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系列故事(4) 监察御史吴镒和他的父亲

WJ

<p class="ql-block">古人云“人活七十古来稀”。然而,远在五百八十多年前的明朝,安徽肥东六家畈吴氏家族,却有四位亲兄弟,岁数在古稀之年上下,成为当时社会上一道难得的亮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1437年(正统二年),五月的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位老人身穿华丽的服饰,有的头上还戴着薄礼帽。画师受邀而来,为这几位身板硬朗的老人作画。随着画师的笔触,老人们的风采跃然纸上,他们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列坐一堂,相谈甚欢。黑色的几案上摆放着美酒佳肴,手杖依靠在侧。屋外青松翠竹挺拔,连理枝条环绕,紫荆花开璀灿。这幅画取名为&lt;&lt;四老图&gt;&gt;。</p> <p class="ql-block">没有照片的年代,画肖像称颂是对人极大的褒奖。策划这件事的吴镒,是四老中最年长者吴贵七的第四个儿子。他不仅请画师来为自己的父亲和叔叔们画像,而且还邀请了令人震撼的强大阵容来为画像题诗作序。十五位创作者全部进士出身,当朝大臣,其中包括明代著名的“三杨内阁”(杨荣、杨士奇、杨溥)。</p> <p class="ql-block">&lt;&lt;四老图诗&gt;&gt;开篇是由中宪大夫、翰林侍讲学士王英所撰,他在题为“四老图赞”中,介绍了四位老人的寿龄:吴贵七79岁,贵十三71岁,贵十五67岁,贵十七65岁。在文中他称赞这合肥四兄弟感情和睦,能相互友爱尊敬。“自少至老,怡愉和乐”。序文是由荣禄大夫、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的杨荣撰写,他提到了吴家前辈的辉煌:“予闻吴之先世,以忠厚相逊,迨我大明其族之翊运而树元勋者,若江阴侯良、靖海侯桢、清平伯成,一时称极盛焉。”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杨士奇吟诗:“四人行共三百岁,兄弟俨若商颜翁。皎皎发华晴雪白,怡怡容色曙霞红。松阴间引仙岩鹿,门外时回宪府骢。 南极分明当几席,星光常映酒杯中。“ (注:商颜翁指秦末隐居商山的四位健康老人。 宪府骢指吴镒。)</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杨溥、曾鹤龄(状元)、孙曰恭、高谷、范霖、李时勉、陈敬宗、张楷、董璘、萧镃、马愉(状元)、王直也欣然做诗,赞不绝口。清光绪版六家畈&lt;&lt;吴氏宗谱&gt;&gt;用十几页的篇幅记录下他们的诗句。下面摘抄几句分享:“盛时和气钟人瑞,延陵世泽谁兴伦。”、“人间同气多兼寿,江左于今第一家”(注:江左指江东)、“硕德高年四弟兄,一门能有几人同?”、“堂中长日有谈笑,四老风流天下稀。平生手足敦同气,相乐宁知老将至。”</p> <p class="ql-block">六家畈素有风水宝地之说。吴氏迁居六家畈后不久,六家中老大兴三的两个儿子吴良吴祯,分别被封为江阴侯(世袭)、靖海侯(世袭)。老二兴七的儿子吴成被封清平伯(世袭)。当人们惊叹于小小一方神奇土地竟然产生了三位功臣时,四位长寿老人的出现,似乎再次验证这个说法。</p> <p class="ql-block">四位老人是老四富二的四个儿子,最年长的贵七(1358年-1438年),号泳贵。贵七公自小聪明,好读书,过目即通。父亲过世时,三个弟弟尚年幼。不久母亲也去世。抚养和教育弟弟们的重任便落到了他这个大哥身上。他对弟弟们关爱倍至,呵护有加。他遵从累世同居的祖训,奉行祖宗之法,公正严明。弟弟们即便各自成家后,仍听命于他,不敢私藏一尺布一文钱,均悉数上交,统一分配。他制定了婚嫁丧葬、祭祀接待等标准,量入为出。他教育子孙读书明礼,遵守礼法。凡不循规蹈矩者,当众斥责。他治家有方,管理有道,一门数百人,和睦融洽。洪武时期,他看到一里一乡供奉的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神坛颓废久已,感叹道:土以居民,谷以养民,朝廷所以才设立神坛为老百姓祈福,现在世人只知道佛教,修建塔院,真乃糊涂啊。于是他捐款,带领族人将神坛修建一新,重新祭祀。晚年时他们兄弟四人颐养天年,充分享受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贵七的儿子吴镒之所以能请到朝廷的缙绅大夫为画像题诗作序,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名监察御史,这些人都是他的同事。吴镒(1393年--1465年),字应衡。受父亲的熏陶,他做事严谨,疾恶如仇。1427年(宣德二年)他考取进士,成为六家畈进士第一人。1433年(宣德八年)6月,屡受重用的吴镒,被宣宗皇帝提拔为四川道监察御史。朝廷在都察院设立了十三道监察御史,共一百一十人,主管察纠各路百官。</p> <p class="ql-block">1436年,一代明君宣宗去世,九岁的儿子英宗继位。</p> <p class="ql-block">1438年4月3日,吴镒接到家乡传来的噩耗,父亲贵七去世,无疾而终。吴镒当即泣不成声。他请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进士陈敬宗为父亲撰写了墓志铭。在撰文里,提到了一件事,吴镒有次趁出差之际,顺便回家探望父亲。父亲非常认真地叮嘱他:慎守尽职,不要玷污御史之名使我蒙羞。</p> <p class="ql-block">1440年(正统五年)10月,吴镒丁忧期满归来。因父亲去世,他按照当时明朝官员的丁忧制度,回家守孝三年。吴镒重返朝廷后,改任河南道监察御史。</p> <p class="ql-block">第二年五月,吴镒上奏,弹劾贵州都指挥佥事侯义向属下官兵索求白金象牙等物。经查属实,英宗皇帝下旨,将侯义由都指挥佥事降至为事官,派往云南打仗,如无立功表现,则留在云南充军。</p> <p class="ql-block">1444年(正统九年)3月,有人提议总督漕运官不得委任有军职的人分管闸坝,皇上认为言之有理,朝廷颁布了指令。而时任漕运总兵官都督佥事的武兴,以及都指挥佥事汤节,在收到朝廷的指令后,仍违规操作,擅自委任军官分管。吴镒发现后,立刻上奏,弹劾武兴等故意违规,请求选派六部都察院堂上官亲自前往处理此事。皇上看过奏折后,认为没必要派遣在京堂上官,下不为例,今后任命提督河道官时要严格照章办事,违规者以法惩治,徇私情者按律治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明英宗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同年五月,吴镒作为朝廷的巡按直隶监察御史,下到各地巡视政情。在这个过程中,他查到漕运下官残酷暴虐士兵的事实。义愤填膺的他,愤笔疾书,要求治理漕运下官的罪行。皇上接到奏折,下令都察院惩治施暴者。下文斥责武兴,说漕运下官如此,总兵官为何不管束?</p> <p class="ql-block">武兴只是被警告不要纵容下官虐待他人,并没有受到严厉追责,他的乌纱帽依旧很稳。说起来,武兴一直是英宗皇帝依赖的宠臣。&lt;&lt;正德淮安府志&gt;&gt;称此人“深沉有谋”。性格刚强耿直,眼里不揉沙子的吴镒,谨记御史的职责,明知武兴的背后有皇上做保护伞,仍紧盯武兴不放。</p> <p class="ql-block">闰七月,经过一番明察暗访,吴镒收集证据,查明事实后,再次向皇上上奏,弹劾武兴、汤节二人,列举了他们的罪状:私带家属、虐待残害军人、多次挪用公家的建材为自家造船盖屋。皇上很快给出了处理意见:武兴、汤节二人在淮安居住的家人,跟去随意,但不许子弟生事害人;现役军官经营买卖,侵夺百姓的利益,违者重治,决不饶恕。至于用公家材料私造的船,每人留下一只,供提督运粮时乘用,多余船只全部充公给军队运粮;房屋每人留下一所,多余的让吴镒拨给无房的军人住。</p> <p class="ql-block">皇上的轻拿轻放,让武兴又一次逃脱了罪行。不仅如此,胆大妄为的武兴,仗着有皇上这座金靠山,上奏称吴镒之所以调查他,皆是因为记仇的缘故,请求将正在被拘押审讯的家中仆人放回。武兴的胡作非为,让右都御史王文等人看不下去,他们站出来说武兴心怀诡诈,想求恩又不认罪,像这等长期作恶之辈,不惩治难以悔改。他们请求先将武兴交与司法机关,等待吴镒覆奏。让群臣想不到的是,他们的期盼并没有改变皇上的决定,武兴最后没有受到任何处理,仍当他的漕运总兵官都督佥事。这一点,连撰写&lt;&lt;明英宗实录&gt;&gt;的史官,都不禁在实录中嘀咕了一句“上竟宥之”(皇上竟然宽恕了他)。</p> <p class="ql-block">冬日,另一位巡按御史叚信,步吴镒之后,上奏参武兴、汤节盗用公家财物、奴役士兵之罪,请求圣上治罪。皇上以眼下正是漕运繁忙之际,姑且先让武兴等人认识并改正错误,若两人再犯就是重罪,决不饶恕。</p> <p class="ql-block">皇上的一味袒护,助长了武兴的嚣张气焰。1445年(正统十年)3月,武兴开始酝酿报复吴镒。他先是上折子,反驳巡按御史吴镒所奏称造船官兵多支物料、以及减少一半物料并追究多支物料之人。工部移交文臣等议案,武兴以造船物料是按永乐、宣德时期的旧例,辨称不能平均分配,应视船只大小、多少而定。况且工部委派的官员亲自来我们这里视察过,怎么会有舞弊呢?武兴还言:就像我说的那样,我是唯恐因物料不足而使得建造的船只又薄又小,从而耽误漕运任务,连累官兵。现在提举司要我们停下整顿,可我担心这样一来,人力不足,就无法完成造船任务,请求让我们按旧例行事。皇上回复道旧例岂可擅自更改,造船就是要结实。当然胆敢侵占物料造成船只不牢固,监管和造船的官兵皆重罪不饶。那些有过支物料的人,船只造好,免予追查。船只未造完的,赶快完工。</p> <p class="ql-block">1446年(正统十一年)9月,担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的吴镒,遭到了更大的报复。他“坐事”被判罚役,改任河南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知县。吏部解释因其“风宪失职”,故才下达的此调令。</p> <p class="ql-block">1449年(正统十四年)7月,由巡抚寺丞李奎奏保,朝廷将吴镒升为南阳府知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监察御史吴镒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不久,蒙古瓦刺大军大举南侵,英宗皇帝不听劝阻,贸然出兵。他将已担任都督同知的武兴提拔为右都督,作为副总兵前往。结果,英宗皇帝做了瓦刺军的俘虏。武兴很快也在彰义门(今北京广安门)一战中,被乱箭射死。</p> <p class="ql-block">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其弟代宗被扶上帝位。1450年(景泰元年),瓦刺同意放回英宗。回到燕京的英宗,被代宗皇帝软禁。</p> <p class="ql-block">1457年正月,经过“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成功,再次登基,改年号为天顺,成为明朝唯一用过两个年号的皇帝。4月,英宗处罚了包括吴镒在内的三十六位大臣''冠带闲住",即免去官职,保留官籍,居家闲住。吴镒等五人被指责“操行不端”。</p> <p class="ql-block">无官一身轻。吴镒回到家乡,享受田园之乐,终老故里,享年七十三岁。他先后娶妻四人,生六子。</p> <p class="ql-block">吴镒为官时,刚直不阿,享誉甚高。因他曾经乘花马,在京师被人们称为“花马吴”,借喻东汉时期以铁面无私而著称的“骢马御史”恒典。吴镒那种不趋炎附势,宁折不屈,绝不玷污御史之名的气节更是让世人肃然起敬。数百年来,六家畈吴氏宗祠祭祀他的香火延续至今。后人作联赞之:柏台望重豺狼道,花马名高獬豸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