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高陵区第一中学高一历史第二课堂云中讲堂,本期主讲:“人文宿居杨官寨,泾渭文脉肇源地”。</p> <p class="ql-block"> 高陵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县域历史悠久,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置县距今已有2500多年。位于高陵著名自然景观——泾渭分明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一级阶地上的杨官寨原始聚落中心遗址,是目前为止关中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庙底沟文化类型最繁盛、影响力最大的原始聚落中心遗址,被考古专家称为“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考古专家在对发掘文物用碳14科学测定之后,得出其为距今约5500年至5000年,应早于黄帝时代。</p> <p class="ql-block"> 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格局,近年越来越成为学界共识。中华文明据点虽星罗棋布,但大多以河流为依托。杨官寨原始聚落中心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泾渭两河交汇地域的文化内涵,更是展示了泾渭两河交汇地域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闪烁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2008年3月底,杨官寨遗址入选“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5月3日,杨官寨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4月10日,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两度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极为罕见,那么杨官寨遗址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p> <p class="ql-block">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杨官寨原始聚落遗址,去感受当时渭北地区的一树繁花,汲取昔日人文精华,汇聚今朝泾渭力量!</p> 发掘题记 <p class="ql-block">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村四组东侧,遗址总面积约80余万平方米。杨官寨村本是西安市高陵县姬家乡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村落,数千年来,这里村民大都以务农为生,但是因为具有先天的自然优势,所以传统农业发展在同地区保持领先低位。当然除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外,和杨官寨人自身勤劳、灵活变通、精耕细作农业精神也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华文明形成的基础源自农业,中国古语“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除经济作用之外,农业亦是中华政治、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源泉。通过本期主讲,我们将揭晓杨官寨遗址在中华文明“蒙昧”阶段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本世纪初,西安市政府规划在渭河北岸区域打造泾渭工业园区,在配合长庆集团、陕汽集团建设项目的前期文物勘察过程中,首次发现了杨官寨遗址。随后,考古专家和工作者们对该遗址分布进行了核查、定位及持续的研究,收获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成果,为研究仰韶文化、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探讨原始农业的发展、传播及其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等,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资料。</p> <p class="ql-block"> 2004~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杨官寨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第一次发掘主要是基本的常规生活遗址及文物发掘,发现仰韶时期各类房址、灰坑、陶窑、瓮棺葬等,以及断崖部分长约为72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7~2014年,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达12063平方米,发现了完整的庙底沟时期,全国罕见的大型聚落环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2017年,第三次主要是对杨官寨遗址东部墓地区域进行发掘。总发掘面积约7500平方米,对465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初步推测墓葬总数可能逾2000座,其墓地面积大约9万平方米,是当时我国关中地区最大的成人墓葬群。</p> 亮点展示 <p class="ql-block"> 亮点:1、 聚落环壕:环壕在远古石器时代是古人用于防御的建筑工事。所谓环壕聚落,是大型人类聚居地,也是城市的肇源,也可以被视为“中国最早城市”的模样。环壕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基本为南北向布局,周长约1945米,壕内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相当于34个标准足球场,是目前发现的陕西关中地区庙底沟类型文化中,最大的环壕聚落遗址。另在遗址北区东北段环壕内侧,接近沟边的位置还发现有疑似墙基的遗存,说明当时在此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城墙。居住区位于环壕内部,在聚落中央还发现了容积约1000立方米的中心池苑遗迹,并附带95米长的引排水系统,即有“城”有“池”,有模有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高配的居住环境在当时并不多见,可以说明当时杨官寨遗址的发达,但现在我们更应该反思何以发达?</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点问题浮现:挖这样一条壕沟会产生10 亿立方米的土,如此强大的工作量,在当时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除非借助上古神力。由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断,这应该是少数人指挥多数人劳动的结果,在那个时候,很可能在杨官寨遗址,人与人之间已经有了等级和阶层之分,聚落遗址出现了新的社会群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外,此排水系统,是关中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水利系统。考古发现,先民在挖建环壕时放弃利用自然冲沟,而是全部人工挖建而成。这反映出,在修建环壕时,经过了前期的勘查、整体设计与规划。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环壕基本为方形,且类似于故宫中轴对称的布局。所以,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城市对称布局的萌芽阶段,是最早的正在形成阶段的以“城”和“池”为主要特点的城市模式,极有可能是中国最早城市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对古代城市布局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仅凭这一点来看,杨官寨遗址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我们中国的古代城市首先以政治功能为主。另外,其环境设计和建设理念,也渗透着先民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体现着先民遵守客观规律的理性精神,更展示出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 居住环境的变化:窑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环壕聚落外,考古专家还在杨官寨遗址南面发现一组窑洞式建筑群遗址,距今5000余年,这是关中目前已知最早的窑洞式民居建筑群。杨官寨原始先民持续发挥自己的智慧,对居住环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变,给人们呈现了别具一格的民舍建筑。充满智慧的人总是会带给我们不断的惊喜,泾渭两河不仅哺育了先民茁壮的身体,还开发了先民创造世界的心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大致想象出,他们用环壕将整个聚落围起来,聚落里的房子门都冲着中心的广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四合院,现在我们都将房子朝着向阳的一面;围绕广场做一个向心式的布局,广场是他们最重要的场所,他们可能在那里进行聚会、祭祀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手工制陶业:</p><p class="ql-block"> 考古专家在窑洞旁还发现了陶窑和储藏陶器的洞穴,在每一个窑洞式建筑的门道两侧都有一个烧制陶器的陶窑,烧陶是仰韶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指标。同时,在成排的窑洞式建筑群中,考古队还发现了大量的陶窑和储藏陶器的洞穴,在窖穴内发现有大量形态一致的尖底瓶,以及可能用来制作陶器的工具——陶轮盘。这表明当时此地社会分工已较明显也较专业,部分家庭专门从事陶器制造。出现储藏,应该说明了私有财产的观念出现并强化,这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有很大实证价值。</p> <p class="ql-block"> 考古专家挖掘出土各类器物7000余件,包括陶器、骨器、蚌器、玉石器等。其中发现的部分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地瓶内还残存有酿造谷芽酒所需的黍、薏苡(yì yǐ)等淀粉粒,表明尖底瓶等水器可能兼具酿酒的功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大型宴饮活动的盛行,中华酒文化渊源流长。</p><p class="ql-block"> 在遗址西门外壕沟附近,还发现了成层分布的、具有礼仪功能的大量器物,特别是人面形器物、石壁(祭天)、石琮(祭地)等特殊陶器的发现,我们依稀可以看出杨官寨原始先民也崇尚礼仪,敬畏自然,感恩自然。他们在物质生活之余还注重追求精神生活,“仓廪实而知礼节”,更印证了此地当时原始农业的发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墓葬:2015年起,为了进一步探索遗址东部区域的功能区划,以及聚落的整体布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该区域开展了针对性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发现一处与聚落环壕同时期的大型史前公共墓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初步鉴定,墓地居民男女性别比例约0.63∶1,对DNA全基因组的研究,发现杨官寨遗址公共墓地内男性与男性之间有稳定的遗传关系,女性与女性之间却鲜有遗传,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或者形成了男权社会。而且嫁娶仪式或已出现,或者说在与不同部落之间已经有了比较频繁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墓葬随葬品较少,仅少数墓葬出土有夹砂罐、彩陶壶、陶杯、石壁、骨珠等。部分人骨有佩戴骨簪、陶环、石环的现象,基本可以断定当时杨官寨遗址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关中地区首次发现该类现象。</p><p class="ql-block"> 在一座墓葬内,还出土有一块颜料,颜料为经提纯后纯度很高的赤铁矿,加工十分精细。那么 这块赤铁矿从何而来?又是怎样提炼出来的?这又我们带来新的疑惑。成人墓地的发现,为学术界从宏观上认识杨官寨遗址聚落布局提供了依据,以及关中地区与中国西部地区、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也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或许,这里是东西方交流首班列车的起点站,或许这里是当时渭北地区的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 其他随葬器物还有玉钺、玉环、玉璧等玉器,石环、石珠等石器,以及骨环、骨簪等骨器。个别墓葬中出土有颜料,在一座孩童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件完整的龟甲,史学界大都认为玉钺是象征权力的瑞器,那么据此可以推断,该地有可能在当时出现了聚落之间的战争,或者已经初现最早的部落首领,而龟甲的发现有可能触及甲骨文字的肇源。</p> 地位总括 <p class="ql-block"> 结论:通过了解,我们发现,从政治方面来讲 ,杨官寨遗址巨大聚落环壕的修建,或已表明当时已经初现地域领袖人物——部落首领,因为这样的大型工程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协调机制来保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民生福祉和经济发展方面来看,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说明当地当时农业较发达,泾渭两河地域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制陶业的发展,说明当地手工业的进步,另外陶器的设计,也体现了先民对美的追求和向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社会结构方面,大型居民公共墓地的发现,说明当时杨官寨遗址或已出现私有制、或已进入男权社会,跨入原始社会的转型阶段,走在时代的前沿。从种种迹象,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杨官寨遗址可能是一处带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史前聚落中心遗址、这里有数千年城市之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谓是引领时代发展趋势。因此可以说从杨官寨遗址开始,聚落规划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杨官寨先民的改革创新精神是杨官寨遗址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留给我们宝贵的地域人文内涵之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根据考古发现,杨官寨遗址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聚落的布局。遗址北高南低,大致以南北二路,也就是庙底沟时期聚落的南环壕为界,南部多为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区,而北部则是庙底沟文化的聚居区。 说明此地长期有人居住,属于成长型的原始聚落遗址。泾渭两河地域是中国古人繁衍生息之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先锋力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据初步调查,在杨官寨遗址周围的泾、渭两河交汇地带,分布有韩村、上马渡、马南、渭桥村等仰韶时期遗址,但规模均小于杨官寨遗址,相信杨官寨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许就是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基本可以断定,杨官寨遗址就是当时泾渭两河交汇地域人们集办公、生活、消费于一体的功能性综合体。</p> 闭目遐想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来设想一下,5500年前的居民在功能性综合体中怎样生活的?那时,生活在杨官寨遗址的先民们生产、生活中制作陶器并作为器皿,用陶刀收割粮食,用石球狩猎……社会已经有了简单的分工,他们中有的人以制陶为生,有的人耕地,有的人狩猎……忙碌之余,人们在中心广场进行宴饮、祭祀、庆典等公共活动,维系他们关系的,除了血缘,还应该有某种制度……蓝蓝的天空、流淌的河水、宽广的大地、纯朴的民风、惬意的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谐的画面……不禁让人心驰神往</p> 人文精神 <p class="ql-block"> 杨官寨遗址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为土、为农业之源。农业亦为中华文明之源,农业精神则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官寨遗址中的农业精神探源:一、勤劳精神,中国俗语勤劳致富,勤能补拙,勤劳源自原始古朴的农业。二、智慧力量,在聚落遗址的选址、环壕的设计建设、居住房舍的更新升级等,处处体现出不同寻常的智慧。</p><p class="ql-block">三、改革、创新精神:</p><p class="ql-block"> 改革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杨官寨先民发挥自身的改革、创新精神给我们呈现了全新不同的聚落遗址。</p><p class="ql-block">四、坚持、实干精神:</p><p class="ql-block"> 农业耕作需要时间,因此坚持尤为重要;守株待兔生动的告诉我们,妄想抱有侥幸心理不劳而获,只能是贻笑大方。实干兴邦,古今皆适。</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业文化:先民祭天、祭地,体现了他们心中对自然的敬畏;从出土陶器的设计和图案我们又看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内心渴望的追求。因此,我们不妨向先民靠拢,既有所敬畏 ,又有所追求,即中国式浪漫。</p> <p class="ql-block"> 农业品性:纯良,从环壕的向心式布局,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大多敞开心扉 ,民风纯朴,品性善良。</p><p class="ql-block"> 处世之道:先民们在广场,聚会、欢舞、庆典、祭祀、沉醉在傩戏悠远、古朴的曲调中……其乐融融,和和美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农业心态:</p><p class="ql-block"> 积极、包容的心态:原始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依赖较强,因此颗粒无收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打击对于原始先民来说是致命的,我们还应该看到先民面对挫折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土,土为农业之源,土生万物,爱而不语;农养百业,育而不较;故,中华文明方显广博、深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续写泾渭两河的人文精神,借用先民的勤劳、智慧当好大西安北跨的排头兵,带着积极乐观吹响大西安北跨的号角,发扬创新精神把握发展的机遇,努力创造一个全新的泾渭文明,重现昔日渭北的一树繁花。让大西安北跨在渭北广阔、厚重土地的呵护下、在泾渭两河的滋润下,早日开花结果!</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2日,杨官寨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国家拟建杨官寨遗址公园,杨官寨遗址将被打造成综合性文化胜地。届时,数千年前泾渭两河地域的人文宿居将会映入我们眼帘。</p> <p class="ql-block"> 云中讲堂下期主讲:高陵地标性古建筑——昭慧塔的美好寓意和当代文化价值,敬请持续关注</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彭 英</p><p class="ql-block">学术指导:雷依群(教授)</p><p class="ql-block"> 姜信州(特级教师) 朱长青</p><p class="ql-block"> 薛淑红(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p><p class="ql-block">文章审核:侯 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