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醉里挑灯看剑</p> <p class="ql-block">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也是整个左氏家族的家训,短短24个字浓缩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浓缩了我国圣贤“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也是极高明的修身之道和处世之道!其蕴含道理却极其深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上等愿: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当做大业,如佛般维道济世。</p><p class="ql-block">结中等缘:人生际遇各有不同,保持淡泊之心,以平常心待之。</p><p class="ql-block">享下等福:敛行惜福,不奢靡放纵,当惜一粥一饭、一丝一缕。</p><p class="ql-block">择高处立:志当存高远,行向高处,望尽天涯路,放眼风物。</p><p class="ql-block">就平处坐:立身处世稳重谦虚,心地要平,厚德载物,兼顾四方。</p><p class="ql-block">向宽处行:做事仁厚,纳言兼善,要走宽路大道,得让人处且让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上等愿,择高处立。”能开阔我们的眼界。我们常说,眼界决定境界,如果没有开阔的眼界,很难做出大的事业。“鸿鹄举千里,鸾凤翔九霄”,我们做人要胸怀大志,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论语云:志远则宏,目短则贱.意思是志向远大之人,总有一天会干出惊天动地的宏图大业,而目光短浅之人永远只能是一凡夫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中等缘,就平处坐。”就是要告诉我们要放低姿态、放平心态,不要孤傲,把自己看得太高。而是要把自己摆在平处。做事求平稳,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老子《道德经》里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的难事,都是一件一件的容易的事组成的,天下的大事也都是由小事聚合而成。因此想做大事、难事的人,就必须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件简单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享下等福,向宽处行。” 因为实实在在、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本真。一切的奢侈和繁华,不过都是过眼云烟,粗茶淡饭最养人,平平淡淡才安康。而且,沉溺在奢侈和繁华中,还会损伤我们的身体。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向宽处行则是要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能够做到“宽容、宽厚、留有余地”,道路就自然越走越宽广。凡事“不钻牛角尖”,要适时调整思路、方向,路才可能越走越宽,事才可能越做越顺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联之意是:拥有崇高的愿想,存上等心,不要去强求缘分,应顺应人生的机遇和缘分,过平淡幸福的生活。下联之意为:行事高瞻远瞩,为人随和低调,凡事还要留有余地,懂得一些不争和退让,你自会有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做好自己也许就是,清楚自己所求,明白自己所恶,不因为钱或名利地位就去做自己所厌恶的事。有理想有担当,懂得感恩和珍惜,学着宽容和成长。身处困境不放弃,身处顺境不放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宗棠的28字家训,至今仍润泽左氏家族,尤其是自强不息与洁身自好相融合的精神财富,历久常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对机缘和逆境要随遇而安,对物质生活要简朴实用;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要务实低调,做事扎实并留有余地,不要苛求他人等。</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23岁时就在自己的书房写下“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联语,以此表达自己虽家境贫寒却心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远大志向。中华文化的一个永恒主题就是家国情怀,“修齐治平”正是国人传承的做人正道和理想。饱读经书的左宗棠自青年时代就具有这种理想,他弱冠之年就“以诸葛亮自期,……与人书,辄署‘亮白’”,立志要像诸葛亮那样,以匡时济世为己任,成就一番伟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忧天下”是左宗棠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句意来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在左宗棠而立之年,英国发动了入侵中国的鸦片战争。面对外敌入侵,左宗棠表现出“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主张坚决抗击外侮,反对妥协、投降。听闻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被罢职,左宗棠怒火中烧,他写了四首《感事》诗抒发愤懑和抗敌之情,其中第一首写道:“一怒永维天下祜,三年终靖鬼方人。和戎自昔非长算,为尔豺狼不可驯。”他告诫国人,要认清侵略者的本性难移,只有进行坚决的抵抗,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左宗棠出仕后,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献身精神,在列强环伺、险象丛生的环境中艰苦地寻求救亡图存之路。在国土面临被外敌侵占的危急时刻,左宗棠力排异议,明确指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并于1875年5月,以衰年之躯,毅然率兵西征。“马革桐棺”和“舆梓西行”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决心。不到两年时间,左宗棠率部收复新疆。在民族蒙羞和国家蒙难之时,左宗棠仍能“锋颖凛凛向敌”,充分体现了他“心忧天下”的担当精神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大德情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纵观左宗棠的言行和思想,集中在以下几段话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世上最大的悲剧,是后人“蠢而多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宗棠当上浙江巡抚后,年收入在4万两白银左右。随着官越做越大,品级越来越高,后来一个职位甚至为他累积了38万两白银。面对祖辈700年未有的巨额财富,左宗棠反而充满了警惕。因为他悟出人类社会有个平衡法则。人在一个地方得到,老天必会在另外一个地方让你失去,以实现总体平衡。这种因果,有时是当代出现,有时会隔代循环。他尤其不想让自己的后代从小捧着金饭碗长大,本事没学一点,嗜好滋生一堆,每天坐吃山空,被人家觊觎你的财富,最后断绝子孙,成为家族悲剧。在“蠢而多财”与“贤而寡财”两大选项中,大部分都选择了前者,而左宗棠果断选择后者。左宗棠开始大肆捐款。他的理由是:“蠢而多财”,必然导致“蠢而寡财”,选择“贤而寡财”,就总有一天会“贤而多财”。晚年他写下一联,要求刻在湘阴左氏公祠门上,作为族训: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卑贱时锋芒毕露,富贵时谨小慎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成功之前,应该锋芒毕露,一旦成功就要慎言慎行。世间庸碌之辈,往往相反:低贱时卑躬屈膝、摇尾乞怜;一旦获取权势,便嚣张跋扈、恣意妄为。年轻的时候,我们应该放开去干,可以野蛮生长,很多人却选择了安逸;成功的时候,我们应该,如履薄冰,很多人却选择了胆大妄为。所以世界上的人绝大部分都是自卑的奋斗者,和狂妄的得势小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懂得笑着低下头的,都是聪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问左宗棠:“天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左宗棠回答:“三尺。”提问者不以为然道:“我们每个人都超过三尺,如果天地间只有三尺,天空岂不都是窟窿?”左宗棠回答说:“所以啊,我们学会了低头。”学会低头,百事可为。水低成海,人低成王。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贵而不显,华而不炫。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才高不自诩,位高不自傲;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渊。人不畏其低,故能孚众为王。人生于世,以低求高,是大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受的了多大磨难,你才配得上多大的成功。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同时,要坚持自己立场,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看法,无论你做什么,都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满意。面对闲言碎语和批评,只要你没做错,就可以大胆去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人比做事重要。人生在世,总有低谷和高峰时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卑不亢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人在逆境中要保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在顺境中则要保持低调,宽以待人。穷困的时候,只有保持节操才能被人尊重;富贵的时候,只有保持低调才能不被算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人共事,要学吃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己的生活用度,宁肯过于节俭;对待他人宁愿宽厚。也可以这样理解,对自己应该严格要求,严于律己。对待别人则应该大度宽容,学会从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宁可多亏待自己一点,也不要亏待他人。因为别人欠你的,上天都会还给你。做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愿意吃亏。你先吃点亏,往后就会有福报。与他人共事,自己主动吃点亏,往往能把棘手的问题解决好。如果两个人针尖对麦芒,谁都不肯吃亏,合作自然也就无法展开了。吃亏是一种隐性投资。在交往共事中,事事都要占便宜的人,早晚变成孤家寡人。适时吃点亏,才能换回更多的回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在湘阴县左宗棠柳庄故居,有左宗棠本人题撰的一副楹联:“慎交友,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这短短12个字的楹联可以看作是左宗棠家训主要内涵的概括,其中的“去浮华”三字更是左宗棠私德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浮华”意味着要远离奢华,清心寡欲。晚年的左宗棠曾写下了这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是他平生为人处事的经验总结。联中“享下等福”即是要求自己和后代要过普通人的生活,不要贪图享受。左宗棠这句传世名言,既体现了他严格的私德,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为官一任,要有大的抱负,这样才能造福一方。但是,也要有低的姿态。如果做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无止境的欲望和享受,其结果必然是引火烧身,得不偿失。左宗棠“享下等福”的私德观真是词浅意深。</p><p class="ql-block">“去浮华”也意味着追求简朴和廉洁的生活方式。左宗棠一生崇尚简朴的生活理念,即使位高爵显,依然保持着“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的节俭习惯。左宗棠崇“俭”的目的是“以俭养廉”,他认为贪污腐败与官员的生活奢靡分不开,要做到廉洁必须崇尚俭德。左宗棠能够以身作则,自己秉持“享下等福”的理念过日子。“不想因贪图一根丝线、一粒粟米玷污名声”是左宗棠的为官箴言。他痛恨贪官污吏的腐败行为,为官时期还遭到过同僚的非议和弹劾,但是,对他的所有指控中,唯独没有“贪污”这一条。这也验证了左宗棠不图奢华和廉洁为官的可贵品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人生就是一场修炼。我们做人要谨慎社交,做事要踏实肯干。要坚持自己的价值,坚信自己的初衷,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浮躁。只有这样,才能历练出真正的品格和修养。这也恰恰是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轼用一生告诉我们:内心强大,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左公认为: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与人共事,要学吃亏。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做人比做事重要,不卑不亢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蠢而多财”,必然导致“蠢而寡财”,选择“贤而寡财”,就总有一天会“贤而多财”。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卑贱时锋芒毕露,富贵时谨小慎微。懂得笑着低下头的,都是聪明人。人不畏其低,故能孚众为王。人生于世,以低求高,是大道。所有这些也正是对这副对联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我认为最难的是另外一部分,对联里的上中下还有高平宽寓意修身之道和处世之道,其精神内核就是,要我们去学会给自己的生活,去寻找一种平衡,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因为其中的每一个点,我们都不能够割裂来看,要瞻前顾后,不能执其一端。在矛盾中平衡,在前进中平衡。不仅包含着个人心理的平衡,而且还包含着内外的平衡、上下的平衡、左右的平衡、前后的平衡。平衡才能协调、平衡才能和谐、平衡才能发展、平衡才能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与人相处更需要将心比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