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寻古之一:谯楼遗迹

罗山行者(戴建达)

<p class="ql-block">  岁月清浅,时光潋滟。人到一定的年龄,总会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岁月的流逝,世事的变迁,对历史记忆总有那么点莫名的触动。这不,今天突发奇想,想去温州这座江南小城的一些古迹去看看。第一站就选择了温州市中心的"谯楼遗址"。</p> <p class="ql-block">  谯楼位于温州市中心的五马历史街区的鼓楼街。说句心里话,我今天还是第一次踏足这里。远远望去,古朴的城楼,高高的城墙,拱形的城洞….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繁华的都市之中。它似一位静默的老者,承蒙着岁月的钟爱,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沧桑,隐藏在高楼大厦间彰显着它特有的洗尽铅华的古朴典雅,令人荡气回肠。</p> <p class="ql-block">  谯楼,是指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楼。现在整个谯楼与周边形成了一个谯楼遗址公园。走近谯楼遗址,左边有亭廊静立,黑瓦红柱,笆蕉摇曳,静谧幽雅。亭廊间立有"子城遗址"石碑,木柱上"千年遗址照瓯史,五代谯楼溯城风",道出了温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遗韵。</p> <p class="ql-block">  慢慢地走,细细地看。古城的断壁残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着久远的历史故事。据记载,子城自公元907年开始营造,其范围周长三里十五步(占地面积约6.72平方公里),旁通壕堑,规制方整,城池呈正方形,东界为打锣桥,南界为渔丰桥、冰壶潭,西至城西街,北界为仓桥,城子四周有护城河,河上筑桥接城门使其城内外相通,四处城门上各筑一座城楼,东为“华盖楼”,南为“谯楼”(即鼓楼),西城为“西楼”,北为“临圃楼”。据史载“钱氏子城”建成后,沿用440余年,于元时废毁,仅存南城门谯楼。现谯楼是古城唯一幸存的古楼,其历史与文化价格更显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站在谯楼之前,总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谯楼,温州人俗称鼓楼,为三间带回廊二层歇山顶木构建筑,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瓘建造的子城南城门楼。历经千年风雨的谯楼在修缮后,现外围的花岗岩雕花护栏与正中的仿清复原的楼阁遥相呼应,底部用条石叠筑城门,用大青砖砌成拱顶,使整个建筑雄姿卓约。扶着光滑的石栏,迈上清苔石阶,登斯楼也,春风拂面,仿佛正聆听着一段历史的风吟,恰似走进了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古城楼的记忆,在流逝的岁月里发酵,让一种怀念越来越清晰。</p> <p class="ql-block">  城楼的东面是一座古城墙遗址,青砖白线,凹凸曼延,写满的是岁月悠长。城楼二层正中,"东瓯名镇"的匾额,掩映于蓝天白云下,古朴壮丽,苍劲大气。一层两边各立有石碑,记载了重修谯楼的事宜。且东西走廊两边列有两面大鼓,营造出庄严肃穆之气。</p> <p class="ql-block">  谯楼一层是一个展厅。厅内正中挂有“建炎警跸”匾额。话说康王赵构即帝位,称宋高宗改号建炎,史称南宋;后南迁扬州为都。金兵大举伐宋,宋高宗赵构沿水路南下最后抵达温州,居江心屿普寂寺。温州太守卢知原及士大夫薛弼等,请高宗迁跸入郡城,通过谯楼到达州治(温州衙门)驻跸治内,改州治衙门为行宫,谯楼为朝门,赵构驻事温州先后一个半月左右,后金兵遭江南军民坚决抗击被迫北撤,高宗即回杭州,并正式定都临安。历史风云变幻,造就了宋朝皇帝曾小住这座东瓯古城。今天确实没想到,我们一介平民也能站在昔日皇家禁地朝门之上,看历史风云潮起潮落,看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真是感慨万分……</p> <p class="ql-block">  站在谯楼之上,前面的公安路古街清雅古朴,一直伸向南边。目送着一茬一茬悠闲的人们漫步走过古城的街道,在这繁华的都市间,这里少了份喧嚣,但多了份真实。此时,你会陶醉于这份平静踏实,即使什么都不做,在这里发发呆,也是一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  今天,寻迹温州,打卡谯楼,仿佛触碰了古城的脉络与历史的风雅,感受着岁月的变迁与时光的蹉跎。谯楼,你在历史的长河与时代的变迁中,为这座东瓯古城,留下了太多的记忆……</p>