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秋冷面

素面朝天

<p class="ql-block">  玉秋是我弟媳的乳名,打她嫁到我家起,大家一直叫她玉秋,大名从来没人叫。她风风火火的性格,既没有玉的温婉,也无秋的沉静。但是,大家都喜欢她。</p><p class="ql-block"> 她在紧挨着我们村的孔庄矿开了一家冷面馆,叫新生冷面,叫惯了她的名字,大家都叫玉秋冷面。走,去玉秋那里喝冷面去!大家嚷嚷道。</p><p class="ql-block"> 玉秋冷面,材料足,分量多,人又随和,十里八乡的都来喝冷面,生意红红火火。</p><p class="ql-block"> 天不明,弟家大门就开了。玉秋的电动车突突突响起,敲开晨雾,消失在村庄尽头。一年四季,玉秋总是村庄起的最早的人,忙碌的一天也就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玉秋来到店里,先生火,把炉火烧的旺旺的,水开后,把买好的猪腿骨放进去,有时也放羊骨头,加上葱姜等材料,开始煮骨头。这时不能盖锅盖,要大火煮,骨头在沸水里翻滚,一小时左右,水就变成奶白色,腿骨上的肉用筷子一插能插透,这时香气四溢,肉也软烂可口!冷面用的汤就煮好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雾气消散,天已经大亮了。小店后面的一片荷塘也热闹起来,蛙鸣声声传来,碧绿的荷叶上,晶莹的露珠在风里跳起了舞。旁边的农贸市场也睡醒了,揉揉眼,伸伸腰,开始吆喝起来——</p><p class="ql-block"> 鲜鱼,鲜鱼,微山湖的大草鱼,大鲤鱼,快来买哦!</p><p class="ql-block"> 刚刚撸的洋槐花,香喷喷的,谁要?</p><p class="ql-block"> 玉秋冷面馆也在金色的晨曦中走进第一批顾客,一对卖鱼的父子。卖鱼的摊位就在冷面馆门口的马路边,一眼就能看到。父子俩和玉秋很熟,卖鱼用的水都是用玉秋店里的自来水。父亲是个中年男子,精瘦精瘦的,一双眼睛透着忧伤和希冀。儿子,有些胖,八九岁光景,目光呆滞,有点傻。男孩的妈妈不堪忍受贫穷,更不敢面对傻傻的儿子,说是出外打工就再也没有回来。父子俩进店坐好,并不说话。老规矩,两碗冷面,一根烤肠,两个鸡蛋。玉秋就忙活开了。</p><p class="ql-block"> 把泡好的冷面捞出,冷面是从县城批发的,据说只有沛县能批发到,别的地方没有。原料是用精致小麦粉加上碱做成细面条,再高温压制而成。吃的时候,用冷水浸泡两三个小时,然后抓一把放进沸水里烫几秒钟,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等到冷面变软变劲道后,放进一只大碗里,上面放上事先炒好的肉酱,再放上榨菜、葱花,蒜苗,轻轻注入大骨头汤,注意保持整体形状,然后再撒上香菜,味精,鸡精等佐料,父子俩能吃辣,就多放点辣椒油,不吃就不放。白中带红,红中有绿的两碗冷面端上桌,香辣可口,香飘四溢。父亲把加了烤肠的那碗端给儿子,儿子却把烤肠又夹给父亲。父子俩这一温馨的画面,着实让人感动。玉秋总是不收烤肠钱,那是送孩孩子吃的。有时,父亲忙着,孩子独自吃饭,玉秋就多给他一个烤肠,孩子喜欢吃,当然也是送给孩子的。临走时,玉秋又送给孩子一包豆奶,热热的豆奶,装的都是爱。</p><p class="ql-block"> 中午是玉秋最忙的时候,周围工厂干活的农民工纷纷前来。玉秋冷面,满满一大碗,只有六元,不够吃还可以免费再加。有时,来二两烧酒,没有下酒菜,就要一碟咸菜外加几个蒜瓣,喝的兴致勃勃,既解乏又高兴!有些人忘记带钱,就先赊账,没有小黑板,全记在心里。玉秋是个大大咧咧的人,有时忘记是谁赊的账,赊账的人也忘了,也就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玉秋忙不过来时,早些年是母亲帮忙,洗菜刷碗,收拾桌子,倒垃圾等杂活都是母亲干。寒冬腊月,水是冰冷的,母亲刷碗,手上全是开裂的口子,冷水一浸,疼如刀割,母亲转身偷偷抹眼泪,不让任何人看见。为了孩子,只能忍住。有时玉秋下冷面不慎下多了,客人吃不了,就单放在另一个碗里,母亲舍不得到掉,就拿来吃完。时间长了,母亲体重急剧上升,血压生高。</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母亲正在店里帮着刷碗,突然头晕站立不稳,幸好扶住了桌子,没有摔倒。送母亲去医院,脑梗,住院二十多天,上万元的医疗费,得卖多少碗冷面啊!母亲怕花钱,硬是出院,结果落下后遗症,流口水,一条腿无力,走路不稳,从此母亲告别了健康,成为一个几乎不能自理的病人。为了孩子,母亲倒下了,而且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母亲倒下了,父亲又顶了上去,即使是八十多岁的老人,父亲提起几十斤重的泔水桶,摇摇晃晃地倒进远处的垃圾桶里。请一个小工还得开工资,父亲干就省了工资钱,小本经营,请不起外人帮忙。我曾经劝说母亲,年龄这么大,别这么拼命了,也多次劝说父亲,好好照顾自己,别像母亲那样险些把自己的命搭上。可是,劝说无效,父亲依然如故,天天去冷面馆帮忙。玉秋不仅卖冷面,还兼营馄饨,水饺,都是玉秋晚上亲自包的,纯手工制作。父亲牙口不好,不能吃硬东西,喜欢吃皮薄馅多的馄饨和水饺。可是,又心疼玉秋点灯熬夜包的,很辛苦。所以,父亲天天喝冷面,说是就喜欢喝冷面,劲道有嚼劲。即使嚼不动,也不吃馄饨和水饺。他曾偷偷告诉母亲,其实,他喜欢喝馄饨和水饺。</p><p class="ql-block"> 父亲还是倒下了,昏迷不醒。在县医院抢救室抢救,血糖几乎为零。父亲输水,身上插着各种仪器,检测父亲的生命迹象。玉秋双手紧紧握住父亲的手,不停地揉搓着,唯恐松开后,父亲会离她而去。父亲疼她,如女儿一般待她,有好吃的给她留着,她也疼父亲,每次都在父亲吃的冷面碗里加一个鸡蛋。一个鸡蛋,满满的爱!</p><p class="ql-block"> 父亲病好了,依然去冷面馆帮忙,依然吃着加了鸡蛋的冷面。谁劝都没用!</p><p class="ql-block"> 父亲有时把玉秋做好的冷面,带回家让我吃。看我吃得津津有味,父亲很开心。其实,关于冷面的来历,还有个故事呢!父亲说。</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冬天,有个东北人逃荒来到沛县,背着一个口袋,来到大屯镇秦岗一户姓黄的人家讨水喝,主人看他是异乡人,一脸疲惫,身上衣服又脏又破,很是可怜,善良的主人忙把他请到家里,一起吃饭。东北人拒绝了主人的好意,从口袋里掏出干面条一样的东西嚼着吃,主人说,为什么不用开水烫一烫变软再吃?东北人说,这叫冷面,我们那里是用冷水泡软凉拌着吃的。主人说,这天寒地冻的,还是热汤热水吃好。东北人又拿出一团冷面,黄姓人用温水泡软,然后在开水里烫一下,加上咸菜、小葱、辣椒,还有其他佐料,点上点香油,一碗香气扑鼻的冷面,在那个饥饿的年代简直就是神仙吃的东西。东北人喝一口,忘记了自己是在逃荒,味道美极了,天堂一般!主人也赞不绝口。感念主人的善良,东北人把制作冷面的配方给了黄姓人。从此啊,冷面就在沛县安了家。后来,又经过各个商家不同的制作方法,味道也不尽相同。冷面流传至今,已成为全中国独一无二,具有沛县特色的地方小吃。</p><p class="ql-block"> 其实,冷面起源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冷面所蕴含的情感!冷面不冷,它有一副热心肠,它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爱的美德。</p><p class="ql-block"> 玉秋冷面,在玉秋和父亲的照料下,成为开在蓝天下的爱之花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