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市中区经纶初级中学杭绍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第三天——体会西湖文化 浸润传统风情

拓远研学

<p class="ql-block">  “西溪,在西湖北山之阴,由宝石山背陆行,绕秦亭山,沿山十八里,为宋时荤路,抵留下……,水道由松木场进古荡,溪流浅狭,不容巨舟。自古荡以后,并称西溪。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淑”。这是《西湖志》中对西溪的描写。杭绍研学的第三天上午,同学们来到了西溪湿地。</p> <p class="ql-block">  西溪湿地是集农耕湿地,文化湿地,城市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国家AAAAA风景区。在专业讲解员的讲解下,同学们感受先贤的魅力人格,学习优秀家风,厚植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纵观古今,人类的文明史与湿地息息相关,湿地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对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西溪植被茂盛,草药众多,西溪传统农家常在西溪就地取材,采药制药。西溪香袋作为江南香袋文化、杭绣手工艺中的突出代表,其配料讲究,制作精良,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宋高宗赵构留下了一句“西溪且留下”,我们应当保护湿地环境,传承西溪手工艺,让西溪留下,让美丽留下。</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了湿地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建于湿地内,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娱乐于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中午,同学们饥肠辘辘的来到餐厅,准备大快朵颐一番。</p> <p class="ql-block">  稍作休整后,同学们怀揣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西湖。古神话中曾述“西湖明珠自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西湖自此有了“明珠”的雅号。“西湖”之称始于唐朝,汉时称武林水、时圣湖,唐时称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七绝中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于是乎,西湖又多了个“西子湖”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  随后,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岳王庙。岳墓背靠栖霞岭,位于苏堤北面,每当夕阳西下时,岳墓上便有了一道道霞光,非常绚美,因而得名“岳墓栖霞”。景名中的“栖霞”贴切而有内涵,既巧妙地借用了岳墓所在地栖霞岭的地名,同时又以此借喻岳飞的碧血丹心,尽忠报国。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代代相传一直相存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  接着同学们来到了万松书院。书院建于“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万松岭。明代在修葺时以“万松书院”命名。乾隆南巡时,赐额"湖山萃秀",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所谓浙水重敷文,看此山左江右湖,千尺峰头延俊杰;英才同树木,愿多士春华秋实,万松声时播歌弦。</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享用晚餐,丰富多彩的一天即将结束…</p>

西溪

湿地

西湖

同学

栖霞

岳墓

来到

万松

书院

杭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