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之墓

流年

<p class="ql-block">  利玛窦(MatteoRicci,1552年—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利玛窦墓在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北京市委党校内。这里曾经随便进出或穿行,现在当然不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  校舍和生活区都在党校范围之内。走进党校,先来到校内的山字楼。山字楼由三座南北向的楼和一座东西向的楼组合而成,因为形如山字,而被称为山字楼。山字楼平面为“山”字形,灰砖红瓦,钟楼高耸,曾经是专门培养神父的文声学院。山字楼建于1910年,距今已逾百年。</p> <p class="ql-block">  除了山字楼,党校内还有一个口字楼。1909年由法国人设计修建,口字楼平面呈“口”字形,灰砖砌筑,简洁肃穆。</p> <p class="ql-block">  这片区域曾经叫“马尾沟”,即使现在,原住民还是这样称呼。这里曾有马尾沟教堂,又名石门教堂、法国教堂、圣母修道院、致命圣教堂等。马尾沟教堂的所在地,曾经是欧洲传教士在北京的公共墓地。后在此兴建教堂,此后还曾经在这里设立了专门培养高级神职人员的神学院——栅栏文声修道院。现在中国大陆著名的葡萄酒品牌龙徽也是诞生在马尾沟教堂的地下酒窖。</p> <p class="ql-block">  新建的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市委党校内,有两个墓园,小墓园中葬着利玛窦和南怀仁,汤若望。旁边的大墓园中,立着63块墓碑。也就是说,有63位传教士葬在此处,他们来自葡萄牙、意大利、德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各国。</p> <p class="ql-block">  墓前有石门牌坊一座,牌坊后是一条甬道。穿过甬道,来到利玛窦的墓前。但墓碑四周被透花砖墙环绕着,一道栅栏门锁着,只能隔门相望。</p> <p class="ql-block">  把手机伸进栅栏门,拍下一张。左为汤若望,中为利玛窦,右是南怀仁。</p> <p class="ql-block">  镜头拉近,也看不清上面的字。</p> <p class="ql-block">  汤若望碑及陵墓。</p> <p class="ql-block">  南怀仁碑及陵墓。</p> <p class="ql-block">  立于栅栏门外的石头雕刻。</p> <p class="ql-block">  散落在栅栏门外的石雕和石桌,石凳。</p> <p class="ql-block">  大墓园里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市委党校礼堂</p> <p class="ql-block">  来的这天恰逢周末,没有学员上课,整个校园很安静。正是春花烂漫的时节,更给整个校园增添了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