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感悟</p> <p class="ql-block">一段时光,记录人生过程</p><p class="ql-block">一本好书,给予前行力量</p><p class="ql-block">一次分享,聆听你我心声</p><p class="ql-block">一场交流,见证共同成长</p> <p class="ql-block"> 在王瑞芳老师名师工作室,我们4月阅读的书目是《儿童教育心理学》,拿到这本书最开始并没有吸引我,慢慢的我发现这本书从12个视角帮我我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内心。</p> <p class="ql-block"> 大家都很熟悉这两个成语。一个叫“相由心生”,一个叫“对症下药”。所谓“相由心生”是指:一切外在表现,都可以从内心深处找到根源。而“对症下药”是指:只有找到了最本质的心理因素,才能使孩子真正健康地成长起来。《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儿童心理的,从这一角度出发,不仅可以了解到儿童心理这一领域本身,还能让成年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与行为方式。</p> 认识,从了解开始本书的作者 <p class="ql-block"> 阿德勒博士是“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他们着重研究整体人格,认为孩子的个别行为,都是从他们的整体背景出发的。在他看来,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就这一观点,分别从追求优越感、自卑感、社会情感、新环境适应、青春期性教育这几点分析孩子们的行为。孩子会用不同于我们成人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p> 认识,以方法为导 <p class="ql-block"> 在对孩子有了认识和了解以后,我们就要根据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书中指出,我们的人格具有统一性,因此,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要找到犯错的根本性错误,站在整体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是因为一个错否定他的整体。耐心。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很多孩子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自然,我们就不能期望只通过一次谈话就可以改变他的生活方式。例如我班一个男孩,依赖性强又固执,没有礼貌,喜欢捉弄同学。如果单看行为,我们很容易就把他和坏学生画上等号,认为他就是一个粗鲁没有教养的学生,同时会因为他的粗鲁行为给予惩罚。这样以偏概全的观点,放在现在的教育中还时有出现。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他的行动模式和逻辑连贯性,我们会发现他所犯的根本性错误是他总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因为这个错误的态度,所以他才会做出一系列不正确的举动。因为,“决定我们行为方向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除了教育要站在人格统一这一整体认识外,我们还要根据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引导其往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去。同时,要注意区分“自卑感”和“自卑情节”,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的自卑感,我们要防止其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要不断被鼓励他们勇敢的面对和解决问题,发展社会情感。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其次,在孩子青春期时,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但要注意一点,真正的性教育不仅仅是向孩子解释性的生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p> 认识,让教育凝力 <p class="ql-block"> 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专门为家长和教师而写。这两者都对教育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可以纠正学校教育的不足,教师则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但是正如书中所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工作中总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p><p class="ql-block">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相处呢?</p><p class="ql-block"> 书中指出: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知道孩子家长并不需要为孩子所有问题负责。教师要使自己以一个善意的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在家长面前,谈话时,尽量用“可能”“也许”等建议性口吻。我们没有必要证明谁正确或显示自己的优越,我们的共同目的都是找出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的孩子。“教师负有一种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手中掌握着人类的未来。”这句话对身于教师的我们来说,既是鼓励,更是责任。其实,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我们的孩子终究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的羽翼,去上演属于他们的人生。个体心理学讲究社会兴趣,对社会好的就是有用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教育是什么,教师的天职是什么? 我想书中也给了我一个答案:教育者要确保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即使丧失了勇气,也要帮助他们重获信心。这就是教师的天职,或者说是最神圣的职责。因为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教育才可能获得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