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远去的历史——发现西和之二》

仰贤居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清代西和学儒徐炤书法对联浅介】</b></p> <p class="ql-block">  2019年月6月18日,笔者在西和乡下一户人家发现了一幅落款为道光三十年(1850年),署名为徐炤撰书的对联。主人说:这幅对联是他家世代相传的,让我帮他解析。既然是祖传的对联,必有出处。后来查阅了一些资料,果不其然,同时这副对联也牵涉出徐氏这个西和望族的一些历史往事。因本人才疏学浅,不揣冒昧,谈点个人陋见,以求教于方家。</p><p class="ql-block"> 联曰:</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惟公生明,数学本同文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既正必直,今人何愧古人。</b></p> <p class="ql-block">  上联说的是做人、处事、励志。“惟公生明”这句话出自明朝洪应明《菜根谭》:“居官有二语,曰: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的上语,意思是说一个人入仕为官有两句必须要遵守的箴言:其一只有公正无私才能明察决断,其二是只有清白廉洁才能使人敬服。对一个国家而言,只要各级官员做到公正无私,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这个国家就会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就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上联中的“数学”不是泛指今天各类学校开设的数学课程。“数”在古代称为“算术”,也就是易学之术,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六艺之一①。结合此联主人公曾是清代道光年间本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里甲总长②,所以笔者理解在这里它是借指“法制”③,也就是古代中国最基层的治理。“治理”一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后来诸子百家将其用于治国、理政、平天下抱负的抒发。儒家强调“仁政”“德礼教化”,《孟子》有述“君施教以治理之”,将德礼教化确立为最为基本的治理方式。《荀子·君道》记载:“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进一步将明公义、达公道作为治理秩序建构的根本价值追求,形成了儒家特有的治理文化。</p><p class="ql-block"> 下联,说的是情怀、心胸和精神境界。“正直”,其意为公正刚直。“正”的含义为不偏斜,与“歪”相对,引申含义为合于法则。“直”,《说文》解释为“正见也”。笔者以为这里“正直”二字之间还有一个因果关系,即正是前题,直是必然结果。尤其是最后一句不禁让人顿时心生“古人尚如此,今人何愧之”的感慨,感慨古人的自律意识,古人尚有如此觉悟,今人又何不效为?</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里又牵乎到家风家教的话题。古语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建立良好的家风,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关于这方面题材的文章,古往今来数不胜举。从《孔子家语》、《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无不体现家教家风的重要,笔者在此也不作赘述。下面着重就这副对联的作者及其家族佚事作以简要介绍。</p> <p class="ql-block">  这幅对联的书者徐炤,字子明,出生于西和县城北关的世代书香门第。其祖籍江西玉山县,系明初魏国公徐达之后。明隆庆间,魏国公二十五世孙徐汝阳官至陕西左布政使,遂徙居于此。明末清初,汝阳公后裔徐世隆举家从甘肃秦安县迁居西和,其家族一直勤农耕、重诗书。传至徐炤的高祖徐上这一辈时,徐氏已经成为西和颇有名望的大家族。</p><p class="ql-block"> 其高祖徐上,字士达,贡生,早年曾任甘肃渭源县训导,秩满回乡,赋闲在家,遂以诗书自娱兼教子侄、梓晚潜心读书。曾祖父徐有经(1715-1764),字与权,号松阳。乾隆年间拔贡生,乾隆四年(1739年)任陕西咸阳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年)以卓异升福建大田县知县,上峰以其能绩荐调建宁府知府,不幸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冬月,病逝在任所。乾隆《西和县志》、民国《重修西和县志》、《民国西和县志》,以及陕西咸阳、福建大田县清代乾隆以来的诸次续修县志,皆列载有传及诗文存世。</p><p class="ql-block"> 徐炤自幼承家学,诗书俱精,史籍记载“其家藏书宏富,炤博稽广览,蕴为名宿,学问品行冠最一邑。地方一切著作,多出其手”④。是清代中叶西和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甘肃省书协会员、省青年书协理事、陇南市青年书协主席董小亮先生看了这副对联之后顿首感言“观此联,金墨光泽,辉映高堂,笔力扛鼎,其方正而不失灵动,形姿张展而不夸浮,笔迹厚重而古朴,一撇一捺有力顿挫。浓淡枯湿,大小呼应,笔断意连,点画精详,粗细藏露皆变数无穷,气象恢弘,实乃正书佳作尔!”</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书法即人品。这幅楷书对联严谨规范,恪守法度,功底深厚,端庄安详。不仅彰显出楷书的大气和刚正,而且内涵也相当丰富,即是对主人公叶子通先生的颂赞,亦是徐炤及徐氏历代前贤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徐炤少年好学,后成为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其一生未做官,仅一介布衣而已。然而却为当时省、府、县尹,学官所敬仰、称道和推崇。据资料记载:其屡荐不仕,多次拒绝做官,长期过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甘居淡泊的生活,承继祖上遗德,潜心教书育人。《民国重修西和县志》【人物】载:“徐炤教人,先德行,后文艺,其弟子遍及西和、礼县,皆雅饬士”。徐炤长子锦芳,被聘为义学教师,“每逢岁科两试,其门人几占全榜”。三子锦堂承续家学,赓办徐氏私塾,“其成就虽不及兄长,但循规蹈矩无以异也”。徐氏创办的私塾,存续时长达二百多年,不仅为西和青年才俊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且许多人通过在这里接受教育,参加科举考试,成为秀才、贡生、举人,步入仕途。如清代咸丰年间西和籍举人方扬祖(官至阶州学正)⑤,光绪年间拔贡阎树公(民国初任宁夏隆德县长)⑥,宣统间拔贡、孝廉方正王访卿(任西和文庙奉祀官,纂修民国西和第一部县志)等都在徐氏私塾中读过书。光绪年间西和籍知名举人铁文谟(兰州府学教授,甘肃官医局总理)⑦、赵元鹤(未入仕,主讲西和漾源书院)⑧,或与徐氏世代交谊,或有姻亲,关系密切深厚。</p><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末及清一代西和徐氏家族中先后有15人考中举人、贡士,生员不计其数。他们或入国子监学习、或登仕为宦,为国为民,为乡里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有多人载入方志,勒石以铭,在西和城乡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注释</p><p class="ql-block"> 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大司徒》</p><p class="ql-block"> ②里长:又称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等,是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沿袭而来,唐代称里正、明代改名里长,其职能负责掌管户口、赋役之事。</p><p class="ql-block"> ③语出《韩非子·制分》“夫治法之至明者,任数不任人”。</p><p class="ql-block"> ④见载于王访卿《民国重修西和县志》</p><p class="ql-block"> ⑤见载于王访卿《民国重修西和县志》</p><p class="ql-block"> ⑥见载于《民国隆德县志》</p><p class="ql-block"> ⑦⑧见载于王访卿《民国重修西和县志》及家谱,甘肃乡试【举人硃卷】资料。</p> <p class="ql-block">  搜集整理:</p><p class="ql-block"> 王 力 男,生于1973年。政协西和县委员会第十届委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陇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西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西和县收藏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