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遗传方式、起病年龄、萎缩肌肉的分布、病程进展速度和预后,肌营养不良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包括DMD型和BMD型营养不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眼型肌营养不良和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等。肌营养不良各种类型的基因位置、突变类型和遗传方式均不相同,其致病机制也不一样。肌肉营养不良是一组以肌肉无力和控制运动的肌肉退化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肌营养不良症包括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也就是小儿肌营养不良。有些肌营养不良症会导致运动损伤甚至瘫痪。其主要特点是具有不同程度的骨骼肌萎缩和进行性恶化。<br>一、小儿肌营养不良的症状<br>1、近端下肢力量弱,跑步困难,上楼容易跌倒。<br>2、肢体近侧肌肉、肩胛骨和骨盆等区域肌肉明显萎缩;<br>3、行走时,腰椎过度脊柱前凸,骨盆和下肢呈“鸭步”步态;<br>4、仰卧位时,先翻身再俯卧,然后以特殊的姿势,如双手、膝盖、伸腰。<br>二、小儿肌营养不良的类型<br>1、假性肥大:一种常见的儿童肌病。X连锁反应性隐性遗传,在男童中常见。其突出症状主要为发病早、骨盆肌无力,并伴有“鸭步”等特殊症状。<br>2、肢带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在20岁左右,两性均有发病。肌肉萎缩从肩胛骨开始,通常不对称。<br>3、面肩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人和女性都可见,大多在青春期,而且是成人中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