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19日上午9点我们离开建水(临安)古城,前往团山村,途径建水十七孔桥,我们下车打卡。</p> <p class="ql-block">建水双龙桥是一座双阁十七孔大石拱桥,坐落在建水城西5公里泸水与塌村河会合处,因两河犹如双龙蜿蜓盘曲而得名。所谓“双龙”,即是以塌冲河、泸江河两条河,有一桥镇锁“双龙”之意。这座桥被认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多孔连拱桥,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建成三孔, 后来因塌冲、泸江两条河水逐年泛滥,河床增高,使三孔小桥孤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因此,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又续建十四孔, 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并在桥上建盖了3座飞格式阁楼,两端阁楼略小,居中一座雄伟壮观,有“滇南大观楼”之称。故又名十七桥。</p> <p class="ql-block">位于建水县城以西13公里的团山古村,它依山而建,占地近一万多平方米,是一座保留了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被誉为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早在2006年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批准为世界100个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对象之一,是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团山历史上是彝族的居住地,团山彝语称“突舍尔”,意为“藏金埋银之地”。明洪武年间始祖张福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入滇,先居于建水城西门外之蓝头坡,后三迁择里,定居团山,人丁兴旺,衍为巨族。致使团山村成为一座相当典型的同姓家族聚居的村落,村里80%以上是张姓。少数外姓人家多是当年张家请来的帮工助手,之后在此安居乐业,传宗接代,成为了团山村的一分子。</p> <p class="ql-block">东寨门是团山村的主入口。此寨门建于清光绪年间,处于整个团山民居群的对外交通要冲,起着天然屏障和防御功用。建筑形制采用了三层牌楼式单孔拱形大门土木结构,门楼上还设有枪眼,用于抵御土匪。现在也是景区的主要入口,售票点就在东寨门旁。</p> <p class="ql-block">团山民居最有典型意义的古建筑分别是张家花园、东寨门、北寨门、南寨门、上庙、下庙、大乘寺和张氏宗祠。另外将军府、皇恩府、秀才府、司马第、保统府、土掌房都是滇南民居的代表之作。而张家花园是团山村规模最大的豪宅,号称城堡式私家园林。</p> <p class="ql-block">将军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房主张和任“辛亥临安”起义中平匪建功,被云南都督蔡锷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四营营带兼督察员,并授予“将军第”匾额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宅院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建筑面积958平方米,计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38间。</p> <p class="ql-block">这条标语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张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是一座庭院式的私家花园民居住宅。张家花园民居建筑的整体建筑规模、占地面积、营造样式在整个团山村古民居建筑群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其保护也较为完整。张家花园目前共有大小房屋30幢,房间119间,大小天井21个,组成一座庞大的庭院式私家宅居花园。</p> <p class="ql-block">前院是花厅,院内铺青石板、置花台、青石水缸和花木;中院为家眷生活起居的主房,后院是长辈生活起居的正房。花园祠堂在大门左边,庭院宽敞,中间有水池,祠堂坐落在十几级台阶的高台上,庄严典雅。</p> <p class="ql-block">张氏家族兴衰史</p> <p class="ql-block">北寨门,因此处青山叠翠,流水淙淙,取名为"锁翠楼",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建筑形制采用三层牌楼式单孔拱形大门结构,其屋檐、窗棂的雕刻较为细致。门楼上亦设有枪眼,为团山民居的北部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常青树,也叫“风水树”,据说种在这里,有化解煞气,催旺运势,荫庇家人无病长寿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家便利店,屋檐下“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大幅标语,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印迹,是我们童年无法磨灭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张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族人议事和祭祖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张氏祖训:莫言人短,莫道己长,施恩勿讲,受恩不忘。</p> <p class="ql-block">对联:百忍堂中有太和,一勤天下无难事。</p> <p class="ql-block">留苑,建于民国初年,原为大户人家宅院,虽年代不算久远,但是粉墙黛瓦、檐角飞翅的建筑样式,是典型的滇南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皇恩府。始建于清光绪末期,宣统元年竣工。因房屋建盖者张树元之母“扶孤成立,子孙济济,五世同堂”,深受村民敬重,被朝廷立封安人,准其立坊入祠,敕封“皇恩旌表”匾额,故有皇恩府之名。</p> <p class="ql-block">司马第。门楣牌匾写着“司马第”的府邸,主人姓毛,是团山村唯一不姓张的古民居。当年建房的毛氏兄弟是开矿的商人,并未做过官,只是其先祖曾获过“司马”的封号,两兄弟就将宅院起名“司马第”,假官位以壮声色。</p> <p class="ql-block">营长府。据说张国柱、张国芳俩兄弟当年在革命军中任过营长,故将自己的宅邸取名营长府。</p> <p class="ql-block">秀才府,据说是团山十四代子孙张恩沛的两个儿子张桂金、张桂明在参加府学考试中,分别获了贡生、庠生名号。被村人称之为“大秀才”“二秀才”。兄弟二人虽然从事矿业,建树颇丰,但自己的宅居地还是以“秀才府”为名,由此透露出他们骨子里的文人敖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