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同行 清廉有声-建安区实验小学清廉故事大家讲

建安区实验小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莲,因洁而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因廉而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造清廉校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争做清廉楷模</p> <p class="ql-block">  为营造党风清正、政风清明、校风清朗、教风清纯、学风清新”的“五清”校园,许昌市建安区实验小学特开设《清风同行 清廉有声》栏目,分享清廉故事,传播清廉文化,让清廉之风随声同行。</p> <p class="ql-block">两袖清风的于谦</p> 两袖清风的于谦 <p class="ql-block">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一生,正如诗中的石灰一般,历尽各种磨难,却忠心不改,最终在史书中留下清白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于谦为人熟知的功绩是在明朝中期领导了京师保卫战,击退了瓦剌大军的进攻,挽救了明朝覆亡的危机;而他深为后人景仰的品德,是一心为民、清廉为政、两袖清风。</p><p class="ql-block"> 于谦年少有为,23岁就考中进士,走上了为官之路。他为官清正刚直,从不拉拢私交,每次进京述职时,都是两手空空。有人劝他带点土特产表示一下人情,他笑着举起袖子说:“我带着两袖清风!”他为此专门作了一首《入京》诗,以表心志:“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意思是说手帕、蘑菇、线香本是改善民生的东西,却因官场的不正之风,反而成为百姓的负担。我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以免百姓对我说长道短。于谦用这首诗讽刺了当时官场拉帮结派、送礼进贡的不正之风,表达了自己坚持操守、清廉为官的铮铮风骨。</p><p class="ql-block"> 于谦一生清廉正直,为守护黎民、保卫国家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留给家人的,也只有两袖清风而已。据《明史·于谦传》记载:于谦日常生活非常简朴,居住的房子仅够遮挡风雨。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更加勤勉为国,经常就住在当值的寓所内,极少回家。后来,皇帝见他一心为公,不为家人置办任何家产,就专门赐给他一套西华门的府第。于谦坚决推辞说,现在国家境遇艰难,我怎么敢自己安居呢?然而,皇帝还是硬把府第赐给了他。于谦没有办法,就把历年所得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逐一写上说明,封存在府第的正室之中,每年只象征性地过去看一眼,然后依旧住在当值的寓所内。京师保卫战中,于谦功劳最大,但他却从不居功,所得的赏赐能推就推。有人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担任要职,于谦坚决反对,绝不让儿子滥领功劳。于谦被诬陷杀害后,朝廷派人查抄他的家产,负责查抄的人惊奇地发现,这位曾经备受皇帝倚重的兵部尚书,家里竟然没有一点多余的钱财。</p><p class="ql-block"> 于谦的清廉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家族,他的后人虽然官位不显,但却能清廉为政、清白做人,族人为让这一优良家风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就将家族堂号取名为“清风堂”。</p> <p class="ql-block">策划:党建办公室</p><p class="ql-block">编辑:吴新芳</p><p class="ql-block">审核:朱纯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