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古朴沉静(2023-4-23)

杨泉海

<p class="ql-block">在北京二环东北角有这样一座宫殿,它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因为这里出了两位皇帝,更是被称作“龙潜福地”,甚至雍正皇帝驾崩,也将他的灵柩停放于此,这个地方就是雍和宫。</p> <p class="ql-block">进入雍和宫,首先是一条长长的辇道,今天是星期日来来往往人特别多。</p> <p class="ql-block">踏进雍和宫大门的那一刻,所有的喧嚣仿佛被红墙隔绝在外,只留下微风鸟鸣,古朴沉静。</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大门坐东面西,进去就是牌楼院,靠大街的一面上书“十地圆通”,乾隆皇帝深谙佛学,想必用“十地圆通”号召信众修行圆满;匾额后面书“福衍金沙”,意为幸福充满佛地。</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也是全国除西藏地区以外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喇嘛寺。曾作为清代全国喇嘛事务的中枢,在治国定边、安抚蒙藏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所在位置原是明代太监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建雍亲王胤禛府,自此开始成为一处颇具规模的建筑群。后来胤禛即位,为雍正皇帝,此府更名为雍和宫,前半部分改为喇嘛教寺院,后半部分作为行宫。</p> <p class="ql-block">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灵枢就停放在宫内,因此将宫中建筑全部改换成黄琉璃瓦,以示尊贵。</p> <p class="ql-block">以后雍和宫成为清代皇帝供奉祖先的地方,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正式改为喇嘛寺。</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共有五进院落,南北长400米,占地约6.6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影壁、牌楼、山门、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从南至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整个寺院前后风格迥异,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紧凑有序。殿阁交错,飞檐纵横,宇脊勾连,气势轩昂,汉、蒙、满、藏各民族建筑风格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辇道北端是中间高两翼低的三座黄色琉璃瓦覆顶的歇山式门楼。中间正门门楣上悬有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的“昭泰门”门额。</p> <p class="ql-block">昭泰门里,东西两侧分别为两层重檐歇山顶的钟楼和鼓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旁有一口巨大的铜锅,是昔日雍和宫用来熬制腊八粥的。史载,每年腊八节雍和宫都要共熬粥五大锅,首锅奉祀于佛前,二锅进献于朝廷,三锅分赠王公和大喇嘛,四锅送予文武百官享用,五锅由本寺僧众分食,当年喝上一碗雍和宫的腊八粥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北,是两座八角重檐攒尖顶碑亭。东亭碑文为满文和汉文,西亭碑文为藏文和蒙文,碑文内容相同,均是雍王府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的记述文字。</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的中心是“雍和门”,原来是雍亲王府的大门,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院内有一座碑亭,碑亭里有乾隆皇帝撰写的《喇嘛记》,记载了喇嘛教的来源以及清朝政府的喇嘛教政策。</p> <p class="ql-block">铜狮子铸造于乾隆年间,被认为是北京城里铸工最佳的铜狮子。</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壁供奉的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为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五代时期后梁高僧,传为弥勒佛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主尊上方的匾额“现妙明心”和两侧的对联“法镜交光六根成慧日;牟尼真净十地起祥云”都是乾隆帝的手迹。殿内两侧照例塑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布袋和尚背后,是身披金盔金甲、手持金刚杵的护法天神韦陀。</p> <p class="ql-block">这尊高达4.3米的铜鼎,铸造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图纹精美,艺术价值极高,与北海团城的玉瓮和九龙壁,合称“北京三绝”。</p> <p class="ql-block">月台中的椭圆形汉白玉石座上,是一座高达1.5米的青铜“须弥山”,须弥山是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神山。</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落的中心建筑是“雍和宫”,雍和宫原来是雍亲王的银安殿,面阔七间,前廊后厦。</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现供奉着一尊高达2.8米的释迦摩尼铜像,东西两侧各有十四间厢房。东厢房叫密宗殿,存放各种密宗佛像上百种,是喇嘛学习密宗经典的地方;西厢房叫显乘殿,是学习显乘经典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落的主要建筑是“永佑殿”和东西两座配殿。</p> <p class="ql-block">永佑殿又被称为神喻殿,是原来雍亲王府的正寝殿,也是雍亲王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殿内现在供奉着无量寿佛、药师佛和狮吼佛。</p> <p class="ql-block">第四进院落有“法轮殿”和“戒台楼”、“班禅楼“三座建筑。其中法轮殿以造型奇特而著称,在大歇山式顶上矗立有五个小阁,阁上各立有一座小喇嘛塔,这是汉族传统宫殿式建筑与西藏宗教建筑融合一体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供奉宗喀巴铜像,高达6.1米,其后是用整块檀香木雕的罗汉山,高3.4米、宽3.45米,五百罗汉均以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制成,精美异常。</p> <p class="ql-block">坐像前及左右整齐排列着多列经桌,当是喇嘛们共颂佛音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第五进院落的主体建筑是“万福阁“,是雍和宫内最辉煌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整座建筑高达30余米,从外部看为歇山式项三层楼阁,内部则是没有楼板相隔的通体高阁。</p> <p class="ql-block">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七世达赖喇嘛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这尊大佛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内五百罗汉山、檀木大佛和金丝楠木佛龛并称雍和宫“三绝”。</p> <p class="ql-block">万佛阁左右又有悬空阁道与“永康阁”、“延绥殿”二间相通,三间融汇一体,组成宏丽轩昂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永康阁”高4.7营造丈,上下两层,与万福阁相距2丈余,内置八角形二层佛塔法论一座,每层供四尊无量寿佛,位于永康阁中央,可转动,法论塔雕刻精细,形态生动。</p> <p class="ql-block">绥成殿所在的院落是整座寺院的最后一进,该殿也是雍和宫最北的一座建筑。绥成殿面阔七间,两层硬山顶,上下两层均有前出廊,殿前有月台与万福阁相连。</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壁供奉有三尊佛像,中间为大白伞盖佛母,左右分别为白度母和绿度母;西壁供奉着古印度的五位高僧学者,东壁则供奉着藏传佛教各时期的祖师。</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以规模宏大、学经组织完备、驻锡高僧众多、设有“金本巴瓶”和实施“金瓶掣签”制度,以及联系蒙、藏上层人士的特殊历史作用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三百多年暮鼓晨钟,悠然回响;三百余载风雨兼程,沉浮振兴。雍和宫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传承佛法、度化众生、庄严国土,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弘扬藏传佛教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称得上是藏传佛教的知识宝库,想要了解藏传佛教历史和教义的人不妨来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楸树开花,一簇簇粉色花串,如云似霞,娇艳妩媚,清香弥漫。</p> <p class="ql-block">楸树是中国相当古老树种,距今5300万年~3650万年的始新世,华北等地就有楸树身影,因此楸树是古老的活化石树种之一,寿命可在千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美篇共赏,期待与您共勉,谢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