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广东之潮汕篇

乐淘然

<p class="ql-block">放眼全国,给最好吃的地方列一个排行,广东必须榜上有名。而要说广东的美食高地,潮汕地区绝对算一个,能吸引人们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这里的,多半是因为美食,我们也不例外,因疫情拖了两年、心心念念的潮汕之行终于于阳春三月最后两天成行。</p> <p class="ql-block">说起潮汕,总有人问“潮汕是一个市?”不是的!“潮汕”其实就和“江浙沪”的概念是一样的,包括了潮州、汕头、揭阳三个地级城市,人们一般将三市统称为潮汕地区。</p> <p class="ql-block">潮汕地处“省尾国角”,偏居东南一隅。</p> <p class="ql-block">因此潮汕≠潮州!只是潮汕历代同属潮州府,史称潮州八邑、潮州九邑罢了。</p> <p class="ql-block">怎么去?我们一行七人原定于两辆车自驾前往,最后大家根据需求,各自前往:两人福州坐高铁,最短时间2小时41分即到潮汕站;两人自驾沈海高速约470公里,5小时半左右到;两人动车到厦门北站,厦门北站接站后三人自驾前往;下了高速(高铁),我们目的很明确,就是去当地最火的官塘兄弟牛肉店集中。</p> <p class="ql-block">来到潮州,少不了要吃牛肉火锅。</p><p class="ql-block">潮州市区东南的官塘镇,据说是潮州牛肉火锅的起源地,这儿周边集中了数家屠宰场。不少牛肉火锅店都会把名字冠以“官塘”,以示正宗。</p><p class="ql-block">原计划还要去的少林牛肉火锅(意溪店,距离6公里):店里的特色锅底是鸳鸯锅,一边是牛骨汤,一边是卤水,主要食材是牛肉和鹅。</p><p class="ql-block">民宿掌柜还推荐:牛德膳(绿榕南路店,一盘肉20元,距离3.7公里,滴滴15元左右);凯记牛肉火锅(性价比非常高,只有本地人去,距离7.7公里,滴滴25元左右);官塘弟牛肉火锅,似乎最近比较红,掌柜吃过一次,也还可以,距离两公里多点。</p> <p class="ql-block">一顿过瘾后,我们驱车往潮州古城,入住花筑东门客栈,午休后先上客栈四楼天台一睹广济桥全景,之后开启潮州古城牌坊街漫游~</p> <p class="ql-block">介绍潮州:潮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派军队南下岭南,在这里设置了南海郡,潮州归当时的揭阳县管辖;到了晋朝,这里单独设立潮州府,潮州的名字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潮州是整个潮汕地区的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在唐宋以前,潮州还是属于南越地区的荒蛮之地,直到唐朝时期的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虽然他在这里的时间不长,但他在这里兴办文教,使潮州这座古城逐渐被中原士人所了解,到了明清,由于海边的地理位置,潮州逐渐繁荣起来,也有大量的名人以及家族走向了中国历史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在唐宋时,潮州人才辈出,为表嘉勉激励后人,当地形成了为有功德者修建牌坊的传统。据史籍记载,这里曾经有三十九座明清时代的牌坊,最早的建于明正德年间,是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迟的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为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圣朝使相·覃恩三锡”坊。</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这些石牌坊经历长年风吹雨打,加上缺乏修缮,难免出现松动和损伤。一次偶发的事故,终于导致整个牌坊群的毁灭。</p><p class="ql-block">1950年冬,下水门街口的“百岁乡宾”坊突然倒塌,落下的石块砸死了一名邮递员。由于这一事故,加上牌坊的内容在当时被视作为封建士大夫歌功颂德的落后文化,除北马路上的“忠节”坊外,潮州城内的牌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悉数拆除。</p><p class="ql-block">不幸中的万幸,是绝大多数牌坊在拆除前,均留下了照片并对坊刻文字作了实录,2006年,潮州市委、市政府广泛征集古牌坊影像、历史文献资料,以及遗存构件,历时3年,总投资约1.4亿元,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修复后的潮州牌坊街全长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东门街206米),古牌坊23座,并用霓虹灯钩勒装饰牌坊外形,对其图案花纹进行重新描绘。</p><p class="ql-block">白天,牌坊气宇轩昂,肃穆庄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装饰的霓红灯流光逸彩,璀灿夺目,就像潮州的一座城雕,巍然屹立在古城中心。</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愿意花时间了解各座牌坊背后的故事,会有很大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七俊坊</p><p class="ql-block">在东门街,坊字两面同。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潮州府同榜进士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等七人而建——这七个人被后世称为“明代潮州前七贤”。坊额题署为原构件。</p><p class="ql-block">相对应的,还有“明代潮州后七贤”,指的是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潮州府同榜进士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礿、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等七人。</p> <p class="ql-block">在“七俊”坊和“恩光洊锡”坊之间,有一口水井,名叫东门大井,曾是古城里主要的公用水井之一。</p><p class="ql-block">这口水井的开凿年代并无记载,井栏内圆外八角,东北面刻有“熙宁八年(1075)乙卯重修”,其它面也刻有历代碑刻六幅。</p> <p class="ql-block">宗伯学士坊</p><p class="ql-block">在牌坊街载阳巷口,北镌“三世宫端”。为明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建。黄锦,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礼部右侍郎、吏部左、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南京礼部尚书。南明隆武时,任礼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宗伯”,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等事,即后世礼部之职。因亦称礼部尚书为宗伯。“学士”,指翰林院学士。“宫端”,官名太子詹事的别称。黄锦祖允德、父夙盛因其而受朝廷诰赠詹事府詹事(三品)、侍读学士之衔。</p> <p class="ql-block">侍御坊</p><p class="ql-block">在牌坊街水平路口北侧,坊字两面同。为明进士、苑马寺卿成子学而建。成子学,字怀远,号井居,明海阳龙湖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授峡江知县,两淮监察御史,累官至苑马寺卿。师事王阳明,“得良知宗旨。又与吉水罗洪先往复寓书,阐明理学。”侍御:唐代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后世沿袭此称。</p> <p class="ql-block">柱史坊</p><p class="ql-block">在牌坊街柳衙巷口,坊字两面同。为明御史许洪宥建。许洪宥,字舜仁,潮安龙湖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授广西临桂县教谕,徵为南京山东道御史。在任敢于直言,不避权要。“柱史”:柱下史的省称。周秦的官名,即汉以后的御史。因其常立殿柱之下,故名。后为御史的代称。原坊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p> <p class="ql-block">三世尚书坊</p><p class="ql-block"> 在牌坊街分司巷口,南镌“四朝大老”。为明户部侍郎赠尚书林熙春及赠太常卿祖林瓒、父林乔樌建。</p><p class="ql-block">  林熙春,潮安庵埠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大理寺卿、户部左侍郎。卒赠三代尚书。其立朝大节,《明史》有记载。“四朝”,指林熙春历官于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大老”,对资深望重的大官之称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诰敕重封坊</p><p class="ql-block">在牌坊街三家巷口北侧,南镌“节镇三省”。为明封知县赠知府陈以贲、子梧州知府后升贵州副使陈志颐而建。陈志颐,海阳磷溪人。明万历元年(1573)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广西庆远知府、梧州知府,贵州按察司副使。曾奉旨节镇三省军政。“诰敕”,诰封、敕封的合称。明清时皇帝对官员及其亲属授予爵位名号的封典,陈以贲以子志颐而初敕封宣化知县,继而诰赠梧州知府。 </p> <p class="ql-block">状元坊</p><p class="ql-block">在牌坊街状元亭巷口北侧,坊字两面同。为明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而建。林大钦,字敬夫,自号东莆子,潮安金石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二十一岁状元及第。为粤东地区唯一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此坊中的定坊通贯明、次间,与其它牌坊不同,表示状元为国家栋梁之意。</p> <p class="ql-block">四进士坊</p><p class="ql-block">在牌坊街四进士亭巷口南侧,坊字两面同。明嘉靖年间为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潮州府同榜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而建。萧与成,潮阳人,授翰林院修撰;陈大器,潮阳人,河南道御史;薛侃,潮安庵埠人,号中离先生,授行人司司正,入王阳明门下,倡阳明学说,推动了闽粤王门学派的形成;苏信,饶平人,授陕西道御史。</p> <p class="ql-block">“吴楚重镇·四世大夫”坊</p><p class="ql-block">在牌坊街甲第巷口南侧,南镌“四世大夫”。为清侍卫、湖北宜昌总兵林炳星建。林炳星,清海阳人。乾隆七年(1742)二甲武进士,授御前三等侍卫,累官至湖北宜昌镇总兵。曾祖林廷举、祖林振光、父林锦万皆因之而先后诰赠武义大夫、武功大夫。“吴楚重镇”是言林炳星所镇守的地方,均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地势险要,物产丰饶,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春秋时吴、楚二国辖境。</p> <p class="ql-block">大理少卿坊</p><p class="ql-block">在牌坊街灶巷口南侧,南镌“经略边务”。为明大理少卿吴一贯而建。吴一贯,字道夫,潮安彩塘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授上高县知县,升任浙江道御史,弘治年间巡察浙江、福建、南畿,以骨鲠之臣闻名。晋大理寺右少卿。曾经略边关,规划创建八达岭长城,上安边策数万言。</p> <p class="ql-block">两京科道坊</p><p class="ql-block">在牌坊街水平路口南侧,北镌“金榜联芳”。为明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弟吏科给事中郑寯而建。郑安,明正统十二年(1447)解元,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南京河南道御史,迁陕西按察副使。居官二十年,“弹劾不避权要”,两袖清风。弟郑寯,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任吏科给事中。“两京”,明自永乐以后定都北京,南京为陪都,“两京”即指京师顺天府与南京应天府。</p> <p class="ql-block">牌坊街两旁的商铺,是岭南独有的“骑楼”风格建筑,商铺里陈列着独具特色的潮州商品,特产、陶瓷、凤凰茶、小吃等。走在牌坊街上,不时一间间进去探寻、淘弄着街边小店的宝贝,走累了,也可以在路边的铁椅上坐下来,好好休息一会儿,十分惬意。</p> <p class="ql-block">比起重新复建的牌坊街,位于牌坊街西侧的甲第巷,时光的痕迹会更明显一些。</p><p class="ql-block">甲第巷在老城区的中南部,巷名“甲第”二字取甲第之意,是祈望此巷的人家多得登科甲,取豪门之府第。</p><p class="ql-block">在这条不到三百米长的巷子里,至今仍保留了明、清街巷格局和大量古民居,其中甲第巷18号大夫第和甲第巷12号外翰第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走在甲第巷,一抬头就能看见“资政第”、“大夫第”、“儒林第”、“外翰第”等颇为大气的匾额,彰显出当年屋主的地位显赫。</p><p class="ql-block">还有“龙游衍派”、“宗圣世家”、“高阳旧家”等姓氏郡望,足见他们的荣耀家史。</p> <p class="ql-block">甲第巷3号儒林第,潮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建于清代。儒林郎是清代封赠的从六品文散官衔,多为捐纳所得。</p> <p class="ql-block">甲第巷10号大夫第,潮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始建于清代,民国加建。“大夫”也是捐纳所得的文散官衔,一般为从五品以上。</p> <p class="ql-block">甲第巷18号大夫第,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府第建于清代后期,门楼石墙面有精美的浅浮雕和彩画,展现了宅子主人的审美和喜好。</p> <p class="ql-block">甲第巷8号宗圣世家,潮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宗圣世家”四字,表示屋主姓曾,曾氏认孔子弟子、儒家“宗圣”曾子为祖,后世多自称宗圣世家。</p> <p class="ql-block">甲第巷12号外翰第,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主人是清末举人蔡学渊。蔡氏的府第,在甲第巷有好几处,可以留意一下。</p><p class="ql-block">“外翰林”是刑部官员的雅称,与那些捐纳买官的人不同,蔡学渊的官职确实是参加科举考试得来的,因为他曾在刑部供职,府第就采用了“外翰第”的门匾。</p> <p class="ql-block">“资政”即“资政大夫”,在清代时正二品的官阶,同样是文散官衔。</p><p class="ql-block">甲第巷的这些府第,大多都不对游客开放,唯一允许入内参观的,就是甲第巷第16号资政第——如今这里被改建为民居文化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这座“四点金”式的府第建筑,是甲第巷蔡氏的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又名蔡厝祠,建造者叫蔡见六。</p><p class="ql-block">蔡见六是当时著名的蔡泰泉银庄的掌柜,与外翰第的主人蔡学渊是兄弟。</p><p class="ql-block">由于他财力丰厚,在潮州的社会影响力巨大,于是被朝廷授予了“资政大夫”的称号。到了民国初年,蔡见六的社会影响力依然不减,甚至还担任了潮安商会副会长的职务。</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蔡见六的岳父叫饶兴桐,也就是著名国学家饶宗颐的祖父。</p><p class="ql-block">建筑的门楼有四幅石刻,其中正门左右分别为晚清潮州举人王延康题唐代李商隐名作《郑州献从叔舍人褎》和清初弹词小说《玉钏缘》诗。</p> <p class="ql-block">(网络全景图)由于时间太晚,我们无缘入内参观。据介绍资政第后方是一栋新建的四层楼房,被设置成潮绣和木雕的展厅,楼顶的天台则作为了一个观景台,是俯瞰古巷的好地点。站在那里,附近的古巷老屋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逛累了,晚餐我们就近选择牌坊街上潮粥先生,门面小小的,里面却别有洞天,我们七人买的5~6人套餐,本以为会不够,没想到一大份砂锅粥那料多得令每个人都赞不绝口,直呼实在👍推荐!</p> <p class="ql-block">回到东门客栈,到客栈四楼观赏夜色中的广济桥和广济门楼~</p> <p class="ql-block">近景~</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夜景~晚上的广济桥为啥和下午的不一样?中间缺了一段?答案后续揭晓。</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细雨蒙蒙中那千年的广济桥静静地横卧在苍茫的江面之上,向我诉说着古老而又神奇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两则关于广济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其一、仙佛造桥”</p><p class="ql-block">在潮州民间,一直流传着“仙佛造桥”的传说,这也是湘子桥和广济桥两个不同名称的另一个由来。相传韩愈被贬潮州之后,喜欢登上笔架山饱览胜境,他站在笔架山顶峰,遥望东门江水汹涌,百姓驾舟渡江,险象环生,很可能被淹没。韩愈决定要在江面上建造一座大桥,方便百姓往来东、西两岸。但建桥谈何容易,谁能担此重任呢?最后他决定叫自己的侄子——“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和好朋友广济和尚来帮忙。韩湘子还邀请其他七仙来帮忙,八仙负责东段工程,广济和尚负责西段工程,两边各施法力大显神通,这样,就出现了仙佛合力造桥的感人场面。</p><p class="ql-block">通常“好事多磨”,各仙佛各施各法,寻找建桥的材料之时,都不约而同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铁拐李遇到丧事,法力失灵,猪群变回石头堆成了一座山,即后人所说的“猪山”;广济和尚遇到贪财地主硬抢羔羊,地主一鞭鞭在羔羊身上,又变为两座小山,把地主连同他的田地都压在山下,这两座山被后人称为“乌洋山”。因铁拐李和广济不见了猪又丢了羊,建桥的石料不够,怎么办呢?眼见江水滔滔,大桥又连接不起来,正当大家手足无措时,何仙姑心生一计,只见她把手中的宝莲花抛下,花瓣在江心散开,变成十八条梭船,只是这些梭船载江面上打转,无法连接起来。广济和尚见状,立即抛下自己手中的禅杖,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条,把十八条梭船紧紧的拴住,成为浮桥,这样就把整座大桥连拴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其二、“镇桥御水”</p><p class="ql-block">相传,韩湘子在造桥时,曾经手书四个字“洪水止此”,并立碑于湘子庙内。民间传说广济桥是由于这四个字的保佑,才能在历次洪水中幸免于难。后来,在一次修桥时不慎将石碑弄丢了,从此,水灾不断。清雍正二年(1724年),潮州知府张自谦想再修广济桥。</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老百姓向知府张自谦报告:“湘子桥屡遭水灾是因为韩湘子手书的‘洪水止此’的石碑不见了现在只要重写这四个字才能解决水灾的问题。”据史料记载,张自谦当时认为韩湘子是神仙,他写的字自然有法力,但自己一个凡夫俗子,就是把这四个字再写一千次也是无济于事的。他想到在唐玄宗开元九年(712年)建山西蒲州黄河大桥时,曾经用当时全国总产铁量的四分之一(约300吨)铸成8只大铁牛放在大桥上,用来“镇河压怪”。于是他仿照这个做法,铸了二只鉎牛放在广济桥上。为什么要用牛来“镇桥御水”呢?其实这种做法是“厌胜法”中的一种,因为牛在地支为丑,在八卦艮,在五行为土,古人以“丑艮土”止水,这就是铸牛御水的原因。可惜到了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韩江再一次发生洪水,东桥墩的鉎牛坠入江中。所以潮州就有了:“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的民谣。</p> <p class="ql-block">而在烟雨氤氲下,潮州古城也如梦里的江南一样,含情脉脉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水墨长卷~</p> <p class="ql-block">清晨,雨后的潮州古城宁静而安详,走出客栈,一条小巷之外,“活”古城的勃勃生机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早餐,一份加料满满的粿条或肠粉令人无比满足;街边潮州特色各种粿等小吃给平凡的日子增添许多乐趣。</p> <p class="ql-block">位于广济桥的西侧的广济门城楼的楼阁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上,高三层,重檐歇山顶,抬头仰望如同一座高大的宫殿,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这座城楼也称韩江楼,或者东门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潮州古城原有七座城门,广济门城楼是当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历来是古城的城防和交通要隘。</p><p class="ql-block">广济门城楼作为潮州古城的地标建筑,上面的匾额和柱联,彰显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从下往上逐层看:一层是书法家刘炳森题写的匾额“岭东首邑”,书法家陈景舒所书柱联“城抱江如带,天垂嶂列屏”;二层是国学大师饶宗颐书写的匾额“东为万春”及柱联“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三层是女书法家萧娴题写的匾额“广济楼”与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所书柱联“得山水清气,极古桥秀风”。</p> <p class="ql-block">城楼的后边,就是潮州古城里的东门街。</p> <p class="ql-block">广济门楼边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在广济门城楼的南北两侧,至今保存有数公里长的古城墙,以及竹木门、上水门、下水门三座古城楼。穿过这几座古城楼,就正式进入了潮州老城。</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继续古城游,上午首站游览位于义安路铁巷头,集潮汕传统建筑艺术之大成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己略黄公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己略黄公祠是潮州黄氏家族的祠堂,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虽然占地面积只有四百多平方米,却将潮州建筑工艺的四大特色——石雕、木雕、漆画、嵌瓷——全部汇集,并展现出最高超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关于己略黄公祠这位黄公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来自潮州画家林墉,他曾在文章里提起,自己的外祖父的上三代曾经是当地采办官员,有了丰厚积蓄后就修建了这座祠堂;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祠堂的主人是清代广西思恩知府黄鹏飞,“己略”是他的名号。</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两种说法都无史料可作旁证,一座距今仅一百多年的祠堂,同时也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找不到他曾经的主人,让人不得其解。</p><p class="ql-block">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黄公必然想不到当初自己精心营造的祠堂,在一百多年后成为了潮州乃至全国的一件建筑瑰宝。</p> <p class="ql-block">站在祠堂门楼前,可见门首横额正面阴刻“己畧黄公祠”五个大字,正方形门当上刻着“联登”、“科甲”,寄托着先祖对家族后人科举登科的殷切期待。</p> <p class="ql-block">门楼的墙壁装饰有石雕,当中最显眼的,是光绪年间进士温仲和的四幅隶书沉刻——《己略黄公祠堂颂》。</p> <p class="ql-block">潮州地处沿海,石结构具有防潮、防风、防腐等特点,所以潮汕传统建筑的门楼多用石结构。</p><p class="ql-block">门楼梁架上的石雕,无论形状大小,都极力用精细的线条表现出立体形式。</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雕,均以历史故事如“姜太公钓鱼”、“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等为原型雕刻。雕工精巧,造型惟妙惟肖,用静态的石雕将故事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梁架上的倒挂花篮,真正的名字叫“宝相垂庭”,以四层相叠四花瓣,突出“四(世)”,寓意太平世界。</p> <p class="ql-block">正门两侧,放置有一对颜色乌黑的石鼓。据说在以前,官阶越高门前的石鼓就越大,因此这对石鼓彰显的是祠堂族人的社会地位。</p> <p class="ql-block">踏进祠堂大门,前厅门梁上复杂而精美的木雕让人目不转睛。可是如果走进里面,你会发现这些木雕只能算抛砖引玉,祠堂里面的木雕才是更加精彩绝伦。</p> <p class="ql-block">拜亭下的木雕,是整座祠堂木雕最集中、最精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祠堂里的这些木雕,选材以防蛀质硬的樟木为主,题材则多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戏曲故事等入刻。</p> <p class="ql-block">梁架的左右两边共有十六只金漆木雕鸾凤,造型生动传神,展翅欲飞。这些鸾凤在作为精美绝伦的装饰同时,还作为房梁的构件,起到斗拱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只龙头狮尾麒麟身的猛兽,叫做“犭贪” ,生性贪婪。古时候,“犭贪” 的形象多出现在照壁或者画作上,以教育人们不要贪得无厌。</p><p class="ql-block">己略黄公祠的这只“犭贪” ,尾部和后腿部上雕刻着八仙、凡人和鱼蟹,它转头与他们对视着,眼中流露出的贪欲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在梁架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对造型不一的狮子。</p><p class="ql-block">左边的狮子,毛发上雕刻了道教人物,而“狮”则谐音“师”。道在师之上,寓意“师以载道”,告诫人们要尊师重道。 </p> <p class="ql-block">右边的狮子,毛发上雕刻的是读书人和做官的人,代表学生。学生站在老师的上面,寓意“名师高徒”。</p> <p class="ql-block">梁架上木雕螃蟹,同样有寓意——螃蟹的蟹钳夹着盛开的梅花,两边饰以水草和游鱼,因“梅”谐音“美”,“鱼”谐音“余”,合成“美满有余”。</p> <p class="ql-block">喜鹊停在梅梢上取“喜上梅梢”之意。</p> <p class="ql-block">其他的金漆木雕,刻画的多是戏曲传奇和民间故事题材,如“入关约法”、“隋唐演义”、“八仙过海”、“水漫金山”、“回回进宝”等,采取连环画式的多层表现,扬善贬恶,可以说是寓教于艺术。</p> <p class="ql-block">走进正厅,抬头可见上方悬挂堂匾“衍庆堂”。</p> <p class="ql-block">正厅的屋架是典型的木瓜抬梁式构架,上面雕刻着花篮、蝙蝠、人物等各式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横梁和石柱结合的边角,是一对惟妙惟肖的鱼龙变化,寓意“鲤鱼跃龙门”。喻金榜题名者,也暗指一夜之间成为位高权重者,赞美其光宗耀祖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黄公祠经典木雕、漆画均有介绍说明,可细细观赏。该屋架取“光明磊落”之意,也有文字介绍说明。</p> <p class="ql-block">己略黄公祠在上个世纪曾先后作为报社社址和纺织公司仓库,在上世纪60年代的那股风潮里,潮州城大部分祠堂、寺庙均被破坏。纺织公司的仓库职工把韩江的河泥涂抹在木雕和石雕上,再用石灰将表层封住,使这些精美的石雕和木雕得以保护下来,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p> <p class="ql-block">离己略黄公祠不远的海阳县儒学宫,也是座年代久远的建筑。</p><p class="ql-block">海阳县,是宋元时期潮州下辖三县之一。海阳县儒学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后来元兵攻陷潮州并焚城,学宫被烧毁,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虽历经沧桑,其主要建筑大成殿依然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现在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学宫前方有一座重新复原的“昌黎旧治”坊,“昌黎”即韩愈,字昌黎。这座牌坊的始建年代,为明嘉靖十七年(1538),治坊前面刻着“昌黎治坊”四字,后方刻写着“岭海名邦”四大字 。</p> <p class="ql-block">学宫就是孔庙,四柱三开间牌坊式的棂星门,是学宫的正门,原本在泮池之后,后来迁到了临街的位置。门上“棂星门”是书法家秦咢生在1984年重修棂星门时所书。</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从侧门进去的。</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的后方是孔子像,后面是泮桥,左右各有一个泮池。</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后走,是大成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意谓孔子是集古代圣贤之大成者,所以学宫的仪门称大成门。</p><p class="ql-block">大成门悬挂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 <p class="ql-block">殿内悬挂四块匾额,分别为清代康熙御书“万世师表”,雍正御书“生民未有”,乾隆御书“与天地参”,光绪御书“斯文在兹”。</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些匾额并非皇帝亲笔,据记载,康熙在为山东曲阜孔庙题写“万世师表”后不久,就下旨各地翻刻,在文庙内悬挂该题字内容。其他几位皇帝的御笔匾额,也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穿过古城小巷,继续步行导航往开元寺方向~</p> <p class="ql-block">来到牌坊街与开元路的交叉口,会看到一座红墙红瓦、规模宏大的寺庙,这就是被称为“粤东第一古刹”的开元寺。</p><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也称“开元镇国禅寺”,以“开元”命名的寺庙,来头自然不小。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命天下各州各建一座寺庙,并以年号“开元”命名。</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正门是建于明代的金刚殿,目前不开放,所有游客需要从东边的侧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进门后首先看见的大悲殿是本世纪初新建的,“大悲殿”三字匾额,为祖籍潮州的国学大师饶宗颐所书。</p> <p class="ql-block">寺院的古建筑群则集中在大悲殿的西侧,由南向北依次是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则分别是地藏阁和观音阁,基本保留了唐代时的建筑布局。</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寺庙建筑群中唯一的宋代遗构,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是广东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也是全国同类殿宇中最大的天王殿。</p><p class="ql-block">步入殿内,可见上方高挂一块匾额“开元镇国禅寺”。殿正中间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背后是韦陀,东西两侧是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前的两座石经幡,年代比天王殿建筑本身更久远,据考证是唐代开元寺始建时的遗物,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上面刻有力士、覆莲、双龙夺宝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的后方的庭院内,有两棵高大的菩提树,枝繁叶茂,据说是上世纪50年代开元寺主持纯信法师从厦门南普陀寺移植过来的。菩提树是寺庙里的圣树,那首大家冉冉上口六祖慧能关于菩提树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五祖认定他有慧根而选中他作为衣钵传人。</p><p class="ql-block">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悟道成佛的,要是你有什么烦心事,去这两棵大树下坐坐,说不定真能帮你缓解精神压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建造年代比天王殿晚,虽然看上去犹存唐风遗韵,但其实这座建筑建于明代。</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大雄宝殿中供奉着三尊佛像,即横三世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两侧是形态各异的十八尊罗汉坐像。</p><p class="ql-block">比较可惜的是,原塑像在上世纪60年代毁坏严重,现在的塑像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重修的。ps:游客目前不允许进入殿内。</p> <p class="ql-block">不过,大雄宝殿外的石栏板,据说是唐代遗物。这些石栏板共七十八块,上面雕刻“释迦牟尼出家”、“白马窬城”、“青山断发”等佛教故事,以及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前,也有两座石经幢。与天王殿前的石经幢一样,都是唐代遗物。东侧一座刻《佛顶尊胜陀罗尼》,西侧一座刻《准提陀罗尼》。</p> <p class="ql-block">午餐选在开元寺对面的莲华素食馆,这是一家有至少二十年历史的老字号素菜馆。</p><p class="ql-block">与很多人的印象里清心寡欲的素菜不同,莲华素食馆可以说是把素菜玩出了花样,色、香、味俱全。</p> <p class="ql-block">他们家的招牌菜,当属雀巢筑顶。“雀巢筑顶”一词,源自佛传故事。这道菜是将芋头丝炸成碗状,里面盛上几颗炸云吞,看上去就如同鸟巢里有几只小鸟,淋上酸甜汁,颜色诱人、香味扑鼻。炸云吞的内馅儿是芋头,口感软糯,明明没有一点肉,却有一种吃肉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潮州的鱼生非常出名。若不敢吃淡水鱼生的话,可以先尝尝莲华素食馆的素鱼生。无论外观、口感,还是配菜的种类,都和真正的鱼生很接近,真是一绝。</p> <p class="ql-block">另一道玻璃鳕鱼,同样可以做到以假乱真。所谓的“鳕鱼块”,实际上是豆制品做成的素肉,外表煎至金黄,咬下去口感酥脆,搭配酱汁酸甜可口,很下饭。</p> <p class="ql-block">还有红烧素翅,用了黄花菜和香菇、笋丝、胡萝卜,做成了一碗逼真的“鱼翅羹”。味道比较清淡,加醋一同吃别有风味。</p> <p class="ql-block">再来一份草根豆腐汤和海苔炒饭,7人用餐,刚刚好。</p> <p class="ql-block">餐毕,我们返回客栈休息,古城住宿好处顿显;下午继续游览~</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在历史上是潮州府的所在地,因此有不少官吏在这里修建府第,不仅规模比一般民居大得多,也很考究。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是被列入了第四批国保的许驸马府。</p> <p class="ql-block">许驸马府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原本是宋英宗长女德安公主驸马、宾州观察使、广南西路大总统兵马都监许钰的府第,故民间称其为许驸马府。</p> <p class="ql-block">许珏是潮州府海阳县人,他的曾祖父是四朝元老、刑部郎中、潮州八贤之一的许申;祖父许因官至太子中舍,即宋英宗皇帝为太子时的老师;其父许闻诲,官至卫尉寺丞通议大夫。出身在这样的官宦世家,也就不难理解许珏为何能被宋英宗选中,迎娶公主成了驸马。</p> <p class="ql-block">经过历代大修,许驸马府原有的宋代实物保存下来的并不多,但仍保留了北宋时的平面布局和形制,现存主体建筑断代为明朝初年。</p> <p class="ql-block">许驸马府为三进五开间一后包二从厝建筑,所谓“后包”,指的是主体建筑后面又建有一列房间,与后厅以巷隔开。</p><p class="ql-block">整个府第共有五十五间厅房,十一座天井,两条火巷,这种格局规制的潮州民居被称作“驷马拖车”。</p> <p class="ql-block">府内的大部分房间都被布置成了展览室,介绍潮汕民俗和民居的建筑风格及特点。民居除了许驸马府为代表的“驷马拖车”,还有“下山虎”、“四点金”、“百凤朝阳”、“三壁连”等规制。</p> <p class="ql-block">此外,许驸马府还有三个值得留意的特点。</p><p class="ql-block">首先是竹编灰壁,这是一种适应南方气候特点的墙壁,用竹片和竹篾编织,在和上泥土和贝灰,厚度仅仅有两三厘面,却能隔热、隔音、抗震。</p> <p class="ql-block">其次是石地栿,即墙面底部与地面相交处的石板。它能起到“抄平”的作用,又能防潮,保护墙面。</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是“S”形走水。许驸马府后天井的排水系统非常讲究,不能直接外排,必须采用“S”形走向,从正厅绕过之后往前排走。</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依照潮州风俗:水生财,寓意防财外泄。ps:排水系统现在已被埋在地底,所以看不到。</p> <p class="ql-block">与许驸马府一墙之隔的东府埕儒林第,也于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儒林第的门联上有“汾阳世家”四字,表示宅子的主人姓郭,“汾阳”来自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p><p class="ql-block">据考证,这座建筑原来的主人叫郭永丰,他是潮州“潮州后八贤”之一郭之奇的第六代孙。</p> <p class="ql-block">还有中山路上的卓府,也同批入选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驷马拖车”格局的古民居,也叫建威第,是清代潮州总兵卓兴的府第。</p><p class="ql-block">卓府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部分建筑已经被毁,只留下主体建筑尚存。由于卓氏后人仍居住在此,不对游客开放,但从门前的石狮子和石鼓,就能看出这座府第当年的气派。</p><p class="ql-block">卓兴是揭阳棉湖人,官至虎门水师副提督,御赐顶戴花翎和“格良叶巴图鲁”,封建威将军,后任潮州总兵,御赐三代一品封典。</p> <p class="ql-block">北阁佛灯位于潮州城北,背依金山,面临韩江。北阁原是金山东面山下的一组楼阁的总称,以楼阁之前的佛灯远照四方而得名,为潮州八景之一。登临北阁,北堤上“鳄渡秋风”,隔江相望的“韩祠橡木”,韩江下游的“湘桥春涨”,“凤凰时雨”诸多胜景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这里地理位置独特,古城墙在此揽绕金山,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曲径幽深,东临急转直下的韩江流水,高览低俯均是别致的景色,堪称岭南一绝。</p> <p class="ql-block">北阁佛灯初指从前悬挂在阁前桅杆上之灯,昔日夜间灯光远照,江面从韩江上游十五里处的鹿湖,下游到江东急水三元培,陆路东从饶平樟溪的南武栋,南到潮安的浮洋镇,均可望见其灯光,成为江上夜航的标志。该段韩江水急转折多变,来往船只,看到航灯,聚精会神,悟知潮州府城在即,流急须加小心,虽处危临险,却安然无恙,行船的人便归功于桅灯的明指暗示。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从前京城的皇帝夜晚熟睡,忽被佛灯照亮了龙床头,醒后认定是潮州北阁的桅灯,从此北阁桅灯从航灯到神明灯,最后晋升为佛灯。</p> <p class="ql-block">近山巅处,还有一口饱含历史沧桑、被称为“广东第一井” 的金山古井,是1989年修建北阁过程中发掘出来的。据载:该井是清顺治九年(1652年),潮州总兵郝尚久反清时凿成,“井深百余丈,可饮万人”,后因兵败,与其子尧投井,所以,此井又是郝尚久的殉难遗址。</p> <p class="ql-block">游罢北阁佛灯,我们抓紧时间往今天最后一个景点~广济桥,答案揭晓:这就是广济桥为啥前一天下午和晚上看到的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看记录片,了解广济桥~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曾被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全长517.95米,整座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这种造桥方式在我国桥梁史上是孤例。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不仅是潮州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更是潮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都说不到广济桥,枉费潮州行。我们没看到上午梭船闭合,也想亲眼见证梭船分开,更想漫步桥上,观重瓴联阁、飞檐斗拱、赏阁匾楹联、书艺文韵。</p> <p class="ql-block">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鲑牛一只溜。”</p><p class="ql-block">“十八梭船廿四洲”即桥由东、西两段的24座桥墩和中间的十八梭船连接而,浮桥可开可合,结构奇,同时还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这在我国桥梁史上还是个孤例。</p><p class="ql-block">“廿四楼台廿四样”说的是广济桥在桥墩上建筑起形式各异,用途各别的24座楼台亭阁。其独特之处不仅仅是这些楼台亭阁,更让人讶异于文化深厚的是,这些楼台亭阁被先人们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摘星、凌波、仰韩等命名,而每一个名字都有其独特的涵义。</p> <p class="ql-block">下午5点半前梭船是闭合状态,从西岸可全程走到东岸,无风无浪如履平地。</p> <p class="ql-block">桥上唯一的一座牌坊“民不能忘”,道光十一年,韩江洪水,冲毁江心桥墩,太守刘浔、分司吴均发动盐商和富户捐资修桥,百姓不忘刘浔、吴均功绩,建牌坊以纪念。</p> <p class="ql-block">二只鉎牛一只溜,留下来的那只鉎牛,立于西岸,现在是广济桥上独有风景。</p> <p class="ql-block">所有人都在等着见证梭船分外时刻,我们再走西边一遍,想像古时候广济桥作为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枢纽“一里长桥一里市”盛况场景。</p> <p class="ql-block">远处客栈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在客栈楼顶吃今天路上买的特色卤(烧)鹅+啤酒(茶)+聊天,欣赏古城夜景、广济桥灯光秀~留下了难忘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网络视频)近距离欣赏广济桥夜色~</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上午,参观坐标:韩文公祠~潮州能从蛮荒之地变成一座繁华兴旺的城市,与一个人的到来有关。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p><p class="ql-block">韩文公祠,即韩愈纪念馆。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由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韩吏部祠“。元佑五年(1090年)潮州知州王涤徙至州南七里,苏轼为他撰写了《潮州韩文公庙碑》,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论。及至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潮州知州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笔架山并手植橡木, 刻遂将原本在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建于此。</p><p class="ql-block">2006年,韩文公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官至刑部侍郎的韩愈,身居高位,却因谏迎佛骨一事触怒了唐宪宗,于唐元和十四年(819)被贬至潮州任刺史。</p><p class="ql-block">事件缘由:佛教在唐宪宗时代非常盛行,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一介白衣,可以说上上下下都非常信奉。但凡事过犹不及,虽然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出了问题所在,但大家敢怒不敢言。直至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时,耿直的韩愈再也忍不住,直接写下《谏迎佛骨表》一文。 文中说到不应信仰佛教,还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等。此文就像一枚重磅炸弹,一发表就激起了千层浪。着迷于佛教的大唐皇帝瞬间被气坏了,一声令下要处死韩愈。在众人的求情中,韩愈终免一死,但死罪免了,活罪难逃,等待韩愈的是被贬潮州。</p><p class="ql-block">作为知识分子的韩愈,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包括忧患精神、笃行精神,在其身上体现为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和忧国忧民、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骨子里头的这个东西,促使他不管是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在追求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价值实现。所以,他虽带罪任职,到任后仍以振兴文教为首务,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了当地,化腐朽为神奇,在潮七、八个月间,开启了边远州郡的一代文风,开创了潮州文明不老的传说,深受百姓爱戴,甚至连潮州的山水也改姓了“韩”——员江改称“韩江”,笔架山亦称“韩山”。</p><p class="ql-block">到了北宋咸平年间,潮州通判陈尧佐在潮州城北的金山麓修建了祠宇以纪念韩愈,后来迁到了城南,到了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潮州知州丁允元将韩文公祠迁到了韩江东岸的笔架山,也就是韩文公祠的现址。</p> <p class="ql-block">走进韩祠,最大的感受不是进入了一座庄严的祠堂,而是进入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公园。韩文公祠背靠笔架山,树木郁郁葱葱,祠堂面临韩江,院落层次分明,景致风光旖旎。</p><p class="ql-block">整个韩文公祠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通往每个部分都需要攀登台阶。</p><p class="ql-block">第一段台阶路上来是石牌坊,为四柱三间式白石坊,大气雅致,上书“韩文公祠”。</p> <p class="ql-block">第二段是五十一级的石蹬道,象征着韩愈被贬谪潮州时的年纪是五十一岁。</p> <p class="ql-block">祠堂的主体建筑是在1984年修复的,分前、后二进。门上“韩文公之祠”五个大字,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 )潮州知府温承志重修韩祠后所书。门厅上方悬挂“三启南云”和“百世师”两块牌匾,分别是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著名书画家刘海粟所题。正殿的中央是韩愈塑像,左右是他的侍从张千和李万。</p> <p class="ql-block">进入韩文公之祠</p> <p class="ql-block">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沿壁则环列历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专访文史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韩文公祠的嵌瓷。潮州传统建筑中的嵌瓷装饰,大多数图案艳丽,唯独韩祠的嵌瓷非常特别。</p><p class="ql-block">白色的瓷片在深灰色的房檐上勾画出淡雅的小花,显得格外朴素雅致——或许正是为了显示韩愈品格的高洁。</p> <p class="ql-block">祠堂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橡树,相传是韩愈从中原带来,并亲手种植的一棵橡木,橡木也称韩木。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庭园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从国家各级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近500幅墨宝中,选404幅,勒石镌刻,与祠内古碑交相辉映,令千年古祠更加庄重典雅、文气斐然。</p> <p class="ql-block">第三段台阶最陡也最高,上面是侍郎阁,从山脚下一路爬上最高处的侍郎阁,颇有朝圣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侍郎阁建成于1989年,在原侍郎亭旧址上建成的(韩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称"韩侍郎"),占地328平方米,系双层垂檐建筑。</p><p class="ql-block">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p> <p class="ql-block">在侍郎阁前的高处,从两棵高大的木棉树中间可眺望到广济桥,半个潮州古城尽收眼底,落日时分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丁允元亭:伟大的灵魂值得被记忆~丁允元,字叔中,又字牧中,江苏常州宜兴人。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登宋进士,宫太常寺卿。南宋孝宗干道大年(1170),为人生性耿直的丁允元,看到朝庭因大兴土木建宫殿和履行和约赔偿金番的需要,而不顾广大人民的困苦不堪,强行加征盐、铁税等,人民怨声载道。丁允元深痛其事,凛然陈谏。不料触怒皇帝,被贬潮州,任知军州事。</p><p class="ql-block">丁允元来潮后,没有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而是四处察访民情,了解潮州社会、历史、地理环境,当看到韩江江阔舟少,每有争渡现象,若遇恶劣天气,过江之险如履薄冰。丁允元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遂于南宋孝宗干道六年(1170年),倡仪筹建“湘子桥”。椐《潮州府志》载,丁允元慷慨认建西段五座桥墩,并在桥上建亭阁,又发动地言人士捐款,终于建成九座桥墩,缩短了江面水路,方便了舟渡,潮人感其功德,特称该桥西四段为“丁公桥”以作纪念。又据《潮州府志》载,丁允元一向重视教育,敬重贤能。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他认为位于城南的“韩文公庙”低矮破陋,不足以表达潮人对圣贤的崇敬之情,遂将“韩文公庙”迁至桥东笔架山,并以赵德陈尧配祀,题匾为“忠佑庙”。“忠佑庙”即是“韩文公祠”。丁允元为官清正,德高泽广,故后人逐级中奏朝庭,于是皇帝钦赐“崇祀名宦”、“配享韩庙”,按国家典礼享春秋二祭。1989年,潮州市人民政府主持韩祠重修工作,丁氏旅泰宗亲遂集资港币25万元,建“丁允元亭”于韩祠右侧,此乃丁公迁祠800周年的又一盛事。</p> <p class="ql-block">游罢韩文公祠,我们原计划午餐后往从熙公祠,由于突发情况,我错过了“韩上楼”精致美味午餐,我们也暂缓前往从熙公祠,直奔下一目的地—汕头。</p> <p class="ql-block">晚上,好友老同事盛情款待,安排潮丰大华酒楼大餐,各种特色鲜活海鲜大块朵颐,尤其是碳烤香螺更是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看这做法就知道有多难得,需提前两三天预订才有,其他菜品更是精心选定,众人吃过赞不绝口、念念难忘。</p><p class="ql-block">多人相隔多年喜相逢,大家聊得嗨,吃的也欢,那份温暖穿过岁月,直抵心灵—特别感谢多年好友老同事的用心!</p> <p class="ql-block">汕头第一天第一站:</p><p class="ql-block">我们先去参观位于汕头市金平区永平路1号的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p><p class="ql-block">陈列馆是一座三层高的欧陆式建筑。该馆的展览分设三层楼,其中一楼主要集中展示了汕头开埠后的情况,二楼主要集中展示辛亥革命以后汕头城市的设立与发展变迁,三楼则主要集中展示了汕头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伟大创举。</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巨型的陶瓷壁画,名字叫“开埠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港口——坚船利炮下的开埠和通商口岸</p><p class="ql-block">汕头的开埠,承载着一段屈辱的历史记忆,也开启了一段繁荣的历史。汕头位于韩江三角洲西南角的顶端,是粤东的中心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p> <p class="ql-block">在明朝的时候,汕头还是一个小渔村,旧时称“沙汕头”。</p><p class="ql-block">1860年开埠前,汕头港是全国华工出境最为集中的港口。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天津条约》的签订迫使汕头成为了通商口岸,这也使得汕头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了粤东地区的经济和交通中心,由此成就一段“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从而逆袭成为潮汕地区最繁华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此后,曾随着开埠走出海外打拼的潮汕人,纷纷回到故土投资兴业,用实际行动回报桑梓,其中潮汕铁路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运营的商办铁路,而汕头也逐渐形成了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四永一升平”等繁华商业街区。</p> <p class="ql-block">1980年,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汕头成为了全国首批4个经济特区之一,自此驶上了主动开放、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其中,港口经济成为引领汕头发展的重要一环。如今,汕头港是国家“一带一路”重点建设的15个港口之一,航线网络基本覆盖东南亚主要港口和国内沿海各港口。</p> <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华侨依然是汕头经济特区最为显著的优势之一,也是助推汕头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40年来,汕头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其中近九成为侨资。2014年,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为主题、以“经济文化合作”为纽带的国家级创新发展平台“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落户汕头,更成为了汕头经济特区再出发的新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从160年前的被动开放,到40年前设立经济特区,再到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汕头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发展中始终离不开丰厚的华侨资源。</p><p class="ql-block">与开埠文化陈列馆隔街相望的汕头市侨批文物馆,是全国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这里馆藏了约12万封侨批。2013年6月,“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是汕头开埠以来的第一所自建邮局,也是广东省邮政系统中保存最完整的两座采用欧陆式建筑风格的邮政建筑实体之一,现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邮政总局大楼于1922(民国十一年)年竣工,占地面积1449平方米,建筑面积1042.8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建筑风格为欧陆式,气势恢宏,集华丽、高贵、典雅于一体,同时也很注重建筑细节。当年镌刻在大楼正门上方的“邮局”两字至今清晰可见,洋灰楼梯、楼梯护、方格门、磨花玻璃、木地板、罗马柱等仍基本保留原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邮局里头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和物件还原了当时售卖邮票及邮寄货物各种场景,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小公园,是拥有汕头最多的记忆的地方。小公园并不是公园,而是一个以中山纪念亭为核心的历史街区。</p><p class="ql-block">1860年汕头开埠,以小公园为中心的街区,成为了当时汕头市区的中心。如今,一百六十年过去了,汕头老城铅华洗尽。随着汕头城区扩建,市中心离开老城向东移,小公园昔日的商贾云集也逐渐散去,但它承载的汕头城市记忆和文脉,使小公园在潮汕人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p> <p class="ql-block">小公园中心的——中山纪念亭,始建于1934年,后来屡毁屡建。这座红柱绿瓦的八角楼,虽然外表普普通通,却称得上是汕头的地标建筑。如今看到的这一座中山纪念亭,是在2016年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小公园附近的永安路、永和路、永泰路、永平路、升平路呈扇形放射状散开,俗称“四永一升平”。在这几条街道上随处可见欧式风格的骑楼,这些骑楼大多修建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它们都是汕头在历史上繁华的见证。</p><p class="ql-block">中国南方沿海城市的骑楼,分为闽派和粤派。前者受闽南传统木雕的影响,骑楼立面上布满浮雕;后者装饰较为简洁,接近欧陆风格。汕头老街的骑楼,风格介乎于两者之间。</p> <p class="ql-block">正对着小公园中山纪念亭的百货大楼,前身是1932年印尼李柏桓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p><p class="ql-block">大楼共高七层,当年的一、二层是南生公司,经营日用百货;三、四层是酒楼;五、六层为旅店酒店;最上一层则是西餐厅,可以说是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于一身。</p><p class="ql-block">据说汕头历史上的第一部电梯,就安装在这幢百货大楼内——可见这里当年是多么的气派。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后,汕头市中心向东转移,百货大楼的黄金岁月也在历史的脚步中渐去渐远。</p> <p class="ql-block">同样还有这些骑楼建筑的立面,既保留了潮汕工艺的传统风格,又采用了西洋建筑材料,在窗框、门套等处嵌上了异国风情的纹样艺术。</p> <p class="ql-block">汕头老城区,曾经是粤东最繁华的地段,周边的骑楼曾与上海的骑楼群齐名。</p><p class="ql-block">老城区还有许多未修复的高大的洋楼,窝卷的门窗和柱头,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味道和历史,并不会让你怀疑他们曾经的华丽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走进石炮台,感触历史变迁,触摸岁月斑驳。</p> <p class="ql-block">俗称“石炮台”的崎碌炮台,是一座圆环形的城堡建筑,位于旧汕头的东南角,与对岸的苏安土炮台遥相呼应,扼守汕头内海湾的出海口。在早年汕头大规模填海之前,石炮台以东就是内海湾,所以炮台所处位置十分险要。</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年间,时任潮州总兵方耀以“邻氛不净、潮海严防”为由,奏请清政府批准修建。崎碌炮台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动工,清光绪五年(1879年)竣工,共耗资八万余银元。</p> <p class="ql-block">炮台建成后,由南澳镇派兵八十名驻防,后才改为澄海派兵一百名,由参将及守备轮管驻守。然而,由于晚清国库空虚,这座炮台虽已建成,但直到光绪九年(1883)还是“有台无炮,空台一座”。后来只得向巨商募捐购来五千斛前膛洋炮一门,该炮是全台威力最大者,射程可达十五、六华里,其余的只有四千斛和一千斛,射程不远。</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炮台中的大炮被军阀当作废铁卖给日本,后来石炮台曾一度改作监狱使用。解放后,崎碌炮台一直作为驻军营地,直到上世纪末被辟为石炮台公园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炮台的城墙是用花岗岩加上红糖、糯米、贝灰沙夯筑而成,坚固无比。内墙高五米余,外墙高六米余,厚度接近五米,外墙向内倾斜,以达到安全防守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城墙的外围是由人工挖凿的护台河,环绕炮台一圈,深三米,宽十余米,同样也起到防御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崎碌炮台的台门位于城堡建筑的北侧,是一座拱券式石门,连接着拱顶隧道式炮巷,两侧分别有东、西辕门。</p> <p class="ql-block">炮台的下层炮巷贯通整个炮台,周长约三百米。炮巷设十八个炮位,各间外墙设一炮眼,内墙置一座小型火药库。</p> <p class="ql-block">二层炮台平台,同样设十八个炮位,并有若干枪眼。</p> <p class="ql-block">炮台上分布有七十二个通风报话塔,每三个为一组,呈“品”字形环绕鼎立。这些通风报话塔,是用于上下传达信息,以及为底层的炮位作通风采光之用。</p> <p class="ql-block">炮台的东北面有一个长四十米,宽八米的月牙型点将台,是作检阅兵力、操练士兵、指挥作战之用。</p> <p class="ql-block">海湾南岸的礐石,与汕头老城区隔海相望。礐石有四十三座山峰,其中最高峰香炉山海拔一百九十八米。礐石以风景绮丽、怪石奇峭著称,自古是汕头当地名胜,在从1939年起的每一版“汕头八景”,礐石都榜中有名。</p><p class="ql-block">整个礐石风景区,共有六个已开放或规划中的景区:塔山、啸石、苏安、焰峰、香炉山、笔架山。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次只去了景点最集中,设施最完善的塔山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塔山景区的入口是一座牌坊,旁边就是索道站。礐石景区无需门票,只有乘坐索道才要专门买票,价格是成人单程二十五元,往返四十元。</p> <p class="ql-block">塔山海拔一百多米,不算高,也不险峻。担心时间太晚,我们就直接坐索道上了山。没想竟然是双脚悬空的开放式索道,但感觉还是很安全的。缆车全程只需要十分钟。</p> <p class="ql-block">下了索道,我们直奔山顶的飘然亭。飘然亭位于塔山鸡冠峰顶,海拔一百二十米。亭子呈圆形,檐牙高啄,亭上刻有对联:“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王子安其所题何处,游龙惊鸿春松秋菊曹子建惜未到海疆”。上联提到的王子安,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落霞孤鹜秋水长”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正是出自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下联中的曹子建,指的是“三曹”中的曹植,“游龙惊鸿春松秋菊”显然是出自曹植《洛神赋》里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言外之意,就是假如王勃和曹植来过礐石的话,这两段佳句或许就要花落汕头了。</p> <p class="ql-block">在飘然亭,可以清晰地看到汕头的礐石海,再往东就是汕头的内海湾。或许你很难察觉这个内海湾特别之处,实际上汕头是国内唯一一个市区拥有内海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如果你了解汕头的填海历史,就会知道这个内海湾曾经有多大——如今石炮台以东的汕头城区,当年都是大海。</p> <p class="ql-block">礐石山景区全景~</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已无缆车,我们就徒步下山,大概花费大半小时就到山脚下,顺道还可游览垂虹洞、一线天等礐石景点名胜。</p> <p class="ql-block">汕头住的是橙堡酒店,位于金砂中路和龙眼路的交汇处,过街天桥就是龙眼路美食街,方便觅食。酒店位于一个商业综合体楼上,有免费停车场,方便自驾过来的人。</p><p class="ql-block">酒店的客房面积很大,洗手间干湿分离,这点不错。但酒店窗户是旧式的推拉铝合金窗,隔音不太好,临街的双床房中午噪音会有点大,晚上还好,对面大床房比较安静。</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经好友老同事推荐,我们去往有着“小垦丁”之称的南澳岛,南澳岛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素有“粤东海上明珠”之美誉。</p><p class="ql-block">南澳岛主岛的面积有111.44平方公里,适合自驾前往,也可以在岛上租小电驴。无论是开车还是骑车,边行边看,绵长的海岸线,文艺清新的沿海公路,要是天气好—蓝天白云灯塔风车,一路风景美极了。</p> <p class="ql-block">南澳大桥全桥长9.342千米,是一座连接着汕头市澄海区和南澳岛的跨海大桥。据了解,这座桥于2015年1月1日通车运营,在此之前人们上南澳岛,需要坐轮渡40分钟左右,轮渡一小时才有一班,遇到恶劣天气还可能会停航,在南澳岛生活、工作的人们,往返一趟着实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过了南澳大桥右拐就来到启航广场,启航寓意着扬帆启航。启航广场边红色灯塔非常醒目—红色的塔身、黄色的基座,颜色对比强烈,加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灯塔旁蜿蜒壮观如长龙盘踞在江湾海峡的南澳大桥,特别适合</span>拍美照,已成为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直接导航到后花园村。</p><p class="ql-block">关于村名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南宋皇帝赵昺曾路过这里,瞬间被此处的奇山异水、奇花异草所吸引,于是发出了是其后花园的感慨……后花园村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后花园村位于南澳岛中部主峰果老山北侧,沿着山路一路自驾,漫山遍野都是绿,下了车,坐上电动观光车上个斜坡到达村里的一个观景平台“海阔天空”,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深澳湾,由近及远是碧绿的山体,翡翠般的大海,小岛,烟囱,远山等,好一幅海阔天空的画面……海面上还漂浮着不少星星点点,那应该是海水养殖基地。</p> <p class="ql-block">海阔天空处,三两好友,喝茶小食聊天,怎一个惬意了得。</p> <p class="ql-block">宋茶是南澳岛对本地茶的一种称呼,据说南宋末年,宋帝赵昺君臣逃亡到南澳,歇息之间,皇帝吩咐随从拿茶来饮,随从禀奏:“这里没有茶。”皇帝指着旁边一种植物说:“这就是茶叶,可以泡水饮用。”说也奇怪,这些野生树叶,虽没有像茶叶一样经过加工、发酵、制作,但用开水冲泡之后,清香四溢,风味独特,而且随着冲泡的次数增加,味道越来越好,色味不退。据介绍,“日本仔”侵略潮汕时,“宋茶”曾经被挖尽。但“日本仔”投降之后,却奇迹般的又出现。自古至今,有不少人闻名“宋茶”是皇帝所封,想方设法进行移植,但都没有成功,连后花园邻近的山村都难以生长。这更是给“宋茶”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p><p class="ql-block">后花园村处于海岛主峰果老山北侧,海拨在 350-450米之间,长年山高雾多,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显著。这里很少见有成片的平地,开发成梯田也有难度,茶园便只能一小撮一小撮地散布在山林里,这使得其茶叶的生长环境如同野生。就连凉晒制作方式也是这么天然。</p> <p class="ql-block">逢枯水期瀑布没的看,我们访村中300年古楠木。</p> <p class="ql-block">屏山岩寺位于后花园村往雄镇关方向一两公里处,我们到达时寺庙正在维修~</p><p class="ql-block">一路往雄镇关而去。</p> <p class="ql-block">在雄镇关回味过去的历史风云~</p><p class="ql-block">南澳县最早的功能是海防,各种关隘应运而生,雄镇关就是这其中的遗存之一。</p><p class="ql-block">雄镇关是东南沿海的重要军事关隘,它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在云澳和深澳交界的山脊上。这里东倚金山,西接马鞍山,是总兵府的南面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p><p class="ql-block">雄镇关名副其实。过去,这里曾经发生一场著名战役,闽粤两省官兵纷纷出动。明嘉靖四十四年,广东副总兵刘显奉命率3万人到南澳围剿吴平,怎奈打了三个月始终攻不下来。后来,闽浙总兵戚继光领兵5000从背后奇袭,最终摧毁了吴平老窝。此后,雄镇关的大名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来到雄镇关,只见斑驳沧桑的墙上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雄跨南北双方脊,镇摄云深两澳关”,短短十四字,简明扼要地描述出此处地势之险要。如今的雄镇关,视线能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古墙石剁上长满了杂草,透着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靠马路的一侧有一棵巨大苍老的榕树,目之所及都是浓荫,有着独木成林的美。在这一片翠绿中,门楣的“云深处”颇为显眼,整幅画面,有种岁月静好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已过午餐时间,我们往青澳湾,几家餐厅稍作观察比较,选了一家明码实价的店,证明南澳岛商家还是比较靠谱的:用餐环境好,除了海胆蒸蛋一般,其他菜品还是满意的。</p> <p class="ql-block">青澳湾在南澳岛的东部,正好处在北回归线上,有着 “东方夏威夷”的美称。这里不仅有天然海水浴场,沙质洁白,海水清净无污染,有嶙峋的礁石,更有郁郁葱葱的山林……要是能在青澳湾住一晚,有机会看一场青澳日出之美,一定印象更加深刻。</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北回归线广场,欣赏自然之门的美:北回归线,熟悉吗 ? 地理课堂上常见的名词。一起来复习一下吧,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最北界线,也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这条线正好穿越南澳岛的青澳湾。</p><p class="ql-block">自然之门的造型设计取自汉字“门”,远远看,就像一扇门。</p><p class="ql-block">其设计也非常讲究,据说两边门柱所倾斜的角度对应北纬23.50度;球体半径3.21米对应春分3月21日;悬臂长6.22米对应夏至6月22日;底座到球体高12.22米对应冬至12月22日……这不得不感慨设计者的匠心独到。更有趣的是,每年夏至正午,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影将通过自然之门上方的圆管,投射到地面中央,如果你恰好在这天来到南澳岛,不妨去见证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要打卡“自然之门”,需按景区提示位置(地上有做记号的),否则拍出来的结果就不尽人意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环岛路继续,到达被称为南澳岛小圣托里尼~钱澳湾,看到被誉为最浪漫灯塔的钱澳湾灯塔,它位于伸向海心的一条长长的栈桥的末端,绿色塔尖搭配白色塔身,仿佛一个披着米黄色长裙,戴着蓝色水晶的新娘,据说常有人在这里拍摄婚纱照,情定终生。</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就是被很多人认为是南澳岛上最美的双子星(冰淇淋)两座灯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囱崖灯塔,这</span>两座红白相间的造型像极了冰淇淋🍦,甚是浪漫,也是网红打卡点,据说这里也是南澳岛看日出的绝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往宋井景区感受不可思议的奇迹。</p><p class="ql-block">南澳岛目之所及都是蔚蓝大海,但在这茫茫的海边,竟然有着清甜的井水,这是怎么回事?秘密就藏在云澳镇澳前村东南海滩上,这里有一口来自于宋代的宋井。</p><p class="ql-block">相传,南宋景炎元年5月,元兵大举进攻,宋少帝在礼部侍郎陆秀夫和大将张世忠等护送下,撤退到了南澳,驻跸于澳前村。为了满足少帝、大臣和将士兵马饮用水的需求,在当地,就在海边就地挖掘出三口井,分别是“龙井”、“虎井”、“马井”。如今的宋井就是当时的一大遗存。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古井,如今这里被开辟为宋井景区,由宋井、景亭、太子楼遗址等主体景观组成。</p><p class="ql-block">海天一色中,只见沙滩上有一个圈起来的地方,那就是赫赫有名的宋井。走近一看,只见水质清澈透明。在这茫茫大海边上,竟然还有一口清泉,而且,在数百年的沙埋潮淹中,这口井竟然还如此清冽,这是怎样的奇迹所在?</p> <p class="ql-block">太子楼遗址就掩映在这郁郁葱葱的绿色林子里,此处鸟语花香,清幽宁静。置身其中,我在想,少帝当年究竟是怎样的心情,迷茫?无奈?还是不甘、抗争?</p> <p class="ql-block">云澳渔港,由于导航引导错误,我们没有看到一红一绿两座小灯塔,也不识“广东十佳最美渔港”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天气阴雨,落日没有期待,我们就此告别南澳岛。</p><p class="ql-block">南澳岛,一个有山有海有茶园的美丽所在;一个有景有情有故事的神奇所在;</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想欣赏如画风景,又想拥有阳光沙滩;如果你想感受海防历史故事,又想体验环岛路的快乐,那就来南澳岛吧!</p> <p class="ql-block">行程最后一天,我们从汕头出发返程,顺便去参观来汕头首日暂缓去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熙公祠,从熙公祠位于</span>潮安区彩塘镇金砂村,距离潮州古城二十公里,从汕头酒店出发17公里,35分钟左右。</p><p class="ql-block">从熙公祠是一个典型的潮州祠第合璧式民居建筑,坐东向西,二进四厅格局。虽然从熙公祠只是一座隐匿在乡间的祠堂,却拥有潮汕地区最精彩绝伦的石雕艺术。</p> <p class="ql-block">从熙公祠的建造者,是旅居马来西亚柔佛的华侨领袖陈旭年。祠堂自清同治九年(1870)开始修建,至光绪九年(1884)竣工,历时十四年。</p><p class="ql-block">一座祠堂为何修建了十四年之久?或许你看了从熙公祠里的石雕就会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首先看到的是门楼前的一对石狮子,雄狮戏球,雌狮抚子,形态相当逼真。认真看,能发现狮子口中含着的石球,居然是可以滚动的。</p> <p class="ql-block">从熙公祠的门楼,是石雕艺术最为集中的地方,看上去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在门厅的右侧,有一幅“士农工商图”石雕壁画,堪称国内潮汕石雕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这幅石雕作品,最上层为“士”,展示任官之人出行的场面;中间左为“商”,描绘的是贩夫走卒;中间右为“工”,刻画的是工匠们正在工作;最下层为“农”,有赤身者、农夫和牧童——当中牛背上牧童手中的这根悬空牛索,便是潮州民间俗语“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傅”的由来。</p><p class="ql-block">要知道,雕刻这根双股相缠、细如牙签的悬空牛索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加工时稍有不慎,便会让整块石雕功亏一篑。所以,前两个工匠都因此撒手不做了,直到第三个工匠吸取了前面的经验,采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式,才完成了这根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的悬空牛索。</p><p class="ql-block">可惜这根悬空牛索,后来竟然被人扯断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陈旭年之孙在1937年请工匠修补的,并涂上了彩绘。</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石雕壁画,在从熙公祠的门楼共有四幅,除了“士农工商图”,还有“花鸟虫鱼图”、“百鸟朝凰图”、“渔耕樵读图”,每一幅都是精美绝伦,繁而不乱。</p><p class="ql-block">在“渔耕樵读图”里,共有二十三个人和一牛二马,神态动作栩栩如生。画面左下角的渔夫,手中细密的渔网是镂空雕刻而成,与牧童手中的悬空牛索有异曲同工之妙,将工匠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同样是在祠堂的门楼,在立柱与梁枋的节点处装饰有各种花纹雕刻,内容有山水树木、楼台亭榭、才子佳人、花鸟虫鱼等。</p><p class="ql-block">这些石雕运用了潮州特色的镂通雕,两面图案各不相同,在精致程度方面堪比潮州木雕,这也使祠堂的门厅变成了一个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柱上横梁悬挂着的镂空石雕倒挂花篮,刻工细腻,甚至连篾条都很清晰,堪称国内石雕工艺一绝。</p> <p class="ql-block">祠堂正门两侧的一对石鼓,造型精美,底座的雕刻也很精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侧一面,画面刻有鹭鸟、芦苇、莲、小甲虫等图案,“鹭”谐音“路”,“莲”谐音“连”,寓意“路路连科”,即科举及第,学业事业都顺顺利利。</p><p class="ql-block">右侧一面,图案则由老鼠和葡萄组成,“鼠”即“子”,葡萄结果子多,寓意“子孙昌衍”。</p> <p class="ql-block">横梁和石柱结合处,是鱼龙变化,源于“鲤鱼跳龙门”。</p> <p class="ql-block">步入祠堂回头望,可见石匾背面刻着“积厚流光”四字,下方是两只石雕“四不像”,也称貔貅。</p> <p class="ql-block">除了精彩绝伦的石雕,从熙公祠的木雕同样很精彩。</p><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木雕,在祠堂的拜亭和正厅。安置在梁枋、桁柱及各种穿插构件上的木雕,以珍禽瑞兽、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典故等造型为主,虽然描金漆画大多脱落,却依然能看出木雕的做工极其精致,画面细腻而逼真。</p> <p class="ql-block">屋架是木瓜抬梁式构架,与己略黄公祠的类似,既实用又有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梁架上的木雕螃蟹,用大而有力的蟹钳,夹着毛笔和花枝。旁边雕刻有浪花、水草和游鱼,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梁托的造型是卷棚狮墩,造型同样很别致。</p> <p class="ql-block">梁柱上雕刻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寄托着美好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从熙公祠的石雕、木雕、嵌瓷之所以保存相对完好,是因为它在上世纪的特殊年代得到了村民的保护。当时人们用写着伟人语录的条幅把建筑围了起来,这座祠堂从而躲过了一劫。</p><p class="ql-block">到从熙公祠可花20元买本书,本书印刷色彩艳丽,更直观欣赏、了解从熙公祠木雕、石雕、嵌瓷艺术。</p> <p class="ql-block">至此,潮汕行接近尾声,我们在附近吃过午饭(老猫牛肉火锅)继续返程~</p> <p class="ql-block">潮汕5晚6日行已过月余,每每想起那些美食美景,仍回味无穷,念念难忘,淄博烧烤爆火、潮州五一假期人潮如同攻城与云南丽江、三亚旅游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你许我善意我待你真心,但愿潮州古城烟火气依然如故,我依然念你如初。潮汕再见~</p><p class="ql-block"> 断断续续回忆记录,今天终于完成了。 2023.5.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