后被毁。现在净觉寺砖刻牌坊是南京伊斯兰教协会于1985年按原貌修复。净觉寺曾历遭战火毁坏,现存建筑为晚清所建。明清以来,刘智、王岱舆、伍遵契等对中国伊斯兰教起过重大影响的学者都曾在此进行著书立说等学术活动。 净觉寺初建于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1430年(宣德五年)净觉寺遭火灾被毁,此时恰逢郑和准备第七次下西洋的前夕,明宣宗特准郑和的奏请,重建净觉寺,嘉靖年间重修时还敇建砖雕牌坊一座,清代又有过两次重修。目前,净觉寺砖雕牌坊上方保留“敇建”二字。 地处闹市之地,从前竟未踏足过,遗憾得以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