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父亲的《了了啰》</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郭冠芳是南宁地区邕宁人。1944年,他考上了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广西艺术学院前身)高级音乐班。4年后以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成立)第二届毕业生身份毕业。解放后先后在柳州高中、柳州师范专科学校担任音乐老师。担任音乐老师期间,他喜欢利用假期到广西各地收集各民族歌曲。先后创作了以三江侗歌调子编曲的《城乡工农成一家》、以壮族山歌风编曲的《幸福生活万年长》,并且深入到苗族山区,请苗族青年为他唱苗族情歌,整理出《苗族情歌》,分别发表在广西省文化局音乐工作室1957年编的《得奖歌曲集》和1958年广西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编印的《创作歌曲》等刊物上。</p><p class="ql-block"> 在1958年的大办钢铁运动中。广西开展了大编大写大演大唱群众运动,父亲以邕宁家乡一带流行的山歌为基调,以男女青年对唱的形式,创作了《炉边对唱》,词曲均为他自己所作:“哎,妹你天天上山岗哟,嗨了了罗,到底忙的为哪样哎?嗨了了罗。”用新鲜活泼的民歌对唱,歌颂大办钢铁,很快就在群众中传唱开来。</p><p class="ql-block">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同时推动了广西群众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各种版本的彩调剧,歌舞剧《刘三姐》陆续在广西各地传播演唱。1958年下半年,柳州市决定以《刘三姐》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市里专门设立了献礼办公室,献礼办公室由宣传部干事黄友琴担任《刘三姐》一剧联络组组长。黄友琴一边联系创作人员曾昭文等人整理歌词,编写彩调剧本,一边联络音乐创作人员为《刘三姐》剧本编曲。</p><p class="ql-block"> 当时父亲是柳州师范专科学校的音乐教师,只能用业余时间参与刘三姐音乐创编整理。宣传干事黄友琴便决定迁就父亲,把音乐设计创编组设在柳师礼堂旁的小屋2楼。剧本编写组写好—幕,就送到音乐创编组编曲。编好曲后又送回去排练。作为音乐创编组组长,黄友琴不但负责音乐组与剧本编写组的串联,自己还根据柳州山歌(石榴青《柳州有个鲤鱼岩》)首创了以“咧拉西拉索”为结束音调的《刘三姐》主题音乐。成就了《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早期版本。</p><p class="ql-block"> 在谱写彩调剧《刘三姐》第三幕刘三姐与青年男女盘歌时,父亲看到一问一答的歌词,哼起了自己谱曲的《炉边对唱》调子。他把音乐组人员召集在一起,自己主唱歌词,其他人唱衬词(嗨了了罗),并重复齐唱最后两句。音乐组成员之一的李家辉说,到老他都记得“什么结籽高又高,嗨了了罗。什么结籽半中腰,嗨了了罗;高粱结子高又高,嗨了了罗。玉米结籽半中腰,嗨了了罗……”</p><p class="ql-block"> 在彩调与山歌结合的《刘三姐》第一方案剧本中。《山歌好比春江水》,《年年三月是歌节》(“世上只有藤缠树”的前身),以及《盘歌》(嗨了了罗)三曲的音乐原型便已铸就,并成为后来歌舞剧以及电影《刘三姐》的启发与借鉴。</p> <p class="ql-block">父亲收集的民歌及编曲。</p> <p class="ql-block">《曲三》即《刘三姐》中的“了了啰”《盘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