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之黄自晋太守黄积始,距今已有1700多年。黄氏子孙后代散居徽州的大型村落有:歙县潭渡,休宁五城、古林,祁门左田,徽州区竦塘(原属歙县)等。竦塘黄氏始于1181年,始迁祖是黄百二(1156-1233)、黄百三(1157-1229)兄弟。到明朝中叶,竦塘黄氏一族因经营盐业获利颇丰,像黄崇德(1469-1537)、黄崇敬(1471-1524)、黄五保(1474-1540)、黄豹(1486-1545)、黄存芳(1488-1561)、黄锜(1511-1553)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盐业巨商,他们的足迹遍及齐鲁、燕赵、吴越、两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竦塘</h3> 明万历《歙志》称:<b>“邑中之以盐筴祭酒而甲于天下者,初则有黄氏,后则汪氏、吴氏相递而起。”</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竦塘村史馆</h3> <b>一、竦塘黄氏家族中最有成就的商人——黄崇德、黄崇敬兄弟</b> 在竦塘的黄氏家族中,黄崇德、黄崇敬兄弟是最有成就的商人,影响也最大,被认为是明代早中期徽州儒商的代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竦塘黄氏统宗谱九志卷之一卷端》</h3> 黄崇德,字用仁,号金笠山人,生于成化己丑年(1469年),卒于嘉靖丁酉年(1537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氏外纪世系之图》</h3> 黄崇德的父亲苗文裳是徽州府的博士弟子,学问深厚,在父亲的影响下黄崇德年少就博览群书,广通经史,因此他山立下宏愿,要习儒人仕,光宗耀祖,然而父亲却对他说:<b>“象山之学以治生为先”。</b>意思是说,宋代理学大帅陆九渊【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今江西贵溪西南),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是主张治学要以治生为先的。看来,作为朱熹同乡的黄文裳欣赏的是陆象山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而不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学说。有专家认为,陆象山的<b>“心学”</b>是徽商广为四海客,孜孜以<b>“治生”</b>为业的重要理论根据,这是非常有道理的。黄文裳也正在<b>“心学”</b>的影响下,才命黄崇德放弃传统儒学,转而经商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安太守积公世系图》</h3> 父命难为,黄崇德虽然<b>“有志于举业”,</b>却也不得不放弃。黄崇德最初经商的地点是在齐东,即今天的河北、山东一带,具体经营的是什么行当,史料上没有记载,但他年纪轻轻却也气度不凡,有大家风范:<b>“闲雅静默,机神爽悟,风仪秀整,言笑不苟。事当利害如曹操临阵,神开气定。”</b>在经营模式上更是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任人上他效法刁氏,在纤俭上师从周人,在善德上仿效任氏,在富术上信用中氏,所以没几年就积累了大最的财富,成为齐鲁一带的<b>“大贾”。</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氏姓原世望郡国之图》</h3> 然而,黄崇德并没有就此满足。他知道,在当时,从事商业最能赚钱的行当还是业盐,于是就学习古代的猗顿,前往淮海业盐。猗顿,春秋时期人,是越国范蠡的徒弟,跟随范蠡学习经商术,在中条山业盐致富,是我国古代商人的典范。当时的两淮还是以三晋关中的商人居多,初来乍到的黄崇德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与三晋的商人相比,黄崇德也有一些优势。一是他在齐鲁打拼多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资本雄厚;二是他博闻强记、学问渊博;三是他善于抓住商机,且当时正牌盐法中的空当。前面说过,明朝早期的盐法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运行后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漏洞比较大。黄崇德凭借其渊博的知识,率领黄崇敬、黄莹等人多次和盐司交换意见,称述盐法弊端,广征博引,上自春秋管子之书、东汉盐铁之论、唐宋食货之志,下至当朝大明会典,侃侃而谈,均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为盐司所倚重,三晋诸商也不得不折服。<b>“皆削稿敛衽从公,推公为纲”,“凡盐法有议,必正于公,是是非非,得公一言而决,上官亦莫之夺。”</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氏新安以官为家之图》</h3> 黄崇德发迹之后,黄氏族人趋之若鹜,纷纷跟随黄崇德经商,之后,黄氏盐商迅速崛起于两淮,<b>“于是竦塘黄氏胥富等千户侯,名重素封矣”,</b>而三晋之商则逐步衰落。由此可以看出,徽州盐商崛起于明代,黄崇德的功劳是很大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竦塘黄氏聚族之图》</h3> 黄崇德虽然十分富有:<b>“连栋广厦,膏田满野,废居积贮,充于维扬。”</b>但为人却颇为儒雅,崇尚节俭,常<b>“津津行德施于州闾,泽及乡党。”</b>遇贤士则更是<b>“挥金不靳”。</b>黄氏族人弟子也纷纷效仿黄崇德,<b>“皆能率公之法而为廉贾”。</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三大干龙总览之图》</h3> 在这些亲人弟子中,黄崇德最为欣赏推崇的是他的弟弟黄崇敬。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徽州府山阜水源总图》</h3> 黄崇敬,字用札,别号竹山,生于成化章卯(1471年),死于嘉靖印中年(1524年),比他的大哥早死十三年。黄崇敬一生的命运是和哥哥紧紧联系在一起,少年就和哥哥一道存私塾读书,长大后跟随哥哥经商,先齐鲁,后两淮。在哥哥的盛名之下,他始终处于配角的地位,人们很难发现他闪烁的光芒。其实,他在黄氏家族的商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参与重大的决策,是黄崇德的重要助手、参谋,而且是黄氏家族的实际掌管者,是实际上的大管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竦塘小黄牛</h3> 黄崇敬虽没有黄崇德那样<b>“如曹操临阵,神开气定”</b>的霸气,但他自小就聪明不凡,心怀坦荡,心地善良,族人均对他寄予厚望。在经商中,大哥善于择地,黄崇敬则善于任人,兄弟俩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苦心经营,取与有义,共同将黄氏家族打造成名重一时的商业集团:<b>“积而能散,礼经明训。”</b>家族中弟子宗人跟随他们经商的,诸如培训教育,提供资本等一些事物,都有黄崇敬来完成。晏子说:<b>“三族待以举火。”</b>在黄崇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竦塘小黄牛</h3> 跟大多数徽商一样,黄氏兄弟也乐善好施,助困济贫。史料中也有关于黄崇敬此类事情的大量记载。一年大饥荒,许多老百姓活活饿死,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黄崇敬遇到一位卖儿子的人,就问他。你把儿子卖了,以后靠谁来侍奉你。对方回答,只求过一天算一天,有顿饭吃就行,哪能考虑将来。黄崇敬听后甚为感慨,他用重金将那人小孩买下,又将其送回,并嘱咐他父子好好生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竦塘小黄牛</h3> 黄崇敬还有一特长,就是善于做思想工作,是一位优秀的民事调解员。邻居中有两位为了一桩小事发生争执,愈演愈烈,如果不及时制止,就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后果。黄崇敬得知后,跑了东家跑西家,反复做两家的思想工作,最后让两家走到一起敞开心扉平等交流,最终握手言欢。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黄崇敬也由此博得了<b>“义士”</b>的称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竦塘小黄牛</h3> 黄崇敬的座佑铭是老子的<b>“深藏若虚,盛德若愚”,</b>平生清心寡欲,不媚权贵,而对于周穷恤匮,则至老不倦。五十三岁客死淮扬,出殡时,众商主动罢市一天为其送行,许多人痛哭流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竦塘小黄牛</h3> <b>二、竦塘黄氏传说最多、流传范围最广的人——黄百万</b> 竦塘黄姓,以黄百万为巨擘。黄百万商业起家,当时银元百万,可谓富甲一方,人莫与之匹者,黄百万之名由此而来,真名却不为人知。传说黄百万有二十四把金交椅,埋于乌石头(即金竺山)下,显系荒诞之言,盖形容其富耳。 黄百万之富声名远播,其嫁女轶事远近皆知。黄家有二女,长女将嫁时,因留恋母家优越环境,终日啜泣不止。黄百万一时性起,叱之曰:<b>“又不死人,哭尸哭灵! ”</b>长女答云:<b>“您骂!您骂!我就要个狮(狮尸同音)、要个麟(麟灵同音),否则就不嫁! ”</b>黄百万无奈,只得抚慰她说:<b>“就给你个狮子。小妹也不能少,就给个麟吧!”</b>嫁女之日,热闹非凡,真是<b>“十里嫁妆五里红”:</b>有红皮衣箱一百零八只,锦绣披红龙套棺椁一口,外加老黄狮子披黄袄,嘴巴一张舌头红。嫁妆里包含狮子、棺椁,其豪华可见一斑,自此遂有舞老黄狮的风俗。狮头木制,黄布为体。每年春节,老黄狮从正月初一就回竦塘拜年。有时四人在内,有时两人,家家舞遍,时间长短,看所酬多寡而定。酬劳物品一般是红包、米粿、冻米糖。竦塘旧俗,春节前家家做冻米糖和米粿,米粿中有一种又名<b>“寿桃”,</b>以木制模,将米粉置模中拍实,取出蒸熟即成。舞狮时,酬多者舞全套,次者舞半套,最次者狮子嘴巴一搭就走。舞全套的,可在四张重叠的八仙桌上跃上跳下,颇见功力,笔者幼时常见之。狮子嘴上布满黄毛,有的人扯下黄毛,扎成小扫帚,佩戴在小孩身上,说是可以避邪,舞狮的人常随身携带以赠索者。舞狮自正月初一直至十八,有时延至二月初二,此俗解放时仍存焉。 次女嫁妆之盛不亚于长女,唯麒麟以青狮代之。由于娇生惯养,次女到夫家后拒食婆家烟火,仍要黄家供应。黄百万无奈,只好派手下奴婢及侍嫁婢女,天天送茶水餐食供女食用。以前,由竦塘到次女婆家要经石桥过渡到琶村。一日清晨,婢女送洗脸水及早餐赶到石桥,而渡船却在对岸。婢女急呼:<b>“渡船快来!慢了东西要凉掉了。”</b>摆渡的人说:<b>“你家老爷家资万贯,造一座桥不是更方便吗! ”</b>婢女归告黄百万。黄一想不错,于是连夜筹办造桥材料,不久建成,取名<b>“望姑娘桥”。</b>此桥由琶村正街直通石桥。 黄百万家也曾一度败落。一日,黄百万与马夫多人赶着骡马,路旁一童问:<b>“你们这些骡马是干什么的? ”</b>马夫说: <b>“驴驮锁匙马驮金,我家老爷的金银数不清! ”</b>小童戏之曰: <b>“三天两把火,两天死人,看你家老爷贫不贫! ”</b>马夫闻言,重重打了小童一记耳光,不料正中耳后致命处,小童竟死于非命。死者母亲悲痛欲绝,经劝解,传话给黄百万: <b>“死也死了,我也不难为他,我只要求厚葬。要瓷器棺材一口,灯草烧灰八百斤殓葬,否则只有到官庭处理。”</b>黄百万当即诺诺连声。讵料瓷器棺材易办,灯草灰难求。灯草本身就轻,烧八百斤灰,需灯草不知凡几!于是耗尽资财,遍求灯草以了却此事,家遂败落。当然<b>“百足之虫,死而不僵”,</b>后来其孙黄吉文在上海仍开有数家纱厂,解放前夕迁往香港。次孙黄吉武家居琶村,解放后,闻夫妻均死于福建,其子女已无消息。 <b>三、业盐甲两淮——竦塘黄氏徽商代有人才</b> 徽商以商帮形式出现在明初,竦塘黄氏就是其中的代表,徽州盐商的崛起也始于黄氏。明初对经营盐业实行<b>“开中制”,</b>商人要赴边纳粮获得盐引才能业盐。而那里是战火纷飞的边关,黄氏族人就不远万里来到边关纳粮办引经营盐业了。后来,<b>“开中法”</b>逐渐废弛,政府实行开中折色制度,即商人向盐运公司交纳现银即可办引行盐,这就给了黄氏家族商人更多施展拳脚的机会,黄氏盐商也得以迅速崛起。到了明中期,黄氏盐商已经占据了盐商的半壁江山,人数激增,资金膨胀,成为徽州盐商的主力军。 明方信编修的《竦塘黄氏统宗谱》所载著名商人举例如下: 歙县竦塘黄氏,还有歙县棠樾的鲍氏,歙县西溪南镇的洪氏等,都是举族外出经商的<b>“大户著姓”。</b>竦塘黄氏从黄玄赐、黄明芳父子往后,同族的大盐商,就有黄崇敬、黄五保、黄豹、黄存芳、黄锜等。这些黄姓人家,都是当时全国著名的盐业巨商。他们因经营盐业获利颇丰。 <b>1.黄玄赐</b><div><b><br></b>黄玄赐,字仕政,号问政山人。看他为自己取的号可以知道黄玄赐是一位儒雅之人。</div><div><br>问政山在歙县,即古徽州府的东边,有人说山的起名是因朱元璋在这个山中遍访名儒,寻求治国之策而得名。朱元璋确实在歙县访儒问政,诸如槐塘的唐仲实、深渡的姚连,最著名的就是朱升,但问政山的得名却不是因为朱元璋。五代时期的诗人黄台就有吟诵问政山的长诗,开头两句就是:<b>“千寻练带新安水、万仞花屏问正山。”</b>宋代苏辙也有《题问政山岁寒亭》七律诗作。吴台是新安本地人,生卒年不详,苏辙则当进绩溪县令,司政山包应当是他常去游玩的地方。但不管如何,问政山是一座文化名山。黄玄赐以此山为号,可以看出他对文化的推崇,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八。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史料中是这样捕述他的:<b>“志气高亮,博览多通,辞藻悄丽。然伏膺儒术,克慎盲动。……”</b>同时黄玄赐还是一位美男子:<b>“丰颐广额,神清俊迈。”</b></div><div><b><br></b>黄玄赐经商讲求择地趋时,廉取与义,所眦齐鲁之人都这样评价他:<b>“非怍良贾,且为良士焉。”</b>黄玄赐生于景泰元年,死于嘉靖元年,在他生活的时代,两北的少数民族鞑靼的实力还很强大,剥明朝的威胁时时存在。为了抵御入侵,朝廷在西北布防了重兵,同时为了解决粮饷问题,朝廷制定了一项制度,号召商人纳粮戍边,商人只有将粮草远到西北才能获得盐引,然后到海边盐场提盐经营。黄玄赐不仅按课纳粮,还响应周家号召,主动捐献两石粮食戍边。这个而千石粮食对于现代人来随可能没什么概念,但在明初这个数字却是非常可观的,同期一个正七品的县令一年实际拿到手的俸禄才12石,而且还要养家糊口。</div><div><br>黄玄赐晚年不再问事,而将生意交给儿子黄明芳管理,自己则优游林下,诗洒白娱。</div> <b>2.黄明芳</b><div><b><br></b>黄明芳十一岁母亲去世,十七岁时跟随父亲经商,往来于吴越与齐鲁之间,父亲基本在家主政,外场全部依靠他来打理。与他的父亲相比,黄明芳更为精明,因此在他手上,生意迅速扩大,资产也越来越丰厚:<b>“辟基拓产,栋宇鳞次,光前之业,盛冠乡里。”</b></div><div><br>黄明芳有一大特点,就是喜欢结交文人雅士,在他的好朋友中有文名满天下的沈周、王文恪、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等,其中王文恪还为他写过传记。王文恪,原名王鏊,是明朝著名文人,官至尚书、大学士,苏州现存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文降祠就是纪念他的。</div><div><br>黄玄赐六十大寿的时候,黄明芳邀请了唐伯虎等来家中挥毫泼墨,为老父亲祝寿。</div><div><br>黄明芳在他父亲死后不久,也因过度劳累悒悒而终,追随他父亲而去。他的好友唐伯虎、祝枝山等也都在那几年相继去世。<br></div> <b>3.黄豹</b><div><b><br></b>黄豹,字用韬,生于成化丙年(1486年),卒于嘉靖乙巳(1545年)。黄豹的父亲黄址矗是个老好先生,被竦塘人称为<b>“善人”。</b>受父亲行善思想的影响,出身贫苦的黄豹少时即对当时许多商人的为富不仁,欺凌弱小,招摇过市的行为颇为不屑,于是暗暗发下誓言,如果能经商有成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div><div><br>黄豹成人后即辞父远游,在湖北荆、襄一带经商。为什么选择那样一个地方经商,我们不知道,不过事实证明他最初的决定是错误的。数年之后,远在湖北的黄豹非但没有咸鱼酬身,反而越来越窘迫。为此黄豹经过了一番认真的思考,战国的富商卓氏起先在葭萌(今四川广元)经商,因葭萌地方偏僻,没有致富,后来存汶山(今四川茂县)冶铁终于成为战同时期最富有的商人,看来是要学习卓氏,此地不宜久留。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湖北来到两淮业盐,凭借诚实守信和辛苦经营,数年后终成大贾。</div><div><br>和黄玄赐父子一样,黄豹的儿子黄节斋长大后也来到维扬协助父亲经商。当时的两淮商界并不太平,国家的边防主要依赖盐课来支撑,这就给两淮的盐官司和盐商们很大的可乘之机,一些奸商与官吏相互勾结,欺行霸市,他们图财的心机就连汉代的理财专家桑弘羊等人都自叹弗如,政策也常常是朝令夕改,一些小商人特别是盐场盐户被这些人整的苦不堪言。黄豹父子作为大商人,在这种局面下自保应当是没有问题,但对于这种官商勾结的现象也只能是徒唤奈何,他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财力去帮助那些弱小的群体。为些,黄豹父母还与一奸商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后闹上法庭,打起了官司,虽然黄豹父子最终赢得了官司,但具体花了多少钱也疏通,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了。不过他们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帮助依然是不遗余力。</div><div><br>海边的盐户们身份一向低微,官吏对盐户的管理极为严格,加之税课严重,许多盐户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仍然不能够解决温饱,室不遮雨,衣不蔽体,至于不能婚嫁、丧葬,交不起课税而坐牢的大有人在。黄豹父子每次去盐场提盐都要想尽办法周济那些贫困的盐户,缺衣的给衣,缺粮的给粮,缺钱的贷钱,名义上是贷,实际上就是送,因为黄豹父子随后就将贷款凭证给烧了。盐户们视黄豹父子为再生父母,每次他们从盐场离开,那些盐户都会自动地夹道恭送。</div> <b>4.黄节斋</b><div><br>黄节斋也颇好结交文人雅士,不过他结交的方式有些特殊,倾力资助那些贫嗣的举子,他在维扬专门建一栋房子,无偿给那些贫寒的举子提供食宿。节斋就是举子们给起的名字,久而久之,黄节斋原来的名字良和就让人忘却了,而以节斋称之。</div><div><br>黄节斋的儿子黄溱没有再子承父业,而是专心习儒,在太学读书,为此黄节斋给黄溱留下这样的赠言:<b>“丈夫有志四方,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b>谆谆告诫他要学习东汉的范滂,做一个为民请命的清官,哪怕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div><div><br>嘉靖癸丑(1553年)三月六日,黄节斋客死淮阴。</div> <b>5.黄莹</b><div><br>黄莹,宁元法,号云泉,生于明弘治己未年(1499年),卒于嘉靖庚戌年(1550年)。黄莹承父辈先业,在两淮业盐,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与官府打交道,在推动明代中期的盐法改革上起了一定的作用。</div><div><br>明初,经营盐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明朝虽然统一了中国,但元朝的残余势力还盘踞在蒙古,具有一定实力,明朝的威胁并没有真正解除,为此明朝在西北地区同积了大量的军队,以剥抗元朝残余势力的觊觎,这就需要大量的粮饷,而这些粮饷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盐商们来完成的。官府并不直接向盐商们征税,而是由盐商们自己运送粮草到遥远的西北以换取盐引,然后再到海边盐场提盐经营。商人们往来于西北与沿海之间,常年奔波,艰奇异常,并且还非常危险,弄不好就会人财两空。</div><div><br>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局面中,黄莹能<b>“存大体,谨出入,明会计,时低昂,不屑竞锥刀,而赀镪大殖”,</b>最终成为两淮首商。当然这与他家世代业盐,资本雄厚不无关系,但还有重要的一条,那就是他小的时候读过不少书,深谙经世治生之道。在读《史记·货殖列传》,至计然之言时就发出这样的感慨:<b>“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开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矣。……故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b>作为一个古代商人能这样看待财富是难能可贵的。</div><div><br>黄莹作为盐业大亨,两淮盐业翘楚,既精于商道,又深明大义,加之他<b>“文雅谨密,气直而温,言约而达”,</b>所以在与官府打交道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商人们与官府交涉的代表。黄莹也确实能不负众望,在与监司运曹探讨盐法制度时,每每能提出独到的见解。终于在官吏与盐商们的共同失去下,明初的盐法制度在明中期以后实行了全面改革,商人们从此也就有了更广阔的经商空间。</div> <b>6.黄应宣</b><div><br>黄应宣是竦塘黄氏家族中比较长寿的一位,他活了有九十岁。出生的时候,北京的紫禁城里正在闹政变,当时景泰皇帝病重,又无子嗣,石亨等人为了打击排除于谦、王文等政敌,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复辟成功,于次年改元天顺。皇宫里的大事自然没有影响远在徽州丛山中的普通草民,黄家依然竭尽所能地为这个家族中的新生命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呵护。黄应宜也在家族的庇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家族中其他男人一样,长大后理所当然地外出经商,做起了徽州朝奉。</div><div><br>都说老实人不吃亏,黄应宣就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人。经商中他从不投机取巧,也不赚取不义之财,在明初鱼日混杂的盐商中,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多见。他并不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经商赚的钱也只能勉强够个温饱,但扶贫济困却从不推辞。一次,同乡中有位商人急需一笔资金,在窘迫无奈的情况下找到黄应宣贷款,黄应宣二话不说,从并不宽裕的家中拿出银两交给同乡,甚至连凭证也不要,同乡非常纳闷,黄应宣解释说,与其等到将来借据弄破了说不清楚,还不如现在就不要。其实,他压根就没有指望同乡要还钱。急人之急,不亦乐乎。</div> <b>7.黄玑芳</b><div><b><br></b>黄玑芳生于弘治己未年(1499年),死于嘉靖己未年(1559年),整整一个甲子,从生到死一个轮回,他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黄玑芳是一位儒商,帮助他成为儒商的是儒家的经典——《尚书》、《朱子家学》。小时候他在私塾读书,遍读了儒家经典,但感兴趣的是《朱子家学》中的<b>“温公训刘无城以诚”</b>和《尚书》中<b>“有忍乃济”</b>两句话。他的感悟是这样的,一个人活在世上,只有拥有诚信与宽容的心才能有所成就,于是就将诚与忍二字作为他一生的处世哲学,并在他的经商生涯中努力实践着。</div><div><br>黄玑芳经商的地点在清源,即现在山东临清,这也是现有记载中,徽商较早在怖清经商的人物之一。临清,齐鲁之地,敦儒尚礼,有周公遗风,这与黄玑芳的处世哲学不谋而合,但临清也是南北的交通要道,大运河穿境而过,水路运输非常发达,足各路商人汇集的地方,要想立足也不是一什容易的事情,但他坚持闩己的原则,以一个诚字对待所有客户,并且一以贯之,终于使得所有与他交往的人都心晚诚服,赢得<b>“儒商”</b>的名声。</div> <b>8.黄存芳</b><div><br>黄存芳,字汝贵,号东庄,十六岁就开始跟随父亲经商。徽商经商地点广泛,遍布五湖四海,但黄存芳选择的经商地点也比较特殊,在历阳,就是今天安徽的和县。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这里离南京、扬州等大都市很近,水运方便,也没有激烈的竞争,这就为他做盐生意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黄存芳经商的特点是:<b>“审积著,察低昂,择人而任时。”</b>是黄氏家族中较为富有的商人,资巨万。他还同样秉承了家族的传统,勤俭节约,恬淡泊如,乐善好施,有优雅的绅士风度。</div><div><br>黄存芳生于成化丁未年(1487年),卒于嘉靖辛酉年(1561年),享年七十有四。</div> <b>9.黄五保</b><div><br>黄五保(1474—1540年),字万安,是一个不拘小节的盐商。据记载他小时候就异于常人,读起书来一目十行,从来不逐句逐行仔细推敲,只求弄懂大义就行。长大后,面对穷山恶水的生存环境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b>“生新都之地,无富给之资,固不得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而取给也。”</b>看来他走上经商之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在经商中他却从不含糊,在淮阴业盐时,总是尽心尽力,仔细揣摩生意秘诀,而且不拘小节,不图小利,大方为人,大气处世,在淮阴商界是公认的豪爽之人,深得同行佩服。</div> <b>10.黄鉴</b><div><b><br></b>黄鉴,字国明,在南通、泰州一带经营盐业。可能是长的比较魁梧强壮之故,加之性格直率,好打抱不平,所以经常要多管闲事,对一些贪图小利,投机取巧的商人经常要大声斥责:<b>“嘻!此辈卑卑取富,益目前耳,大贾顾若是耶!当种德也。德者,人物之谓也。”</b>而对于一些屡教不改,欺行霸市的无德之商人有时还会拳脚相加。由是新安国明之名不胫而走,两淮商人们都知道了黄鉴的大名。一次,一位同样比较彪悍的商人倚仗其强悍进行强买强卖,恰巧被黄鉴撞上,黄鉴大声说,我就是新安国明,要不我们比划比划,要不你收拾东西走人。那位商人显然是让黄鉴的气势给镇住了,灰头土脸地走人拉倒。<br>从黄鉴的身上可以看出,商人既是个特殊的群体,同样也是个小社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黄氏商人们并没有玷污微州儒商的雅名,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更好地塑造了徽商的良好形象。</div> <b>11.黄文茂、黄铨</b><div><br>黄文茂,字廷秀,经商地点是清源,史料记载此人的特点是<b>“孝友谦让,雅好儒术,博览多通,善于治生,富而好行其德。”</b></div><div><br></div><div>黄铨(1519-1553年)字子公。为人朗澈无私,如明镜止水,所以被人称为鉴塘人,经商地点江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