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20日下午开始,我市出现降水、降温、吹风天气,过程雨量 50.1—27.5 毫米。孕穗扬花期出现降雨,确实是对小麦的生长是有利的,降雨不但能够补充孕穗期小麦所需的水分,而且对于后期小麦灌浆生长也有很好的作用。但是这次的降雨夹杂着降温天气,同时正逢我市部分小麦扬花期,可谓利弊并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小麦生长光温条件分析,适合孕穗扬花的温度是15—30℃,当温度低于10℃以下,或者高于30℃时,这样的温度区间超过24小时,就会影响到小麦生长。本次发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倒春寒天气,20—24日连续四天低于10℃,温度降幅高达12℃以上。</span>此时的小麦犹如一个刚刚怀孕的孕妇,十分敏感、脆弱,长时间的低温可能引起部分弱穗、小穗不能授粉,造成小麦穗粒数减少,增加赤霉病发病率,从而可能引起减产。那么<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雨后小麦又该如何管理?</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对于已开展了“一喷三防”的麦田,建议雨后立即进地观察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低温对小麦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病害可能以此为跳板进行侵染,若有病害发生,建议二次用药巩固防效。特别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田间稠密,通风透光性较差麦田,湿度过大时,后期温度回升就容易为病虫害的滋生创造条件,特别是小麦锈病、赤霉病和白粉病。小麦锈病要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span>赤霉病采取“见花就打、盛花再打”的防控措施,要坚决遏制病害暴发流行。</p><p class="ql-block"> 二、对尚未进行“一喷三防”的田块,雨后应该立即喷防。建议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一起使用,推荐配方:45%戊唑醇·咪酰胺水乳剂20-25毫升/亩、或者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亩、或者40%丙硫菌唑(20%)·戊唑醇(20%)30-50毫升/亩+ 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10克 /亩或者40%毒死蜱乳油40毫升/亩+98%磷酸二氢钾50-100克/亩+0.01%芸苔素内脂15克/亩或者0.4%维大力10克/亩进行喷雾预防。用无人机喷雾式每亩地用水量不少于4斤,用背负式电动喷雾时每亩地用水量不少于60斤。</p><p class="ql-block"> 三、注意叶面喷肥和喷药时间。此时正值小麦产量构成的关键时期,喷施叶面肥,以增强小麦植株抗逆能力和光合能力,延缓叶片衰老,促进小麦灌浆,稳定小麦粒重,尽力降低产量损失。可根据具体情况用1%的尿素、0.2-0.3%磷酸二氢钾以及有效成分含量0.01%的芸苔素内酯10毫升兑水20公斤稀释后进行叶面喷肥。喷药应该避开小麦盛花期,标志为田间50%以上小麦穗结出小黄花,而田间80%麦穗上小黄花转为干枯的小白花时,代表小麦授粉基本结束,就可以正常用药了,以防止药剂对小麦授粉影响。</p> <p class="ql-block"> 目前,我局已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查灾情,指导群众落实一喷三防措施,搞好灾后生产恢复,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