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背后的刨析和解决方法

<p class="ql-block">  校园欺凌,一直在在我们周围发生,欺凌事件的发生有一定严重性,哪怕只发生了一两次,也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创伤,导致孩子出现容易紧张、警惕性高、内心恐惧、极力回避等症状。</p><p class="ql-block">《失控的校园》就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影片中约瑟普是高中同学口中的“怪人”,他性格懦弱孤僻,很难融入班级,所以成了全班同学欺负的对象。</p><p class="ql-block">同学们明目张胆围殴他、恶搞他,把他的衣服脱光扔进女更衣室……有一个叫加斯帕的同学想帮助约瑟普,反而让自己也成了被欺负的对象,旁观者只会冷漠地在一旁看笑话。</p><p class="ql-block">约瑟普被欺负后,母亲发现了他身上的伤痕,打电话给学校反映情况。可她并不知道,这样做不仅没有改变什么,还让同学更加讨厌约瑟普。老师也没能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反而选择相信了班上那个成绩最好的学生,认定是成绩差的加斯帕在欺负约瑟普。在一次极具侮辱性的欺凌后,忍无可忍的约瑟普终于取出了父亲的枪……被欺凌的人,选择用血洗校园来结束这一切。</p><p class="ql-block">现实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32.5% 的中小学生表示“偶尔会被欺负”,6.1% 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p><p class="ql-block">二、欺凌从何而来?</p><p class="ql-block">有学者把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定义专业难懂,但说到具体的霸凌行为,你可能会有切身之痛,肢体性霸凌,也就是肉体上的欺凌行为;言语霸凌,如辱骂、嘲弄、恐吓等;性霸凌,比如脱光衣服拍裸照等;关系霸凌,联合其他人孤立、无视、离间或排挤;网络霸凌,利用手机或网络等方式污蔑、毁谤。</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角度看,霸凌者的心理往往是这样想的:我受到的挫折,要“还”给不相干的人,米勒、伯克威茨等心理学家认为,当遭受了挫折却无法向其根源发泄时,有人可能会转移目标向他人攻击。心理学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叫作“踢猫效应”:男主人被上司批评之后,心情很不好,于是回家与妻子吵了一架。妻子的愤怒无处发泄,只好把旁边玩耍的孩子训斥了一番。紧接着,莫名其妙挨了一顿训斥的孩子怒火中烧,看到院子里的猫,就去狠狠踢了猫一脚。心理学家用“踢猫效应”来描绘,负面情绪在不同人之间流动转移的过程。坏情绪像水一样,往往由等级高向等级低转移,由强者向弱者转移。也就是说,你施加给孩子的暴力,可能会被他转移给同龄人。</p><p class="ql-block">1、误会与偏见,让我莫名其妙地恨你,误会和敌意常由偏见和刻板印象造成。刻板印象是指,我们对他人存在一些肤浅而呆板的认识。偏见则是带有贬义的刻板印象,比如种族偏见和歧视。霸凌者通常存在显著的偏见,比如瞧不起他人、歧视他人外表等。从心理特质的角度看,他们极可能有高自尊(死要面子)、高自恋水平(我最独一无二)和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我即正义)。在许多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少年大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甚至觉得“其他人被打是活该”。</p><p class="ql-block">2、你们都错了,只有我是对的</p><p class="ql-block">霸凌者通常会把错误归因于环境因素和受害者身上。他们会觉得自己并不过分,倾向于把责任推到受霸凌者身上,以逃避外界的谴责。另外,霸凌者在面对“认知矛盾”时,也就是纠结霸凌行为的道德性时,更偏向于想办法消除内心矛盾。比如,他们会选择和接纳他人给出的霸凌借口,会说“这个人做过坏事”等。</p><p class="ql-block">3、专制型和放任型的原生家庭</p><p class="ql-block">孩子跟父母接触的时间很长,那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之后在社会中的所做作为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家长在生活中怎么去对待孩子这会直接让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关系受到影响,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p><p class="ql-block">在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无限宠溺,没有底线和原则,孩子容易变得目无法纪、冷漠残酷,甚至以欺负弱小者为乐。还有就是有部分家长把面子看得很重,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心理健康,这样长期以来孩子的心理会出现问题,所以家庭的教育对孩子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也是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4、青少年自身因素</p><p class="ql-block">由于青少年心理发育相对还不成熟,缺乏对规则的理解,还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嫉妒心和自我保护本能。所以,离开家去学校后,在同龄人当中,容易把别人对他的不满、批评等,都当做是一种恶意的诋毁,产生报复心理,甚至是暴力。</p><p class="ql-block">5、学校因素</p><p class="ql-block">师生关系不和谐。在大多数学校,应试教育盛行,德智体美的培养往往被忽视。有的教师不关心学生,尤其是对成绩差的学生,甚至贬低、体罚他们,使学生产生恐惧、抗拒的心理,还有可能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缺乏法制教育。学校忽视必要的法律教育。学生对法律不太了解。有些错误的观念没有被及时纠正,无法衡量其行为的后果。所以,校园欺凌的发生和程度是控制不了的。</p><p class="ql-block">6.社会因素</p><p class="ql-block">现在,社会竞争的压力,父母都忙着工作,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没有机会和同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学校里,与同龄人相处时很容易犯错误,不会处理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而且,现在到处都是暴力负面信息,包括电影、游戏等,这都会增强学生的攻击性,造成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p><p class="ql-block">老师和家长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欺凌事件?</p><p class="ql-block">1、孩子是霸凌者,家长应理性沟通,不偏袒。</p><p class="ql-block">家长爱孩子的心情都能理解,但是偏袒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经常还会让孩子越走越远。得知孩子的霸凌行为后,最重要的还是理性沟通、还原真相,找到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偏袒、冷漠、打骂都解决不了问题。你要做的是,修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加强陪伴、聆听并尊重孩子,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停止孩子的暴力,本身也是对孩子的保护。</p><p class="ql-block">2、孩子被欺凌了,逃避、隐忍解决不了问题</p><p class="ql-block">我们永远不知道霸凌事件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家长要做的就是警示教育。告诉孩子既不要欺负别人,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霸凌者很少选择对一群人施暴,鼓励孩子在学校结交一些好朋友,不要总是独来独往。如果遇到被人打骂欺负时,先考虑如何保护好自己。不要继续激怒对方,也不一定急于还手,清晰明白地告知对方停止欺凌行为,力量悬殊的时候寻找机会先逃离现场。总之,尽可能降低自己的伤害。</p><p class="ql-block">同样重要的还有,告诉孩子如果被人威胁、欺负了,要保留可能获得的证据。然后及时告诉父母、老师。父母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这也提醒我们,生活中获得孩子的信任,和他们有效沟通很重要。孩子会主动和你倾诉吗?每一次我们都能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吗?很值得家长们思考。</p><p class="ql-block">3、远离霸凌,不仅是家长和孩子个人的事情,在这里,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重视校园霸凌现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一切,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去改善。学校要重视校园的文化环境的改造,这样给学生创建了和谐的生活环境。在教育方面我们需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法律知识。学校还要注意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这个是绝对不能忽视的,让家长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