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半年没有进山。每周看院里熙熙攘攘,各种登顶,美食,美酒,自己却陷于俗务,一次次错过。这周天气不错,有人接娃,线路简单,还是没有去过的赏花线路,必须行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是啊,行动起来,对于一个拖延症患者,不是容易的事。而只有行动才有可能到达。道路曲折,行则将至。小时候不懂什么叫知行合一,原来是用来治疗拖延症的。</p> <p class="ql-block">勇敢,好久不见了啊,自从上次城墙之约。记得那天稍稍有点寒意,不过,勇敢很健谈,所以一路热火朝天。最让我震撼的是,这个柔弱的女子,内心极强悍。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一定要我牺牲自己家庭才能幸福,那,去他妈的幸福!哈哈哈,真是过瘾。她小我十岁,却比我通透,早早明白了幸福的真谛。这话听着有些刺耳,却十分有道理。没有谁天生是用来牺牲的,除非他/她心甘情愿,而且是不受蒙蔽的心甘情愿。而,牺牲与幸福之间也并没有必然联系。每个人要对自己负起责任,就不会要求他人牺牲。也许术业有专攻,但只有互利合作,才能双赢。否则,牺牲者会怨恨,受益者会骄纵,都不利于建立好的关系。人与人相处是这样,人与社会,国家之间,自然也是如此。如果有人极力宣扬牺牲个人利益,那一定要警惕啊。谁是必须要被牺牲的?有什么理由,一部分人要为另一部分人或者未来某个理想、观念牺牲自己?都是来之不易的生命,如果不是出自自愿,任何强迫的牺牲都没有充足的理由。以宣传的方式蒙蔽、煽动,从而享受他人牺牲的成果,就更加邪恶。人与人之间,这是精神控制,国家与个人之间就是剥削和奴役!</p><p class="ql-block"> 道理讲起来简单,但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要识别出欺骗、蛊惑也不是容易的事。每次想到这,都感觉深深的绝望。缺乏诚信的地方,人得变成全能专家也没有办法应付彼此的猜疑和防范,人自然永远地陷入恐慌当中。只有真诚是解药,在黑暗森林的理论中,也只有真诚是走出黑暗的钥匙。人不应该在黑暗森林的悖论中好勇斗狠,只有另辟蹊径,变对立为合作,变猜疑为信任,变封闭为开放才有可能走出黑暗,配得上这万物之灵的皇冠。</p><p class="ql-block"> 能接受这个说法,也只是知的开始,融洽的关系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把这信任、合作、开放变成行动,在每一段关系当中都需要沟通、磨合、体谅、接纳,逐渐达成和谐。在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则要复杂得多,也不便多说,只是有一点,引用胡适的话:“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p> <p class="ql-block"> 手机的摄像头摔坏了,照片拍出来,总是别别扭扭。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阳后第一爬,真的体力不支,根本没时间停下来拍照,总是赶不上队伍,双腿灌了铅一样不听使唤,满山满谷的烂漫春光都被我气喘吁吁地低头错过了。</p><p class="ql-block"> 在还不是太老之前,还需要自律一点,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自由。</p> <p class="ql-block"> 燕子,陪我一起下山的妹妹,我的同龄人,运动爱好者,经常跑马拉松的。说起下山费趾甲,她说跑马拉松有时候一次会换掉四五个趾甲,哎呀,我还是太娇气,为山顶的无限风光,换掉几个趾甲太值得了。</p><p class="ql-block"> 燕子这次袜子没穿合适,把脚踝磨破了。我知道每一步都会很难受,可是不知道怎么处理。出门才知道我是属于几乎没有生存能力的那一类人,生活在幻想、理念、各种词汇中,总是以应然的心态推测周围的一切,知与行之间巨大的鸿沟,才慢慢看清楚。</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几年去草原玩时留下来的文字里,反思自己跟其她小姐妹的不同,曾经意识到跟我一起出去玩的小姐妹们,更多的是内求于心,在修行自己,寻找自己与更广阔自然的链接,我却沉溺于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纠葛,不能释怀。我所有的思考和结论建立在书籍,电影,各种文章的观点上。对于好生活这种的根本性问题,一直在疑惑,也常常被打击,总是垂头丧气。曾以为,好的教育应该是解决好生活问题的关键,爱的教育,责任的教育让人开阔,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然而,被爱、生命、理想、未来等等大词控制的我,在现实生活中,碰到最具体的生活的问题时,也常烦躁不安。前一阵子陪一个中学同学去医院看病,我很清楚她孤立无援,需要帮助,我理解她生病的无奈和痛苦,可是,处理最琐碎的排队、检查、化验、取结果再新一轮排那找不到尾巴的长队时,内心也是崩溃的。那个时候,瞬间明白了,在书斋里爱人类这样的理想根本经不起现实琐碎的摧残。爱一个具体的人,每一天处理好生活里周而复始的现实问题,比高喊爱与崇高的理想更难,可能也更重要,最起码是同样重要。于是,自然想到,这么多年关注好生活的问题,只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而不是从自己实际的生活出发去考虑。比如,如何处理好与家人孩子的关系,如何耐心地对待老人,如何选择并维护良好的朋友关系。这也是一种知与行的关系,只是这个知与行并不容易合一。据说在所有作品中表现慈悲、宽厚的托尔斯泰,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处理好与妻子索菲亚的关系,当然,也没有处理好与自己的欲望和缺陷的关系。卢梭的《爱弥儿》是教育学的名著,他却将自己的孩子都送进了孤儿院。天才善知,勇士善行,只有圣人方能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 前几日又听蒋勋细说红楼梦,听到讲妙玉那段,妙玉因为嫌弃刘姥姥用了她那只成化窑的杯子,便要将那价值不菲的杯子砸碎了。作为一个修行者,这个反应首先有贫和富、干净与肮脏的分别,另外要砸碎这杯子怎么听着都有深深的怨恨,当然妙玉只是十几岁的小姑娘,想要她破除分别心,想要她坦然接受家道中落而没有怨恨几乎不可能。蒋勋在这说到一句话,对我来说醍醐灌顶。他说,你越在乎什么,那就越应该修行什么。或者说,人们常知道需要修行自己的缺陷,却忘了自己最在乎的,最擅长的,最喜爱的,往往是执念最深,最难修行的。比如我对于完美理念世界的执着,生活在文字的游戏里,没有能力,没有耐心处理好具体的生活的琐碎。</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来总有一种妄想,以为某种制度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矛盾,以为所谓的社会科学的进步,政治文明的发展总能慢慢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直到去年认识了一个天津师范大学的老师杨无锐。他在粉笔网上的几门课程,以及微信上的几篇文章,几乎完全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我曾经以为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是物质文明的积累,人对自身的认识没有多大突破。反而与人类精神起源的神圣根基渐行渐远。这个说法在我的一个同事感慨“人类社会到底在何种意义上是进步”时,我开始有所警惕,直到杨老师的文章打破了我固执几十年的妄想。不是说我现在就得到了真理,而是杨老师的解释让我必须在死胡同掉头而不是绝望地死磕。而且,真理永远在路上,是一个开放的过程。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需要彻底解决的是对于彻底解决的执念。妄图以民主法治解决社会的不公就跟妄图靠权力财富解决生命的痛苦一样可笑。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后五六百年时间里,人类在欧洲,中国、印度不约而同开始自我的精神觉醒,从希腊悲剧、苏格拉底,到百家争鸣,佛陀证悟,人们在不同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开始对自我的认识,对神圣的敬畏,对尊严的珍视,对世界的惊讶。这是最早也是真正的启蒙时代。人们努力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寻找人与自然的联系,敬畏天道,珍视灵性。在科学革命之后的启蒙运动,虽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却更像是青春期狂妄自大的少年,向一切旧传统宣战。以为掌握了科学的武器,一切便尽在掌握中。以为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民主法治已经是政治文明的尽头,以至于福山断言自由民主政体可能构成“人类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和“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并由此构成“历史的终结”。三十年过去了,历史非但没有终结,战争、歧视、贫困、偏见、宗教矛盾、经济制裁、言论限制、瘟疫流行……给人造成痛苦的因素,一样都没有减少。这并不是要否定科技发展的贡献,(特别是医学发展对病患者的救助)或政治文明的成果,而是冷静客观地直面问题。比如为什么在启蒙运动发源的欧洲,以民选方式掌权的纳粹会给世界造成毁灭性的伤害?为什么以建造天堂为理想的波尔布特最终把柬埔寨人带向了地狱?为什么网络时代仍然暴力横行,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更亲密,更包容,反而因为技术的加持,让伤害更容易更猛烈。民主法治当然是一种程度的进步,但在其基因中隐含着一些不详的成分。人挣脱了神的束缚,以为得到自由,却走向了虚无。科学和理性加持的人们被囚禁在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意识形态牢笼,在线性发展观的普及下,人们狂妄且盲目自信,人们鄙视传统,人们嘲笑神明,人们自以为是,人们无所畏惧。可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得到好生活。我曾经以为是十七八世纪的启蒙精神还没有深入人心,可是,杨老师打开了另一扇门。从先秦诸子到民国大师,杨老师的课程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拒绝人的粗鄙化。他坚信人有向上一路的渴欲,提醒人们生活的双重视野。在《斯文》课当中,杨老师解释了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并不是庸俗的成功学,而是一个人为自己的渴欲不断寻觅的属灵体验。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经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仍是水。提醒人们,特别是傲慢的知识分子,生活仍在世俗红尘之中,只是经过天路历程,换一个眼光,换一个心态重新回到热气腾腾的生活。美好,慈悲,庄严,敬畏让人远于禽兽而不是相反。唐文治先生对于现代教育的不满就在于,这种教育逐步沦为衣食教育,就是唯恐人之远于禽兽的教育。圣贤之书最起码教人为圣、为贤、为豪杰,即使不能也有起码的羞耻心,唯恐人之近于禽兽。唐先生坚持带领理工科的学生吟诵国文,从国文的美感中扩充志向。与唐先生不谋而合的是革命家黄节,在发现权力被宵小之辈窃取后,他清醒地看到,真正危险的,不是权力的窃取,而是人心的崩塌。他认为诗有大义,关乎世道人心。诗是少数几项可以挽救世道人心的可能性之一。那个穿西装留辫子的辜鸿铭,认为国家供养的教育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半教育。半教育,制造群氓和暴民。群氓不是不识字,而是认识很多字,足以读懂口号,但只能读懂口号,最容易被塑造成暴民,因为半教育的产物,就是本性发展不完善的人。近一个世纪之前的洞见,现在有多少人能理解?同样抵制现代教育的马一浮先生,认为现代教育教导出来的读书人,不知道自己是一种病,反而以真理自居,衡量,解剖,审判一切,完全没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气度和谦逊。不论辜鸿铭还是马一浮先生,他们抵制的现代教育,是缺失了天人视野,只有生存视野的教育。我大半生把希望寄托于这样子的教育,所以经常茫然。半年来,这个御弟哥哥一样帅气的杨老师,一点一点摧毁了我的世界观。</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小我四岁,已有大师风范。我们唯一的共同点是,我们都是终身讲师。可历史如果公正,我必是碌碌无为的庸众之一,而他的学识和思想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一定会给无数迷途者带来福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蜜糖勺勺,也是西安的妹妹,第一次见,瘦瘦小小,身轻如燕。一路上,几乎没有看到过她。她总在第一梯队,我在半山大喊走不动了的时候,她已经在山顶玩起自己的无人机了。我唯一比她厉害的,是多带了身上几十斤肉肉。唉!力不从心总是让人沮丧,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定得是经历过、痛苦过、反省过,努力过才可以重归于一切看透之后的风轻云淡,不是不在乎而是清楚边界之后的自由,用那句被用烂了的名言来说,即: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透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想要实现爬山自由就得好好锻炼,想要享受生活自由就得一次次将自己从生活的烂泥坑里提拔出来,永远用向上的力量,对抗本能中的放纵、欲望和沉沦。</p> <p class="ql-block">听燕子跟勇敢说她的小狗,说她跟小狗建立起来的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何以如此难以相爱。人与人难以相爱,因为每个人对爱都有自己的理解,大家都以爱的名义,可是爱本身无法被定义,无法达成一致,所以爱经常成为控制的借口,交换的托词。父母之爱,夫妻之爱经常是在这种控制与反控制之间斗智斗勇。朋友之爱,亲戚之爱也常常是在各种利益共享中保持平衡。人与人之间有太多厉害关系,有太多的情感需求,有太多情绪变化,有志趣的差异,有身份的裹挟,有贫富的鸿沟,有权力的加持,纯粹的爱无力包容这些俗世的光怪陆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爱至简。小狗这样子单纯的忠诚和依赖,契合了爱的精髓,也给人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慢下来,静下来,用心,只用心,用简单的心或许还能体会。而且,这感受本身已经是爱的全部。不要期待回报,不要怨恨嫉妒,这都是欲望在作祟,超过了爱的承载。</p> <p class="ql-block">喜欢拍树枝疏影横斜的样子,当然,远山的背景才是灵魂。</p> <p class="ql-block">凤凰山的紫荆花比西寺沟更震撼,很多紫荆树就在身边,高耸入云。身边的花,仰头也看不到,只有远方的姹紫嫣红,妖娆妩媚,动人心魄。多简单的道理,可是生活中却很少有人如此反省,对待身边最亲的人,只看到粗枝大叶的缺点,总是期待远方的春意盎然,总以为只要到了远方,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殊不知远方的花团锦簇也是生长在坚实的粗枝大叶之上,盛开,只是因为短暂才弥足珍贵。怎样的远方都得先有沉寂的力量,才会有盛开的感动。当然,在了解了真相之后,完全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有些人永远在追赶盛开的激情,也有些人喜欢繁华落幕之后的细水长流。有一些人迷醉于激情的刺激,永远在追寻的路上,也有些人更享受细水长流的安宁和深沉稳固的连接带来的如陈年老酒一样的醇厚情感。不需要评判,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泉源。</p> <p class="ql-block">心脏要跳出来了,停下来,拍到手边的红果子。</p> <p class="ql-block">上山跟幸福一起走,随手给他拍的照片里,他说喜欢这一张,空谷幽人的感觉。跟他喜欢玩笑的开朗性格似乎有些矛盾,不过都是直觉印象。相识容易,互相了解就需要缘分。有一次有同学问我跟原来的同学有没有联系,才发觉我似乎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同学们毕业之后几乎就不再来往,可以聊天,可以倾诉的朋友竟然都是偶然相遇的,远的在异国他乡,近的过了桥就能到,但平时也不联系,需要说话的时候,一个电话可以打几个小时,说什么心事都自然,放心。果然君子之交淡如水,而水才是生命之源。</p> <p class="ql-block">周六,很多小朋友都上山了,真好啊,想想我家的宝贝,小的时候带到哪里都可以,爬山会跟我比赛上台阶,青春期以后就喜欢自己呆着,不愿意出门,跟伙伴们玩游戏。真是叫人忧虑,电子产品会重塑下一代孩子的生活,以我自己的经验,智能手机上的信息铺天盖地,在孩子学会选择信息之前,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接受方式,并不利于孩子深入思考。可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智能手机现在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必须的社交工具,而这个工具又逐渐异化为大多数人生活的主宰。人与人,人与自然直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孩子们自然缺少了面对具体的人会产生的温情,以及面对雄浑的自然会产生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没有办法想象。在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前,我生活得象个原始人,我不懂得所以也没兴趣设想科技改变生活,却总是幻想着有一天去山顶露营,看夕阳,看日出,看满天繁星。这两者不应该矛盾,比如新材料的户外装备让出行更容易,让人担心的是人因为科技的发展变得傲慢,放纵,真的以为人终究会获得宇宙所有的秘密,以为人定胜天,以为人可以改变自然的规律。没有节制没有敬畏,导致了多少人间灾祸,而人与自然的疏离会让悲剧不断重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包放在吃饭的营地,离山顶还有半小时路程。依然赶不上大部队,可是为什么要赶呢,现在开始走的每一步都是赚到的,一点都不耽误吃火锅。瞬间释然,一个人边走边玩。</p> <p class="ql-block">“裁剪冰绡, 轻叠数重, 淡着燕脂匀注”。是杏花吧,真的不忍心踩上去。可花瓣终究还是零落成泥碾作尘。难怪黛玉会感叹“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何止是心疼落花,更是悲叹美的转瞬即逝,不可挽留。何况“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青春易逝,生命易逝。</p> <p class="ql-block">一只蝴蝶的尸体</p> <p class="ql-block">还赶上一从白娟梅,弥补了初春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百度一下,这个小可爱叫兔儿伞,有消肿止痛,解毒活血,祛风除湿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山顶竟然平坦开阔</p> <p class="ql-block">有人家,还有见惯了游客的懒洋洋的小狗</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乡党住在山顶,大嫂不是本地口音,大概也是有故事的人。</p> <p class="ql-block">游游荡荡到山顶,赶上大部队返航前的拍照</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盗图,尤其这一张是必盗款。花开得热烈,象今天灼人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火锅超级好吃,勇敢带了自己种的菜花和香菜。她是被教授耽误了的农艺师。周六人太多,收拾完,匆匆下山。今天山上的拥挤程度,超出了疯人院的承受范围,大家都默默低头狂奔,幸好有燕子陪伴,让我不至于太着急,也不至于太内疚。</p><p class="ql-block"> 文章写了一周了,断断续续还是没有表达清楚。就这样吧,杨老师已经让我三观破碎,等找到地方重建起来再寻求合适的表达吧。今天冷得想灌个暖水袋,竟有些恍惚,这是春天吗?还是山中一日,世间又过了一年?</p><p class="ql-block"> 这次爬山太仓促,期望下一次感觉会好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