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各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这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献计献策和政策措施,层出不穷,但却成效甚微。</p><p class="ql-block">曾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辞去大司寇代理宰相职务周游列国,远离了权力,摆脱了利益的牵绊,对国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人口观,对后人也许有些启示。</p><p class="ql-block"><b>原文整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span></p><p class="ql-block"><b>阅临译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问:“人口已经如此众多了,又该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孔子说:“教育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b>阅临俗解</b></p><p class="ql-block">“庶”是众多的意思,在此指人口众多,是生育环境较好的结果;“富”,富裕富庶,在此指财富多,生活物资富裕;“教”的主要意思是教化,在此指通过教化懂礼的要多。孔子的教,主要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所教包括德行、政事、语言和文学四科,而没有工农商。现代教育,主要是传授实现富裕的知识与技能。</p><p class="ql-block">研读孔子的人口观,至少有四点启示:</p><p class="ql-block">一是要明白“生、富、教”的先后顺序。孔子主张,先生育,再富裕,最后是教育。</p><p class="ql-block">二是明确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化,主要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而不是提供追求富裕的手段、工具和路径。</p><p class="ql-block">三是经济富裕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化是在有物质生活保障前提下实现的。先填饱肚子,然后才能学礼守礼学雷锋做好事。</p><p class="ql-block">四是富裕后,最需要教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穷人应首先脱贫,富裕后再投资教育,不要把教育作为脱贫的手段和路径。</p><p class="ql-block">纵观古今中外,孔子的人口观非常具有战略智慧和博爱精神。而现行的一孩、两孩、三孩政策,就显得缺乏统筹的战略智慧和普惠的博爱精神。</p><p class="ql-block">孔子的人口观是先鼓励和创造条件生育,紧接着设法让百姓共同富裕,最后才是让富裕的民众接受教育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概括为:先生孩子,接着致富,最后投资教育。是先生后富、先富后教,而不是有钱才生孩子、先投资教育后有钱。</p><p class="ql-block">有些育龄青年,不愿生孩子,给出的理由是担心孩子将来没有房子、票子、位子。如果您是对孩子负责,那能保障孩子吃饱、穿暖、长大、接受公共教育,就尽管生,孩子的发展是他们的事,您的规划几乎没用。如果您主要考虑影响个人的物质生活质量,那最好就别生,因为一万元的月收入,养一个孩子与养两个或三个孩子,用钱的松紧度真的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浅悟零存</b></p><p class="ql-block">家庭的生育观也许应该是生、富、教,而不是教、富、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